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爱去感化学生的心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真爱去感化学生的心灵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老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深深的感到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用爱心温暖他们。尤其是对那些特别需要关怀的困难学生,教师更应该用真诚的关怀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完全的信任去感化他们的心理,用真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

读懂学生的心

案例过程叙述:

学生许晓先脑子特别聪明,学习上接受能力也很强,是课堂上发言最热烈的同学。只是经常惹事生非,特别是哪个同学比他某一方面优秀了,老师表扬了某同学,他就更加嫉妒在心,一定要想办法整一下该同学。由此,他在我心中渐渐由喜欢变得讨厌,他犯一次错误我就严厉批评一次,还及时与其父母联系,结果放学回家他被爸爸、妈妈一阵训斥,一顿打骂……渐渐地,他成了班上有名的差同学,看着他时而疑惑,时而憎恨,时而又孤独无助的目光,我百思不得其解,着急中又有一丝无奈。但一次偶然的谈话,使我感触很深。

那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我让孩子们说一个人,说最爱或最恨的人。我首先提问:“你们最爱谁?”许晓先回答说:“我最爱爸爸、妈妈,但我最恨的也是爸爸、妈妈。”同学们听了引起一阵哄笑,我怀疑他又在捣乱,便强压怒火,又问:“能说说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经常打我,爸爸、妈妈打我时,我就恨他们;他们不打我,我就爱他们。”下课了,这位同学的回答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于是我和他又谈了一次。“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打你?”“我犯错误。”“那你为什么要经常犯错误呢?”他摇摇头,停了一会儿说:“看到老师表扬其他同学,我就不舒服。”我一怔,一时无言以对。我摸摸他的头说:“班上这么多同学都是老师的宝贝,但如果都不听老师的话,那老师也要生气的。我们都认真听对方的话,好吗?”他看了看我,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好几天,我心中都不能平静,我们平时都在说热爱学生,可究竟能有多少爱给学生呢?我扪心自问:我能试着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来爱他,宽容他吗?随后,我有意识地在生活点滴中注意去关心、爱护他,帮他整整衣领,经常和他拉拉家常,讲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想方设法借一些课外书籍给他看……他开始和我走得近了,能用信任的目光注视我了;他在我眼中也渐渐地可爱了;在班上也渐渐地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虚心向他人请教……

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育是美丽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随着岁月的变迁,越发深刻了。

刚开始工作时对学生的那份“恨铁不成钢”的急躁似乎已被岁月抹去了棱角,如今的我意识到:原来教育的快乐就在于停下脚步,俯下身子的那一瞬间,以心交心,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亦有自尊和自信。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宽容的尺度,学会耐心等待,给孩子一片希望,他们也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份惊喜。

他的故事时时激励着我要做个好老师,要把真情和爱撒向学生,与学生沟通,真正了解并读懂学生的心。

唤起学生的心

案例过程叙述:

去年我教了一个新班级,经了解,得知晓刚同学因为智商低,又不算学额,受到同学们的歧视。他最恨同学看不起他,给他起绰号“笨猪”什么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动不动就拳脚打他,使他失去了自信。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父亲打我,我就打同学。他变“野”、变“坏”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请别人对自己的关怀。而人一旦获得这种关怀,一种满足感和振作情绪就会油然而生。针对这位特殊的学生,必须从“唤”起他的自信入手进行教育。于是,我首先找到他的父母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的父母亲愿意改变教育方式,不打孩子,与学校配合齐抓共管。而后,我用充分信任的语气向晓刚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二是团结友爱,不得欺负同学。同时,我注意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培养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使他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有一次他生病在家,我得知后,中午就带班上的学生代表去看望他,他非常感动,因为老师没有嫌弃他,同学们没有讨厌他。以后,没有逃过一次学。他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我及时把他的进步告诉家长,他感受到了老师的真爱,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现在不仅有勇气回答问题,还能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很有信心赶上大家,期末考试,语数、英终于消灭了不及格。

案例分析与反思:

做差生的工作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他们变“差”的原因各不相同。如果不明原因,性急求快,只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是很难奏效的,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不同的工作。

感化学生的心

案例过程叙述:

班里还有一位学生,名叫王平,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家长的素质是很低的,只知道赚钱养家糊口,对他的生活上缺乏关怀,大冬天只穿两件毛衣,文具盒里常常只有一支两支铅笔头。更别谈思想上的关心

了。刚入学不久,我听到同学反映说他经常去翻人家书包,并把一位同学的胶水扔进了厕所里,当时我听了十分生气,在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还教育大家了解什么行为是偷窃?当时根本就没有询问一下他为何这样做的原因。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王平又开始拿同学的东西,有橡皮、小刀、铅笔等等,而且都是扔掉的。学生向我反映了多次,我是又气又恨,恨铁不成钢吗?因为谈心也谈了多次,屡教不改,烦透了。这时的我恨恨地对他说:“下次再犯,就打这只手吧!”自从说了这句话后,王平的这种习气不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了。直到有一天,我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承认了自己粗暴的行为,并和他谈了为什么拿别人东西时,才知道他是因为看到同学不和他做朋友而故意这样做的。自从,我觉得对他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是我恶化了他和同学的关系,是我加剧了他思想上的严重改变。后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约他家长谈了几次,在家校双方的共同教育下帮助他找回自信,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案例分析与反思: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他们,宽容他们,并不等于在教育过程中无原则地退让,放任自流。恰恰相反,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应体现在严格要求上,但这种严格要求不是指责,漫骂,甚至体罚,而是出是对学生的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真诚地希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后进生,无论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后进,还是学习方面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后进生像一颗生病的小苗,教师应该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

现在回首这件事,不由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常言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要想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获得后进生的信任。听到他后来继续拿别人东西时,采用惩罚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此时的他对你既畏惧,又疏远,根本不会把你当作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你。在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王平也像大多数后进生一样有着矛盾的心理:想得到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和同学做好朋友,可又难以约束自己,同学越是鄙弃他,看不起他,不和他玩耍,他严重的自卑心理日益得到滋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的念头。正如歌德产生的一句话:“你失去了财富,你就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给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是实现转化后进生的关键。而要想彻底改掉不良的习气,还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对出现反复的后进生仍要尊重、信赖,以他们重犯错误不理怨,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直到后进生彻底转化为止,因为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以上看来都是点滴的小事,可实际上,教师只有向学生播撒爱的雨露,才会读懂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心,,感化学生的心。使师生心灵相通,感情相融,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效其行。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母亲般的爱心点燃学生希望之火,编织出一个个“爱”的故事,创造出一个个后进转化的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