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本质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6、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7、实践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10、发展的实质。
11、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15、度的含义及意义16、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20、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各派哲学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4、能动反映论的特点5、认识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9、真理客观性▲10、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价值的本质、特征14、价值评价的功能。
▲15、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意义。
第三章1、唯心史观及其缺陷▲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关系及意义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意义7、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8、国家的实质、国体与政体▲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行规律及意义▲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它包括矛盾、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范畴。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质量转化为另一种质量,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惟独通过实践才干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是劳动的凝结物,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部份。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剩余价值过度扩大和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的。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开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开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开展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知识点分章总结
马原知识点分章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第二章辩证法辩证法的哲学根源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发展规律辩证法的方法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起源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活动第四章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物质的范畴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与实践第五章人的实践和社会历史人的实践的哲学范畴社会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第六章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哲学范畴的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关于哲学问题的原则性问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七章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根源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基本范畴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路径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实践活动第八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哲学起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规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九章真理和认识真理和认识的哲学根源真理的本质和基本范畴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真理和认识的实践活动第十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哲学范畴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的哲学范畴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真理的关系的实践活动第十一章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基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本质和基本范畴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规律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实践活动第十二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哲学起源唯物史观的本质和基本范畴唯物史观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实践活动第十三章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的关系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活动结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动社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发展哲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哲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进哲学科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培养哲学专门人才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主要知识点所做的分章总结。
马原重点__复习背诵版
1.物质观的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核心)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述,物质是世界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将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对立统一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一章、主干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 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 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 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 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 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 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睁开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初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睁开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一致。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睁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照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要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想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依照。
3、哲学又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包括唯心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能知论:主张世界是不能够够认识的,只有少许唯心论是不能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睁开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宽泛联系和睁开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睁开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根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宽泛联系和永远睁开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想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根本门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心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见解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5.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地位。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法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3.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和历史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剩余价值论及其理论内容。
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内涵。
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3.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和特征;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和特点。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思想和世界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1. 唯物辩证法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各章节重点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何在第一章第一节唯物论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3、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及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4、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5、实践的本质、特点、基本形式6、社会生活为什么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辩证法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3、联系的本质、特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4、发展的实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5、发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方法论意义以及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与和谐的关系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本质和特点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4、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7、人工智能和意识第二章认识论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理解与旧认识论有何区别。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如何处理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6、认识的两个阶段以及认识过程为什么要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真理观1、真理的本质、特点2、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5、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章历史观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生产力的本质、构成要素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8、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受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9、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0、历史人物的产生和作用是时代造成的,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马原期末每章总结
马原期末每章总结第一章思维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
在这一章节中,马原首先阐述了思维和物质的关系,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思维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主观活动,人的思维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思维运动具有内在的辩证性,它表现为形式的、量的和质的三个方面。
形式是思维运动的外部表现,量是思维运动的数量规律,质是思维运动的质与质之间的转化。
了解思维的辩证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方法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矛盾及其规律性马原在这一章节中着重阐述了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
事物的矛盾表现为质的和量的矛盾,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量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事物的质与质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质与量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认识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实践中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内因与外因的联系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主要阐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环境。
内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外因,外因又可以影响和改变内因。
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半边学和整体学说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重点讲述了半边学和整体学说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半边学从部分出发,研究特定的事物,整体学说从整体出发,研究一定范围内的事物。
半边学和整体学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决定着科学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一般性。
了解半边学和整体学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准确简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复杂性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章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开始探索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
3.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和客观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5.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剩余价值论,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剩余价值是剥削的实质。
6.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解放全人类的阶级。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并对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第二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思想本章主要讲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哲学观点,并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第三章:辩证法本章主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并对辩证法的本质、方法、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说明。
第四章:社会发展规律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以及历史上的革命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本章主要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阶级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等方面,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第六章:阶级斗争学说本章主要涉及了阶级的概念、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和客观规律、阶级斗争的来源和根源,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意义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第一章: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根本的理论观点,它要我们看事物的发展,不是片面地观察它的表面现象,而是要观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懂得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看事物的全体和全局。
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是在生产斗争中产生的,而生产斗争的发展是规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道路。
只有生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才会变革。
最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混沌而复杂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宝贵理论内容。
第二章: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分析,首先要证明社会是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创造物,是社会运动的产物。
其次,社会是一个由阶级组成的社会。
各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最后,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认识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而阶级斗争是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推动力。
其次,阶级斗争决定了社会的制度性质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根本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实现各种国家制度的经济,是不稳定和不可持久的。
第四章:社会思想史基本观点第五章:国际风云演变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两者相互联系依存,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大相互转化。
第四、意义:矛盾的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我们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认识与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意义人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逐步深化和提高的发展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任务,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客观实践相符合;历史的,主观认识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反对左的或右的极端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绝对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相对性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
4.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在实践中,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目标的;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制约实践主体的主观尺度。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根据的。
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相互制约引导促进作用。
科学精神作为真理原则,人文精神作为价值原则,是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
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主要为目标,求善求美。
5.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与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致。
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12个字),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体现和概括第三章6.唯物史观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科学技术有所为有所不为双刃剑积极的作用: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改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消极作用: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认识不够破坏了资源环境;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
8.人们思想念的差异和对立的原因本质上是由于人们自己所创造的自己历史有差异所造成。
9.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历史事件是人们意志的合力?矛盾吗?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选择性1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11.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四章第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的财富。
第四,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劳动二重性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关系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社会性由社会分工决定,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
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自负盈亏,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第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产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当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损。
当生产商品的个别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盈利。
4. 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非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2.“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13.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要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依次连续性。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
14.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1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17.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辩证的态度对待既要批判,又要借鉴第五章1.垄断的产生?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