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环境科学活动(精)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环境科学活动天津市实验中学综合类史巧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环境科学活动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环境科学环境教育是让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地对待环境的态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的工作,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环境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
如何选择积极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环境科学活动呢?我们作为全国首批绿色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开展环境教育的新模式,力争在普及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出成果出精品,提高环境科学活动的含金量。
为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其中,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参加环境科学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我们的《用盐胁迫的方法进行草坪草苗期耐盐性的研究与实验》、《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及需水量探究》、《海河水系富营养化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等多项研究性学习方案连获全国大奖,不仅提升了我们环境科学活动的水平而且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在《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计划》中,国家教委不仅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有学分,而且强调指出“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罗杰斯曾说过: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素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有意义的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
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作者:单玉华,柏彦超,赵海涛,王小治,封克,钱晓晴,盛海君,尹微琴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51期单玉华*,柏彦超,赵海涛,王小治,封克,钱晓晴,盛海君,尹微琴(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摘要:论文以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特色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理念,以提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该模式提出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指导理念,明确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实验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55-02资源环境科学是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新兴学科。
扬州大学在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依托的基础上,为了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2008年申报并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该专业在原有水土资源、土壤农化分析和环境微生物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和强化土壤与土地资源、微生物资源学、肥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壤肥料与植物产品分析、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植物营养学等课程,精心编制专业教学体系,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新成立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专业门类,实验课是该专业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建立合理的实验模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教学价值极为重要。
因此,在资源环境科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
实验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进行科学实验所开展基本训练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实践课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至深的资源与环境类实验教学,在内容上大部分为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的结果十分清楚;在学习方式上,学生所受的束缚更多,他们被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或讲义的要求,使用实验室已规定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环境类大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整合与践行方式以环境毒理学为例
广东化工2019年第1期第46卷总第387期-152•环境类大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整合与践行方式一一以环境毒理学为例应路瑶,李永峰(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主要对环境类大学课程研究性学习进行解读,只有对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才能使得大学课程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
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重要作用以及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只有更多的了解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好处,学生才会受到激励去更好的完成研究课题并且能够从中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积极意义。
主要将研究性学习与环境类学科环境毒理学结合在一起,探究研究性学习在环境毒理学学科中的开展方式,如何将环境毒理学相关内容穿插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及是否能够将研究性学习在环境毒理学学科中开展,并以此达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阐述通过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方法等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
讲述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及过程,提出相关要求,并且说明通过评价对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践行方式;环境毒理学[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19)01-0152-02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EnvironmentalUniversity Courses------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s an ExampleYing Luyao,Li Yongfe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interprets the research study of environmental university curriculum,only after it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understanding,can make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research study in the classroom better.It analyzes the research learning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d brings us a positive impact,only more 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 learning benefits.It mainly studies learning and environment subject Environment Toxicology together,exploration of research study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way,and how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nterspersed in the research study,and whether it can research study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subject development,an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learning It expounds through for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earch learning,students are able to lear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a certain degree of inquiry,and the ability to raise questions in the process,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to seek solutions to the students bring positive effect.It describes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learning process,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and illustrates the impact of the evaluation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Keywords:research based learning theory:practice mode:environmental toxicology1对环境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解读1.1环境类学科研究性学习含义环境类学科研究性学习即针对大学里学习环境类学科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良好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求知态度并不断地追求卓越,自强不息。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管理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但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环境管理的本质和技能。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开放、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来深入理解环境管理。
本文将介绍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问题提出。
在环境管理课程中,问题可以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作和社会问题中选择,比如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
问题的提出需要具有针对性,即问题要明确,具体,有挑战性。
同时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宜过于简单或复杂。
第二步,学生小组组建。
要求学生自主组建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协作,承担相应的角色和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步,问题研究。
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步,研究成果展示。
小组成员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展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问题。
同时,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和改进之处。
首先,要根据课程要求,选择相应的问题并明确授课内容。
教师需要提供部分的指导和支持,组织讲解和讨论,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发挥的机会。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寻找真实的解决方案,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通过反复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实现。
再次,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组成合适的小组,互相协作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沉淀,而且可以增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最后,要重视评价和反思。
在学生完成研究后,教师需要对小组研究报告进行评价和打分,同时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成长进行反思和总结。
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任务为基础,利用现有知识形式化、模拟、实验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加强对环境科学的认识的学习方式。
这种类型的学习方式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只要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导和资源,他们就能够受益匪浅。
因此,教师在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在过程开始时给学生解释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他们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科学,以及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接下来,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了解环境科学的实践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或者如何建立模型。
