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家与西方骑士的区别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论文摘要: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而在15、16世纪流行于西班牙的描写游侠骑士的小说,则表现出为捍卫爱情、荣誉或宗教而显示出的冒险的游侠精神。
无论是武侠还是游侠,侠似乎成为了这两类小说的共通之处。
作为同样是以“武功”和“冒险”为主要着眼点,表现出主人公惩恶扬善,不畏强权气节的两类小说,不得不说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然而,由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比较倾向于快意恩仇,将“侠义道”推崇到了极为崇高的地位,而游侠骑士类小说,更注重冒险精神,个人表现。
因此,将两类在文学史上,都占据或者曾经占据一定地位的两类相似文学进行比较,就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侠义道、骑士精神、宗教、信仰、爱情正文:最初的“侠客”一词,是从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出现的,而此时的所谓“侠”,有点像食客,他们义无反顾,勇不畏死,可以为自己的伯乐舍生取义,即“君以国士之礼待我,我必以国士之礼还之”,像这样的侠,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这似乎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例如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也就是说,事实上不论是中国的武侠小说还是欧洲游侠骑士小说,都是从一个又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中慢慢升华出来的。
在封建时期的忠君报国以及惩恶扬善思想影响下,一大批站在百姓身前,保护弱者的“侠”,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另外,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中的骑士,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罗宾汉,还有美国人约翰·麦考利创作出来的佐罗,几乎都是在本国出现危机之时站出来的,中国更是如此,所谓“乱世出英雄”,例如金庸的小说,选取的时期几乎都是朝代更迭时的动乱年头,似乎只有这样的时期,侠这样的特殊群体才会出现。
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与中国的侠对比
“侠”,作为一个职业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而 且指责他们“以武犯禁”。可见,当时的侠客就是布衣平民不 服官府,以自己的武力除恶扶善、锄强扶弱的人物。继后在 《史记》中,司马迁列出“游侠列传”,就正式定义了“侠客” 的概念。后世的侠义之人逐渐改变了“不服官府”的性质,就 有了与官府勾结或是依赖官府来行侠仗义的人物,如包公府的 展昭等人物。要说他们来自于“墨家”,似乎证据不足,史证 也没有。
韦 小 宝 冲 肖 峰 虚 竹 志 段 誉 家 洛 陈 承 过 袁 杨 靖 郭 狐 令
• • • • • 小 人 : 浪 子 : 佛 家 之 侠 : 道 家 之 侠 : 儒 家 之 侠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 说 中 的 侠
欧洲骑士: 骑士(Knight Cavalier) 是欧洲中 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 事训练的骑兵,后来 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 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 层.骑士的身份往往 并不是继承而来的, 骑士属于贵族的最底 层。中世纪时,骑士 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 获得封地。需要自备 武器、马匹。
中国的侠: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 侠 解释:【唐韵】【正韵】??胡颊切,音协。任侠。相与信为任, 同是非曰侠。【前·季布传】任侠有名。【师古曰】侠之言挟,以权 力侠辅人也。 又姓。韩相侠累。又与挟通。【前·叔孙通传】殿下 郞中侠陛。【扬子·法言】滕懽樊郦曰侠介。??与挟同。 又【集韵】 古洽切。与夹通。傍也,??也。【公羊传·哀四年注】滕薛侠毂。又 【仪礼·士丧礼】妇人侠牀东西。【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今时钟乳侠 鼓与舞。??与夹同。 俗作侠,非。
文化描述,以及具体侠义行为的精神抽象上 文化描述 以及具体侠义行为的精神抽象上
• 江湖之侠:不与朝廷为代表的统治势力相妥协的现实之侠 江湖之侠: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
(一)、侠士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侠最早产生与什么样的时代,最早产生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可能现在我们已经 无法考证,无法再还原到最早的时代追寻那十步杀一人的快意恩仇的时代。但史料留给 了我们宝贵的记录。《韩非子·五蠹》中记载:“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 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 养。”这一记录,说明我国在战国末期的时候,侠士这一社会阶层或者说是社会团体, 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至于韩非子所代表的统治者们已经对他们加以重 视,列为五蠹之一。而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道: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 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 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闾巷之侠,脩行砥名,声施於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 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这再次佐证了侠士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而众多的学者亦认为侠 士产生于春秋战国年代。
青衣2011.08.29
2.重义轻生死
