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标准(试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1.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类型: A类学时:36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精神,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基本理念遵循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课堂体验与课外反思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1.设计依据(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习的特点(4)本课程的设计理念2.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的精神设计十章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我院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协助大学生重新认识健康心理对蜕变成才的关键意义。
指导大学生践行心理保健意识,重新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控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和心理校正方法,学会解决心理所苦;指导他们处置不好环境适应环境、自学成才、人际交往、爱情情感、求职者求职、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付等方面的疑惑,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出现,推动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践行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进一步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自学发展能力、问题化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鼓励他们具有悲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自学,培育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育健全人格,研发心理创造力,推动全面成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必须认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予的积极性,积极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防止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科学知识传授。
二、课程目标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
具体内容定义如下: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1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心智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并使学生践行心理健康发展的独立自主意识,介绍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展开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采纳自己,在碰到心理问题时能展开自我校正或谋求协助,积极探索适宜自己并适应环境社会的生活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XL000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系(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一、课程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众多关键能力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等方面正确认知,学会珍爱生命,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教育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知识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2.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3.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4.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恋爱的利与弊,形成对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5.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6.了解情绪的产生、情绪的内涵,了解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7.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了解不同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8.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9.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序号 1 2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心理健康与幸福 人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心理问题的分 类,心理健康的维护。
2
序号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问题的合理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 实生活中处理恋爱中遇
的爱情观。
到的各种问题。
13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产生的原因,调适压力的方法。 掌握应对压力的策略
掌握网络心理障碍的预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网
14 网络心理与调试
防策略和自我调节的方
络心理障碍及调试办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250013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各专业
总学时
36
适用类别
考核形式
考查
学分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执笔人
畅相韦
2 36
审核人 李秋实
二、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 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大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包括不同的专题,涵盖学校 适应、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恋爱与性心理健康等内容。课程旨在增强学生 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 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深化自 我认识,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搞好专业学习,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乃至终身发展垫底了良好的、健康 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二〇一三年一月修订)一、基本信息管理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2.学时:36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属大一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及必修课,定位于素质培养。
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指导思想明确,能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强调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的任务该课程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互动教学及体验式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及助人自助意识,掌握维护自身及朋辈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开发个体潜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对主讲教师来说,必须通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对学生而言,全程听讲,认真记录,才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技术;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更能够体验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魅力。
四、课程设计(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科交叉与综合的优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德育特色教育等联手)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了建设以人为本,育德为先,育心为重,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
该体系是一个以课程建设为龙头,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同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和多种工作机制(如教育机制、辅导机制、互助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外援机制、保障机制等)在内的立体型工作网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教社政厅[2002]3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
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3.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教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心理健康,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二、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
3.心理调适方法:讲解心理调适的基本原理,介绍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积极思考等实用技巧。
4.自我认知与成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设定合理目标,规划人生道路。
5.人际沟通与交往:讲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教授有效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心理健康维护:介绍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韧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分享心理调适经验,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3.情景模拟: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心理调适过程,提高应对能力。
4.互动游戏:设计有趣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知识。
5.实践操作:布置心理调适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四、教学安排1.课时:共16课时,每周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进度: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共计8个主题。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操作成果等。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心理测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开设依据根据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苏教学[2011]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我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应能能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明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和自身特点,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能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感情、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树立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引导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三、学习者能力产出1、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把握心理健康的知识与心理健康调试技能,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与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2、让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索,掌握心理调适能力及心理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知识合理评估自我健康状态,自觉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与优化,形成健全人格,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积极适应环境与社会。
四、课程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及指标点的支撑1.理论教学安排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本课程采用试卷考核,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程考核,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比70%,平时考核占比30%(出勤率、课堂讨论及作业情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227)(2020年整理).pptx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 故, 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 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 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 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2. 培育并滋养学生心中的沃土——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 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问题讨论、知识讲述、案 例分析、心理测验及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 灵的成长。 二、课程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
绪特点
常见的情绪困扰
适能力
理必备的资源 种情绪类型。
4.帮 助 学 生 培 养 5.健康情绪的衡量标准 4.具有良好的自控能
健康的情绪
6.健康情绪的培养方法 力
