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新部编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国的内涵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了最好的诠释。
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
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
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
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为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
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
英勇奋战,终将倭寇赶出国门;。
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我们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新部编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尺子①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②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
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③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
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
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
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
”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④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
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
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爱的尺子,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
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利益与理想①“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②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
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
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③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
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很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量。
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为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④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隐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
利益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⑤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
写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⑥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星——我们永远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的海洋中远航”。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成长记忆里,从不缺少老规矩。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最熟悉的老规矩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此外,还有“出门前跟长辈交代,回家后打招呼”“一家人吃饭要等长辈上来后才能动筷”“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动东西”等等。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家里的大人有没有这么要求过?②家风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了。
其实,很多老规矩,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可以说,我们都接触过老规矩,都是在老规矩下成长起来的,也是在家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③现在不少人提到老规矩,总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甚至给它们打上“遭老遗少”的标签。
平心而论,确有一些老规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将其留在历史的深处。
可是,也有很多老规矩,直至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就拿《弟子规》来说,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居有常,业无变”“丧三年,常悲咽”,但也有很多东西,具有永恒的道德价值,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在今天仍值得大力提倡。
④对待老规矩的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很给人启示:得了一所大宅子,是做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还是做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抑或是做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鸦片的“废物”,完全取决于自己,“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所以,对于老规矩中的陈腐内容,自然应该抛弃,但对于老规矩中的积极内容,则应该珍惜,使其亮化、活化。
⑤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都停留在书本上,也不是只在博物馆才能看到。
现实生活,才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传承阵地。
很多口耳相传的老规矩,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去解读,取其精华并传承发扬,而不是简单的望文生义、拒之千里。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①人生需要参照系。
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
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新部编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
新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有才不能任性陈鲁民①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这一回跌了个大跟头。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对琼瑶起诉于正等侵权案进行宣判,于正被判公开道歉,被告停止对《宫锁连城》的复制、传播和发行,被告共计赔偿五百万元。
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流行语:“有钱也不能任性。
”这句话已成为大家基本共识,那么“有才”能不能任性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于正的马失前蹄就是最好例证。
②“才”是极其稀缺宝贵的,用才就像跳高,正常时可以上下翻飞,摘金拿银,失衡时则会摔得很重。
所以,有才一定要珍惜,要用好。
否则,有才不用是暴殄天物,用才来做坏事就会增加破坏力。
而现实生活中,有才的人一般都是有个性的,或桀骜不驯,或恃才傲物……这其实就是任性的意思。
③古往今来,那些吃亏的才子,追根究底,多多少少都与任性有关。
西晋才子嵇康,广闻博识,多才多艺,却豪放不羁,目中无人,当朝大臣钟会慕名前来拜访,他爱答不理,连起身招呼都不打,只顾自己打铁,这就得罪了钟会,为其诬陷,被司马昭处死。
编剧于正的任性,不仅使他付出巨额经而且多年英名毁之一旦,今后在编剧圈里很难再混下去了,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同样是才子、编剧的宁财神,则因为随心所欲,不计后果,被警方拘留十五天,虽还算不上身败名裂,但名声受损,事业受挫是肯定免不了的。
④所以,任性使气,自命不凡、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早晚会有吃亏的一天。
而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本来就容易才高见嫉,有很多人对才子羡慕嫉妒恨,你再不检点,被人拿了把柄,才子倒台,扔砖头、看热闹的人会更多。
⑤但,倘若才用得法,用以正途,则会起到巨大作用。
被世人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20多岁就创立了微积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并没有自命不凡,也没有把功劳全归于自己,因此更受世人的尊重。
