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的语篇分析
拟人隐喻的语篇视角——从朱自清的《春》看拟人隐喻
在本体 隐喻 (no gc e p o) 人们将抽 象 的和 o toi lm t hr 中, l a a 模糊 的思想 、 感情 、 理活 动 、 心 事件 、 态等 无形 的概 念看 状
的概念去建构另一个结 构模糊 、 界定 含混 或完全缺 乏 内部
词表现出来 。汉语词 汇如河 口, 佛手瓜 , 美人蕉 , 迎客松 , 仙 女峰 , 笑面虎等 ; 动词 如天诛地灭 , 天喜地 , 妒莺惭 , 欢 燕 春
基金项 目: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 目(9A 1 0C2 )
作者简介 : 张雪珠( 9 0 , , 17 一) 女 陕西宝鸡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研究 。
15 2
部位 和器官 。因此 , 人类 对周 围世界 的感 知 , 往 以 自我 往 为参照点 , 成视 角 , 拟 出 “ 下 、 后 、 右 、 低 、 形 构 上 前 左 高 远 近、 中心与边缘” , 等 并据此 来观察 宇宙 万物 。也 就是 “自
结构 的概 念。拟人 隐 喻属 于本体 隐 喻。很 多学 者都 对本
体 隐喻进行 过各 方面的研究 , 于拟人 隐喻的研究 也有从 对
收 稿 日期 :0 1— 7—1 21 0 8
作是具体 的、 有形 的实 体 , 对其 进行谈 论 、 化 , 量 识别 其特
征及原 因等 。而人们 最熟 悉 的事物 是其 自身 以及身 体 的
(. t湖南科技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 2 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文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5 ) 10 5
摘
要: 拟人历来是修辞 学研 究的对象 。论 文从认知语 言学的概念 隐喻理论 出发 , 对朱 自清的《 中所有 的拟人隐喻 春》
从情态隐喻角度解析新闻语篇的文体特征
校园英语 /从情态隐喻角度解析新闻语篇的文体特征四川文理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吴姗姗【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变体,新闻语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情态隐喻就是其特征之一。
本文从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的情态隐喻角度分析新闻语篇的文体特征,借此探讨语法隐喻对语篇分析的重要解释作用。
【关键词】情态隐喻 新闻语篇 文体特征【Abstract】As a unique functional variety,discourse of news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stylistic features,and one of which is the use of modality metaphor.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news in newspaper from the point of explicit subjective metaphor and explicit objective metaphor and based on which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explanatory power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discourse analysis.【Key words】modality metaphor; discourse of news; stylistic features一、引言语法隐喻的使用是语篇文体特征的具体表现,为不同功能变体的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语法隐喻在语篇中的分布特征具有区分不同文体的功能和文体价值[6]。
新闻语篇因为其独特的语场和语境,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和语篇构建中表现出不同的文体特征,具体体现在人际语法隐喻的使用,其语气类型较多,情态分布较广。
本文以真实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主要通过分析情态隐喻的使用来揭示新闻语篇的文体特征以及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意义。
认知视角下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
认知视角下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语篇分析是一门探索语篇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功能的语言学科。
隐喻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探索,重心逐步由词汇句法层面向语篇层面转移。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隐喻在语篇连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研究侧重隐喻在语篇中的修辞功能;尽管也有少数研究致力于探索隐喻的语篇功能,但他们大多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对汉语的研究相对来说仍比较薄弱。
本文着重强调隐喻的认知作用,从表层语篇衔接和深层语篇连贯两方面出发,探讨汉语中隐喻的语篇功能。
标签:语篇概念隐喻映射语篇衔接语篇连贯一、“语篇”的概念“语篇”这一术语来源于英语discourse(话语)或者text(篇章),学术界目前对“语篇”的定义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语篇”下过不同的定义。
韩里德、哈桑和夸克认为,“语篇”既可以指书面语,又可以指口头语;而利奇则改用“话语”来指称书面语和口头语;再如,库尔特哈德用“语篇”指称书面语,用“话语”指称口头语。
国内语言学界对“语篇”也作了定义。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把“语篇”定义为“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话段或句子构成,它具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独立性。
但是,语言中也存在着交际上具有完整性的单句语篇,如揭示语“No smoking”就属于这种语篇。