侠的重义,可以分为私义和公义两种。 从私义上讲,就是对周围的人,乃至一群更多的人讲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记载的豫让为报智伯之仇,不 惜漆身吞炭,刺杀赵襄子,而被捕后陈述理由直截了当: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报 仇而死。”“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必国士报之” 。 这就是由个人恩仇而产生的私义。 至于公义,是私义的延伸,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接近于儒 家所倡导的仁和墨家所倡导的兼爱思想。曹植在《白马 篇》中的那个“幽并游侠儿” 能 “弃身锋刃端,性命 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 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高人意志和高 尚的情怀。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武士、侠士、骑士侠士 ,武士,骑士都是的对所谓的 " 国民性 " 起着深刻影响的历史上的武士阶级. " 国民性 " 一词源自日文 , 意为 : 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感情 .那么 . " 国民性 " 也可以理解为 " 民族性 " , 或 " 民族性格 " . 黑格尔曾意味深长的规定 ,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 ,才能反映自己 . 因,按照辩证观点 , " 国民性 " 的内涵并非是自明性的 , 它必须通过相互的比较才能较全面地呈现出此来 .中国侠士 ,日本武士 , 西洋骑士都是和各国 " 国民性" 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具有某种 " 超越意识 " 的武士阶级 .它们作为东 , 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显然有其可比性 .因此 ,为了更好地阐明侠义精神对我们民族" 国民性 "的深刻影响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对侠士 ,武士和骑士进行比较研究 , 不失为一个必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 在对侠士 ,武士和骑士进行文化比较时 ,应该注重其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上的差异性 . 侠士 ,武士 ,骑士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 .侠士和武士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 ,他们 " 共同拥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根系" 这种根系共同来自中国古代文明 . 有人把这一文化体系称之为 " 耻感文化 " , 因为这种文化注重于带有极其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道德与舆论的约束力 ,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名誉 . 而骑士属于西方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被称之为 " 罪感文化" , 它以超越性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来产生自我的道德约束 ,强调纯粹个人性的荣誉感 .因此 ,从总体上看 ,侠士与武士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要比骑士更为接近 . 骑士精神是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 ,其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 ,骑士本身就是一些中 ,小 ,封建主 . 骑士身份的获得 ,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 ,但这一般是世袭的 .作为一种贵族封号 ,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 ,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 .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 ,他必须 7,8 ,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 ,14岁后为随从 ,即见习骑士 ,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 ,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授甲》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 ,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 . 从这样一种制度产生的文化 ,显然是一种封闭的 ,贵族文化 ,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 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 ,可见其气质 .它看重身份 ,注意修养 ,恪守诺言 ,尊重法规 ,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 与西方骑士对比 ,日本武士虽也属统治阶层 ,但两者社会地位有异 . 在骑士团体内 ,所以人都一律平等 . 而在日本社会的幕藩体制下 , 武士阶层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下级武士见高级武士必须改变自己平时的语言和态度,彼此间有着关于等级身份的礼法 . 同时 ,武士的地位是无保障的 ,他们常常因为自己主君的失势而沦落为贫困潦倒 ,四处漂泊的 " 浪人 " . 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与西方的骑士文化 , 日本的武士文化性质不同 .西方骑士是一种上层的贵族文化 , 日本的武士是处于社会中介的文化 , 而中国的武侠活跃在小巷间 ,藏身于草野间 .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 . 它有血性 ,轻名利,逞义气 ,是一种使社会活跃化 ,但却含有自发倾向的文化精神 . 同样是武人 , 中国武侠的价值观念表现出其淳朴性 .中国武侠并不似西方骑士那样认为自己对社会某个抽象的精神 ,真理信条和行为规范负有什么义务和使命 ;他们行为冲动 ,也不是来自于对某个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驾临于他们之上的主君或束博他们身心的群体必须履行的责任 .他们的价值观是朴素的 , 随机性的感情因素 . 