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整理

合集下载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③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 历史的,发展的。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 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 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 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一是劳动对象。 二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三是劳动者。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 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②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 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发现和创造 新的劳动对象,都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 切相关; ③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 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 技术的武装。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 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 力量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 历史,是劳动发展史。

大学马原第三章要点整理

大学马原第三章要点整理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名)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名)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及一切意识要素的总概括历史观的基本形态: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主观唯心领袖人物的意志与好恶是历史变迁的终极动因(主要产生于近代,德国的尼采、俄国的民粹派、中国的梁启超等客观唯心外在于人类社会的某种精神力量是历史变迁的终极动因(柏拉图、奥古斯丁、黑格尔,中国的孟柯、董仲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只有放在生产方式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和核心的劳动分工体系,这个分工体系也叫社会有机体*(名)生产力: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力量。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三个实体因素*(名)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利益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名)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从所有制的角度看,就是指掌握生产资料最多的那个利益集团)*(名)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技术方面和利益分配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即为谁服务,科层化管理技术方法则具有继承性)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重大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名)阶级:117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实践观点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认识和 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整理

马原第三章整理

马原第三章整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得与要求学习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得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得动力与人民群众就是历史得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得自觉性与能力。

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得基本动力◆人民群众就是创造历史得决定力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得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得基本观点2、社会历史观得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解决其她一切社会历史问题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得分水岭,又就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得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得基本问题。

3、两种对立得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得两种理论形态①主张人得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得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②主张某种神秘得精神实体决定历史得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得共同本质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真实关系。

②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就是历史得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就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得过程,就就是至高无上得意旨也只能“启示”她们并通过她们表达出来。

③抹煞历史发展得客观规律。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1、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得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研究它背后得物质原因(希特勒与二战)2、只考察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得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得伟大作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得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

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作用(1)地理环境得作用◆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得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

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

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自考 总结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自考 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导读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学习指导本章重难点:(一)重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3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4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和个人等在历史上的作用)(二)难点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等)。

3 .“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本章提示:从历年考题的分布情况来看,本章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一节中,考生应深入理解每一道历年考题,从而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①[单选]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存在各要素的作用(领会)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B、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原 第三章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第⼀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含义社会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谁是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唯⼼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类社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然历史过程,⽣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的意义1)宣告了历史唯⼼主义的破产;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法: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对⽆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史观(1)基本观点:唯⼼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个别⼈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量作为社会发展根源,否认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

(2)唯⼼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主观唯⼼主义认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物⼼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历史”。

—(摘⾃《饮冰室合集》)胡适:英雄⼈物“⼀⾔可以兴邦,⼀⾔可以丧邦”—(摘⾃《饮冰室合集》)客观唯⼼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量,如“天命”、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宿命论。

⿊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随意创造的,⽽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物和王朝的历史,“⽽不是⼀般⼈民的历史”。

——(摘⾃⿊格尔《历史哲学》)(3)唯⼼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切,个⼈决定⼀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的⽣产⽅式。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党员、干部的基本教材之一,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即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社会存在是物质的、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形态,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又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统一体。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然和社会,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存在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不断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不同的阶级利益会反映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存在的变化迫使人们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和意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观念,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选择。

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胜利或失败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制度的嬗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第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源泉。

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促使社会向前不断发展,产生新的质变。

第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进行的。

虽然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前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向着更加先进、公正的方向前进。

最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包括了革命性和渐进性。

社会变革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社会的变革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冲突和斗争,通过一定的阶段和阶级力量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但是,社会变革也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可能会发生突发性的爆发,推动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在社会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

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趋势可循。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阶段性、阶级斗争的推动、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以及革命性和渐进性的存在等方面。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马原第三章复习重点

马原第三章复习重点

一、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主要体现在: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时刻以符合人民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行动的合理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额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机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设社会存在的反映,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和非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实现,即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 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动态系 统。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 作用。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 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 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 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器 适合 封建主义 打破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适合 奴隶社会 打破 原始社会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形态①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②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②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1、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希特勒与二战)2、只考察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作用(1)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3、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1)人口因素的作用◆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决定论(马尔萨斯)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显著的抑制。

③这些抑制全部归纳为道德节制、贫困和罪恶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2、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

(2)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必然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2)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未必与社会存在同步前进,有些领先,有些滞后▲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不一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从横向关系看: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制约性▲从纵向延续看:每种形式自身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历史进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是要通过实践,二是要掌握群众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从这一原理出发,进行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将社会发展理解为具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谜”。

(3)为如何处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在人与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制约着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

➢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生产关系的狭义和广义之分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反映出“物”(生产资料)背后“人与人”(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并成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划分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1)从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厂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两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2)从过程上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相应地,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规律的意义(1)确立了生产力的历史地位: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根本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②经济基础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①上层建筑的构成:思想观念与政治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权机构等组织形态②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国家的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和暴力机构◆国家的职能:集中在政治统治并渗透到社会管理◆国体和政体: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变革程度(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4、规律的意义(1)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的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