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制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分析
科技期刊如何落实“三审三校”制
科技期刊如何落实“三审三校”制
“三审”指的是基于同行评审制度的三次评审,主要包括初审、审稿
和终审。
初审由主编或副主编负责,主要检查论文的基本质量要求和适合
期刊的创新性和重要性,以决定是否进入审稿环节。
审稿人是论文评审的
核心角色,他们一般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论文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终审则由主编或副主编决定是否接收并发表论文。
这套评审机制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评估论文质量,保证文章的科研创新性、学术实质性和可读性。
另外,科技期刊还应加强与相关机构和数据库的合作,进行原创性检测。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原创性检测机构合作,科技期刊可以更全面地检测
论文的原创性,提高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和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如何落实“三审三校”制需要建立严格的评审体系,提高评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与原创性检测机构的合作,发挥学术
社群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期刊的学术地位。
严格“三审三校”制度,推动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
1.2 “三审三校”制度在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
中的把关作用不断强化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 定》《新闻出版署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 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的通知》等相 关规定,期刊出版单位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的 基本要求是:严格履行“三审”,确保初审、复 审、终审三道程序均由出版单位在职在岗或在编 人员负责。认真执行“三校”,全部稿件应由专 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 次。严把人员资质要求,初审应由出版单位具有 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
2.2制度执行有"偏差”
有的期刊出版单位不及时传达、布置新闻 出版管理部门对期刊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政策缺 乏准确理解,执行环节上出现“偏差”。例如, 由于缺少符合条件的复审、终审、校对人员,便 以审代编、以编代校,致使审校制度流于形式, 差错率较高。有的期刊出版单位在审稿程序中外 聘人员,让其承担相应职责,甚至将业务外包,
以主题出版工作为例,主题出版(宣传) 是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出版内容和出版 重点的出版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体来 说,主题出版工作就是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 作、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 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s能否策划出优秀 的、高质量的主题出版(宣传)作品是检验出版 单位业务能力的试金石,既要强化导向把关—— 将内容导向要求落实到主题出版(宣传)全过 程,加强选题、内容把关,加强作品整体基调、 格调、品味把关;又要提高出版质量——严格执 行“三审三校”等制度,做好编辑、校对等各环
二是加大宣传,凝心聚力。要以制度建设、 队伍建设为契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实现上至 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员,下至一线审校人员,人 人重视编校质量管理的局面。期刊出版单位负责 人在业务管理中,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加强内 控宣传教育,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 通过有效的内控手段,强化期刊审校管理效果。
期刊发表三审三校制度
期刊发表三审三校制度
期刊发表是学术界的重要环节,对于学者来说,发表论文不仅是对自身研究成
果的展示,更是对学术界的贡献。
因此,期刊发表的质量和标准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期刊发表的质量和可信度,许多期刊都实行了严格的审稿制度,其中三审三校制度是一种较为严格和严谨的审稿制度。
三审三校制度是指在论文投稿后,由期刊编辑部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稿件将
进入匿名评审环节,由至少三位匿名评审专家进行审稿,最终还需经过三位学术权威的校对。
这种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保证论文的客观性和学术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期刊发表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三审三校制度可以保证论文的客观性和学术性。
通过匿名评审,可以避
免审稿专家对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偏见影响审稿结果,使得审稿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另外,通过学术权威的校对,可以确保论文在学术上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避免因为疏漏而导致错误的发表。
其次,三审三校制度可以提高期刊发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多轮审稿和校对,
可以有效地提高论文的质量,避免因为疏漏和错误而导致低水平的论文发表。
同时,这也可以提高期刊的声誉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优质的论文投稿,进而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
总的来说,三审三校制度是一种非常严格和严谨的审稿制度,它可以保证论文
的客观性和学术性,提高期刊发表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三审三校制度的重要性,期刊编辑部应该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以保证期刊发表的质量和可信度。
同时,作者也应该在投稿时严格要求自己,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准确性,为期刊发表的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医学科技期刊审稿新模式:初筛+三审制的理论与实践
医学科技期刊审稿新模式:初筛+三审制的理论与实践
李文喆;栾奕;徐应军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
【年(卷),期】2024()3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医学科技期刊稿件初筛+三审制审稿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该模式在原有三审责任制度基础上增加了初筛审稿环节,旨在提高审稿质量和效率。
文章提出了“双核心”审稿理论,即出版效应审核和学术审核是医学科技期刊审稿
的两大核心内容,并强调了这两者在审稿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介绍了初筛审
稿思想和方法,并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证实了初筛+三审制审稿模式的可行性和
有效性。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李文喆;栾奕;徐应军
【作者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科技期刊审稿制度探析——关于“三审制”的思考
2.科技期刊“三审制”与多
形式、多元化的审稿之路3.医学科技期刊三审制中的重点环节4.科技期刊的“三
审制”与多元化审稿探析5.审稿专家、编辑行为及实践过程全方位管理的医学科
技期刊审稿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论文的三重审稿及其利弊分析
.