他们重视友情 , 愿意为朋友赴汤蹈火 ,他们对社会上的弱者抱有深切的同情心 , 尤其是在他们亲历了与他们自身利益无关的不平和不义之事 . 往往仗义相助 .这是一种为情谊感所左右的价值观念 .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 ,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 ,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 如别淋司基指出的 " 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 ; 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 ; 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 ,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 . 西方学者指出 : 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 ,传统在欧洲占上风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 " 绅士精神 " Gentlemanship , 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 , 对于风度 ,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 ; 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 ; 以及恪守公开竞赛 ,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 .总之 ,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 ,又兼具信守诺言 ,乐于助人 ,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 但往往自高自大 ,易走极端和过于拘泥于形式. 日本武士的人格特质集中体现在the provisions of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quality ... 2.4.1.1 the unit works acceptance rate of 100%,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a total score of 95 or above; 2.4.1.2 regulated Welding NDT inspection 100%, regulated welding a passing rate of >99%, and weld bead appearance;2.4.1.3 boiler hydraulic所谓的 " 武士道 " 中 / " 武士道 " 最初称为 " 武者之习 " , " 兵之道 "或 " 弓矢之道 " , 是日本武士整个人格精神的总称 . " 武士道 "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种 " 拼命精神 " . 日本武士处人处事往往采取一种 " 不胜即负 , 非上即下 " 的行为方式 , " 我胜 , 你听我的 ;我输 , 我听你的 ; 但必须跟你分个高下 > 这是一种等级观念和武士的强悍品质交相融合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 ,这种行为方式有时就显得过于残忍 .日本书上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位于甲斐的武田信玄家的武士 ,发生了口角 ,便把对手打倒在地 ,直打得落花流水 ,还用脚踩人 . 旁人赶来将其拉开了 ........ 信玄把人召来 ,说道 ,胜败本非大事 ,但武士之本的武士道忘记岂能容忍 ? 两人都处彝刑 .劝架的人都应逐出. ” 日本武士理想的生活是血泪生活 . 一方面是血的战斗精神 ,战死认为是光荣的 , 另一方面对内部的弱小者有所谓的 " 泪 " 的同情心 ,时刻自我反醒 ,行事是否有失武士身份 .他们之所以生活俭朴 ,训练刻苦 ,拼死作战 ,都是为了维护作为武士的名誉 . 中国武侠人格精神中行侠仗义的血性气质 , 以义相合的 " 偏于同性方面 " 的感情定向 ,率性而为的极端的自由意志 ,都渗透于我们民族所谓的 " 国民性 " 中 . 形成〈勇武 > 〈忠义 > 〈轻利 > 〈诚厚守节 > 与〈放任和松散 > 的多样民族性格 .中国人有血性 ,对不平之事往往看不惯 ,有的还因激于正义而挺身而出 .他们服软不服硬 ,对于暗中射冷箭的人格外鄙视 ,认为缺乏男子气 .中国人重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 ,群体中那些讲义气的人格外受人尊重 .他们同情弱小者和失败者 ,常有一些热心肠的人为之伸出热情之手 .然而中国人尚缺乏公共观念 ,常凭义气行事 ,对于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的约束还感到不习惯 ,这一些所谓 (国民性 )的表现 ,与历史上的侠义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从总体看 ,西方骑士精神中的尚武传统已经完全风雅化了 ,变质为上层社会贵族气质的一部分 ,完全丧失了其本初风貌.日本武士道中的尚武传统虽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强悍的气质,但受封建观念和儒家思想长期侵蚀 ,已遂变为与儒家人格同构的二重性文化精神 .而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一直较纯净地存留在,积淀着较为完整的强悍的尚武精神 ,这是使整个民族增添活力的潜在因素 ,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精神里但它具有盲动和自发倾向 , 并缺乏现代性 ,迫切需要来一番改造文化上的差异:第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李晓娜【摘?要】欧洲中世纪骑士传奇中的骑士形象与中国明清时期剑侠文学中的侠客形象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骑士的冒险传奇与侠客的潇洒任情,都是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超现实想象,可笼统归结为“尚德”“尚武”的侠义精神。
骑士和侠客,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都“忠君主”“重情义”,但二者在忠君的动机和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又有天壤之别:骑士更重视个人的荣誉和自由,具备独立的人格;侠客彰显了国家集体主义原则,是被虚构的道德楷模。
