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拼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这四首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古诗,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朗诵、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这四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这四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的拼读、书写和含义;理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2.教学难点:理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探究古诗的主题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这四首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学习:(1)生字词学习:展示这四首古诗中的生字词,学生拼读、书写,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2)诗句解读:学生分小组朗读这四首古诗,教师纠正读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深入探究:教师讲解这四首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的主题。

3.练习与巩固:学生朗读这四首古诗,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作业布置:学生尝试写一首简单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并准备下节课进行展示。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教师讲解生字词、诗句的含义和表现手法等内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指导。

3.诵读法:学生多次朗读这四首古诗,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入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些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此外,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诗歌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讨。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课标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作者用凝练的言语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培养先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先生古诗文涵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言语美,遭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领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先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一想象法、讨论点拨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浏览兴味,。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学1、情景(成绩)导入请终身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③朗读背诵,联想一想像,理解诗意。

品味意境,领会感情。

二、自学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之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代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厉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方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构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①《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残缺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一致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完成一致,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的绚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体会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奇妙的风景图,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尝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育同学赏读诗歌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同学古诗文修养,领略了并有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尝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育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力量。

2、引导同学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争论点拨法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进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美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勉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老师范读,同学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老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美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看的方位、地点以及观看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救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三、品读诗歌(一)《观沧海》作家作品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属于想象)。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4.小结: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学生当堂背诵(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家作品简介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幼时随父迁居锦州昌隆(今江西江油)王昌龄(?一约759),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2、朗诵、赏析诗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人教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品析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素养要求《古代诗歌四首》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一景一物总关情,本单元所选的篇目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作者把自己的情志与身外的世界互动,从而呈现出了独特的生活姿态。

本单元的诗文,就是要训练学生感受美景品味语言以及朗读美文的能力。

本课选录的四首古诗,体现了景物之美,声韵之美,语言之美,长于吟诵、激发想象、陶冶情操,是非常好的训练素材。

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前三个维度,古诗文教学有独到的优势。

本课四首古诗放在一起,这四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质?我们可以利用本课的资源,进行初步整合,渗透思维训练。

本课是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课古诗,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缺乏了解。

所以本课的教学要有别于小学教学,在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基础上,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诗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学习《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指导学习《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初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2.多媒体展示flash 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指导学习《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初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6.诗歌鉴赏:学习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课后拓展:布置与四首诗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其他作品、创作诗歌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词语解释和诗句解析,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古诗文的能力。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歌主题与意境:把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古代诗歌四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所提高,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更好地将生活实际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主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地描绘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的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采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诗歌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某些难点,如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运用,仅仅依靠讲解和举例还不够,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加深理解。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字词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 释,让学生了解字词在诗歌中
的含义和用法。
诗歌翻译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
意境。
诗歌结构分析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
的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练习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模仿《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 义、句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结词:逐句解读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课堂小结
01
02
03
04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 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和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
选取与《古代诗歌四首》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历史背景探究
让学生探究《古代诗歌四首》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诗歌朗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四首 》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 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分析曹操如何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壮志,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示例: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孤寂之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
(2)韵律难点的掌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如何将诗歌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通用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通用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包含《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四首诗歌。

具体内容涉及海洋、山水、江河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四首诗歌的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然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背诵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四首诗歌的背景、作者、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观沧海》为例,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观沧海》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短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四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分享各自的创作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四首》2. 板书内容:《观沧海》:描绘大海壮丽景象,抒发诗人豪情壮志。

《次北固山下》:借山水抒发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钱塘湖春行》:描绘钱塘湖美景,表达诗人喜悦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夜行黄沙道中的景象,抒发诗人孤寂愁绪。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默写四首诗歌。

模仿《观沧海》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短诗。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课型:新授:::::::::总第::::课时::::::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
二、学习《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
3.理解内容。

: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
5.齐读、背诵。

: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
㈡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㈢学生练习背诵(略):
㈣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
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㈤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