”鉴于上述问题主要是翻译和理解的问题,很难达到表达的一致,本文采取胡壮麟先生的看法:采用“语篇”来统称“篇章”和“话语”,“在使用场合确有特指的情况下才分说‘话语’或‘篇章’。
同样,‘语篇语言学’和‘语篇分析’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义的,视个人所好。
在这个意义上,‘语篇研究’可谓理想的折衷的说法。
”二、语篇分析的研究概况语篇分析始于美国结构语言学家哈里斯。
1952年,哈里斯在美国《语言》杂志上发表论文《语篇分析》,标志着语篇分析进入探索阶段。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肯尼迪就职演说为例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肯尼迪就职演说为例郭志明赵桂芝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
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
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
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 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
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
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篇分析过程中的隐喻解析
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6月下半月刊他假期的冲突解决措施不明确”、“尚未制定强制性措施实施带薪休假”、“休假制度可操作性差,保障实施的相关细则出台滞后”、“尚未制定对因实施制度而造成企业一定损失给予补偿的相关措施”因子载荷相对较高,反映了带薪休假制度本身缺乏具体配套措施,对特殊群体没有具体规定,规定操作性不强,因此可称为“实施制度”公因子。
第三个公因子在“单位没有主动安排,自己不好意思争取”、“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不敢休息”、“工作忙挤不出时间”因子载荷相对较高,说明劳资关系中员工方处于弱势群体,员工往往担心要求休假给领导留下不良的印象,觉得领导没有休假自己凭什么休假,也害怕自己休假给同时增添麻烦。
在这个国情背景下员工的休假意识不强,维权意识和能力不足,因此可称为“职工意识”公因子。
第四个公因子在“单位认为带薪休假制度对企业经营发展不利”、“单位认为带薪休假增加单位经营成本”因子载荷相对较高,说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不鼓励员工带薪休假,因此可称为“单位认识”公因子。
(三)居民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措施的感知分析在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措施的指标上,16个变量集中在三个公因子上,这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2.425%,3个公因子可概括16个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2.425%的信息,解释效果比较理想,公因子方差比在0.55~0.74之间,表明各变量中信息分别被公因子提取出的比例较高。
由表2可知,居民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措施的感知的第一个公因子在“政府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人事、劳动部门切实担当监管职责”、“以国营、外资和品牌民营企业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推动”、“工会是反映劳动者心声的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应发挥其作用”、“职工权利被侵犯时工会应及时予以救济措施”、“工会对违反休假制度的单位进行举报”、“开通职工维权热线电话,建立职工动态休假档案”、“工会向单位高层提出合理化的休假制度建议”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说明要想切实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离不开政府、工会等权利部门的推动和保障,可称为“政府、工会推动”公因子。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近年来,利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的方法受到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隐喻分析这一全新的隐喻分析方法;然后分析了语料库与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利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例示了如何运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
标签:语料库隐喻批评隐喻分析语篇一、引言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关隐喻理论的探讨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以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隐喻仅仅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
其主要功能是修饰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这一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
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Richards提出了隐喻互动论,才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的局限。
Richards认为,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
1980年,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他们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手段。
