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控制案例巴林银行的倒闭修订版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巴林银行倒闭案例里森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
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案例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从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开始交易的第一天到其倒闭之日,里森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
案例1巴林银行破产案
案例二巴林银行破产案1.背景介绍巴林银行是由弗朗西斯·巴林爵士于1763在伦敦创建的。
它在英国历史上地位显赫,曾经为拿破仑战争提供资金支持,客户包括众多的达官显要,其中就有伊丽莎白女皇二世。
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
1995年2月的一个星期,巴林银行被迫宣布破产,原因是损失了大约12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其资本额的两倍。
这笔损失应当归咎于其新加坡分行的28岁的前任期货交易员尼克·里森。
里森于1989年7月加入该银行,之前曾经在伦敦为美国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
作为一个掌管交易结算的职员,里森过去的业绩证明他具有过人的条理性,他在巴林银行后台的工作也给上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这家分行非常积极地参与日本东京和大阪交易所以及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xchange, SIMEX)的期货交易。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便设立了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
但是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要求新加坡分行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
“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中。
“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账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最新操作风险典型案例
操作风险典型案例操作风险典型案例1、巴林银行的倒闭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破产清算。
这则消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因为巴林银行是英国举世闻名的老牌商业银行。
说起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它竟葬送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之手!1992年,里森加入巴林银行并被派往新加坡分行,负责新加坡分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里森的主要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的套利活动。
然而过于自负的里森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则去做,他判断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伪造文件、私设账户挪用大量的资金买进日经指数期货。
1995年2月23日,里森突然失踪,他失败的投机活动导致巴林银行的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已经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耐人寻味。
从表面上看,巴林银行是由于里森个人的投机失败直接引发的。
而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巴林银行控制内部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制度相当薄弱。
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
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
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
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2、日本大和银行。
井口俊英是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一名职员,1976年进入该行,担当国债交易审核员。
1979年,因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被提升为纽约分行国债交易室主管,同时兼任国债交易稽查主任。
在华尔街有一间专用的办公室,这是银行给他的特殊待遇。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析
目录
1 巴林银行简介 2 破产的背景 3 倒闭过程
4 倒闭的可能原因 5 带给中国的启示
巴林银行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 人银行”。
既为客户提供有关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他们也要像其 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或土地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 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818989838年”7账月户,保“留88了88敞8口”头账寸户。 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 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 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 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 按惯例用“88888”账户 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 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 差错。
倒闭过程
1994年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 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倒闭过程
1992年7月17日
1993年1月
1993年7月
里由森此手,下一一笔名代王理姓业交务易便员衍手生头出出了了一笔 一自笔营差业错务,,损并失形为成2了万空英头镑敞,口并头应寸。 报数告天巴以林后总,部日。经但指在数种上种升考了虑20之0下点,这 里笔森空决头定头利寸用的错损误失账也户由“2万88英88镑8增”加到 承6万接英了镑40。口里卖森出当合时约的,年以薪使还账不面足平5万 衡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 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
案例8-5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讲义资料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 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 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 让利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 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 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 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 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 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 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 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据 说,利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娇子,但正是这 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变得贪婪,投身 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重 要的,但制度更重要.