( c neadT c n l yD p r n- a m U i ri - l ij g8 3 0 ) S i c n eh o g e at tT r n esy A a Xni 4 3 0 e o me i v t r n a
Abt c T eea iigadapoigm n sr t ss m o pr i ai n e i 。 ii r i t r nvr i u t sr t h xm nn n p rv auc p yt f a e Tr U i rt s l t o e i s e btfi a n is e p sn m v sy m a w h h u e i s o s t
p y h f l i nu n eqai f eppr o eJunlfT r n r y w i s e r 8l u i s l saci e nesr gt u t o a s f ora ai U i s 。 h ea ot r ae 0l f hn . a er o i h ly t h e t h o m e t v i ll h e i a e l e s
文献标 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64 G4
Th v n a e n s d a t g so h y tm fTr e Ad a t g sa d Dia v a e ft e S se o i—e a n n d n x mi i g a n
Ap r vn n u cit o a eso eJ un l f T rm nvri p o igMa srps fP p r ft o r a a i U iesy h o t
1 1 编辑 部 的初 审 .
稿 件在 通过初 审 、 专家 审稿后 , 将修 改稿 按类别
期刊稿件三审制度研究
期刊稿件三审制度研究三审制是每一个期刊的基本制度,是不可替代的,主要由初审、复审、终审组成。
对应的是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或同行专家)、主编或副主任,有的刊物是由助理编辑初审,主编再审,编委会讨论决定。
无论哪一种审级最后都是主编负责终审,三审制对各级审稿者有不同的要求,每一级都有各自的职责范围,都要在自己的职责内完成审稿任务。
标签:期刊;三审制;出版物质量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明确规定和强调,为了保证出版工作的政治方向和出版物的质量,对出版物应实行三审制,主要是对政治内容和学术质量做出基本评价,并且要注意稿件的政治性和科学性,检查稿件的先进性、创新性、学术性等方面的内容,给出是否采用或修改的确切处理意见。
由于不同的期刊有的不同性质、宗旨、体制等,完成三审程序的具体责任者并不完全相同。
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三审制是每一个出版单位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减少审级,每个审级的责任也不能相互替代。
对于重要的稿件和内容复杂的稿件,可以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
一、初审1.初审内容初审是审稿的第一步,应由期刊编辑部内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再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对稿件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稿件的具体内容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研究。
对稿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初审是三审制中工作量最大、任务最繁重的一环。
编辑的初审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一个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办刊宗旨和用稿原则,作为初审必须始终牢记。
对来稿首先应审查其是否符合本刊的刊载范围,是否符合本刊的办刊方向。
对于有悖于办刊宗旨,超出刊物刊载范围的稿件,就无须再送二审,初审要审查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用稿要求。
第二,对稿件的质量与水平做初步的评估。
初审编辑除了对文稿的格式、规范做出初步审查外,也应对其质量与水平做基本的评估。
应该明确该论文是否属学术论文,应该明确该论文是否属国家重点课题或基金项目;是否参加过国家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是否为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是新开发的项目还是已有工作的继续;论文中有无创新之处;论文的写作水平如何等等。
“三审制”的深化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06 第2 卷第 5 2 年 0 6 期
S UN AT E U V Y S N NI ERS TY FORUM , Vo. 6 No 5 2 0 I 12 . 06
“ 审制 " 的深 化 三
邓 军 文
( 山科 学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 , 东 佛 山58 0 ) 佛 广 20 0
图 1 审稿 路线 图
( 二)双盲审的优点及不足 专家双盲审就是采用,送审前将作者的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等有关资料去掉 ,审稿专家
的信息亦对作者保密。这样可以避免多重的人为干扰最大 限度地保证 审稿过程的客观 、公证。
这样的路线设计仍有改进的余地 ,仍缺乏科学性 ,“ 双盲制”是封闭运行 、开放度不够 ,完全