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影响力最广的就是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 & Johnson(1980)创立,在此基础上,Lakoff(1993)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过程是隐喻性地构建的,所以,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把一个概念域(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它被认为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体育报道语篇中隐喻的综合分析途径
体育报道语篇中隐喻的综合分析途径体育报道一直都是一种令人津津乐道的文字报道,同时也是文字表达的一种艺术。
它既有现实的简洁,又有象征的深度,而隐喻是它的重要表达形式。
隐喻可以让报道更加生动,同时也可以使读者从更多的角度深度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将从符号意义、转折形式和语言结构三个角度,对体育报道语篇中隐喻的综合分析途径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隐喻如何通过跳脱常规思维而加深读者体育报道文本的阅读体验。
[符号意义]体育报道文章中的隐喻,主要是通过使用一种代表性符号,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意义。
在体育报道中,常常用一些特殊的自然元素来替代现实中的人物,用一些动物、植物或形象等元素,来表现体育场上运动员在比赛中英勇抗争、优胜而归的故事情节。
例如:“某球队的球员就像一头发动机般强劲的野兽”、“他们踢出的比赛就像一把利刃般优美而准确”,这种使用的隐喻,可以替代真实的比赛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这些抗争者的迫切心情,并以此直观地反映出节奏感或震撼力等形象的效果。
[转折形式]除了使用符号意义外,体育报道语篇中的隐喻,还可以通过转折形式来深化故事内容的表达。
例如:“比赛中,球队就像一片即将迎来黎明的海洋,他们拼搏得像一把利刃一样灵敏”,这种转折形式的隐喻,可以使得原本普通的文字报道,变得更具有感染力;以转折的形式,从一种形象跳转到另一种形象,增强了读者的想象力,让报道更具有节奏感和动感。
[语言结构]此外,体育报道中使用的隐喻,还可以通过使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结构,来表达球员在比赛中的勇敢拼搏,以及球队间的角力感。
例如,“飞行员们就像战斗机一样战无不胜”、“这支球队就像一只黑天鹅,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这些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报道更加引人注目,让读者更能够形象地、深刻地理解体育报道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结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体育报道文本中隐喻的使用,可以使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可以更加形象地描述体育活动本身。
隐喻可以通过符号意义、转折形式和语言结构等多种方式,使文章的表达更具有生动力和活力,让文章的叙事故事更加富有韵律感。
历史语篇的抽象性和技术性——《晚期罗马帝国史》语法隐喻视角之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Th e d a t a o f t h e No t i t i a d i g n i t a t u m wo u l d l e a d t o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a b o u t A. D. 4 2 8 t h e t o t a l s t r e n g t h c o n s i d e r a b l y e x c e e d e d 6 0 0, 0 0 0 . We h a v e, h o we v e r , t o r e c k o n wi t h t h e p r o b a b i l i t y t h a t t h e l e g i o n s a n d o t h e r mi l i t a r y u n i t s e n u me r a t e d i n t h e No t i t i a we r e n o t ma i n t a i n e d a t t h e i r n o l 3 na l s t r e n g t h a n d i n
: : : : —
t i n , 2 0 0 1 ) 。换言 之 , 技术 性试 图揭示 的是科学 家如何通过词 汇语法 手段 建立技术 术语 ,然后把 这些 技术术 语组 织成 为
er a
.
...
.
.
.
.
.
.
.
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朱红英;吴唯【摘要】在我国,各级政府在职领导人每年都要作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既是对政府工作的回顾和展望,也是政府接受人民监督、人民了解政府的有效途径,因此它的研究也显得愈加重要.以2005-20]4十年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从批评隐喻分析的角度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使用是大量而频繁的,概念隐喻不仅能表达丰富的政治涵义,而且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来认知新的事物,有助于普通民众对抽象政治语言的理解.认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语境相同,功能相似,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的表达是对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的借鉴.【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识形态;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批评隐喻分析【作者】朱红英;吴唯【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文学技巧,认为隐喻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点缀与装饰,其主要功能是修辞和美化语言,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语言学大师Lakeoff 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使隐喻研究实现了认知转向。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域(始源域)向一个抽象的、陌生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