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有关环境科学的相关资源,如文献、期刊和统计数据等。
资源收集是学生自主研究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这一步骤。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实施研究活动时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技术和数学问题。
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思想上的支持和建议,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研究的infoerery方面的不足之处和完善的空间,从而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
最后,教师在学生完成研究任务后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他们要提供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为学生掌握结论和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已经获得的成果向更广泛的社会传播,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强自身文化素质和实际能力。
总之,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在整个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中,从教学准备到最终结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提供了技术支持、智力支持和激励,协助学生完成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任务,开拓环境科学视野,树立科学意识。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一、引言二、研究性教学概述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研究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研究性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环境管理课程特点环境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环境科学、环境政策、环境法规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的环境管理课程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如何将研究性教学引入环境管理课程,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选题式教学选题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一种常见方式。
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可以邀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如城市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等。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资料检索、野外调查和专家采访等方式获取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学生需要撰写报告并进行答辩,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和实践项目。
学生可以前往当地的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污染源的类型、规模和治理情况。
学生还可以参与环保组织或政府部门组织的环保活动,亲身感受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困难,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实践。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合作分工、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团队合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1.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研究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教学方法创新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教学方法创新方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教学方法创新方案。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实践的支撑。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环节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可以设置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验室或者实地进行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学科,涉及到化学、生物、地理、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因此,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可以开设多门跨学科综合课程,如环境化学与环境生物学的融合课程,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领域的知识。
三、强调实用性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注重实用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是将来要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人才,因此,教学应该突出实践和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
可以加强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置,如实地调研、模拟实验等,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引入新技术现代教育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也不例外。
可以引入虚拟实验室、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机会,增加实验资源的可及性;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五、鼓励创新思维环境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因此,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以开设创新项目,如环境科学创新实验、环境科学创新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教学方法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融合、强调实用性、引入新技术和鼓励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为环境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一、引言环境管理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环境管理课程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研究性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管理实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本文将探讨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及特点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包括:(1)以问题为导向。
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科学研究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科学研究项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以实践应用为目的。
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 设计开放性研究课题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题,如环境调查、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完成研究报告。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研究性教学中,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到实地进行环境调查和监测,收集环境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小组合作研究项目研究性教学中,小组合作研究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探讨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分析其原则、案例及效果评价,并探讨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环境管理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估其对学生学习成效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分析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和借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领域中的局限性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环境管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3 意义和价值环境管理课程是当今社会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研究性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课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通过实际调研和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管理知识。
研究性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难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环境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它主要关注着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培养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
而研究性教学更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环境管理实践经验的有效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作用和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环境管理课程来说,研究性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我发现。
1. 问题研究:首先,针对环境管理领域的问题,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当地水质污染问题,或者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
2. 实地探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到实地进行探究研究。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水体进行采样,进行水质分析。
或者带领学生到城市绿化带进行植被调查,研究城市化进程对植被的影响等等。
3. 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利用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统计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等等。
4. 撰写报告:最后,学生需要撰写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报告需要包括问题的背景、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环境管理领域的问题,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最终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报告。
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素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摘要】本文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分析了其意义和基本理念。
正文部分从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教师如何组织活动、学生如何参与过程以及成功案例等方面展开讨论,同时探讨了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性教学对环境管理课程的意义和推广价值,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
本文旨在为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教学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环境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意义、推广价值、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意义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入研究性教学,可以使环境管理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让学生不再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能够actively 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正是环境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在环境管理领域中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施研究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环境管理课程中,并为未来的环境保护事业培养出更为优秀和有应用价值的人才。
1.2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模式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模式一、引言环境科学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知识的学科,对于保护地球环境、改善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课题,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环境科学研究课题,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成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背景环境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模式的设计旨在促进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并提高研究课题的质量和效率。