关键 词 :三审制;双盲制;学术期刊;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 : ; 7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9 20) 5 1 - (3 2. A 1 7 72( 6 0- 0 0 01 0 0 33 “ 三审制”在我国的确立是 15 92年 1 O月国家新闻出版署 《 关于 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 作制度的规定》 ,随后逐渐出台多个文件规范执行。凡新 闻出版行业普遍认同。
摘 要 :论述了学术期刊 “ 三审制”的现状及普遍采用的审稿方式,指出了 “ 双盲制”存在的不
足 ,是封闭运行 、开放度不够 ,完全受制于审稿专 家的个人学识 、学术造诣 , 周期 长 ;“ 网络化专
家票决”审稿可以提高审稿客观、公正、透明度 , 更具科学性,审稿的周期也短,是将来学术期
刊在实践中可探索的方向。
造性、创新性 、可靠性 ,无学术价值的论文 只能是浪费资源 [ 3 。文字标准 ,也就是常说 2— ] 规范化 、标准化问题 。可以说初审的重点是格式审查 ( 形式审查 ) ,二审的重点是学术性审查
期刊“三审三校”制度落实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1引言2021年10月,中宣部出版局下发《关于开展期刊滥发论文问题专项检查的通知》,全面体检年发文量超过2000篇,每期大部分论文篇幅不超过5000字或不超过3页的学术论文期刊。
同时,围绕期刊出版单位的审校流程、审稿意见、审校单留档等方面,检查“三审三校”制度落实情况。
近几年,一方面,国家陆续出台期刊出版工作规定意见,从《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到《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既有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又有可行性的操作办法;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大检查力度,2017年,先后下发《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2019年,国家也开展了有关“三审三校”的专项检查。
2021年,国家又下发《关于开展期刊滥发论文问题专项检查的通知》。
笔者发现,“三审三校”制度的落实情况均在检查范围,并作为重点检查方向。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
书稿的‘三审三校’是出版单位的中心工作,对保障图书出版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1]对期刊来说,“三审三校”的重要性同样如此。
2关于“三审三校”制度的历史综述编辑出版是整个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三审三校”制度是出版单位的基本制度,对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将“三审三校”制度作为编辑出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对书稿的“三审”工作提出初步要求。
1980年,《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出台,要求对书稿的政治内容和学术(艺术)质量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并明确各审项应有具体书面审稿意见。
1989年,《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再次要求图书出版应坚持“三审”制。
2020年,《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出台,再次重申落实“三审三校”等制度的重要性。
目前,国家对图书出版“三审”的人员资质、审稿流程、审项意见均提出明确要求,对“三校”的人员资质、校次、校对职责也作出具体规定。
谈科技学术期刊的三审制
要:科技学术期刊的审稿过程一般包括: 编辑初审 , 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 即 " 三审制 " . 审稿工作
是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重要步骤, 处于核心地位, 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具有决定作用. 只有做好期 刊的三审工作, 并顺应形势的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 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 . 关键词:科技学术期刊; 三审制; 期刊质量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60X (2008 ) 06A- 0167- 02
慎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 , 鉴别能力强, 善于发现人 才 ,审稿及时且年龄层次结构合理的审稿队伍, 并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使专家审稿工作高效运 行, 保证审稿工作的质量, 保证期刊的质量 . �
主编 终审
一些资深专家学者年龄偏大, 受传统专业和年 龄关系的影响, 造成知识结构老化, 对新兴学科和 交叉学科接触不多, 了解不深, 这势必影响对新知 识的认识与接受, 难以对具有新观点论文的科学性 和创新性做出正确评价 . 2.1.2 同行专家不一定熟悉作者的研究内容
专家 复审
初审是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三审制中的第 一步, 是责任编辑对来稿的初步审查和评价, 主要 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1.1 论文的查重 查重即审查来稿是否在本刊刊用过, 是否有一 稿两投现象,是否有相类似的论文在本刊刊发过, 是否有抄袭剽窃行为 . 由于近年来来稿激增, 有些 论文作者发文的目的 . 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而应付 写作, 不认真对待, 甚至有抄袭行为 . 笔者在工作中 时常发现雷同的稿件, 这样的稿件必须坚决杜绝. 1.2 论文是否属于本刊所属的范围 这一步是审查稿件专业是否对口, 是审查工作 很重要的一点,若来稿内容不适合本期刊刊登, 应 终止审查, 即行退稿, 建议作者修改或另投他刊 . 在这方面,编辑不能仅凭论文题名就下结论, 应当对所论述的内容做到大概了解, 因为题名虽然