[1]5人们常常以较具体的、直观的、能够感知的事物来体验较抽象的事物、活动、想法等,如“赛场是战场”“人生是旅程”“经商是下棋”“思想是食物”“金融危机是自然灾害”等。
概念隐喻指用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强调源域至目标域的映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也正是通过映射,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政治观念用人们熟知的具体概念表达出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亲和力,有助于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从而赢得支持,实现其劝导和感召目的。
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
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1. 概述隐喻是语言特殊表达方式,一般是有某种关联的概念彼此相互映射,以一个词概念去暗示另一个及其他的类似词概念,而且把每一对概念的关联都体现在文本中,从而具有更清晰的语义和含义,以更多样化的视角去审视一个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性和生动性。
隐喻的分类视角可以依据比喻中情景内容的内容、比喻形态的形式等不同特征将隐喻分类,其中包括人物比喻、动物比喻、物象比喻等多种类型,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去了解隐喻的作用及其语篇建构功能。
2. 人物比喻人物比喻是以特定角色为主题,把特定词概念映射到人物属性,以调动读者的情感来表达概念,以更加生动的形象表达出特定的概念或者叙述,是语言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之一。
常见的人物比喻如“海纳百川多彩阳光”,“空中花园巧夺天工”等,把大自然的仙境作为表现形式,用词汇来描述人的特性,以一种象征的形式来表现被比喻的情境。
此外,人物比画也可以表达抽象概念,比如“风雨之恨烈焰之爱”,可以把风雨和烈焰象征为友情、爱情等,也具有很强的语义。
3. 动物比喻动物比喻是将动物活动和特性与一般概念相联系,以典型的动物形象把概念表达的更加清晰,也是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之一,比如“羊驼之技企鹅之勇”,分别把在山上高大的羊驼与水中游泳的企鹅来对应技能和勇气,也让想象扩展到越来越多变化的表达形式中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义表达方式。
4. 物象比喻物象比喻是把物体属性、外观、作用等特征彼此比喻,以实物来说明抽象概念,再结合上特殊的语言表达,可以表达出一种融合的抽象理念,比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步一步的不息”,对应着火焰的无穷延续与毅力不懈的态势,非常有力地表达了概念的内涵与态度,同时也具有十分强大的语义效果。
5. 语篇建构功能隐喻是一种很好的文本建构形式,把隐喻和比喻中的概念相结合,可以使文本有更加丰富的语义和含义,也可以引入特定的话语理念,比如“波浪跳起声如雷云层开启晨曦微笑”,把声音、光明等概念结合在一起,可以表达出光明带来的欢乐之情,这可以让读者在读到这段文字的同时,也被该概念的表达情感所感染,具有了一定的文本表达、感染力和语义建构功能。
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分析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分析研究英语新闻语篇;语法隐喻理论;名词化语法隐喻0 引言随着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他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语法隐喻这一学术理论后,引起了语言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广泛关注,许多语言学家对语法隐喻理论中涉及到的性质、功能、类型、体现形式以及运作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传媒方式之一的新闻语篇,它的语篇特征跟其他的语篇特征有着基本的区别。
本文根据韩礼德的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从《纽约日报》中抽取30篇英文新闻作为分析对象,分析讨论语法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名词化现象,进一步对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在英文新闻语篇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验证。
1 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概念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是跟词汇隐喻相比较而言的,语法隐喻不是单指用某一词汇去代替另外一个词汇,而是用其他的语法结构或者语法种类来替代语篇语句中的语法结构或者语法种类,但是语句的表达意思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其中一致式是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概念,也是对语篇中语法隐喻判断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可称之为非一致式和无标记形式,也可称之为有标记形式或者是隐喻式。
一致式的含义就是用许多动词词组组合来表述某一件事情,用名词词组来展现参与者,用副词或者介词词组来展现环境,用形容词来展现其特性,用连词来展现逻辑,根据这样的语言学特点,用词汇语法来表达的意思和用说话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往往跟这个不一样,在实际语言中,往往用名词来展现其特征、过程,用名词或动词词组来展现环境,这种用词汇语法所表达的跟用语言说话来表达的意思不一致就称之为语法隐喻,也可以称之为非一致式表达方式。
在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里,名词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也是一种建立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它是用特征(也就是一致式形容词)以及过程(就是词汇语法中的动词一致式)来隐喻,使其在语句中不再是修饰语或者过程,而是把其中的某个特征或者过程看作成事物,在英语语篇的语法表现中用这种方式进行转换的现象就叫做词性转换。