孙叔敖面对吊问者,没有怪罪,反而谦虚待见,终获得宝贵的意见。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做一次太空旅行。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霍金如是说。
“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
”他的母亲这样解释。
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
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对本土的研究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
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静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
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研究,做点学问。
新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贪多嚼不烂史中兴①古话说,贪多嚼不烂。
②著名学者梁漱溟深谙此理。
他的孙子梁钦宁接受访谈告诉我们,祖父一次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出去玩,他最小,只有四岁,最长的十一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四个孩子总共只要了二两米饭。
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
如今吃的东西好了多了,胖墩也多了,肥胖成了一种病,可证梁氏所言非虚。
病从口入,你要健康,第一条就是管住你的嘴,众多医生千百遍地重复着这样的告诚。
③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也懂得这样的告诚,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食品再丰富,不会把盘子都搬过来,一天三顿就是三顿,不会没完没了地吃,一顿二两三两,不会八两一斤,换上肚汉,也不可能八十个馒头、六十碗面。
④这种过饱过撑的情形在微信群里发生了。
你出去看看,车船上、候机候车室里、开会的会场里、商店的柜台里,甚至医生看病的诊室里,有多少人在低头刷屏,上班族办公的上班族办公时间不便刷,就上厕所刷。
办公室以外,早晨一睁眼,晚上闭眼前,都刷个不停。
我所住的院子里几个常去健身点的老人,近日不见,我转身xún mì,坐在长椅上刷屏呢!⑤信息不胀肚子,胀脑子。
你拥有几个、几十个微信群,一个群十来个人,就是几十、几百个人,每天从早到晚,这么多人给你发信,你也必有所回应,难怪有人一有空就刷屏,就是生怕漏了谁的信,在群中掉队落伍。
这就迫使你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全部休息时间都不敢闲着,你就是24小时不闭眼不停手,它还是没完没了,你脑子不胀才怪呢!⑥信息单一的年代,人们坐井观天,不知今夕何夕,患上信息饥渴症。
如今人们爱上微信上自国内外大事,小至饮食起居,看病养生、辨假防骗,里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叫人怎么不爱它。
事情总是这样,有一利就有一弊,爱之过甚,为其所累,就有可能转化为恨,或者是爱恨交加。
⑦老友聚会,一位退休不久的,泡微信的牛人,竟热情大减,诉说他泡微信的初衷,是让自己在朋友心目中是个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消息灵通人士,渐渐地,他应接不暇了,潮水般的信息,一波波从群里涌来,他把全部休息时间都赔上,还是担心又漏了什么。
新部编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
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
“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
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
“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
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
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股“清流”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
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
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
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
这一股股清流,以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
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
古人云:“源洁流清。
”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
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歪了则正。
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激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
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
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
初中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⑤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新部编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停下来,做个发现者张勇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
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
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
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
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③立陶宛有一种叫做“螺旋树”的松树,这种树在幼年时,长势过快,一味地疯长,顶端的幼芽就显得柔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每当刮风下雨,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是不堪一击,几乎全被毁掉。
顶芽被毁后,螺旋树就生长出许多侧芽来顶替,这样一来就渐渐地长成了弯弯扭扭的螺旋树。
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
适度的停顿犹如登山过程中的休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激昂迈向激昂的必经阶段。
就像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节奏;________________。
⑤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
“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面对山之厚重,水之浩淼,难道你就不会有些许所感所悟么?那些洗净铅华,浮躁的心灵同样可以清丽脱俗,摄人心魂,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现在你,需要整装待发,重新起航。
部编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习惯之恶①“习惯了就好了”,相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过类似的话。
它貌似是“包治百病”的“心灵鸡汤”,但很多人未曾察觉,这碗“鸡汤”很多时候也是一碗“迷魂汤”。
②上周,一则新闻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在广西一些贫困山区,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成为一种“习惯”,当地家长和教师对此也习以为常。
如果不是有媒体的报道,很多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活的人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今天仍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竟然连温饱都无法保证。
虽然客观来说,报道中提到的情况只存在于少数地区,放在全国来讲并不普遍。
③当地家长和教师对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习以为常,是因为无力、无奈。
但是,一些有关部门和群体是否也要对此逐渐“习惯”起来?如果媒体“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鼓与呼;如果当地政府“习惯”了,不再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尽责;如果社会公益人士“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奉献一份爱心……如果我们逐渐“习惯”于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艰辛与苦难,这难道不是一种恶行?④著名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指因不思考、无判断、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恶。
那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人的平庸?在笔者看来,是习惯。
