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奥数 讲义 626学子 教案库 四年级第七讲 行程问题 竞赛班教师版.

合集下载

行程问题四 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教案

行程问题四 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教案
三、巩固练习。
1、一列火车以每分钟12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需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2、两个工程队合挖一段864米地铁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凿12。6米,第二队每天开凿14。4米,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3、数学书60页6题
四、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
20‘
10`
5`
一、复习
问: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问:对于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之间有哪些关系?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讲练结合
1、看图回答问题
(1)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是多少?
(2)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是多少?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主要教法
引导、监控计算。
学习指导
教师通过引导、监控计算等让学生学会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Nhomakorabea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坐标纸




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说一说。
学生: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说一说。
看图回答问题。
算一算。
做一做。
计算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计算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

3. 练习题。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行程: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时间:物体完成一段行程所需的时间。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步骤一:明确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步骤二: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步骤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步骤四: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个人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他行驶的距离。

案例二:两辆火车相向而行,第一辆火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第二辆火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两火车相遇需要多长时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册行程问题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七册行程问题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七册行程问题 _四年级数学教课方案_模板知识目标: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例,能够比较娴熟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易.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迁徙类推的能力.感情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剖析:这部分内容包含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例。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同样,不过计算的数的范围不一样,比从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例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同样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侧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例,适合扩大小数的位数,提升计算的娴熟程度.本小节的教课要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例.教课难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法:知识的迁徙、对照法、试试法等教教事例设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课目的: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例.2.运用法例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娴熟地笔算小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迁徙类推能力.教课要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例.教课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课步骤:一、引子:笔算:少先队员收集中草药,第一小队收集了3735 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 克.两个小队一共收集了多少克?(投电影1)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余人在本上做)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例.二、研究新知教课例 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一)小数加法的意义(1)教师发问:如何列式?(2)小组议论:例 1 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同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3)指引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收集的千克数归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3. 735+ 4. 075(板书)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同样,也是把两个数归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二)研究小数的计算法例小数加法又该如何计算呢?(板书:计算)例 1、 3. 735+ 4. 075(1)联合整数的计算法例,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议论(2)经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同样(3)学生试算 3. 735+4. 075(一人板演,其余人在本上做)(4)教师发问:得数 7.810 末端的“0怎”样办理?指引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 3.735+ 4.075 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例 2、计算 12、 03+0、 875(1)大家商议(2)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12、 03+0、875(3)大家发布建议,总结小数的计算法例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4)指引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同样的地方?如何计算小数加法?(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徙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2.教课例2:出示例 3(持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1)指引学生察看比较:例 2 的条件和问题与例 1 比较有什么变化?(2)经过列式,指引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同样(3)直接指引学生进行试算,二人板书,教师板书(错误的)(2)察看、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例,重申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行程问题。

2.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行程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PPT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纸笔,课前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如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全程5公里,他骑了3公里后又骑了2公里,问他离学校还有多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程;行程问题是指通过已知的行程信息,计算未知行程的问题等。

Step 3:解题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解决行程问题的常用方法,如:方法一:已知行程之和求未知行程:未知行程 = 已知行程之和 - 已知行程。

方法二:已知行程之差求未知行程:未知行程 = 已知行程 - 已知行程之差。

Step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出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答,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行程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Step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编写自己的行程问题,交流分享,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奥数竞赛,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行程问题7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行程问题7

教学内容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学生通过看图编应用题并解答、集体订正等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并培养识图能力。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具学具主备教师复备教师复备日期教学过程复备内容教学反思一、激情导入1.口算练习。

见口算卡(略)教师看表计时。

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

2.看图编应用题并解答。

二、引导探究教师板书: (50+40)×3= 90×3= 270(千米)答:两地相距270千米。

教师把示意图中表示3分所走的路程的标志擦去,把表示两地距离的“?米”改为“270米(如下)”。

教师:谁来将这道题编成一道应用题“这道题告诉我们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人的速度,求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同时行1小时。

问:甲乙二人行了多少千米,依次,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教师:“根据这个思路,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解答。

”做完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解答的,教师板书。

270÷(50+40)=270÷90=3(小时)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这恰好与上节课学的‘已知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题目是相反的应用题。

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 = 路程’和‘路程÷速度 = 时间’,在解答相对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时,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 = 路程,路程÷速度和 = 相遇时间)三、巩固练习1.做数学书第59页。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当具有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者、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资源、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评价反思等。

今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有关于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