军事新闻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分析
军事新闻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分析
人际语法隐喻,也称为可视化隐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句子表达为具体形象,从而丰富新闻文字表达。
在军事新闻语篇中,人际语法隐喻也有其有效性和重要性。
首先,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文字,有助于增强新闻文字的表现力和表达力。
军事新闻语篇的主题总是复杂的,有时很难以抽象的概念来描述。
此时,人际语法隐喻就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情景设置,用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军事新闻,能够有效地让读者理解文字,并产生深刻印象。
其次,在军事报道中,人际语法隐喻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新闻的意义。
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能够帮助读者不断深挖新闻文字的细微内涵,使新闻文字表达的更丰富、更有意义。
例如,穿过焦虑的游戏旋律,表现出当前军事环境的紧张局势,直观地表明当前的军事形势,从而辅助读者理解军事新闻文字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再次,有效利用人际语法隐喻能够促进军事新闻中的新闻事件记录,从而加强新闻文字的表达效果。
通过写人物、写情绪等方式,能够促进新闻内容的表达,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认识新闻文字,并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内容。
总结起来,在军事新闻语篇中,人际语法隐喻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字表达的表现力,使新闻文字的含义更加有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及记住新闻的内容。
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依据元功能可将其细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
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充分利用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表达形式的转换,利用名词化隐喻以及语篇语法隐喻中的衔接功能进行语篇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提高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语法隐喻;语篇;应用;英汉翻译一、语法隐喻概述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语法层面的变式上,即用一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来取代另一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依照功能语法派的观点,即是用“隐喻式”的语法结构代替“一致式”的语法结构。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汤普森的解释,“一致式”指的是一种“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事态”的表达方式,而语法隐喻指的是,当一个“词汇语法”形式偏离了它通常所表达的意义时,这个表达形式就是语法隐喻。
从一致式和隐喻式表达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分析语言结构的功能。
例如,名词通常表示人物、地点、团体、概念,而动词则表示动作、状态;同样,依照语法解释,疑问句应表示“提问”意义,陈述句应表示“陈述”意义,这些都是一致式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如当名词不是用来表示事物、地点、概念,而是用来表示动作时,这就出现了隐喻式表达形式;同样,当疑问句不是用来提出问题,而是责难或质问对方时,这也是一种隐喻式表达形式。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依据元功能可将语法隐喻分为三类,即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
1概念语法隐喻“及物性”系统(参与者、环境、过程)内部各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存在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之间的相互转换被称为概念语法隐喻。
作者意图的表达有赖于系统过程的支撑,随着过程依照作者的意图进行转化,各小句的功能成分可以互相隐喻化,这一转化的过程即是通过概念语法隐喻使作者意图得以实现的过程。
在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
也就是说,本应由形容词和动词来体现的特征和过程,却由名词或名词词组来体现。
分析俄语经济传媒语篇中的隐喻现象
分析俄语经济传媒语篇中的隐喻现象隐喻的研究自古希腊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出现在大众传媒语篇中。
隐喻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研究隐喻的同时也应进一步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
现如今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逐渐加深,同时俄罗斯正在大力发展远东地区的经济,因此搜集俄罗斯的经济传媒语篇,了解俄罗斯最新经济形势,分析隐喻在传媒语篇中的特点,功能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在俄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经济传媒语篇中的隐喻特征、功能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物为俄罗斯经济论坛(包括远东经济论坛、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等)中的经济传媒语篇,包括新闻,领导人讲话,采访等。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在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描述和分析俄语经济传媒语篇中的隐喻现象,来研究隐喻在经济传媒语篇中的特定特征、功能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相应的俄罗斯民族文化。