医学科技期刊稿件初筛+三审责任制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科技期刊稿件初筛+三审责任制的探索与思考作者:栾奕徐应军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4年第02期【摘要】医学科技期刊稿件初筛+三审制,是在国家规定的三级审稿责任制度基础上增加了稿件初筛环节,以期为提高医学科技期刊审稿质量和效率提供制度保障。
从1997年起,先后在4种医学科技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出版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提出了:出版效应审核是医学科技期刊的核心内容、学术审核是医学科技期刊的核心技术这一“双核心”审稿理论;在稿件的审、编、定环节做学术问题追踪审核及指导;稿件的“双核心”审核是1,其他内容审核是0的“1和0”的审稿关系理论;稿件筛审环节以“双核心”审核为主要内容的稿件初筛审稿思想和方法。
实践证明,初筛+三审制切实可行。
【关键词】医学科技期刊;三审制;稿件初筛;初筛三审制;出版效应;学术审稿;核心审稿理论;“1和0”审稿关系;学术方法追踪指导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3--031 医学科技期刊初筛+三审制的思想建构1.1 医学科技期刊三审制三审制,是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制定的稿件质量保障制度[1-2]。
医学科技期刊三审制是期刊出版单位根据国家法规和有关规定及行业惯例,结合自己期刊实际情况制定的三级审稿责任制度[3-4]。
1.2 初筛与初筛三审制在医学科技期刊审稿实践中,为了有效地控制可进入三审制的稿件质量和数量,在稿件进入三审制程序前,增设了一道稿件审核环节,这一环节和审核方法称之稿件初筛,简称初筛。
这种稿件初筛+三审责任制度的审稿方法,称为初筛三审制。
1.3 稿件初筛目的与工作思路1.3.1 初筛目的1)择优管控进入三审制流程的稿件数量、质量;2)掌控学科导向、编辑出版工作节奏等;3)是三审制的补充和完善。
1.3.2 初筛方法及内容初筛专家组根据办刊宗旨、期刊发展战略和出版计划对稿件的三个方面内容进行初步审核,并做出稿件取舍决定。
落实三审三校制度,促进期刊质量提升——《江苏教育》质量建设情况汇报
促进期刊质量提R 《江苏教育》质量建设情况汇报■王昱令目前期刊质量现状*《江苏教育》于1992年成为首届中文 核心期刊;2002年入选江苏期刊方阵优秀 期刊;2004年获得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奖提名;2008年成为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 内分类阅读教育学类入榜期刊;一直是中 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源中心重要转载来源 期刊;2017年通过全国中文学术期刊认定。
在60余年的办刊历程中,《江苏教育》 历届主编都十分重视期刊的质量管理工作.将“三审三校”作为编辑部的中心工作,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
“像编教材一样编杂志”的理念已经细化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近五年,《江苏教育》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年均50篇以上。
截至2019年11月底,《江苏教育》新媒体粉丝数达13.7万。
2 0 2 0010严格落实“三审三校”责任制♦1.分工明确.坚持“三审制”。
《江苏教育》以“三审制”作为期刊的审稿机制,建立了规范的审稿制度。
审稿人严格把关,最大限度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
⑴初审。
由责任编辑承担。
初审的工作重点是审查稿件是否符合刊物的宗旨和刊发范围,对稿件内容和形式进行把关,判断稿件选题的新颖性,研究的创新性、逻辑性与学术理论水平,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
完成发稿齐、清、定所要求的事项后,填写《审稿意见单》。
⑵复审。
由9位室主任和4位编辑部分管副主编承担。
室主任对拟采用稿件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岀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把政治导向关和学术水平关,提出审稿意见。
分管副主编通读稿件再度把关,对原则性的问题和初审过程中责编未能解决的问题表明观点、提出处理意见。
(3)终审。
由编辑部主编和总社分管副总编承担。
终审主要负责稿件的全面审读,根据初审、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作出整体评价。
对重点选题或有疑问的稿件,提岀建议并对稿件最终能否采用做出决定。
《江苏教育》文字量大.因此审稿压力也大。
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岀现个别特殊稿件或因编辑个人原因,不能做到“齐清定”而直接转到校对环节完成的,这种情况我们在尽量避免。
论期刊编校对的“三审制”
