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汇编

合集下载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含义及关系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含义及关系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含义及关系目前,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这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对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看法。

有些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人就此观点,谈点自己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

就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体系,形成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有四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知识体系,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学方法、形式、教学艺术的运用以及一些现代教学设备器材的运用。

教学的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了教育活动纷繁复杂的关系,其中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中,就整个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无疑是实践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他要改变的对象,要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进一步发展。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由无知到有知到知之多,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教师只是中介,是传递者,是其认识事物的手段中的主要成分。

我认为在教学中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没有师生的参与,就构不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要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要求,他使学生的身心朝着一定的社会或时代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老师是启蒙者、是组织者、是领导者,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面、学习方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正确的教育,可以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技能掌握,并使身心得到发展,教师只有将所教的内容转换成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学性、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1.我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

笔者对过去的课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交流仅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非常少。

这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往行为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从师命”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

课堂中的交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

传统课堂里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据有关调查表明:在传统课堂里有的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他们交换意见,沉闷的课堂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多数采用了类似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机械化生产,什么环节、怎样做、容易出什么问题、怎么预防等都预先设置好。

试图“制造”标准零件——学生。

这种精雕细刻,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的。

2.学生的主体性关键一点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活跃.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内容摘要:任何教学过程都是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教学相长,是每个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初衷。

本人根据自己的教改经验谈一些不算成熟的体会,与大家共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主体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随着由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

其中最突出的提法就是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法下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模式,而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乃至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真要实施起来却非易事,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些看法。

先说说主导与主体的本质含义(一)主导。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

简而言之,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正如李政道所指出的,“学问”变成“学答”。

当然,教师的“讲”与“问”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关键处,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恍然大悟的导向作用。

但不能走极端,认为教师的每句话都必要。

主导的根本含义应是“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

据此,笔者认为,“主导”的本意应从下列两方面考虑:一是教导。

意即教育、指导、引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全面发展,做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的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协作)”(详见拙文《略谈教育的“四大支柱”》,《小学教育》2000年第1期)。

二是辅导。

意即辅助与疏导。

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帮助。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里所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就是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学生才是他们自己学习进步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所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发展中的社会人。

而这个目的能否达到,学生学的好不好,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因素;学校的学习环境再好,教师教的再努力,如果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没能发动起来,学生自身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那学生本人还是学不好的。

只有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培育起来了,学生自己愿学了,才能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做”,才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知识,增强生活本领;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学习探索,他们才能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爱上学习,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才能在这个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竞争强的社会中,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能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增强竞争力,而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而所有这一切的实现,若没有学生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只能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说,学生的“学”,是他们自己获得知识能力的内因,是根本性的途径,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是根本无法代替学生本身的学习活动的。

在学生个体进行认知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不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不断形成了知与不知,能与不能”,愿与不愿的矛盾。

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心态,使这种新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师生双方的积极努力,矛盾得以解决,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过程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向前推进的,学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结合教学实际,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学实际,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结合作文教学实际,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徐骏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发展中的社会人。

由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不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不断形成了知与不知,能与不能,愿与不愿的矛盾,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状态,使这种新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师生双方的积极努力,矛盾得以解决,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过程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不断解决中向前推进的,学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譬如,以我的语文作文教学为例。

我带的是职高学生,其中许多学生考试时往往作文交“白卷”,问其原因说是“不会写”。

他们面对的首先是“会”写还是“不会”写的问题,所以作为职业高中老师就是应面对学生学“会”写作的需求。

那如何教会学生写作文呢?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可能有的老师觉得上作文课是最轻松的事:布置一个题目,把要求简单说一下,就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

至于学生如何绞尽脑汁,挖空心思,那是学生的事了,等到作文讲评时挑几篇好的读一下就完事大吉。

说实话,这样的作文教学可能教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反而让学生更加厌恶上作文课。

针对职业高中生基础差,阅读,写作水平低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干脆可以采取手把手教“走路”的方法,带着学生一段一段往下写。

以一篇作文题《讲诚信并不吃亏》为例,我把它分成以下这样三个教学步骤:第一步:确定写什么,即第一段先要学生明白什么是诚信,从课堂反映来看,一开始,有的学生连什么是诚信都不知道。