本论文采用了描述法、内容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经济传媒语篇为资料,以语言文化学为理论依据,分析经济传媒语篇当中隐喻体现出的特点、功能以及在隐喻背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以经济传媒语篇为分析资料,以语言文化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隐喻的文化伴随意义。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俄语学生深入地了解隐喻以及俄罗斯民族文化特征,同时本文为研究俄罗斯经济传媒语篇提供了大量的文本信息。
本论文由前言、三个章节、结束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包括隐喻和传媒语篇的研究理论。
第二章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经济论坛中俄语经济传媒语篇中的隐喻现象,同时分析了在经济传媒语篇中隐喻的特点。
第三章以语言文化学为理论依据,揭示了经济传媒语篇中隐喻的功能和其所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文化。
概念隐喻理论下隐喻语篇分析
yuwenjianshe001@91概念隐喻理论下隐喻语篇分析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谌志远摘要: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渊源、发展历程、隐喻语篇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被广泛应用在语言学当中。
概念隐喻以构建语言层次为表征,反映出思维的建筑感,作用在语篇当中,立体化体现语言的每个层次。
本文以分析隐喻语篇在语言学当中的功能作用,以求得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语言学 概念隐喻 隐喻语篇 明喻引言隐喻与明喻概念相对,是把本体转化为看似不能用喻体却有着相同本质的一种修辞方法,换言之就是将二者的共性隐藏了起来。
从语言学涵盖范围上来说,隐喻始终存在其中。
它广泛应用在文学、文艺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之中,帮助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重新架构,完成文化、宗教、语言艺术的升华。
[1]隐喻非常具有生活性,这种广泛性又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出现在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又给语言学研究造成了一定难度。
现今研究多是从词汇层面对隐喻做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缺乏语篇层面研究。
但在实际生活当中,隐喻在语篇当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作为组织语篇的重要方式,隐喻体现在以词汇、句子组成的语篇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衔接功能。
隐喻已经超越了基本的修辞手段本意,成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构建语篇的重要方法。
比如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创作者必须先在头脑里建立起基本架构,明确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以及组织语篇的有效方法,在词汇组成句子及句子支撑起整个篇章的思考过程中,这种起到衔接作用的就是隐喻。
一、隐喻研究历史与现状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发源于西方,按照研究范围与研究方式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时间跨度非常大,主要是将隐喻当作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时间从公元前300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提出“对比论”的亚里士多德。
他指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具有形象性特征是其他修辞方法所不能比拟和超越的。
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功能浅析
隐 喻 是 一 种 认 知 方 式 , 人 们 思 维 、 为 的 基 础 , 遍 是 行 普 作 用 于人 们 生 活 、 习 等 各 个 活 动 领 域 。在 语 言 学 习 及 研 学 究领域 , 喻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语篇组 织功能的语篇策略 , 隐 对 于形 成 语 篇 的语 体 特 征 、 现 语 篇 的 衔 接 与 连 贯 乃 至 整 实 个 语 篇 的理 解 与 分 析 , 着 不 容 忽 视 的 重 要 作 用 。 起 语 篇 分 析 语 篇 分 析 是 针对 语 篇 的 形 式 和 功 能 所 进 行 的 分 析 , 它 是 语 篇 理 论 的重 要 内容 。通 常 所 说 的 语 篇 分 析 , 相 对 于 是 句 子 分 析 而 言 的 。 多 数 语 言 学 家 认 为 , 篇 分 析 应 该 是 超 语 语 法 分 析 , 是 因 为 根 据 语 篇 的特 点 , 分 析 的界 限不 会 小 这 其 于 一 个 单 句 。有 关 语 篇 分 析 的 研 究 兴 起 于 2 世 纪 中 期 , O 它 融 合 了语 言 学 、 号 学 、 类 学 、 理 学 、 体 学 、 用 学 等 符 人 心 文 语 多 学 科 的研 究 成 果 , 渐 形 成 了 旨在 解 释 人 们 如 何 构 造 和 逐 理 解 各 种 连 贯 的 语 篇 的 交 叉 性 学 科 。经 过 半 个 世 纪 的 发 展 , 篇 分 析 积 累 了 丰 厚 的研 究 成 果 , 成 了 比较 完 整 的理 语 形 论 模 式 。到 目前 为止 , 篇 分 析 主 要 可 分 为 宏 观 结 构 分 析 语 和 微 观 结 构 分 析 两 大 类 。