该模式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科研目标的前提下,利用有效的资源和管理手段,确保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三、管理模式的设计(一)课题选择和分配1. 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提供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
2. 设立学生课题申请及筛选流程,由专业教师进行审核和选择,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优势,将课题合理分配给学生,使每个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积累科研经验。
(二)学生指导和支持1. 指定每个学生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
指导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专业知识。
2. 定期组织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研讨和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3. 提供相关资源和设备支持,确保学生的科研实践顺利进行。
(三)进度管理与评估1. 设立研究进度管理系统,要求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报告研究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2. 定期召开研究课题评估会,由专业教师和相关专家对学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评估,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四)成果推广和应用1. 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的学术期刊上,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2.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管理模式的优势(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结合该管理模式的设计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既保证了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大学环境科学教学学习模式的应用论文
大学环境科学教学学习模式的应用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
针对我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环境专业大学生。
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高环境专业教学质量,并尝试在学科专业课程《环境毒理学》教学中对该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毒理学一、研究性学习简介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英美教育界的“校本研究”运动,提倡“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经验、教学规律的总结并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则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取应用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由没过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Schwab教授提出。
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教材中心”让位于“方法中心”。
他强调,知识的获得虽然重要,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而研究性学习正式获取知识的良好途径。
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动态、开放自助、生成的生命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两个理论支撑着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会话”“情境”“协作”和“意义建构”。
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则认为,教学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激励学生思考,并照顾学生的个体需要,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再借助师生、生生等多重互动关系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基于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使用效率,发挥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讨了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新内容、新实施及考核方式,提出基于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
旨在充分发挥研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学习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真成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主阵地。
关键词: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推进。
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使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能综合运用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研究与探索,培养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研究性实验教学是将科研的基本方法、技能和思维方法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增加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实际动手操作,教师不再主宰学生的学习而是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视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进一步满足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个性化、创造性人才,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基于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
使环境科学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最佳平台,不断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渐成长为环境科学类拔尖人才。
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李永峰;王佳瑜;肖鹏飞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针对我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环境专业大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高环境专业教学质量,并尝试在学科专业课程《环境毒理学》教学中对该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李永峰;王佳瑜;肖鹏飞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标准化病人结合CBL教学模式在眼科学专业硕士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4.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实施1. 引言1.1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必要性研究性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环境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研究性教学,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管理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研究性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实践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环境管理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研究性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必要性不可忽视。
1.2 研究性教学的定义与特点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机会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学生参与度高: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强调问题解决: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和思考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挑战。
3. 强调实践应用:研究性教学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注重合作交流: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合作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环境管理课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
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摘要:进入21世纪后,环境科学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关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前提下,环境科学专业在国内外大学中被广泛设立。
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本文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深入改进并优化实践教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影响实践教学的每个模块,探索一种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体系,以期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授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创新方式;深入实践;培养人才;教学效果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演化、环境中因子的相关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当前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各种职业,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到中心人才支柱的作用。
但是现如今,传统教学方式使我国环境科学毕业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
在其工作后不能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如今教学改革中,应该加速培养一大批这样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型人才。
环境科学的教学就应该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更加实用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大学培养出环境科学的实践型人才,并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
以下是我认为可以优化教学的一些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创建新型的教学体系的重要性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适应如今的形势并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创新型人才,如此一来我们就更应该认真地设计相应的教学体系,对实验的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为目标,仓U建出更加新型的实验课程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相应的增加一些实验的教学模块,对实验技术和实验的应用分析也应该增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帮助学生更快的就业并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对教学深入改革并加入实践的元素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入实践,这样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旳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深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化,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使学生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清洁生产》中的探索与思考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4期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步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学科[1],为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又明确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为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挑战。
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从基础研究出发服务于国家诸多环境问题解决的学科专业,其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要求,积极立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2]。
站在时代的风口,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机遇与挑战?这是从事环境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以环境科学类专业选修课程《清洁生产》为例,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国家环保战略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思考。