论期刊编校对的“三审制”作者:李慧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4期摘要:新时期,我国的出版行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也对于期刊出版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落实期刊校对“三审制”是保障出版质量的有效保障,本文就针对期刊编校对的三审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希望可以为促进出版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期刊;编校对;“三审制”期刊出版单位是出版行业当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性部分,想要有效提升期刊编辑出版的质量水平,就必须给予这一内容足够的重视。
新时期,期刊出版单位已经逐渐朝着企业化的方向进行改革,期刊出版单位想要在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树立起危机意识,始终将期刊编辑的出版质量放在各项工作内容的首位,从而有效确保期刊出版能够国家和政府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一、期刊编校对的“三审制”是改正不良倾向的有效方法“三审制”作为由我国新闻出版部门提出的一项严格的审稿制度,其对于出版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之所以称之为“三审制”,是因为此项规定包括三个环节的审核。
即一篇稿件需要经过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以及总编辑三个环节的审核方可采用。
尽管一直以来我国都大力推行“三审制”,但仍然存在着个别未能落实这一要求的期刊。
落实期刊编校对的“三审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纠正当前阶段在稿件审核以及文字校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更好地落实期刊管理质量标准,保障期看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进步,“三审制”的出现,一方面转变了出版单位只注重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出版质量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也纠正了现阶段出版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
二、期刊编校对的“三审制”对于编辑人员产生了约束力“三审制”的重点在于“审”,而这里所说的“审”又特指审稿。
很多人认为,审稿与阅读文章相同,只需要理清逻辑发现错误即可。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审稿不仅对于编辑人员的知识积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编辑人员能够掌握稿件内容的规律以及编辑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报三校三审制度
学报三校三审制度
学报三校三审制度是指学术期刊在稿件审稿过程中,由三个独立的审稿人进行评审,同时还经过三个不同的审稿机构的审核制度。
学报三校三审制度的实施目的是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声誉和权威性。
通过多个独立审稿人和审稿机构的审核,可以减少偏见和个人立场对论文评审的影响,增加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具体实施上,学报三校三审制度通常由学术期刊的审稿委员会或编辑部负责组织和协调。
首先,编辑部会邀请三位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作为独立的审稿人,对稿件进行评审。
这三位审稿人通常都是经过学术期刊认可的权威专家,有丰富的学术研究和评审经验。
审稿人会针对稿件的学术质量、创新性、方法论、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审,并给出评审意见和建议。
同时,学术期刊还会将同一篇稿件提交给三个不同的审稿机构进行审核。
这些审稿机构通常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术研究机构、高校或科研院所,具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研究能力。
审稿机构会对稿件的学术价值、方法论、数据分析、结论等方面进行评审,并给出评审意见和建议。
综合三位独立审稿人和三个不同审稿机构的评审意见和建议,编辑部最终会对稿件做出决策,包括接受、修改后接受、拒绝等。
学报三校三审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评审的公正性,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三审制”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期刊“三审制”及需要关注的问题作者:王巧玲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前各学术期刊审稿基本都实行了“三审制”,但由于能力的局限和责任心的不足导致责任编辑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控制流于形式,审稿专家人数的不足不能保证更多稿件的审读。
因此只有提高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抓好审稿专家队伍建设,提高主编的专业素养、鉴别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三审制”的作用。
关键词:三审制;责任编辑;审稿专家;主编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4-0077-03期刊质量的高低及其在学术期刊中的地位是由稿件质量决定的,而稿件质量高低的判断是通过审稿完成的。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学术期刊都借鉴国外学术界通行的“三审制”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的审稿制度。