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拟困难,学生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驾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根底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造就学习数学的踊跃情感。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根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教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教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教师从家启程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教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行程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行程问题

数学教案-行程问题四年级数学教案《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_四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案例知识目标: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教学案例设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步骤:一、引子: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一)小数加法的意义(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3.735+4.075(板书)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例1、3.735+4.075(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3)学生试算 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 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例2、计算12、03+0、875(1)大家商讨(2)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0、875(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2.教学例2:出示例3(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2)通过列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一样(3)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试算,二人板书,教师板书(错误的)(2)观察、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强调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

四年级行程问题教案(汇总5篇)

四年级行程问题教案(汇总5篇)

四年级行程问题教案(汇总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年级行程问题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四年级奥数下册教案:行程问题

小学四年级奥数下册教案:行程问题

小学四年级奥数下册教案:行程问题例1 下午放学时,弟弟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5分钟后,哥哥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也从学校步行回家,哥哥出发后,经过几分钟可以追上弟弟?(假定从学校到家有足够远,即哥哥追上弟弟时,仍没有回到家).分析若经过5分钟,弟弟已到了A地,此时弟弟已走了40×5=200(米);哥哥每分钟比弟弟多走20米,几分钟可以追上这200米呢?解:40×5÷(60-40)=200÷20=10(分钟)答:哥哥10分钟可以追上弟弟. 我们把类似例1这样的题,称之为追及问题.如果我们把开始时刻前后两物体(或人)的距离称为路程差(如例1中的200米),从开始时刻到后者追上前者路程差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称为追及时间,则从例1容易看出:追及问题存在这样的基本关系: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如果已知其中的两个量,那么根据上式就很容易求出第三个量.例2 甲、乙二人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钟可追上乙;若甲让乙先跑2秒钟,则甲跑4秒钟就能追上乙.问: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10米就是甲、乙二人的路程差,5秒就是追及时间,据此可求出他们的速度差为10÷5=2(米/秒);若甲让乙先跑2秒,则甲跑4秒可追上乙,在这个过程中,追及时间为4秒,因此路程差就等于2×4=8(米),也即乙在2秒内跑了8米,所以可求出乙的速度,也可求出甲的速度.综合列式计算如下:解:乙的速度为:10÷5×4÷2=4(米/秒)甲的速度为:10÷5+4=6(米/秒)答:甲的速度为6米/秒,乙的速度为4米/秒.例3 某人沿着一条与铁路平行的笔直的小路由西向东行走,这时有一列长520米的火车从背后开来,此人在行进中测出整列火车通过的时间为42秒,而在这段时间内,他行走了68米,则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分析整列火车通过的时间是42秒,这句话的意思是:从火车的车头追上行人时开始计时,直到车尾超过行人为止共用42秒,因此,如果我们把火车的运动看作是车尾的运动的话,则本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车尾与人的追及问题,开始时刻,它们的路程差就等于这列火车的车长,追及时间就等于42秒,因此可以求出它们的速度差,从而求出火车的车速.解:520÷42+68÷42 =(520+68)÷42=588÷42 =14(米/秒)答:火车的车速为14米/秒.例4 幸福村小学有一条200米长的环形跑道,冬冬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冬冬每秒钟跑6米,晶晶每秒钟跑4米,问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第2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圈?分析这是一道封闭路线上的追及问题,冬冬与晶晶两人同时同地起跑,方向一致.因此,当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他比晶晶多跑的路程恰是环形跑道的一个周长(200米),又知道了冬冬和晶晶的速度,于是,根据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就可求出追及时间以及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解:①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所需要的时间:200÷(6-4)=100(秒)②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他所跑的路程应为:6×100=600(米)③晶晶第一次被追上时所跑的路程:4×100=400(米)④冬冬第二次追上晶晶时所跑的圈数:(600×2)÷200=6(圈)⑤晶晶第2次被追上时所跑的圈数:(400×2)÷200=4(圈)答:略. 解答封闭路线上的追及问题,关键是要掌握从并行到下次追及的路程差恰是一圈的长度.例5 军事演习中,“我”海军英雄舰追击“敌”军舰,追到A岛时,“敌”舰已在10分钟前逃离,“敌”舰每分钟行驶1000米,“我”海军英雄舰每分钟行驶1470米,在距离“敌”舰600米处可开炮射击,问“我”海军英雄舰从A岛出发经过多少分钟可射击敌舰?分析“我”舰追到A岛时,“敌”舰已逃离10分钟了,因此,在A岛时,“我”舰与“敌”舰的距离为10000米(=1000×10).又因为“我”舰在距离“敌”舰600米处即可开炮射击,即“我”舰只要追上“敌”舰9400(=10000米-600米)即可开炮射击.所以,在这个问题中,不妨把9400当作路程差,根据公式求得追及时间.解:(1000×10-600)÷(1470-1000)=(10000-600)÷470=9400÷470=20(分钟)答:经过20分钟可开炮射击“敌”舰.例6 在一条直的公路上,甲、乙两个地点相距600米,张明每小时行4公里,李强每小时行5公里.8点整,张李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调头反向而行,再经过3分钟,他们又调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连续奇数)分钟数调头行走,那么张、李二人相遇时是8点几分?分析无论相向还是反向,张李二人每分钟都共走4000÷60+5000÷60=150(米).如果两人一直相向而行,那么从出发经过600÷150=4(分钟)两人相遇.显然,按现在的走法,在16分钟(=1+3+5+7)之内两人不会相遇.在这16分钟之内,他们相向走了6分钟(=1+5),反向走了10分钟(=3+7),此时两人相距600+[150×(3+7-1-5)]=1200米,因此,再相向行走,经过1200÷150=8(分钟)就可以相遇.解:600+150×(3+7-1-5)=1200(米)1200÷(4000÷60+5000÷60)=8(分钟)1+3+5+7+8=24(分钟)答:两人相遇时是8点24分.例7 自行车队出发12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在距出发点9千米处追上了自行车队,然后通信员立即返回出发点;随后又返回去追自行车队,再追上时恰好离出发点18千米,求自行车队和摩托车的速度.分析在第一次追上自行车队与第二次追上自行车队之间,摩托车所走的路程为(18+9)千米,而自行车所走的路程为(18-9)千米,所以,摩托车的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3倍(=(18+9)÷(18-9));摩托车与自行车的速度差是自行车速度的2倍,再根据第一次摩托车开始追自行车队时,车队已出发了12分钟,也即第一次追及的路程差等于自行车在12分钟内所走的路程,所以追及时间等于12÷2=6(分钟);联系摩托车在距出发点9千米的地方追上自行车队可知:摩托车在6分钟内走了9千米的路程,于是摩托车和自行车的速度都可求出了.解:(18+9)÷(18-9)=3(倍)12÷(3-1)=6(分钟)9÷6=1.5(千米/分钟) 1.5÷3=0.5(千米/分钟)答:摩托车与自行车的速度依次为1.5千米/分钟,0.5千米/分钟.例8 A、B两地间有条公路,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 地,乙骑摩托车从B地出发,不停地往返于A、B两地之间,他们同时出发,80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100分钟后乙第一次追上甲,问:当甲到达B地时,乙追上甲几次?分析由上图容易看出:在第一次相遇与第一次追上之间,乙在100-80=20(分钟)内所走的路程恰等于线段FA的长度再加上线段AE的长度,即等于甲在(80+100)分钟内所走的路程,因此,乙的速度是甲的9倍(=180÷20),则BF的长为AF的9倍,所以,甲从A到B,共需走80×(1+9)=800(分钟)乙第一次追上甲时,所用的时间为100分钟,且与甲的路程差为一个AB全程.从第一次追上甲时开始,乙每次追上甲的路程差就是两个AB 全程,因此,追及时间也变为200分钟(=100×2),所以,在甲从A 到B的800分钟内,乙共有4次追上甲,即在第100分钟,300分钟,500分钟和700分钟.解:(略).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四年级奥数数学竞赛(行程问题)教案