其 中 , 观 结 构 分 析 是 指 对 整 个 宏 语 篇 进 行 理 解 和 概 括 , 认 识 信 息 传 递 的 主 干 和 骨 架 。微 是 观 结 构 分 析 则 指 从 微 观 上 对 实 现 语 篇 的 语 言 手 段 展 开 分 析 , 仅 分 析 单 句 的语 义 功 能 , 且 分 析 语 篇 的 衔 接 与 连 不 而 贯 。因 此 总 的来 说 , 篇 分 析 的最 主要 内容 包 括 语 境 分 析 、 语 衔 接 与 连 贯 分 析 、 际关 系 分 析 及 宏 观 结 构 分 析 。鉴 于 篇 句 幅 关 系 , 文 只 探 讨 语 篇 分 析 中 的 衔 接 与 连 贯 方 面 的 相 关 本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阅读语篇分析——以现行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为例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阅读语篇分析——以现行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提要:概念隐喻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概念隐喻理论也适用于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语篇体裁多样,语言表达丰富,是研究隐喻现象很好的语料。
因此,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切入对现行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阅读语篇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概念隐喻、阅读语篇、教材分析1.引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以语篇为载体。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还能在语境中感知中外文化,提高跨文化能力。
同时,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概念隐喻理论也适用于英语教学。
孙岚(2015)在他的研究中就肯定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但是学者们很少以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语篇为对象进行研究。
现行外研社阅读语篇语言表达丰富,是研究隐喻现象很好的语料。
基于此,本文将以现有高中教材阅读文本为切入点,将概念隐喻方法应用于阅读文本的分析。
1.高中教材中阅读语篇的概念隐喻识解及分析2.1 概念隐喻在不同体裁中的建构张立新(2018:29)提出“不同语场的概念隐喻凸显语体特征,隐喻的衔接与连贯构成,隐喻语体链,构成语篇结构。
”这是指在情景语境层面,语场的不同能够导致语篇的文体不同。
在现行教材中,寓言故事很好体现了概念隐喻的使用。
比如必修三中的语篇The Porcupine Dilemma主要讲述了两只箭猪想要拥抱对方,但是随着距离的接近,他们也被彼此身上的刺所伤害的故事。
整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就象征着人类之间的距离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距离太近,就会像箭猪会被对方的刺刺伤一样,人际关系受到伤害。
诗歌也体现了概念隐喻的建构,比如选择性必修一的诗歌Don’t Quit。
在本首诗中,诗人想要传达的是,人生本来就是曲折的,所以一个人即使面对失败、挫折,也不要放弃。
所以,在本诗的第二节中提到人的生命中有twist,即人的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曲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者往往是陌生的、 抽象的且难 以理解和感知 的事物 或概念 , 认知 的难度更大。“  ̄ n (95 认为 , O oy 17 ) 隐喻
成分 出现在语篇的表层 , 属语言层面( nu t v1 , 1 gii l e i sc e ) 体现 的是隐喻构建语篇的显性机制 , 反映的是语篇表
链; 同时隐喻概念诱发类 比转移 , 使人们能够提取隐喻
收 稿 日期 :0 1— 3一 1 2 1 0 O
・
3 1・
层结构上的整体性。可见 , 隐喻起到承上启下、 相互照 应 的语篇衔接功能。 意连 : 源域一 目的域 的映射。“ 映射 ( ap g ” m pi ) n 这一术语来源于数学 , 是指“ A、 设 B是两个集合 , 如果 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 , 对于集合 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 在集合 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 这样 的对应 叫 做从集合 A到集合 B的映射 , 记作 :: — B 。当然 , fA ” 隐 喻学 的 “ 射 ” 义 不 完 全 等 同 于 数 学 领 域 的 “ 映 含 映 射” 但是它吸取了数学领域里 “ , 映射 ” 的基本结构框 架。源域相当于集合 A 目的域相 当于集合 B 从源域 , , 的元素向 目的域的元素产生对应关 系, 集合 A B里的 、
各种文体的宏观语篇模式 ( 或超结构)表示相应 类语篇 的常规功能框架 。“ 图式” 知识结构 中的语
篇结构与知识结构 中的语义部分交互作用 体 现在语篇 结构 的宏观层 面上。在语篇 的生成 与发展 中, 从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规律来讲 , 说话人往往用 自己熟悉 的事物——低层次概念来隐喻人们还不太熟
而且是一系列概念的对应 。Lkf指出, 映射是一套 ao “ 本体对应 , 通过将一个认知域 的知识 投射到另一个认 知域 上 , 而上 升 为 认 识 上 的 对 应 ” 19 :0 ) 在 从 (93 27 。 两条信息链 的概念对应 中, 通过辅助信息链 的认 知上
升 到对 主题 的深 入理解 。
认知。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 , 而且是人们 的一种认 知思维方式,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 胡壮麟教授指 出, 认知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 在理论上可从两个方面考察。
一
个方面是通过人 的认知活动了解语篇产生 的过程 ,
另一方面则是从语 篇产生 的过程追溯人 的认 知活动 ( 胡壮麟 , 9 ) 。( 1 3 ” 转引 自魏在江 ,07 3 ) 9 20 :2 近年来 , 许多研究者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认知动因和认知过程
