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

绪论

动物病理:是研究就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尸体剖检、肉眼观察、纤维观察(组织学、细胞学、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超微结构)、活体组织观察、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观察。

第一篇基础病理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疾病学基础知识

疾病:是集体与外界治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疾病的特征: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疾病是完整集体的反应;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生产能力的降低时、是动物患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疾病的分类:按疾病的经过分类(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器官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经过: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过程或疾病经过。

疾病的4个阶段:潜伏期: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为止的时期;

前驱期:从疾病早期症状到主要症状开始暴露的时期;

明显期:是指疾病的主要或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时期;

结局期:是指疾病的结束阶段。

疾病的转归:包括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病理性、生理性或骤死、渐死)。

渐死的分期:濒死期:机体各系统的技能发生严重障碍和失调,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处于高度抑制状态;

临床死亡期:呼吸与心跳完全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抑制,但各种组织内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

生物学死亡期:大脑皮层到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重要的器官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疾病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即病因。

疾病发生的内外因:外因是指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

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某些致病性霉菌及其毒素等。

特点:有致病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染性特点;集体的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化学性致病因素:是指对动物机体有致病作用的化学物质。

特点:有蓄积作用;选择作用;同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同。

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高低温、电流、光能、电离辐射、大气压和噪声等。

机械性致病因素:一定强度的机械力可引起机体放射性损伤,其结果除了引起局部的机能障碍及代谢改变外,严重时可引起全身的重大变化。

特点:对组织作用无选择性、潜伏期及前驱期短;对疾病只起发动作用,与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无关;机械力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决定损伤的性质和强度,很少受机体的影响;转归方式常为病理状态。

营养性致病因素:指正常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不足或过多,畜禽的营养不能得到合理补充和调剂。

机体的反应性: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的作用发生反应的特性。他取决于动物的钟属、品种与品属、个体、年龄、性别、免疫性。

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机体的屏障机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的。分为外部和内部屏障。

外部屏障:主要有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皮下组织以及骨骼和肌肉等组成。

内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缺陷、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肝、肾脏。、

疾病发生的诱因:疾病发生除了有内外因之外,还有发病的条件,称为诱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

第三节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是指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体液作用、神经作用、酶和核酸异常的致病作用。

致病因素在体内的蔓延途径:包括组织扩散、体液扩散和神经扩散。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血管内不断流动的过程。

血液循环障碍:是指心脏、血管形态和机能、血液含量与血液性质的正常发生改变,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并引起一系列的兵力变化过程。

第一节充血

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主要是局部微循环血管扩张、充满血液的结果。

动脉性充血(充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

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神经性、侧枝性、减压后充血)。

病理变化:眼观温度升高,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机能增强;镜检可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增多

静脉性充血(淤血):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局部组织、器官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

多见于静脉受压、静脉官腔阻塞。

病理变化:眼观局部肿胀;局部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发绀);体表淤血区温度下降;持续发展可继发水肿与出血。镜检小静脉几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及结缔组织内积聚水肿液,淤血时间较长的组织可

见出血

肺淤血:主要由于左心功能不全,血液淤积在左心房,阻碍肺静脉血液回流右心房,从而引起肺淤血。

眼观肺胸膜呈蓝紫色,体积膨大,质地稍变韧,质量增加,被摸紧张而光滑,组织之置于水中呈半浮沉状态,肺切面上流出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

镜检肺内小静脉内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水肿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肝淤血:常见于有心功能不全,以及由肝静脉与后腔静脉回流障碍。

眼观肝体积肿大,被摸紧张,边缘钝圆,质量增加,呈紫红色,质地较实。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凝固不良的血液。

镜检肝小叶中心部的窦状隙及中央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

第二节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渗出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官腔之外。

渗出的血液进入器官、组织或体腔,称为内出血;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若出血较多,局部形成肿块称为血肿;发生于皮肤、粘膜和浆膜小而广泛的出血点称为淤点;较大的出血斑称为淤斑;若血液积累于体腔内称为体腔出血。

出血的原因:破裂性出血通常发生于心脏和较大的血管,一般出血量较多。

渗出性出血是指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微动脉通透性增强,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渗出到血管外。出血的类型:包括血管损害、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三类。

出血的病例变化:颜色流速状态

静脉破裂性出血暗红色较慢线状或滴状流出

动脉破裂性出血鲜红色快喷射状

毛细血管破裂性出血——很慢渗出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自行止血、少量长期的出血可导致贫血、急性的大出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或者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