四年级奥数数学竞赛(行程问题)教案
授课时间
200年月日第周
星期第大节
授课地点
实到人数
授课题目
行程问题
授课专业
班级
09数学1、2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1.要求同学们掌握四年级奥数数学竞赛(行程问题)教案解法。2.学会用比例法画线段图来思考.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主要讲结合分数、百分数知识相关的较为复杂抽象的行程问题。要注意:出发的时间、地点和行驶方向、速度的变化等,常常需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1.教师提问: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
请看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甲乙两人从一400米环形跑道A点同时出发,同向行驶,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50米,问多少时间后甲乙两人第一次在A点相遇?行程问题是综合题目,这也是大家觉得它难的原因。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本质不是行程问题,大家要学会判断。
三、教学例2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B地时,乙离A地还有14千米。那么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教学例3Βιβλιοθήκη 例3甲、乙两班学生到离校24千米的飞机场参观,一辆汽车一次只能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了尽快到达机场,两个班商定,由甲班先坐车,乙班步行,同时出发。甲班学生在中途下车步行去机场,汽车立即返回接途中步行的乙班同学。已知两班学生步行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是步行的7倍,汽车应在距机场多少千米处返回接乙班同学,才能使两班同学同时到达机场(学生上下车及汽车换向时间不计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行程问题》课时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行程问题》课时教案
二、理解概念,构建模型
1.建立“速度”的概念。【出示课件3】
师:这里的40是什么意思?火车每小时行驶380千米,飞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分别指的是什么?
师:这里的40、380、12、300000分别就是汽车、火车、飞机、光的速度数据,你们怎么理解“速度”这个词?12是这几个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我们能说飞机就是其中最慢的吗?
师小结: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等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的长短,就是速度。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它们的速度:40千米/时,380千米/时,12千米/分,300000千米/秒。
2.找共同点。
课件再次出示教科书53页例5。
师:仔细阅读这两道题,你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3.进一步明确概念。
A: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B: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C: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课后
反思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展示课件7】。
先说出每道题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说说应该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进行解答。
2.【展示课件10】。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计算原路返回的速度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生共同
小学四年级数学《行程问题》课时教案
第 周 第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行程问题
课型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理解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行程问题在关于s、v、t 三者的基本关系部分中,主要介绍单个变量的平均速度问题及其三种基本方法:“特殊值法”、“设而不求法”、“设单位1法”(因为会涉及到分数,所以后两种方法供有余力的学生借鉴);在关于s、v、t 三者的经典应用部分中,主要介绍两个变量的平均速度以及顺风逆风、顺水逆水等典型题目,中间会简单介绍一下流水行船的基本公式,主要的方法有:“鸡兔同笼假设法”、“方程法”等;更多精彩方法会在具体的例题中体现!分析:我们把题目中的s、v、t 三者关系提炼出来就可以迎刃而解。

