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课——《忆儿时》赏析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难以忘却的儿时往事,细细体味朴素自然的语言。

领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对儿时往事神往、忏悔等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诵读、开放性表述等方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通过多重方法体会文章朴实自然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你能说说下面三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情吗?
诗1:冲泥觅叶为蚕忙,到处园林叶尽荒。

今日始知蚕食苦,不应空着绮罗裳。

诗2:铁甲长戈死未忘, 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 壳凸红脂块块香。

诗3: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明确:
这三首小诗的内容分别写的是养蚕、吃蟹、钓鱼,这三件事与哪一篇文章所叙述的儿时故事是一样的?
《忆儿时》。

丰子恺为我们讲述了儿时生活片段,他对自己的儿时趣事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同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2、让我们共同再次认识下这位大作家。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

以漫画著名艺坛。

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

他厌恶人世间
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形式灵活,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

国际友人曾赞誉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极具童心,极具善心得艺术家的形象。

二、说一说,理思路
课前的三首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与课文所写的是否相同?
明确:
文中三件事都与动物有关,蚕、蟹、鱼。

三件事又与三位主要人物有关,分别是祖母、父亲、王囡囡。

教师形成板书。

三、读读品品,体会朴素语言。

儿时的三件往事,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一)养蚕片段的要点:
1、作者回忆儿时养蚕的乐趣:
①句作者运用比喻揭示出跳板在孩子眼里的神秘性和可玩性,跳板就像棋盘一样,具有迷宫般极大的吸引力,能勾起孩子的探索欲望,且百玩不厌,这确是件很“有趣”的事。

“真是”一词写出作者对童年的无限神往之情。

②句中一系列动词(走、翻落、压、喊、抱)不免透露着我的顽皮与天真,更有祖母对我的深深关爱,这关爱中既有批评,又有长辈对晚辈的宠爱。

③句中“非常的空气”既指家里“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也指孩子“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这是弥漫在家中的忙碌、快乐的气氛,大人忙小孩乐,用具的变换、食物的自由
取食都给孩子带来新奇感,小孩喜欢热闹、轻松和自由的心情用“只是”“非常”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难怪“收拾丝车”时“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寥落”。

④孩子可以“无功受禄”地吃,不受大人的管束,随心所欲地“不断地”吃“多量的”东西,这是何等惬意的好事!“又是”写出了作者的童年乐事不止一件。

(二)吃蟹片段的要点:
1、父亲吃蟹的情景:
这段话中一是点拨父亲吃蟹的动词,“折”“开”“剔”“拼”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吃蟹的风雅与艺术,说明了父亲是位颇有生活情趣的人。

二是点拨陈妈妈评价的话,两处“蟹壳”意义不同,前者是吃得干净的蟹壳,后者的蟹壳是原义,包含着陈妈妈对父亲极度赞扬之情。

2、父亲晚酌的情景: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设身处地地想象感觉那种氛围。

“一盏”灯、“一把”酒壶、“一只”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一只”猫,黄昏时分陪伴的父亲的是数量为一的六种事物,静寂的的房间里只听得水烟筒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这六个“一”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孤独落寞的意味。

且父亲使用的是“紫砂酒壶”和“碎磁盖碗”,而不是“酒瓶”和“海口碗”,尽情体现文人的细腻与雅致。

父亲饮酒吃蟹,养猫伴读,与一般人不同,少了几分豪气与喧嚣,多了几分温和与意趣。

父亲如此孤单与落寂是因为“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饮酒吃蟹也是末代举人赋闲家居的无奈的聊资消遣的方式。

深化:
文中没有华丽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但父亲的性情、作者的深情却力透
纸背,这不能不赞叹作者白描式的写法,这种平淡朴素的语言颇见作者的功力,(三)钓鱼片段的要点:
1、回顾钓鱼的过程(选动词填空)
拉、捉、钩、穿、动、放
先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进,直到头部。

然后下水去。

浮珠一,要立刻,钩子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

短短几句话用了六个动词,除了“穿”字外,均不能互换,写得简洁有序。

交流总结:
作者回忆儿时养蚕、吃蟹和钓鱼的经历,语言并不华丽,并不直抒胸臆,但却让人难以忘怀。

这就是丰子恺先生的写作风格“平易琐细寓深意,淡泊飘逸见真情”。

那么丰子恺先生在本文叙述中传递出一种怎样的真情呢?
四、悟真情
(一)养蚕片段:
1、作者回忆儿时养蚕的乐趣充满了神往之情:
2、作者回忆儿时养蚕也充满着时过境迁的感伤和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之情。

①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

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

作者把童年生活比作一出戏、一场童话,祖母等人已经退出了戏剧舞台,退出了人生大舞台,况且“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原来作者是在这些人物的关爱中长大的,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是借此来抒发自己对他们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朗读时把握加点字的重音,用感伤的语气读出对已逝亲人的深深怀念。

②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

不久父亲与诸姊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
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

“七岁上祖母死了”,“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这些都给我的童年生活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祖母去世使家里失却了喧腾热闹的气氛,父亲早逝,9岁便失去父爱,独木难支的母亲无力养活大群子女,在作者从童年到青年、中年的二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五个姐弟先后死亡,读出作者对离世亲人的无限伤怀、辛酸的感情,也有对幸福儿时生活的向往。

可适机穿插作者的背景资料:
1902年7岁父中举。

祖母去世。

1904年9岁父患肺病去世。

1906—1920年四位姐弟相继去世。

1927年30岁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佛教结缘。

3、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
从上述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现在对儿时养蚕充满着深深的忏悔之情。

(二)吃蟹片段:
1、细细揣摩句中三处“滋味”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

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

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

第一处的“滋味”是指蟹的好味道,11段“我”小时吃蟹时的动作“积存”“剥”“放”“拌”就充分体现作者儿吃蟹时是多么地津津有味。

朗读时要联系生活经
验,读出满足的心情。

第二处的“滋味”是指儿时与父亲一起吃蟹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如今父亲不在了,回忆这种“滋味”时的心情更多的是哀伤与怀念。

第三处的“滋味”是作者“茹素”后不再尝蟹的味道,作者对生灵带有忏悔之情。

(三)钓鱼片段:
1、18段“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这段话包含着作者两种感情,对“游钓之地”故乡的怀念之情和对生灵杀虐的忏悔之情。

讨论交流总结:
童年的三件事都“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重复出现的句子既是作者的感情线索,也是文章的文眼。

作者回忆儿时养蚕、吃蟹和钓鱼的经历,不仅仅是对儿时趣事的神往,单纯的快乐,还有交织着时过境迁的一种怀念,对幼小生灵的一种忏悔之情。

他的文章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诗心”“童心”“佛心”三味具全。

四、总结
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人生如果没有儿时,就没有纯粹的快乐,没有儿时的沉淀,就没有长大的灿烂。

五、课堂练习
随堂完成配套练习并由学生自主讲解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