这里所说的习惯,不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小习惯,而是更多地指向因为缺乏思考与判断,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病和危机的熟视无睹,对弱势群体和公众权益的麻木不仁,这就是“习惯”之恶。
⑤对于“习惯”之恶,权力部门、社会公器尤须戒惧。
“贵州一高校学生因‘寝室藏麻将’被下红头文件警告”“一辆面包车挤21名小学生,家长明知危险却无能为力”,等等,仔细审视最近发生的一些热点教育新闻,其中蕴藏的深层次问题,很多都有“习惯”之恶的鬼魅身影。
试问,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对相关问题有清醒的认知和省察,而不是因循于习惯,忽略自身责任,放任自身权力,也许就能防患于未然,也许就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也就不会给自身招致舆论危机。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①杭州的菊英面馆开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镇楼,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片儿川”,而是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
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②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
③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
什么是“器物精神”呢,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
④菜场里有十几个肉排,其中有一摊位与众不同,体现在刀具上,别人的摊版刀具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的,他的呢,一块纯白的毛巾,时常擦找,每一把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整齐摆放。
它的案台也干干净净,一丁点木渣也没有,他倒不像是在卖肉,像是在西餐厅。
有人买肉,一刀下去,手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下,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⑤这也是器物精神。
⑥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国古代,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远远地高于西方人。
最能体现中国器物精神的就是选器和丝绸,选器的功能本来就是盛饭盛菜,用个陶钵和竹筒也能达到,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选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叹为观止,它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美。
丝绸也同样,把衣料这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化了。
⑦而反观当下的“器物精神”,我认为是缺乏的,换言之,今天我们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说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大家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
所以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要放两个月的假,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天天耗费时间擦洗店面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议的。
2024部编版初中语文议论文专题练习题(附答案)
2024部编版初中语文议论文专题练习题(附答案)(一)文学当助人识己①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
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
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
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
这方面文学(),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②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
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
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
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
③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
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
”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
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
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
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④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
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新部编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知足①“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
②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
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
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
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③明代的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读来颇为有趣。
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以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④这些故事、寓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目眩神迷于五色之惑不能自拔,成为贪欲的奴隶。
古人总结教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
那么,如何识高低、知满足?这道问题确实考验着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⑤现实生活中,知足之乐是以忍痒换来的。
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和杀伤力极大,见之“心痒”可以理解,关键是对非分之利要忍痛煞痒。
有位县官死后留下一只小木箱,后人打开一看,是满箱血迹斑斑的草纸,以及一封信件。
原来这位县官生前面对贿银,内心也曾一次次发痒。
为戒贪拒贿、煞住心痒,他以锥刺股,以纸拭血,久而久之,集满木箱。
信末,他以苏轼名言告诫儿孙:“忍痛易,忍痒难!”⑥极少数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书读得比别人多,见识比别人高,可关键时刻,忘记了祖宗的良言,忘记了前车之鉴,见利便如蚁挠心,奇痒难支。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匠人与大师梁衡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
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①“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已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
②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________________”。
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
《世说新语》載,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
周处射虎杀蛟三日不见,乡人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听到乡邻相庆,才知被乡邻憎恶,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③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④“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
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平。
(1)从下面两个词语中选一个填入第②段横线白处,你认为哪一个最恰当?说说理由。
A.正己 B.立己(2)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只有能自省,才能做到克己,才能不断反思自身,改正错误。
B.善于自省的人才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才受世人敬重。
C.自省的意义并不止于忏悔,更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