此种不同,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中西伦理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骑士?侠客?忠君?爱情?伦理差异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多描写骑士的冒险行侠和爱情故事,情节夸张,风格浪漫,影响了一代叙事文学范式;中国的剑侠文学,按照徐葆耕先生的定义,特指明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包括当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1],而按照陈平原先生的定义,这时期的剑侠小说又被称为“清代侠义小说”[2]。
这类小说描写侠客忠君爱国惩奸除恶的故事,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典范。
按照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理论,骑士形象和侠客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者作为跨文化、跨地域的不同文学形象,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中西巨大的伦理差异。
我们针对骑士和侠客的不同形象,拟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和产生异同的原因。
一、相似的道德使命和高超技艺欧洲的骑士和中国的侠客形象虽然根植于不同的文学土壤中,但是作为封建伦理的人格化典型,他们追求相似的道德理想——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侠客的一身正气锄强扶弱义薄云天——都表达了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对于“清官”“侠士”等理想人伦的期许。
骑士与侠客被赋予这种相似的道德诉求,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封建社会人治的伦理秩序中,统治者需要底层劳动者自觉地维护其统治,于是,在文学文本中,统治者树立或者默许了骑士或侠客这样的道德楷模,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中西方侠士文化、骑士文化之比较
本科课程论文(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教育年级2006级学号姓名李大鹏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师夏云成绩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产生的历史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侠士产生的历史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骑士产生的历史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所受的文化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侠士所受的文化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方骑士与中国侠士
西方骑士与中国侠士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经院主义指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基督教神融合起来并指出了这种融合对于人生的意义,这种融合后来被称为经院主义。
后来,经院主义泛化为在历史上任何哲学沦为死气沉沉的学术探讨,或和真实世界分家。
最好的经院主义例子是中期到晚期的中世纪(约1000-1500 AD),当时哲学家专注鸡毛蒜皮的逻辑争执,而几乎完全忽略伦理和政治哲学。
中世纪经院主义的特色,部分是由于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原稿,只有逻辑的部分。
因此,经院主义一般常和亚里士多德思想关连。
20世纪的分析哲学,以逻辑实证和一般逻辑论者为主,有时被称为“新经院主义”,虽然一些欧陆哲学的潮流,例如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也同前者(分析哲学)一样脱离真实人类关怀。
西方骑士:强调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
这从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例如塞万提斯的〈〈唐。
诘柯德〉〉一书中,骑士严格遵守着骑士道精神。
西方的骑士鼎盛于11世纪末到16世纪初(也就是第一次是在军东征到宗教改革这段时间)。
与中国的“侠客”不同,他们起源于贵族,有组织机构,是社会官方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但这之后,骑士精神被极端化,又演变出了曾风行欧洲的"决斗",很多日常小事甚至是重要的官方决定,都用决斗来解决,选择。
如一个杀人犯,只要他在被审时,提出决斗,并战胜对手,便可以免刑。
而妇女可以指定某骑士来代替。
不过,骑士精神的本质是有利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
中国侠士: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与西方的骑士文化,日本的武士文化性质不同。
西方骑士是一种上层的贵族文化,日本的武士是处于社会中介的文化,而中国的武侠活跃在小巷间,藏身于草野间。
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
它有血性,轻名利,逞义气,是一种使社会活跃化,但却含有自发倾向的文化精神。
西方骑士文学与和中国武侠小说
西方文化学期论文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比较摘要:中国的武侠小说和欧洲的骑士文学,都是带有尚武色彩的文化产物。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和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是忠于封建君主和基督教义的,而武侠小说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为标准,其行为是超越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之上的。
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在相似的外貌下也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历史、思想内容、行为动机、行侠环境、武功招数和对外女人的态度等方面对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进行比较,从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反映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