(6)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 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 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 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 败。
(7)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 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贪 婪,是每个人的自私本性,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以获得高比例的奖金, 是管理层制定奖金构成一个严重的错误。
杠杆效应--从个人失误到银行倒闭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巴林银行成立于1762年,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从事多种银行业务,尤其擅长公司理财和投资管理,历来是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证券行,以其根基牢固、资金雄厚享誉世界。
然而,1995年2月,由于巴林银行集团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从事巨额的金融期货交易,结果因投资失败造成10亿美元的亏损,导致巴林银行破产。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主要是做期货买卖,一个人挣的钱能达到整个银行所有其他人挣钱的总和。
董事会最后采取一个政策,里森可以先斩后奏。
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利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利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
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
1995年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象征性支付了1英镑对巴林银行进行收购,并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
1995年3月9日,该收购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的正式批准,标志着具有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最终完结,从此退出国际金融舞台。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前两个月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里森给巴林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权责分配
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尼克·里森本人就是制度。 他分管交易和结算。 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1、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 2、签发支票; 3、负责把关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 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4、行政财务管理部门保留各种交易记录并负责付款。
重用99905, 留用88888。
一审
沟通
纵容
二审
伦敦曾经派了 人下来新加坡 查,伦敦发现 资产负债表出 现5000万差额 后,没有进一 步调查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 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 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 常,向巴林集团提出。 未被重视
1月至2月间, 里森每天叫伦 敦汇1000万英 镑,估计10亿 美元以上资金 调拨给新加坡 分行
错误账户监控
错误帐户(ERROR ACCOUNT)是为一种待调查并批准的用以维持交易的帐户。 正常情况下这种帐户上的交!易量不大,而且它们很快可以从帐户上清除掉。如果 是银行的错,就必须设法妥善处理错误。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措施就 是把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作“错误帐户”的帐户中。由于该错误而引入的 损失——有时候也可以是收益——就会抵消银行全部收益的一部分。
超额拨款是英格兰银行所不允许的 拨款的使用监控不力
人力资源政策不当
要素评价—— 人力资源政策不当造成不利控制环境,不利风险评估
不当聘用制度使企业固有经营风险增大 聘用不具专业水准的员工。包括交易员和里根。
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巴林一直将公司50%的毛利作为奖金发给雇员。 这个百分数比绝大多数公司的高。巴林1994年的1亿英镑(1.61亿美元)奖金在公 司倒闭前几天刚刚宣布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巴林一直将公司50%的毛 利作为奖金发给雇员。这个百分数比绝大多数公司的高。巴林1994年的1亿英镑 (1.61亿美元)奖金在公司倒闭前几天刚刚宣布分配。几个主要总裁可望拿到100多 万英镑。奖金时常是根据一个小组或个人在前一年所赚利润决定的。这种把交易 员的收入与他的交易利润挂钩的奖励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刺激了交易员的贪利投机, 高额的奖金使得雇员急于赚钱而很少考虑公司所承担的风险。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案例内容1993年,年仅26岁、几乎无衍生品方面专门训练的尼克•里森被任命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BFS)的结算部主管兼场内交易经理,主要职责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E)之间进行日经指数(Nikkei)期货套利以及在S IMEX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之间进行日本国债期货套利。
一直以来,巴林银行有一个“9 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BFS将记录下来的所有错误发往伦敦。
但后来,伦敦总部通知BFS另设一个错误账户(即“88888”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几周后,又通知要求BFS按老规矩办,将所有错误直接报告伦敦总部。
但“88888”账户却未被删除,而是保留在电脑中。
到1993年年中,“88888”账户累计亏损已达2000万英镑。
为了对付巴林银行内部审计员的查账,以及SIMEX每天追加保证金的要求,1994年1月—1995年2月,里森在SIMEX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即卖出鞍马式期权组合(协定价在18000—22000之间),使其收入与“88888”账户中的损失相等,并让巴林银行汇出美元,为购买的期权支付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如图1实线所示。
当日经225指数在19000附近小幅波动时,里森的策略可以盈利,最大利润为看涨及看跌期权的权利金之和;但一旦市场价格跌(涨)破盈亏平衡点X1(X2)时,该策略就开始亏损,风险极大。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本股市剧烈下滑。
1月23日,日经225指数大跌1055点,BFS亏损合5000万英镑。
为了挽回损失,里森编制假账,从巴林伦敦总部骗取46亿英镑保证金,购入日经225指数3月份期货合约,卖出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
无奈神户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债券价格普遍上升,2月24日,巴林共损失8.6亿英镑,远超其股本金总额4.7亿英镑。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1、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其他主要原因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巴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里森的作为;却置之不理;充分说明巴林银行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除根本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巴林银行破产..主要由以下几点:1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2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3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4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2、里森曾说:“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支持他这些错误决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巴林的上层;他们几乎对里森所得到的钱的去向不闻不问;很明显;这是管理层的弊端..一.总部;高层对里森的过分信任很主要的原因;二.巴林内部制度的不合理与漏洞;三.高层管理者管理不当..1、监督松疏;控制不力巴林银行破产前;里森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每笔都会经过一家巴林银行分支机构;因此;巴林银行主管完全不知里森的所为是不可能的..情况很可能是:巴林银行总部知道一切;高层主要需要来自新加坡的利润;高额奖金的诱惑使他们不愿严加控制..可以说巴林银行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的机构所致..2、信任是联系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渗进了很多的感情色彩;往往显得不理性..巴林总部对里森就是这样过分的“信任”..总部非常放心的让里森私立“错误帐户“;对里森进行松散的而无实际意义的调查;审计;对其放心以致于放纵的地步;“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异议;怀疑;都被高层忽略;连里森都惊叹:“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据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这种信任成为巴林倒闭的主要问题..3、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企业高层管理人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3、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管理层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4、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并且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1995年巴林银行巨亏案例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事件:28岁交易员搞垮巨头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宣布,英国商业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而倒闭。
消息传出,立即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金融界引起一连串强烈的波动。
东京股市英镑对马克的汇率跌至近两年最低点,伦敦股市也出现暴跌,纽约道琼斯指数下降了29个百分点。
事发后主要责任者尼克理森却逃之夭夭。
理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负责人,年仅28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
如果这几笔交易成功,理森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但阪神地震后,日本债券市场一直下跌。
据不完全统计,巴林银行因此而损失1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该行现有的8.6亿美元的总价值,因此巴林银行不得不宣布倒闭。
这家有着233年历史,在英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得银行换了新主。
3月2日,警方将理森拘捕。
原首席执行官讲述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之谜。
1995年,巴林银行,这家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破产了,曾经是英国贵族最为信赖的金融机构,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没能逃过破产的结局,事件震惊世界。
为了揭开这一事件之谜,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资本市场》几经周折,终于采访到了当年显赫气派的巴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