D.我们要自省,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3)下列课文中人物的事例可以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A.《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B.《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C.《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我”【答案】(1)我选A项。
理由:“正己”含有主动改正、修正错误的意思,是本段的分论点,后面举周处的例子正是为了论证“正己”观点的。
(2)A(3)A【解析】【分析】(1)结合段中的议论句分析,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说明“自省”的目的是“寡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明“自省”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改之,勉之;“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说明“自省”的目的是为了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总之,这一段议论的内容都是自省可以改正、修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故答案为A。
(2)本文的题目是这篇议论文的论题,“焕发自省的力量”,第一段引用先贤名言引出本文话题,然后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已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
这句话其实就是本文的论点,ABCD中只有A和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A。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在没见到徐公的时候,问自己和徐公谁美,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并没有沉浸在夸赞当中。
徐公来后,他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悟出妻、妾、客这样说的原因,并由此悟出自己如此,齐王不更是如此吗?于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接纳了邹忌的建议,鼓励臣民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邹忌自省的力量。
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我选A项。
理由:“正己”含有主动改正、修正错误的意思,是本段的分论点,后面举周处的例子正是为了论证“正己”观点的。
⑵ A;⑶ A【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段落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抓住关键句理解这一段议论的中心,然后再根据题目做出选择。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
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
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
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2.现代文阅读做个自信的谦者刘丹阳①犹太人有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
诚然,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
②杨绛先生有言:“要么你的生命驾驭你,要么是你驾驭你的生命,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骑士,谁是坐骑”。
正如潜心于学术艺术的钱钟书先生,少年时不经事,他也曾多次被人否定,文革时被人贴上诸多骂名,但即使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他也毫不动摇,用一笔一画的努力来书写自我的价值,他觉得那是人生最美妙的感觉。
至于褒扬赞美,对他并无太大魔力。
所以,中央台的《大家》栏目曾力邀钱钟书接受采访,但钱老一口回绝。
我觉得不是他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他懂得谦卑,在这歌功颂德的名利社会中,不为口舌争名求利,不为交游虚掷光阴,揽古迹,做学问,写专著,一生都致力于学与问的苛求付诸,成就了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③钱老以行动示意我们,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而在功成名就时又要学会放下。
放下,才能接纳;接纳,才有新的力量。
④鬼才魏明伦,采巴山楚水入文,撷蜀风川物入戏,获誉无数之时,却被《中国公主杜兰朵》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他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依旧选择相信自我的价值。
他巡山转水,山城的“棒棒军”不经意地闯入了他的视线。
一条条“棒棒”承载着生活的苦难,一张张皱纹堆满的脸上,写满灿烂的笑容——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也依然毫不妥协。
于是他以这样谦卑的态度,重新开始思考人的价值、民的忧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⑤王国维曾有一句感慨:“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的注解。
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之一,却坚持保有女子的“弱德之美”,在苦难之中,坚信自己的价值,有所持守,完成自己。
她说,她的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坚韧地承担。
正是这样才得以写出“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千春犹待发华滋”。
面对当今世人的推崇,她却不为所动,执着于三尺讲台,执着于写文作诗。
一个人站在高处时仍能葆有谦卑之态,实为难能可贵。
⑥生命,总是于内里的丰盈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或“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一句话来概括。
B.第①段中划线词“往往”是“常常,通常”的意思,指“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议论文在语言使用上的严密性。
C.第②段列举了“钱钟书拒绝中央台《大家》栏目的采访”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
D.第⑤段引用王国维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列举叶嘉莹饱经忧患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充分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
(2)下面不能证明第③段中“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
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B.《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庖丁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C.居里夫人为了提取出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
D.流浪街头的吉卜赛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
”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
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3)“生命,总是于内里的丰盈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于生命又有何新的看法?【答案】(1)D(2)C(3)含义:生命中,如果拥有一颗自信而又谦虚的心,那属于我们的生命将会是最美丽的,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看法:(示例)生命中不能缺少自信和谦虚,要做一个自信的谦者。
【解析】【分析】(1)D项中引用王国维的名言,从内容上来看,其作用是引出下文所列举的叶嘉莹饱经忧患的事例,但它没有起到论证作者观点“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的作用,所以D项说法错误。
(2)C项列举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明了“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的道理。
与第③段中“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这个观点没有关系。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钱钟书的事例告诉我们: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而在功成名就时又要学会放下。
放下,才能接纳;接纳,才有新的力量。
鬼才魏明伦谦卑的态度,重新开始思考人的价值、民的忧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她在苦难之中,坚信自己的价值,有所持守,完成自己。
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第二问要围绕中心论点“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D⑵ C⑶含义:生命中,如果拥有一颗自信而又谦虚的心,那属于我们的生命将会是最美丽的,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看法:(示例)生命中不能缺少自信和谦虚,要做一个自信的谦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