关键字:骑士文学武侠小说骑士侠士文化民族精神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带有尚武色彩的的文化产物,二者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但相似的外貌下也蕴涵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民族精神。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民族性格特点下的西方骑士和中国侠士,虽然都有尚武精神,却在历史、思想内容、行为动机、行侠环境、武功招数和对待女人的态度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进行比较,通过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的比较,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世界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化交流。
从历史角度来说,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和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上层统治者意识的体现,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
骑士制度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分为侍童、保卫、骑士三个阶段。
骑士是由武士演化而来的,他们在7、8岁的时候就被送到贵族家当侍童,伺候主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主人会训练他们骑马、剑术和游泳等体育项目和军事技能,而护卫阶段要伺候男女主人并随同作战,骑士阶段授予称号,举行仪式并接受象征性的武器,至此才算是真正的骑士。
骑士构成了欧洲所谓的“骑士精神”,有着优雅的贵族气质,注重礼节和行为举止以及个人身份和荣誉。
骑士精神对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
中西侠文化对比
中西侠文化对比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分类,与西方文化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侠的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点,也更加切合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具有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与侠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没有明确的“侠”的概念,但他们历史上的骑士文化既包含自由、荣誉、勇气和无私精神等相似特点,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西方侠文化的异同点。
侠的起源和意义侠,字义为仗剑自立、依仗才华之人。
在古代的中国,侠被视为一种尊贵的品质,他们代表了正义和荣誉,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为使命。
而在西方,骑士更多是指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化中穿着华丽盔甲的战士,他们以勇气、荣誉和忠诚为中心,追求名誉和财富,也会为了国家和被认为正确的事业而战斗。
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侠文化既强调个体的力量,也注重团体的生存发展,无私行动反映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奉献与义务的价值观。
而西方骑士文化则更重视个体的个性、自由和追求,信奉“权利”和“自由”为中心的价值观。
侠意味着一种深刻的“道德责任”,追求“仁义礼智信”,始于善而终于美,骑士则更专注于荣誉、名声、财富和个人实力的表现。
骑士文化表达了追求成功和个人权力的冒险精神,而侠文化则代表了一种深厚的道德情感,重视团体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行为准则侠讲求的是义务和奉献,该承担的责任,他将会毫不犹豫地承担和完成。
而骑士的行为则更强调自由和权利。
在西方骑士文化中,他们奉行坚固的道德准则和信仰,自尊、勇敢、强壮和战斗技能都是他们所尊重的特质。
骑士也可以追求公共福利,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他们往往是追求快乐和私人财富的个人主义者。
不同的道德观念侠文化坚信无私奉献和道义原则。
为了维护正义,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和冒任何风险。
骑士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是忠诚、勇气、智慧、慷慨和礼仪等等。
两种文化在道德观念方面都有共同点,比如都相信正义和团队合作。
但骑士文化的高度重视荣誉和忠诚,往往让人们将他们视为模范。
不同的标志物在中国古代,侠人常常身着闪闪发亮的长袍,往往装备有刀、剑、弓箭和类似武器的装备。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作者:刘根平来源:《武术研究》2016年第09期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在东西方世界分别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东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文章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分析了西方骑士精神的特点;通过比较得出中西方尚武传统文化的共同点是:思想上充满了正义感、行为上谦让恭卑、情感上锄强扶弱具有怜悯之心;差异性是在:荣誉追求方面、行为动机方面、个人情感追求方面。
研究结论为促进中西方尚武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交流参考。
关键词:武术文化传统武术骑士精神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9—0026—03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流传千年,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也是向世界介绍及展示我们的宝贵资源[1]。
骑士是西方中世纪贵族阶层的武装力量,作用相当于战士,性质却有着自身的特点。