伦敦市郊,在一家仅能容纳150人左右的小电影院里,我们见到了当年的巴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
彼得诺里斯引咎辞职之后,如今变成了这家小电影院的老板。
彼得诺里斯说:“巴林集团拥有很多家不同的银行,当巴林集团倒闭时,我正好担任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
正是在我领导的投资银行里发生了李森的罪行。
是李森毁掉了巴林银行吗?当然是。
正是由于他的罪行,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崩溃。
他长期以来进行欺诈,对电脑会计系统做了手脚,许多员工都被卷了进去,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让巴林银行惨痛的结局,出自于一个普通的证券交易员尼克李森之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与控制案例巴林银行的倒闭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会计与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当然它也得象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
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但巴林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家犹大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里森于1989年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这之前,他是摩根·斯但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
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
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
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静:一个合适的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
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
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
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进了三月份的期货,等等。
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
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帐户”的帐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帐号为“99905”的“错误帐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
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帐户。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
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帐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
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
很快,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帐号。
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帐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帐号为88888”的“错误帐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了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还是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帐户直接向伦敦报告。
“88888”错误帐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存于电脑之中。
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
“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帐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帐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帐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星期的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误为卖出20口,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口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
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了40口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
然而,如此一来,里森所进行的交易便成了“业主交易”,使巴林银行在这个帐户下,暴露在风险部位。
数天之后,更由于日经指数上升200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英镑了(注:里森当时年薪还不到5万英镑)。
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
?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
乔治与妻子离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
里森喜欢他,因为乔治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员之一。
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
里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根本没有填写。
?如果乔治的错误泄露出去,里森不得不告别他已很如意的生活。
将乔治出现的几次错误记人“88888帐号”对里森来说是举手之劳。
但至少有三个问题困扰着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人“88888”帐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
“88888”帐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
?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帐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能大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
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承受极大损失。
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
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帐户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除了为交易员遮掩错误,另一个严重的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
在1993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帐工作都积压起来。
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
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8号帐户的损失,由2000万、3000万英镑,到7月时已达5000万英镑。
事实上,里森当时所作的许多交易,是在被市场走势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如何。
他已成为被其风险部位操纵的傀但。
他当时能想的,是哪一种方向的市场变动会使他反败为胜,能补足88888号帐户中的亏损,便试着影响市场往那个方向变动。
?里森自传中描述:“我为自己变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开始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已整个包围着我,象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绝对不是要把我抚养成这个样子的。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
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
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应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性商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
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
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阪市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
一般银行对于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
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
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
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
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
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他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帐目。
事实上,每天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看出里森的问题。
即使是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帐,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已被挪用来补偿88888号帐户中的损失了。
查了一个月的帐,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帐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帐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吧!?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巴林,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号帐户所需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
而且此时里森已需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多万英镑,以支付其追加保证金。
事实上,从1993年到1994年,巴林银行在SIMEX 及日本市场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1000万英镑,超出了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25%的限制。
为此,巴林银行曾与英格兰银行进行多次会谈。
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兰银行主管商业银行监察的高级官员之“默许”,但此默许并未留下任何证明文件,因为没有请示英格兰银行有关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违反了英格兰银行的内部规定。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5000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
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有很多巴林的高级及深资人员曾对此问题加以关切,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
但是这些调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蒙骗过去。
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
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从金融伦理角度而言,如果对以上所有参与“巴林事件”的金融从业人员评分,都应给不及格的分数。
尤其是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即1994年12月,于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