一、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选修课程的设置是高等院校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在专业课程之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选修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拓展学生科研视角的“前沿堡垒”。
尽管专业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多数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目标。
这与大学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还不完善有关[3],主要体现为:(1)教学目标模糊。
选修课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相关前沿基础研究、实践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作者:李永峰王佳瑜肖鹏飞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02期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
针对我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环境专业大学生。
引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高环境专业教学质量,并尝试在学科专业课程《环境毒理学》教学中对该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毒理学一、研究性学习简介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英美教育界的“校本研究”运动,提倡“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经验、教学规律的总结并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则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取应用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由没过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Schwab)教授提出。
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教材中心”让位于“方法中心”。
他强调,知识的获得虽然重要,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而研究性学习正式获取知识的良好途径。
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动态、开放自助、生成的生命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两个理论支撑着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会话”“情境”“协作”和“意义建构”。
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则认为,教学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激励学生思考,并照顾学生的个体需要,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再借助师生、生生等多重互动关系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未知领域。
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向导”,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课程教学与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是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征。
研究性学习围绕课程确定的教学目标,以探索问题的形式为主,让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会质疑、探究和学习。
通过实际性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我国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的教与学1.环境科学教育现状介绍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得到稳步发展。
在专业设置方面,曾经历过与国外相同的,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早期的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似阶段。
环境科学专业是依托于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分析、水文地质、植物保护、土壤等相关专业而成立的交叉学科。
受师资力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贵和、教学要求、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大多存在办学条件差,实验教学薄弱、人才质量不高、专业方向狭窄、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
2.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环境科学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几十年在实践中的发展,已从各相关传统专业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特的专业特点。
主要表现在综合性极强,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运用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工程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种学科记性系统的研究。
研究领域广,专业研究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等诸多方面,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宏观的宇宙环境到微观粒子,时间跨度从万年到皮秒。
分支学科多,现阶段自然科学方面有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资源与法学、环境影响评价等。
研究科学整体化,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必须全面考虑对各种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3.环境科学专业及教学的现状针对全球特别是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各方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我国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的要求都是极大的。
环境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和规模。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晚,经费短缺,环保欠账多,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其涵盖的领域广,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
而现阶段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专业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学习中容易出现“通而不精”的现象。
环境科学兼顾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内容,课程的不合理设置似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短期内不能将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环境专业就业领域广,而高校的专业学校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理论教学的时间较长,实践教育的时间短,使得短期内学到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与实际工作脱节。
课堂以讲学为主,实验课设置不够合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基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学时不够等问题让教师一味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的缺乏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实验课上得到良好的锻炼,导致实验操作不熟悉、仪器设备不认识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成效,学生不能真正得到实际能力的提升。
四、专业教学与研究性学习1.环境科学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融合针对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及专业就业的现状,若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通过教授问题解决的方法逐步发展成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形式。
环境问题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模糊性,因此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单一的答案或所谓的标准答案。
解决方法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模糊性,与学生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与角度来解析问题,只要解释合理即可理。
环境专业应更加注重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过程中变一味的验证性实验未自主探究式实验研究,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具有现实意义。
是一种将探究回归到显示生活中的方式。
环境教学课程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展现人类现阶段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对策,将其纳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中。
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问题设定、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表达等三个阶段。
从最初的对环境专业学习的理解与计划,到执行具体的行动与分享反思,再思考与修正。
采用一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表现的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在强调真实性与探索性的问题解决学习中,采取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基础的、注重学生个性化反应的质性评价方式,而并非传统的纸笔测验与应试教育。
2.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环境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环境毒理学这门课程作为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研究范围从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毒理机理研究,逐渐扩展到环境污染物对各种生物集体及其种群的损害作用规律及防治措施,以保护生物的生存及持续健康发展。
老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提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我发现答案。
在环境毒理学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合作,并不断反思他们的教学,不断地再建构环境毒理学呈现知识的方式。
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都是教师把革新的方案加以试验、验证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师试验理论或方案的实验室。
要首先明确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问题。
这是“课程行动研究”的起点。
教师并非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研究。
这种选题不是凭空提出来的。
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出现在教学过程之中的,老师应该有能力控制对该问题的研究并对该问题有足够的热情。
老师可以相互观摩与分享,一起分析学生的行动与互动,展开深度访谈,等等。
要根据研究结论确定改进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行动计划,学科带头人需要不断向学校申请,为学生提供进行研究的条件,包括必要的课时,实验设备药剂等资源相关的专业支持。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提出相关问题。
例如,LD50如何测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何意义等问题。
将总评成绩分为几大块,包括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
围绕相关论文或研究自主查阅参考文献,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考察。
五、结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开展能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弥补长期灌注式教育导致的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缺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模式已在欧美以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
但该模式在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同其他教学领域一样,同时也需要老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提倡独立思考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挑战性思维。
针对我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融入其中,不断提高环境专业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环境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易秀,谢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107-108+115.[3]李顺兴,邓南圣.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4):92-96.[4]张俊华.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性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124-126.[5]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05):71-76.[6]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