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数据分析大师微博传播效果分析
微博传播本质:
在国内,微博客自诞生只有3年,但其应用已经发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个人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工具,还日渐发展成为政府、企业、组织用于信息发布、公关营销的手段。
从这个层面看,无论是个人、政府,还是组织、企业,都可以通过微博客实现自己的某些传播意图,或营造理想的自我形象,或形成与民众畅达的沟通机制,或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对于任何一种媒介形式,不同的传播主体依赖不同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手段,而不同传播路径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微博客,以及其传播效果,对于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微博客进行有效、高效的传播显得尤为必要。
微博客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是相对于传播行为过程而言。本文是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应首先从传播学概念上规定与之对应的传播行为。本文将其称之为“微博传播”,下文我们说传播效果,实指“微博传播”的传播效果(或微博客的传播效果)。
一微博传播及其效果构成
所谓“微博传播”,简而言之,即在微博客中的传播活动,亦可看作微博客用户的信息交换和分享的过程。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因此,本文也分别从这两个维度对“微博传播”进行简单分析。
(一)过程维度
从过程性上看,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结构,由一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动态、序列过程。这里,我们不妨引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略作分析。由于“微博传播”也是网络传播的一种,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是传受一体性,因此,这里我们把“微博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收受者合称为传播主体。见表3:
(二)系统维度
从系统性上看,我们“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
微博客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的产物,从登录方式上,即
可以直接网页登陆,也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或客户端),甚至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移动互联网。从这个角度看,微博传播系统应隶属于两个传播系统:网络传播和移动通讯传播。如图2:
由上图,网络传播系统与移动通讯传播系统的交集为移动互联网传播(包括
手机wap);其中,网络传播还包含如传统意义上的IM(即时通讯)、E-mail、
博客等子系统,移动通讯传播则包含我们熟知的短信、彩信传播等子系统;由于微博客的技术特性,包括上文提到的多种登录方式,融合了多个平台,可见,微博传播系统从表现形式上横跨网络传播、移动通讯传播和移动互联网传播三个传播系统(如上图)。
特别的,就网络传播系统而言,微博客与其他一些子系统,如IM(即时通讯)和SNS网络社区,都存在许多共性,这里重点比较他们的不同。
二微博传播的过程效果分析
过程效果,即具体的微博传播行为在受传者(微博用户)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行为变化,或者说微博文本通过传播主体(某微博用户)借助微博客发布平台,对受传者(其他微博用户)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按照传播学者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对于微博传播行为,亦是如此。
微博接收:表现为微博文本的感知,只是信息量的增加,比如单纯可以了解周围朋友“正在做什么”;微博影响态度:除了增加受传者的知识量,还会进一步
影响受者对周围环境的判断,产生更深层的心理作用机制,如由此引发的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微博影响行为:受者最终可能将心理态度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如转发该条微博,或参加由微博发起的线下活动等。
本文根据微博传播行为的特殊性,按阶段性和层次将微博传播过程分为初级传播和次级传播。所谓初级传播,指某微博用户(传播主体)发布文本,在受者身上引发直接传播效果,如关注、评论、收藏、或参与该文本发起的活动等等。而次级传播,指文本经最初发布者(传播主体)发布后,由其他传播主体“接力”进行更广泛的发散传播,在更多受者身上引发间接传播效果,如其他用户在微博客中的转发,在其他网络平台的转帖,或者媒体的引用等等。
进一步,本文将初级传播分为文本感知和(引发)直接效果两部分。相应地,次级传播也可分为发散传播(文本再感知)和(引发)间接效果两部分。
(一)文本感知
文本,即上文中分析提到的微博文本,指微博用户发布的传播内容。文本感知,即对微博文本的识别和接收。
1文本的分类
微博客的文本由于传播主体的独立性而具有丰富的个性,但从传播学视角看,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文本是否是传播主体(微博用户)自己生产的?其二,文本中关注的是涉及公众领域的大众话题还是私人领域的小众话题?根据这两个问题,我们按照“内容是否自己生产”和“公共话题还是私人话题”将文本分成以下四类。
自语话题:指用户自己生产的私人话题。如:用户的生活见闻、心情状态等。
兴趣话题:指非用户自己生产的私人话题。如:用户分享的小段子、一些名人名言等。
参与议题:指用户自己生产的公共话题。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用户对新近发生的热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或问题的评论、观点;第二,用户亲身参与的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公共事件,用户通常会以微博客形式“现场直播”或“提前预告”。参与议题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类文本,因为它是外界公共议题在微博客这一特殊传播介质上的投射,或是有可能发展演变成媒体关注的公共议题的一类话题。
公共议题:指非用户自己生产的公共话题。如新闻的转发,引用某权威人士对热点事物的评价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名人用户,自语话题与参与议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名人的私人话题可能却是公众关注的公共话题。这里的区分主要看议题的客观存在上,从接收层面上看是否具有公共传播、普遍关注等属性。比如,一位名人更新微博说自己在达沃斯年会上听见某公众人物演讲,对于名人来说只是一条自语式文本,但由于其中出现了“达沃斯年会”,以及“公众人物”演讲,参见上述“参与议题”的“第二类”范畴,仍划归为“参与议题”。
四类不同的文本也对应着不同的用户动机和需求,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