“双向匿名审稿制”即审稿专家和作者信息相互隐去,保证专家审稿的公正性、客观性的审稿制度。
所以“三审制”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被认为是“国际学术界现有审稿制度中最公平、最合理和最少弊端的一种”。
[1]47-48虽然目前各期刊基本实行“三审制”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但由于责任编辑工作能力的局限、审稿专家人数的不可控,以及主编的政治素养等因素,在执行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需要对审稿的几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关注。
一、编辑初审:需把好第一道关初审是期刊出版工作“三审制”中的第一步,是责任编辑对来稿的初步审查。
一般情况下,来稿在分类登记后由编辑部主任或主编安排责任编辑及时对稿件进行审阅处理。
审阅工作包括论文是否符合本刊的宗旨和定位(若稿件内容不适合本刊,即使质量再高,也必须忍痛割爱);审阅稿件是否具备学术论文基本要素,是否符合学术论文发表的水准;审阅稿件是否有抄袭现象,同类研究是否已经发表,如已发表或有抄袭现象一票否决。
通过这几方面的审核,责任编辑要对来稿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做出初步判断,写出一审意见,提出是否建议发表或送审的意见。
期刊发表三审三校制度
期刊发表三审三校制度
期刊发表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对于学者来说,能够在高水平期刊上发
表论文是一种荣誉,也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肯定。
然而,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审稿不严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因此,建立健全的期刊发表三审三校制度,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期刊发表三审三校制度可以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
通过三审三校制度,
可以将论文的审稿环节更加细化和严格化,确保每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审核。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减少一些低质量论文的发表,更能够保证学术论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其次,三审三校制度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
一个学术期刊的声誉
和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其所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建立三审三校制度,可以提高期刊的学术地位,吸引更多优质论文的投稿,从而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
另外,三审三校制度也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制度下,审稿人和编
辑部都需要对论文进行严格的评审和修改,这就需要与作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促进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期刊发表三审三校制度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可以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提升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审制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分析
三审制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分析汇报人: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三审制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分析三审制是学术期刊审稿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基本制度[1]。
三审制是指由编辑初审、专家(或高职称编辑)二审、主编(或编委会)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2]。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研深度逐步加大,科学探索的触角不断延及到各领域,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使二审(复审)越来越依赖同行专家[3]。
一个编辑(或主编)无论精力多充沛、学识多渊博,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有限且微不足道。
面对专业性很强,研究前沿的学术论文也难以给出科学而准确的评价和恰当的建议,只能在文章撰写格式、逻辑结构、图表形式和语言表述上予以评判,而对文章本身核心的学术观点是否正确、有无学术价值、论证过程是否科学合理、论文是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等关键问题却无从把握和认知。
编辑初审是审稿过程的第一关,初审编辑首先决定文章的去留[4]。
一般编辑往往按每期用稿量的1.5~2.0倍筛选稿件,其余初审退掉。