军犬用的时间和巡逻队所用时间相同,即15÷(4.5+5.5)=1.5(小时),所以军犬来回共跑了20×1.5=30(千米).在一段路程内,如果物体保持匀速运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不变,那么就有s、v、t(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s=v×t,v=s÷t,t=s÷v,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通过“龟兔赛跑”这个小例子回顾一下:龟兔赛跑,同时出发,全程6990米,龟每分钟爬30米,兔每分钟跑330米,兔跑了10分钟就停下来睡了215分钟,醒来后立即以原速往前跑,问龟和兔谁先到达终点?先到的比后到的快多少米?解:先算出兔子跑了330×10=3300(米),乌龟跑了30×(215+10)=6750(米),此时乌龟只余下6990—6750=240(米),乌龟还需要240÷30=8分钟到达终点,兔子在这段时间内跑了8×330=2640(米),所以兔子一共跑3300+2640=5940(米).所以乌龟先到,快了6990—5940=1050(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物体运动的状态受到外界影响(如上下坡、顺风逆风、顺水逆水、紧急刹车等)不能够保持匀速运动,再用s 、v 、t 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解决不了或误差很大,所以当我们在抽象成数学题目或数学模型时,可以把整个运动过程分解成几段,宏观的认为其中的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情况是不变的,所以这时的s 变成总路程,t 变成总时间,v 变成平均速度,有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小强去时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回来的速度是40千米/小时,求小强往返的平均速度。

解:去时的时间100÷10=10(小时),回来的时间100÷40=2.5(小时),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100+100)÷(10+2.5)=16(千米/小时).边防站甲、乙两哨所相距15千米。

一天,两个哨所的巡逻队同时从各自的哨所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的速度分别为4.5千米/时和5.5千米/时。

乙队出发时,他们带的一只军犬同时向甲哨所方向跑去,遇到甲队时立即转身往回跑,遇到乙队又立即转身向甲哨所方向跑去……这只军犬就这样不停地以20千米/时的速度在甲、乙两队之间奔跑,直到两队会合为止。

问:这只军犬来回共跑了多少路?想挑战吗?教学目标关于s 、v 、t 三者的基本关系【例1】如图,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由A 点开始爬行一周。

在三条边上它每分钟分别爬行40cm,20cm,8cm,它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米?分析:(法1)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00厘米,因为[20,8,40]=40,则有时间40÷20=2(秒),40÷8=5(秒),40÷40=1(秒),总路程是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80+80+80)÷(2+5+1)=30(厘米/秒).(法2)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S”,则有时间S÷20=20S (秒),S÷8=8S (秒),S÷40=40S (秒),总路程是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S +S +S)÷(20S +8S +40S )=30(厘米/秒).(法3)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1”,则有时间1÷20=120(秒),1÷8=18(秒),1÷40=140(秒),总路程是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1+1+1)÷(120+18+140)=30(厘米/秒).[前铺]汽车以72千米/小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小时的速度返回甲地。