化其他方面 , 结果两域双方的部分特征融会贯通 , 促成 对 目的域的理解。简而言之 , 源域向 目的域映射 , 借助
源 域一 目的 域 的 映 射 关 系
两域相映合的部分就是需凸显和亮化 的目的域语 义特征 , 人们的认知便朝着这一语义特征发展和深入 , 与此同时淡化或模糊了源域 的其他特征。这也是隐喻
是局部 的(9 32 5 , 19 : ) 隐喻在突 出某一特征 的同时 , 4 淡化和掩盖 了其他特征 ( 90 13 。隐喻 的标准之 18 :6 )
一
互动性指在 由源域 向 目的域映射的过程 中, 对源 域和 目的域各 自概念域的进一步限制和选择。这就是 映射的方向性和过滤性特征。Bak 17 ) 为由于 l (99 认 c
摘 要: 隐喻本 身对语篇起到组 织和 构建作用 , 在语篇层 面上体现 为形连和意 连 , 而且 隐喻语篇 的框 架结构表现 为一定
的共性 , 为语篇分析提 供 了新 的视 角。通过对 一语篇 的个案 分析 , 显示 了隐喻视 角下语篇分析 的可操作性和 有效性。隐 喻视 角下的语篇 分析有利 于把握 篇章构建机制 , 透析其 内涵,易于语 篇的理解。 关键 词 : 隐喻 ; 语篇分析 ; 形连 ; 意连 ; 框架结构 中图分类号 :I1 I 5 -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3 4 2 1 )40 3 - 17 . X(0 1 0 -0 1 5 4 0 .
映射的“ 过滤性” 。
源域凸显 目的域 , 但又受制于 目的域 。人们在语篇的 生成和理解过程 中往往会把 隐喻的某些方面 ( 源域 ) 以类 比的方式映射到所描述 的事 物或情景 ( 目的域 ) 上。也就是说 , 主题信息链 ( 目的域 ) 的特征也只有一 部分被突显出来 , 对主题的理解仅需运用辅助信息链 ( 源域) 的某些特征 , 其他特征则被虚化或淡化 了。思
结果性认知过程。在 隐喻语篇中 , 意连是在源域和 目
的域的映射中形成的语篇 的语义逻辑和连贯 , 体现的 是语篇内隐的语义构建 和意义结构 上的连续性 。所
以, 意连是一种认知心理概念 , 是语篇中源域向目的域 映射的结果 , 属概念层面(ocpulee) cnet v1 。 al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 育科 学“ 十一五” 划项 目( 2 1 ] J G A 0 7 ) 教 育部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0 JC 4 (5 规 [0 0 一 K H G一 17 ; 1 XJ 7 0 ) O 作者简介 : 李卫清(9 9一) 女 , 16 , 新疆伊 犁人 , 讲师 , 研究方 向为认知语言 学、 外语教 学。
近年来 , 隐喻 的研究 得到认知语 言学 家 的重视。 研究表明, 隐喻基于人们的身体体验 , 触发人们的联想
的蕴涵, 并运用到对抽象概念和复杂情景的理解 , 进而
理解语篇主题 , 由联想和推理获取 主题信息链。所 即 以我们认为隐喻语 篇在框架结构上表现 为一定的共 性: 两个概念域( 源域和 目的域) 间的映射或两条信息 链( 主题信息链和辅助信息链 ) 间的互 动。映射和互 动共 同推进语篇的发展 , 构筑完整的语篇 , 而且框架结 构表现为层级性和方向性 。 隐喻视角的语篇分析具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 ( 一)形连与意连 形连 : 概念系统 的词汇链。隐喻作为一种语篇策
模式, 以此为基础使语篇解读深入浅 出。
一
、
隐喻视 角 下语篇分 析
的域得 以彰显 , 也就是说 , 目的域可以系统地用源域中 的词汇谈及或表达 ; 隐喻延 伸也可 以同时以源域 和 目 的域为出发点 , 从而在语篇 中形成平行的词汇衔接链 , 通过互动凸显 目的域特征 。无论以何种模式延展 , 一
2 05 。在语篇的推进过程中, 0 7 隐喻延展可以以 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 。作者往往借助隐喻创 E, 0 : ) 源域为出发点 , 使语篇 紧紧围绕隐喻蕴涵展开 , 从而在 造相似性 , 以彰显主题 , 构建语篇。 最终使 目 本文探讨从隐喻视角分析语篇 以期能够建立常规 语篇中形成 以源域为中心 的词汇衔接关 系,
悉的事物——高层次概念 , 这是一个从简到繁、 已知 从 到未知的过程 ; 而从语篇的信息组织过程来讲 , 也是一
因此, 隐喻语篇 围绕某个特定的隐喻推进 , 而特定 的隐喻界定了命题和词汇的选择 , 构成一个 隐喻 的语
义场 , 形成 了一个语义链 , 即形连 ; 意连应 当被理解为
语篇与认知因素互动的结果 。形连和意连的契合筑成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
是: 只利用某些 特征 的部分结构 (90 8 ) 18 :4 。所 以,
并不是源域的每一个语义特征都能在 目的域 的语义域 中找到对应。如下图所示 :
源 域
目的域 的存在使得我们 只能选择源域的部分特征 , 并 将其应用于 目的域 , 使之发生相应 的改变 , 从而对后者 的特 性进 行 “ 滤 ” 过 。这说 明 隐 喻 总 是要 根 据 说 明 目 的域 某一方 面 的需 要 凸 显 源 域概 念 的某 一方 面 , 虚 而
2 1 4月 0 1年
湖北第二 师范学 院学报
Ju a fHu e nvri f u ain o r lo b iU iest o c t n y Ed o
Ap . 0 1 r2 1
第2 8卷第 4期
V0. 8 N . 12 o 4
隐喻视 角下的语篇分析
李卫清
( 河南科技 大学 国际教 育 学院 , 南 洛 阳 4 10 ) 河 70 3
进行深入研究 , 并开始关注隐喻在语篇层 面上 的运作 及其功能。从语篇角度看 , 隐喻超越了修辞现象或认 知现象 , 是一种极具语篇组织功能 的语篇策略。隐喻 延伸可以在语篇中形成 系统 的词汇衔接网络 , 以此 并
略, 简单地说 , 就是借助源域 的延展来表现 目的域的语 义特征。由于隐喻概念的系统性 , 通过隐喻概念的延 展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关系或网络。当隐喻
旦有 隐喻, 就会产生系统的词汇链 , 这相当于词汇的重 复, 前后照应 , 形成 了衔接链 , 有助于语篇发展 的衔接 和连贯。这种衔接是语篇的形式连接 , 以显性 的语言
“ 隐喻能够在语篇层面上进行延伸 由隐喻本身 的 性质决定 , 即概念域之间的互动和隐喻概念的系统性 。 首先, 人类认知的特点决定在隐喻映射过 程中一般是
从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 ; , 其次 隐喻的延伸使 隐喻 性 的表达与隐喻概念之间构成 系统 的联系 , 从而使语 篇能够以连贯 的方式 展开 ” 苗 兴伟 , ( 廖美 珍 ,07 20 :
5) 1 。在语篇层 面上 , 隐喻概念及其延展 可 以形 成系 统的词汇网, 以一定的逻辑形成连 贯 、 并 延续 的信息
维具有想象性 , 隐喻 的作用在于将理性和想象结合起 来。所 以在 隐喻语 篇 中意义 的获得 一部分靠解码得 到, 另一部分靠想象和推理 , 借助源域信息链 的意象图 式构建 目的域的概念图式来实现语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