骑士精神是骑士表现和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主要是忠勇、谦逊的精神[2]。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忽视;逐渐淹没在时代流行文化的浪潮中,但是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各国人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介绍1.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1.1.1文化的来源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于流长。
武术精神传播深远,对于武术的理解,中国人从“武”字的结构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佘志超:“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
戈是中国古代兵器,有“枕戈待旦”的成语,我们常说的大动干戈就是指的打斗战争,指的是制止禁止。
武如果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武者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少动干戈,以自己的强大赢得对手的尊重和敬畏。
中华武术追求的境界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通过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断的强大。
这种强大也是在儒家“中庸之道”、道家“无为无不为”的精神总指引下演变发展起来的。
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客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西方“侠”文化的比较研究综述
中西方“侠”文化的比较研究综述中古时期,在欧亚大陆的两端活跃着一群武士,他们武功高强, 一诺千金, 侠肝义胆, 锄强扶弱。
他们就是中国的侠客和西方的骑士。
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两支武林奇葩,他们在东西方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各放异彩,都代表着一种尚武的、英雄的、利他的文化, 同时又各有不同。
在此,我将目前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作简单的概括整理。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对骑士文学和侠文化的研究。
一、相同点武侠文化与骑士文化都是尚武的、粗糙的、虎虎生风、充满阳刚气息的雄性文化,双方都有很多共同的信念, 比如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爱惜名誉, 慷慨轻财。
作为中西方所特有的文化产物,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也蕴涵着相似的精神内涵,相似之处表现为“侠”文化的关联性。
田仙枝在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之相似性比较》中从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历程、推动故事情节所运用的手法、故事中主人公所使用的法术等方面探讨了中西文学所具有的相似性。
作者谈到从其发展历程和渊源来看,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都只能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旁敲侧击”,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当时的统治制度;从推动故事情节运用的手法来说矛盾制造法是推动两种文学进展的动力,是“狭”文化存在的基础;且这两种文学中的过分夸张手法的运用多多少少都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唐恬恬则在她的《侠客与骑士———浅析中法文学作品中“侠”的异同》中提到在表现侠士和骑士主持正义、扶弱济贫、重诺守信、忠诚耿直等方面,中国的侠义小说和西方的骑士文学呈现出一种“文化共相”。
同样的,在黄永林的《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文学之比较》中也说在思想内容、行为动机、行侠环境、武功描写均有相似性。
第二、不同点许多学者认为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很相似,作为从文学中逐渐抽象出来的文化精神,它们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想。
所以,他们也必然存在着许多的相异之处。
据已搜集的资料看,比较骑士和侠客的不同点主要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发展命运、对待女性的观念。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李晓娜【摘 要】欧洲中世纪骑士传奇中的骑士形象与中国明清时期剑侠文学中的侠客形象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骑士的冒险传奇与侠客的潇洒任情,都是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超现实想象,可笼统归结为“尚德”“尚武”的侠义精神。
骑士和侠客,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都“忠君主”“重情义”,但二者在忠君的动机和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又有天壤之别:骑士更重视个人的荣誉和自由,具备独立的人格;侠客彰显了国家集体主义原则,是被虚构的道德楷模。
此种不同,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中西伦理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骑士 侠客 忠君 爱情 伦理差异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多描写骑士的冒险行侠和爱情故事,情节夸张,风格浪漫,影响了一代叙事文学范式;中国的剑侠文学,按照徐葆耕先生的定义,特指明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包括当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1],而按照陈平原先生的定义,这时期的剑侠小说又被称为“清代侠义小说”[2]。
这类小说描写侠客忠君爱国惩奸除恶的故事,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典范。
按照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理论,骑士形象和侠客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者作为跨文化、跨地域的不同文学形象,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中西巨大的伦理差异。