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学生易错解为(72+48)÷2=60(千米/小时),这是概念错误,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不同于一般的平均数问题).因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而题目中既没有总路程,也没有总时间,所以我们要设法构造出来。

(法1)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144千米,因为[72,48]=144,则有去时的时间144÷72=2(小时),回来的时间144÷48=3(小时),总路程是往返的路程和,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144+144)÷(2+3)=57.6(千米/小时).(法2)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S”,则有去时的时间S÷72=72S (小时),回来的时间S÷48=48S (小时),总路程是往返的路程和“S”+“S”,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S +S)÷(72S +48S )=57.6(千米/小时).S 在运算过程中可消去,这种方法体现了“设而不求”的思想.(法3)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1”,则有去时的时间1÷72=172(小时),回来的时间1÷48=148(小时),总路程是往返的路程和“1”+“1”,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1+1)÷(172+148)=57.6(千米/小时).【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到300千米外的乙地去,前120千米的平均速度为40千米/小时,要想使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50千米/小时,剩下的路程应以什么速度行驶?分析:总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300÷50=6(小时),前120千米用时120÷40=3(小时),所以后180千米的速度为180÷(6-3)=60(千米/小时).[拓展]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时到;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时到。

如果希望中午12时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分析: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x 千米,有21015x x -=,解得60x =,中午12时到则用时为60÷10-1=5(小时),速度为60÷5=12(千米/小时).【例3】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

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分析:(法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70)÷2=75米,走完全程的时间是6000÷75=80分钟,走前一半路程速度一定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80-37.5=42.5分钟.(法2)设走一半路程时间是x 分钟,则80×x+70×x=6×1000,解得x=40分钟,因为80×40=3200米,大于一半路程3000米,所以走前一半路程速度都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40+(40-37.5)=42.5分钟.[拓展]甲乙两地相距90千米,自行车队8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1千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0.8千米。

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分析:设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是t 分钟,有10.89022t t ⨯+⨯=,解得100t =,所以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8点+100分钟=9点40分.【例4】(2007年4月“希望杯”四年级2试)赵伯伯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3小时,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最后又沿原路返回。

假设赵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千米,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在每天锻炼中,他共行走多少千米?分析:因为是原路返回,所以上坡的路程和下坡的路程相等.上下坡的平均速度为2÷(1÷3+1÷6)=4,与平路速度相等,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千米/小时,3小时共步行4×3=12千米.[拓展]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

小明上学走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

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1.5倍,那么上坡的速度是平路的多少倍?分析:(法1)设路程为180,则上坡和下坡均是90。

设走平路的速度是2,则下坡速度是3。

走下坡用时间90÷3=30,走平路一共用时间180÷2=90,所以走上坡时间是90-30=60走与上坡同样距离的平路时用时间90÷2=45因为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上坡速度是平路速度的45÷60=0.75倍。

(法2)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也相同,又因为上坡和下坡路各一半也相同,设距离是1份,时间是1份,则下坡时间=0.5÷1.5=1÷3,上坡时间=1-1÷3=2÷3,上坡速度=(1÷2)÷(2÷3)=3÷4=0.75(法3)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1÷2×路程÷上坡速度+1÷2×路程÷1.5=路程÷1,得上坡速度=0.75.【例5】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

某人骑自行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4米/秒、6米/秒和12米/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分析:(法1)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24米,因为[4,6,8]=24,则有上坡的时间24÷4=6(秒),走平路的时间24÷6=4(秒),下坡的时间24÷12=2(秒),总路程是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和,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24+24+24)÷(6+4+2)=6(米/秒).(法2)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S”,则有上坡的时间S÷4=4S (秒),走平路的时间S÷6=6S (秒),下坡的时间S÷12=12S (秒),总路程是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和,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S +S +S)÷(4S +6S +12S )=6(米/秒).(法3)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1”,则有上坡的时间1÷4=14(秒),走平路的时间1÷6=16(秒),下坡的时间1÷12=112(秒),总路程是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和,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1+1+1)÷(14+16+112)=6(米/秒).[拓展]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下午一点出发,走了一段平坦的路,爬了一座山,然后按原路返回,下午七点回到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