1.帮 助 学 生 理 解 1.学习与学习心理的概 1.具有一定的学习能 1. 要 有 强 烈 的 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与学习心理 念
力
学习意识
要求学生讲一个
概念
2. 大学生学习特点
2.具有客观分析学习 2. 要 有 健 康 学 影 响 自 己 学 习 的
合理优化学习心理 2.讲 解 智 力 因 素 3.学习与心理健康的互 情景的能力
习习惯
生动事例,来例证 2
和 非 智 力因 素 对 动关系
3.具有确定学习目标 3. 要 有 健 康 学 学要性 2.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 2.能客观地分析自己 析 的愿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新)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新)《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与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课程类别:职业能力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12(理论教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各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中属于必修课程,对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心理理论知识、指导高职学生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正确地面对大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学习与成才、人格发展、未来的择业与就业,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健全,以全面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
(三)课程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讲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大学生的环境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爱情与性心理、挫折与危机干预、心理防碍与心理咨询等内容。
认识心理科学,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培养科学的心理观;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学会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与困难,增强心理承受力。
二、课程内容标准(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学习情境教学学时(2学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习情境名称学习任务时数学时数 1.1健康的新概念1.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健康与心理健康 2 1.3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1 2.1掌握学习的首要条件 2.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2.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2 2.3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化解 3.1大学生人际交往内涵,积极的人际交往 3.2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因素 3.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2 3.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误区及调适方法、3.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4.1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及其特征4.大学生的爱情与性心理健康4.2大学生的性心理困扰及其调适 2 4.3大学生的爱情与婚恋观 5.1人的个性的结构 5.2健全人格的标准,5.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5.3人格障碍的基本类型与特点5.4自我调适,培养与健全自己的人格5.1挫折和危机的基本概念、内涵 5.2大学生的挫折表现,挫折反应 2 6.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与危机干预5.3和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以及应对挫折的策略小计 12(二)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情境1 健康与心理健康教学时间2 1.理解健康、心理健康的内涵,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2.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目标3.了解亚心理健康的信号与调适方法;4.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标准(试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标准(暂行)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授课对象:全日制一年级在校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爱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标准。
2. 掌握适应能力培养、情绪管理控制等相关知识。
3. 了解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4. 能够初步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5. 掌握进行心理调节的相关知识。
6. 掌握进行自我心理测试的相关知识。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总论(2 课时)本章重点:1. 理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定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现象。
2.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标准,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二、健康与心理健康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适应问题、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问题、情感问题、恋爱问题、性教育问题、求职择业问题)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四、大学生个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2 课时)本章重点:理解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关注自我成长。
本章难点:熟练运用自我意识调控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终身修养的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3学期总学时:32(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是一门结合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实践课程。
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个人成长,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具有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核心,以提升高素质艺术人才心理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升维护和增进自身心理健康能力,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课堂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心理测试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切实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论适度,内容洗练,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情理性、针对性、生动性、可读性和实践性并重视方法论指导,以实现本课程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增强自信心、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
(二)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自我意识、学习、人格、情绪、挫折、人际关系、恋爱、职业选择等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预防和缓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四、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二、学会多种沟通技巧
三、学会与人合作
四、宽容待人
第四章大学生的情绪管理(4课时)【情商教育】
本章重点:
熟悉情绪控制的常用方法,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本章难点:
熟练运用情绪控制的方法,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做情绪的主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标准(暂行)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授课对象:全日制一年级在校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爱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本章难点:
学习的自备心理及考试焦虑心理的调节,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教学实践参考:
1.班级学习优秀者的经验分享。
2.案例分析、心理测试。
3.目标教育,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第一节大学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适应问题、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问题、情感问题、恋爱问题、性教育问题、求职择业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三、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四、大学生个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2课时)
第三章大学生人际关系指导(4课时)
本章重点:
指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际交往意识。
本章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相关人际交往原则、心理效应等,培养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教学实践参考:
1.案例分析。
2.分组进行情景模拟。
3.多媒体视频。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人际交往
一、正确看待和积极面对网络文化
本章重点:
理解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关注自我成长。
本章难点:
熟练运用自我意识调控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终身修养的观念。
教学实践参考:
1.案例分析。
2.自我成长经验分享。
3.“正确认识你自己”、“积极情感体验”训练。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对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
二、学习动机问题
三、学习的自卑心理
四、考试焦虑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调整
一、适应大学生活
二、提高心理效能
三、培养应试能力
第七章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4课时)
本章重点:
了解爱情、性的概念及特点,形成成熟的恋爱观,回避不良性心理。
本章难点:
恋爱与爱的能力培养。
第一节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
一、积极行为反应
二、消极行为反应
三、妥协行为反应
第三节 大学生耐挫能力的应对与培养
一、正确认识挫折
二、加强修养,养成良好的人生习惯
三、正确合理地归因
四、提高挫折耐受力
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4课时)
本章重点:
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心态,提高自信心。
一、爱情的概念和特点
二、性与性心理
三、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二、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调试
一、恋爱与爱的能力培养
二、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
第八章大学生的绿色网络生活(2课时)
本章重点:学会怎样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六、幽默缓冲法
七、理智消除法
八、转换视角法
九、音乐治疗法
十、自我放松训练
第五章大学生的挫折心理(2课时)【逆商教育】
本章重点:
正确认识挫折,提高自身挫折耐受力。
本章难点:
在生活学习中,面对挫折能做到理智对待,愈挫愈勇,化挫折为动力。
第一节挫折概述
一、挫折的含义
二、构成挫折的条件及因素
三、挫折的分类
第二节大学生受挫后的反应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标准。
2.掌握适应能力培养、情绪管理控制等相关知识。
3.了解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4.能够初步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5.掌握进行心理调节的相关知识。
6.掌握进行自我心理测试的相关知识。
三、课程的教学容、重点பைடு நூலகம்难点
第一章总论(2课时)
本章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网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识破网络骗局,预防网络犯罪。
教学实践参考:
1.案例分析。
2.心理剧。
3.专题视频。
第一节 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互联网及其特点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
第二节 怎样正确看待大学生网恋
一、造成大学生网恋的因素
二、对待网恋的正确态度
第三节 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教学实践参考:
1.案例分析。
2.心理测试。
3.分组进行情景模拟。
4.情绪控制方法课堂体验(如自我放松训练)。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情感概述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㈠焦虑
㈡抑郁
㈢愤怒
㈣嫉妒
㈤冷漠
第二节 大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
一、合理宣泄发
二、提高升华法
三、转移注意法
四、压抑遗忘法
五、语言暗示法
本章重点:
1.理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定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现象。
2.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标准,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三、自我意向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与心理障碍
一、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二、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三、渴望关爱理解与缺乏知音的矛盾
四、自我实现的意向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
一、正确认识自己
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