显见,编辑初审十分关键,但编辑初审过程缺乏监督,而人情稿、关系稿、利益稿则可以通过初审编辑的“运作”而轻而易举地发表出来。
“三审制”中有两审在编辑部内,而审稿专家又由编辑部选定,使“三审制”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于是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在编辑部屡禁不绝,找关系求人发表文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科学的审稿制度和合理规范化的审稿模式无疑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在“三审制”下探索各种审稿模式的功效,找到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审稿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几种常见审稿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所讨论的审稿主要针对“三审制”中的二审环节。
因为二审(专家外审)才是真正的同行专家把关,对甄别稿件起着决定性作用[5]。
虽然在“三审制”审稿中,编辑初审和主编(或编委会)终审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二审无疑是审稿中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一环。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探析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探析——关于“三审制”的思考王健华摘要:对目前审稿问题和“三级审稿制度”进行讨论,通过文献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编辑实践,澄清对“三审制”的混乱认识。
针对科技期刊实施三审制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科技期刊实施“三审制”的相关因素,如管理体制、编辑机构、编辑观念、责任编辑制等。
完善“三审制”有待深入探讨。
关键词审稿制度;三级审稿制度;审读;出版管理制度;编辑学;出版工作“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1997)。
审稿是保障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措施。
为保证图书审稿质量,我国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了“三级审稿制”(以下简称“三审制”)。
“三审制”是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图书审稿工作制度。
从广义上说,“图书”包括书籍期刊画册图片等一类印制出版物;在这个意义上,“三审制”适用于期刊审稿。
从一般意义上,图书就是指书籍,与期刊有区别;对期刊没有规定专门的审稿制度。
“三审制”是一种对提高审稿质量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这个制度也适用于科技期刊编辑部[1]。
2001年新闻出版署仍有“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的通知。
“三审制”的重要作用勿庸置疑。
只是由于认识水平和理解角度的不一致,目前对“三审制”的混乱认识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2],对“三审制”的具体实施方法等存在严重分歧[3~6]。
为正确理解和执行出版工作的“三审制度”,现拟以文献比较方法, 结合编辑实践对科技期刊审稿制度进行探讨,分析。
1审稿的涵义“审稿”一词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定义[7]。
对审稿问题的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编辑、出版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新课题,结论褒贬不一,仍在探索中。
在对审稿问题的讨论中,由于对所取中文术语概念理解不同,由此引起的争论很常见。
为正确理解审稿制度,避免歧义或争议,有必要先对一些有关术语、词语进行分析、界定。
释义主要引自通用词典,如《现代汉语小词典》、《辞海》、《辞源》等,这样较有利于不同层面人士的理解。
创新科技期刊“三审制”的思考
创新科技期刊“三审制”的思考【摘要】我国自1952年开始实施“三级审稿制度”(以下简称“三审制”)以来,“三审制”经历了出版环境变化、出版体制变革、编辑业务发展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已成为影响我国出版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继承与创新“三审制”,满足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需求,提升科技期刊的出版质量,促进其品牌化、精品化。
【关键词】“三审制” 编辑科技期刊0 引言“三审制”即三级审稿制度,是国家规定并长期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贯穿于开始接受稿件到发稿为止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在贯彻我国出版方针和保障出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审制”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避免因编辑人员知识不足或工作疏忽造成的失误,更有助于对科技期刊质量的严格把关。