我们针对骑士和侠客的不同形象,拟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和产生异同的原因。
一、相似的道德使命和高超技艺欧洲的骑士和中国的侠客形象虽然根植于不同的文学土壤中,但是作为封建伦理的人格化典型,他们追求相似的道德理想——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侠客的一身正气锄强扶弱义薄云天——都表达了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对于“清官”“侠士”等理想人伦的期许。
骑士与侠客被赋予这种相似的道德诉求,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封建社会人治的伦理秩序中,统治者需要底层劳动者自觉地维护其统治,于是,在文学文本中,统治者树立或者默许了骑士或侠客这样的道德楷模,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
3.侠士没有具体的,人为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一个松 散的社会团体。而骑士是有固定的身份地位和行为 准则的一个社会阶层。
欧洲骑士装备
侠客的装备则简单的多
所谓:一剑一江湖
所奉行的行为方式
所受到的不同的文化的影 响以及思想方式上的差异 必定通过一定的行为加以 反映。而中西方侠士与骑 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之间的异同,也体现了同 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与 共性。
青衣20110829一侠士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的侠最早产生与什么样的时代最早产生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可能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无法再还原到最早的时代追寻那十步杀一人的快意恩仇的时代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ppt
1.背景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这 样的一群人,他们凭借手中的利剑, 用铁与火,用血与肉,为了他们心中 的公平和正义与对手拼死地战斗着。 他们千金一诺;他们勇往直前;他们 侠肝义胆;他们锄强扶弱。他们就是 东方的侠士和西方的骑士。
最后,骑士们还有许许多多奇怪的效忠,效忠于爱情,效忠于誓言等。总之,忠 诚作为骑士的准则,为骑士们忠诚地践行着。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与中国侠士所持之义不同的是,欧洲骑士的正义 往往出现于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和人们的理想之中 。而在现实生活中,东征的十字军骑士们烧杀抢 掠,暴露的是骑士们的潜规则。西班牙作家塞万 提斯笔下的倒霉蛋骑士堂吉诃德,尽管毫无武功 ,但自视为骑士的他,仍挺起他那不堪一击的长 矛,催着胯下的驽辛难得向着破坏人类社会秩序 的怪物——风车冲去。堂吉诃德在风车面前的头 破血流,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骑士们正义 精神的失败。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差异作者:乔亚珺来源:《少林与太极》2014年第12期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自古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侠客情节和侠义情怀,他们或以自己的生花妙笔或以传神入耳的口头传说演绎着经久不衰的千古侠客梦。
不论是中国的成人式的童话还是西方白日梦式的英雄幻想,中国侠义小说的历久弥新和骑士文学的中世纪辉煌足以说明了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早已深入到东西方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成为民众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侠义精神经历了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仍然随着时代的前进融摄了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内涵而愈加彰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骑士精神正如时间历史隧道中的匆匆过客,虽有过昙花一现的中世纪辉煌,然终究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哲人学者的批判后,湮没在历史的黄沙尘埃中。
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迥然有异的命运遭际启发人们不断思考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本研究在梳理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形成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深入发掘,并试图从二者的差异方面对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发展的历史追述(一)侠义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侠”最早出现在法家经典《韩非子》的论“五蠧”中,韩非子从社会治乱的角度提出了“侠”侍武“犯禁”的观点,后经过太史公在其《史记》中专辟章节为侠立传(《史记》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侠”始进入史家的视野并抽象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于是侠风、侠客的声誉也日益兴隆起来,成就了千百年来人们的侠骨情怀。
“义”是一个本属于儒家伦理的道德规范,其意为“正义”、“合宜”等,后人们将“侠”与“义”合用,即为“侠义”。
“侠义”有感于社会的不公而仗义行侠、替天行道,其行多流传于街谈巷议及笔记小说而鲜见于历史现实。
(二)骑士精神形成的历史经过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士是加冕为骑士的必要条件。
西欧中世纪骑士与中国传统游侠之区别
西欧中世纪骑士与中国传统游侠之区别
张博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5(0)12
【摘要】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一提到惩恶扬善、除暴安良、行侠仗义之时,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骑士,而东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社会中的游侠,虽然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游侠与骑士的组成阶层与培养制度、承担职责与社会作用、骑士精神与游侠道义三个方面。