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在文章第一段给诚信一定程度的解释或定义。

第二步:从哪几个角度写。

这个阶段是主体,在明白了什么是诚信后,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了起来。

有的说自己的父母做生意货发出去,收货人赖帐不给钱。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都对新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教学大纲,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体系,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设备的水平等等。

在众多因素当中,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各种观念中又以学生观、老师观和师生观为主,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育质量,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前途。

应该说,我国的教育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

近几十年来,专家提倡师生民主平等的合作研讨学习,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形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变化是巨大的,但教育观念本身是动态的,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任何教学过程都是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随着由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

一、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教学论中对"学”的重视、研究不够,并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讲多了或抬得太高了,从而应该少讲一些或贬低一些;恰恰相反,要真正重视并切实搞好学习还必须强调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重犯教育史上走极端的错误。

强调"教”就好象意味着要轻视"学”;强调"学”就好象意味着要轻视"教”,始终在两种片面之间来回摇摆,不能取得最好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即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予先决定和设计,相反,学生决定不了这些;他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老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是未知的。

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Fpxxxkz教育是什么?从狭义上讲,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我个人认为,教育应该是关爱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事业。

而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思想观念至关重要。

能不能转变陈旧观念,接受最新理念,决定着能否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近年来,专家提倡师生民主平等的合作研讨学习,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形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变化是巨大的,但教育观念本身是动态的,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下面就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谈谈我的理解:一、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1.在我国的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去的教师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支配和控制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提倡“师道尊严”,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和练习。

2.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帮助、指导和点拨等方面,教师起主导作用是由于教学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区别于其他认识或学习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新课程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中我认为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体质较弱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不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辱骂、冷落和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占据主导作用;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学习。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他们了解教学的目的,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运动素材的再创造,都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如何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xx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学生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地接受知识的。

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积极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必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事实上,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如何利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求得主动发展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落脚点。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得不到发挥,教学任务就无法实现。

对于教师来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建筑在学生自觉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觉地向教师学习,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才富有成效。

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构建主体积极参与的先决条件。

笔者曾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在平时能真诚地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建立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就会敢说、敢想、敢提问,就会发挥更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反之,作为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耐心与爱心,对学生动辄打骂、斥责,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参与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感情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慈祥的目光看待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学”的教学效果。

【教学论文】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论文】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去发展、去创造,其方向是正确的,意义是深远的。

但是在我们探索中有的同志认为改革的目的既然是让学生去主动的学习、学生是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用学生盲目的自学自练来替换了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技术。

“传道授业”这个是教师的基本内涵,所以我们的教学首先是“传”和“授”。

我们要全面地、深刻地理解“主体作用”和“自主学练”的内函,自主不是自由,主体不是全部。

体育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去学习、去发展、去创造,其形式主要表现为“自主学练”。

在我们参加的一些观摩课中,看到一些体育教师片面地、肤浅地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练。

一堂课没有讲解、没有示范、没有教法、没有指导(或很少有),教师成了多余的摆设。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能够看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一、“自主学练”离不开教师。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练,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组织就是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身体素质、技能储备、生理心理特点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正确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铺垫就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作好旧知的铺垫工作,使学生在学习、探索新知时有必要的基础。

引导,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有序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二、体育教师离不开“传授”,一旦脱离那么将成为体育课堂的多余。

我们所传授的不光是知识、技术、技能,而切包括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是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

现在我们不少人谈“授”色变,事实上传授没有错,关键是怎样传授?传授什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传授决不是只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也不是“教师讲,学生静静地听”的那种填鸭式教学,而是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传授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主体”,所谓“教师主导”只是一部分学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妥协”的结论。

但“妥协”的结果有可能会制造超出预想的混乱。

比如“教师主导”,按照辞海的解释:“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

”那么,“教师主导”显然是指教师是主要的并且引导学生向着自己预期方向发展的角色。

辞海对“主体”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那么,“学生主体”显然是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部分”。

“主导”、“主体”如果都是“主要”的,那么,谁应该围绕谁,谁到底服务于谁?正因为缺乏确指,长期以来,针对“谁作主”的争论甚嚣尘上,导致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课堂形态和尖锐相对的两种评价方式的撕扯。

于是有人提出“双主体”概念,这显然不是学术,而是典型的和稀泥的“哲学”。

上世纪,钱梦龙先生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提出的“三主”导读教学模式,曾经对当时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以教师为主导”,钱先生解释说: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不过后期,钱先生又开始怀疑自己的“三主”,他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我认为现在的语文学习有三多三少,凌空蹈虚的人文感悟多了,生动活泼的人文训练少了;缺少智慧的重复训练多了,有个性、有创见、有合作的学习少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听得多了,自主、自在的语言表达少了。

钱先生批评说:教师仍然以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为能事,偶尔穿插些提问,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而且大多属“教学圈套”,千方百计诱使学生“入我彀中”,学生不是做“听客”,而是被一个个问题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学习的自主权。

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 。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对于"知识" 本身十分重视,而忽略了对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讲授、启发、引导、点拨等作用加以发挥,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为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教育风格不能沿用传统的、死板的课程风格,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而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知识不应是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1 教师主导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主体作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

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是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

有些教师过分地相信自己的传授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和" 满堂问" ,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意味着教师要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的作用。

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要充分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在教学中,“主导”是指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制定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主体”则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和承担责任的角色。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思考,探索问题,提出疑问,参与讨论,进行实践等。

要明确“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主导”与“主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参与学习也能够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后,要灵活运用“主导”与“主体”的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需要,灵活运用“主导”与“主体”的角色。

在知识传授环节,教师可以发挥“主导”的作用,提供知识和信息,介绍概念和原理,解答学生的疑问等。

在学习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行实践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再次发挥“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要注重反思和调整。

“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时调整角色的发挥。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同事、教学研讨会等与教学相关的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中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篇:浅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浅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这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时刻尊重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任由学生自己学习,而是要求教师以春雨润物之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

教师学法指导的好,学生掌握学法,其主体性就发挥的好,在学习活动中就表现的积极主动。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

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

所以,我在课堂上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努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应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目标。

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自己的话。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问题。

譬如,我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就站在学生的角度问“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学生的回答很积极,也很精彩,“李四光爷爷,你真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我要向你学习!”“李四光爷爷,我感受到了你执着,我也要向你学习,做一个执着的人。

”另外,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建设性。

可问一些“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明白的?”这一类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相互统一的。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主导着学,学离开教。

教是为了学,而且依靠学。

学要靠教的指导,而且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统一的规律,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积极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本文拟就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些浅谈。

一、学生主体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

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

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

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

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

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

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

所以主体观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

《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

②总体性原则。

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对“教师的主导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

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更为重要,主要以下几点体现:1、备课。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编制设计自己课堂教学模式。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上每一堂新课前,让学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学、尝试练习,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得到提高。

3、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发挥学生特长、优势性,产生学的兴趣与快乐。

4、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堂资源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围墙,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学习。

总之,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中强弱。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主要是: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因材施教。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被抑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最后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所以在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做到“以学生为主体”:1、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浅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浅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浅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在于转变学习方式,即把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转变为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正如《走进新课程》中所说:“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活化主体,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呢?笔者主要采用以下一些做法: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莱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一种语文有困难,你就会感到很困难。

但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想象到的情况还要容易。

通过启发学生相信这一点,然后实际加以证明,这就是这种方法不可思议的力量所在。

”这里的关键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要常常加以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授课难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相吻合,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多数学生对于那些高深莫测而又脱离生活实际意义的纯理论以及简单乏味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任何人对不感兴趣的东西自然是没有信心去学好的。

二、让学生主动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在实践中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情趣融入到建立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学有成效。

例如:在进行“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动时,笔者要求学生既要围绕课本,又要超出课本。

所谓围绕课本是针对内容而言,超出課本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言,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较容易地应用课文知识进入角色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背课本,从而使课堂内容更加活跃。

操练不拘于教材而结合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说起来比较自然。

常常这样做,收到的效果是:在教师尚未让学生开口之前,他们就跃跃欲试了。

三、平等对待学生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活动,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为语言能力。