【总页数】2页(P266-267)
【作者】张博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浅析中世纪西欧骑士的美好爱情 [J], 张印;陈治霖
2.骑士比武对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反竞技”禁令的影响 [J], 温志宏
3.中世纪末期阿拉伯文化对西欧的影响——以医院骑士团为视角 [J], 张钰童
4.中国古代游侠与西欧中世纪骑士之文化差异 [J], 仲维琪
5.中世纪西欧骑士文学中的动物地理 [J], 张亚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hinese martial artists: Free Decided by oneself personality
• Western knights: Stri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hasize the honor of the collective
1981 2001
2006
顾汝章(1894–1952) disseminated(传播) the Northern Shaolin martial arts system across southern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Ku was known for his expertise in Iron Palm hand (铁砂掌)exercises.
Protect the weak, defenseless, helpless, and
fight for the general welfare of all
• Martial artists
• kniould do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 women and love
Chinese martial artists
Western knights
• history • Chinese martial artists had excited in the pre-qin, such as Jingke • In the middle age of Europe, knights, as a troop of new power, had developed
Yip Man(叶问) (1893 –1972)
He had several students who later became martial arts teachers in their own right, including Bruce Lee (李小龙) Wing Chun(咏春拳)
Knights
Noble culture
To be a martial artist:
• No strict condition • No obvious boundary line • Struggle and effort
Mass culture
Spirit and value:
• Chinese martial artists: • Western knights:
The crusades(十字军东征)symbolized the golden age of knights culture is coming, is considerd as the perfect team of the knights
• Simili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The lack of female in the imperial world in early times reflects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circumstance where men are prior to women. • Knights may have many opportunities and much money to contact with some ladies. So knigh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manners and politeness, attracting ladies’ eyes.
• • • • • Born in a noble family About 7 years old, be a page(侍童) 14 years old, become a squire(侍从) learn the etiquette(礼仪) and skill 21 years old, ready to be a knight
霍元甲(1868-1910) was a Chinese martial artist and cofounder of the Chin Woo Athletic Association, (精武体育 学校)a martial arts school in Shanghai. A practitioner of the martial art mizongyi.(迷踪 拳)Huo is considered a hero in China for defeating foreign fighters in highly publicized matches.
Orders of knighthood
Chivalric orders Military–monastic orders
The Seal of the Knights Templar
Livonian Knights at war in Northern Europe during the early 13th century.
Wong Fei-hung (1847 –1924) (黄飞鸿)was a folk hero and the subject of numerous films and television series. He was considered an expert in the Hung Gar (洪 拳)styl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 The conditions to become a knight and a martial artist • The spirits and value of Chinese martial artists and the Western knights
VS
Conditions to become a knight:
A knight is a member of the warrior (武士) class of the Middle Ages in Europe who followed a code of law called “chivalry”(骑 士精神).
The spirit of knights— chivalry 谦卑(Humility) 荣誉(Honor) 牺牲 (Sacrifice) 英勇(Valor) 怜悯 (Compassion) 诚实(Honesty) 精神 (Spirituality) 公正(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