刍议教学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刍议教学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刍议教学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应该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二者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内涵1. 教师主导性教师主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课堂秩序等方面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提高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而在学生主体性方面,则是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 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选择、决定、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理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在学习中做到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共存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既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而学生主体性则是教师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如果教师仅仅只发挥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做好教学工作,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反之,如果学生只有主体地位而无法得到充分的指导和辅导,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相互补充的,教师主导性可以给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与信息,指导学生学习规划和方法;学生主体性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新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最新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里所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就是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学生才是他们自己学习进步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所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发展中的社会人。

而这个目的能否达到,学生学的好不好,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因素;学校的学习环境再好,教师教的再努力,如果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没能发动起来,学生自身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那学生本人还是学不好的。

只有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培育起来了,学生自己愿学了,才能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做”,才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知识,增强生活本领;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学习探索,他们才能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爱上学习,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才能在这个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竞争强的社会中,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能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增强竞争力,而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而所有这一切的实现,若没有学生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只能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说,学生的“学”,是他们自己获得知识能力的内因,是根本性的途径,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是根本无法代替学生本身的学习活动的。

在学生个体进行认知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不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不断形成了知与不知,能与不能”,愿与不愿的矛盾。

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心态,使这种新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师生双方的积极努力,矛盾得以解决,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过程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向前推进的,学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
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里所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就是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学生才是他们自己学习进步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所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发展中的社会人。

而这个目的能否达到,学生学的好不好,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因素;学校的学习环境再好,教师教的再努力,如果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没能发动起来,学生自身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那学生本人还是学不好的。

只有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培育起来了,学生自己愿学了,才能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做”,才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知识,增强生活本领;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学习探索,他们才能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爱上学习,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才能在这个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竞争强的社会中,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能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增强竞争力,而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而所有这一切的实现,若没有学生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只能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说,学生的“学”,是他们自己获得知识能力的内因,是根本性的途径,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是根本无法代替学生本身的学习活动的。

在学生个体进行认知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不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不断形成了知与不知,能与不能”,愿与不愿的矛盾。

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心态,使这
种新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师生双方的积极努力,矛盾得以解决,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过程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向前推进的,学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但是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单就学习能力和对教育接受能力上来讲,学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现实存在要求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差异,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结果。

“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体自由充分独特的发展基础之上;没有个体的自由充分独特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全面发展。

同理,没有个体的全面发展,也不会有个体的自由充分独特发展。

“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个体,包括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才能实践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再达到更多的迁移。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的教学准则就是学生的学好和教师的教好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生能不能学好,对要学的学科有没有信心学好是前提。

地理科目在初中教学中是要求不高的,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基础都不是很好,因此在高中阶段,他们对这一门科目普遍没有自信。

所以我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尽量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然后让不同基础状况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题目,这样不仅掌握知识程度好的学生感觉地理课堂有很大进步,对于相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感觉地理题目也并非所有的都是无从下手,后期还会逐步有了自信去挑战难度高一点的题目。

在整个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的。

这样,教师的教会感觉有效果,基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也会感觉有收获。

3.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利益
尊重学生是维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基本要求。

“为了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特性格,促进他们充分、自由、独特的发展,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贯彻以下一些基本原则:①学生利益最佳原则。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②尊重学生尊严的原则;③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学生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意见;④无歧视原则。

不管学生来自何种文化背景,不论贫富、男女、正常残疾,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

“⑤这些原则,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反映了教师在处理课堂问题时,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可以说,以学生为主体是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的前提,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能够针对每个学生有效的关键所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利益是为人师的根本。

在这一切的进行中,学生必然是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应起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是主导作用,“主导”者,是主管方向和目标也;不管做任何事情,方向和目标是最最重要的,方向错了,或者偏了,效果就自然不会好,这是不言自明的。

能否充分发挥好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成败也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懂不懂,学生有没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要靠教师指导帮助,即就是说,学生或想学而不会学,或不愿学,
这都要教师“教”着让他们“学”,离开了教师的“教”,学生几乎就不能“学”。

可以说,每一项教育教学的原则开展都是教师作为主导来进行的,因此,当今社会的教育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引领主体按照合理的接受教育教学途径逐步走下去,而这个主体恰恰就是我们的学生。

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只有广大学生把学习的基点放到了自己的积极求学上,而不是把学习的积极性仅仅寄托在教师的“讲”上,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增强本领;同时,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教师指导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

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教师处理好了它们之间关系,就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能处理好它们二者之间关系的教学,也就是成功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