1 “三审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三审制”在我国已发展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审稿制度和审稿方法,但随着出版环境、编辑业务的发展、出版管理体制的变化,“三审制”在实际执行中凸现出一些问题。
1.1 “三审”未能发挥协同效应“三审制”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程序和层次,在程序设计上既相互递进制约,又互为补充。
但实际应用中“三审制”存在割裂,一些杂志社“三审制”权责不清,初审工作过于简单,未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估,而复审和终审则将稿件的把关放在责任编辑上,“三审”的协同效应得不到发挥。
1.2 对“三审制”的认识偏差一些出版单位对“三审制”的认识和执行是有偏差的,存在重整理、轻审读的现象,忽视对稿件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甄别。
稿件的审读过程应为稿件整理过程的基础,只有符合了一定标准,对稿件进行文字及书写技术上的加工编辑才是有意义的。
1.3 不能对专家外审准确定位从责任分级角度看,“三审制”是内部制约、递进的安排,专家外审在学术评价方面与“三审制”形成优势互补,并为三个审级提供服务,不属于任何一个审级。
不少杂志社不能很好地将专家审稿与“三审制”中各级审稿的关系明确,盲目地以专家外审代替“三审”中任何一级。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谈“三审制”与“审读”
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 19 年发布 是审稿专家库 中部分专家审稿敷衍 了事 ,甚至有些专 及 97 的《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是对“ 三审制” 审读” 与“ 制度地 家不珍视 自 身的学术价值 , 审稿意见千篇一律 , 只找找 位 的明确 。 随后逐 渐 出 台的多个 文件 规范 执行 , 凡新 闻 错 别字 , 只做 了责 任 编辑 的工作 。再 者是 作者 、 稿 或 投
生产的全过程 , 对期刊质量的控制关键在于建立科学 、 量 保证 的不 二法 宝 , 为 是走 过场 、 于形式 , 了省 认 流 为 规范的各项制度 , 其中, 三审制” “ “ 和 审读” 制非常重 时 、 费用 , 省 或者 是学 科 的审稿 专 家系统 不健 全 ,三 审 “
要 。我 国于 15 年 由 国家新 闻出版 署制定 了 《 于 国 制” 压缩 为 “ 92 关 被 两审 ” 甚至 是责 任编 辑 的“ 角戏 ” 其 次 独 。
— —
谈“ 审制 ” 审读 ” 三 与“
邓 军 文
( 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 摘
学报编辑部 , 广东
佛 山 580 ) 200
要: 学术期刊质量 的关键在于学术期刊的制度建设 , 文章论述 了当前 “ 三审制”的执行情况及构建一种 以网
络化为平 台的更高效 、 更公 正的“ 网络化专 家票决” 审稿机制 ; 同时探讨 了如何建立学术期刊 内部的审读 制度。
个环 节—— 二审 , 造成 了学 术期 刊对 “ 学术 失 范 ” “ 、 泡 样 的路线设计仍有改进的余地。由于“ 双盲制” 是封闭
收 稿 日期 :0 6 3 7 20 —0 —0
作者简介 : 邓军文(9 9 )男 , 16 一 , 佛山科学技术学 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 硕士 。
学术期刊三审制的局限及优化之路
V0 l _ 5 No . 1 5
No v e mb e r 2 0 1 4
学 术 期 刊 三 审 制 的局 限及 优 化 之 路
终 审 的作 用 变得 至 关 重要 , 而其 又与 复 审及 初 审是 息 息 相 关, 但 三 审 过程 又 是 平 面重 复 的 过程 。很 多 稿 件是 否 刊 用 的决 策 不 是 通过 三 审做 出 的 , 而是 由责任 编 辑在 边 审 边 编 做 出裁 定 。 因为 复 审 、 终 审专 家 或 学 者没 有 也不 可 能 通读 每篇 稿 件 提 出适 当的建 议 和 意见 。这样 , 责 任 编辑 就 只 能 大笔 一 挥 , 三 审 变 成 了一 审 。意 义 重 大和 不 可或 缺 的 三 审 制, 实 际上形 同虚 设或 流 于形 式 , 没有 发挥 到 其应该 发 挥 的 作用。 第三 , 缺 乏 合 理 的奖 惩 、 激 励 制 度 。 因为 三 审 制 中初 审、 复 审及 终 审 的过程 中各 级 的职 责不 明确 , 这 就会 导致 学 术 期 刊论 文 在 质量 上 或水 准 上 出现 问题 , 读 者 或 作者 第 一 直觉会 问责初审编辑或主编 , 而不会想到复审和终审都应 负 责 。一 旦有 什 么 问题 , 读 者 或专 业 爱好 者 不 会谴 责 匿 名 审稿 的复 审 和终 审 , 而 只会 盯着 刊 出后 每篇 文 章 的责 任 编 辑, 所 以责 编就 成 了众矢 之 的 。所 以奖惩 方面 , 从 物质 及声 誉上 不会 对 复审及 终 审 的高级 专家 或学 者有任 何 方 面的影 响, 他们依然享有学界最高的声誉及应得 的报酬。在激励 方面 , 国 内没有 统一 的报 酬标 准 , 学术 期 刊都 有 自己评 定 审 阅专家的稿酬标准 , 及 以字数或篇数来给审稿人付相应报 酬 。然 而这 种 报 酬评 定 标 准 只体 现 了劳 动 数量 的差 异 , 没 有 最 重 要 的质 量 与 责任 的标 准 。从 初 审 、 复 审到 终 审 的整 个 过程 中 , 三 审评 审人 其实 审读 费都 是 一样 , 因为 大家看 到 篇 数差 不 多 , 但 是 质量 及责 任这 些都 不会 考 虑在 内 , 导致 看 好 看 坏一 个 样 , 看 与不 看一 个 样 , 也 不 可 能起 到 激 励作 用 。 这样 , 没有相应 的合理奖惩激励机制使复审和终审担负起 审 阅 的责任 和任 务 , 反 之三 审过 程 的平 面化也 使奖 惩 、 激 励 机制 更加 恶化 , 这形 成 了恶性 循环 。 内因方 面 : 第一 , 复审 、 终审高级评审者 自身因素。学术期刊审编 需要 有科 学精 神 、 文 化底 蕴 、 学术 涵 养 、 人 文情 怀 、 独立 品格 等特 殊 秉 持 ,“ 严肃、 严密 、 严 格 ” 的 学风 。学 术 期 刊 论文 专业 性 较 强 , 这 就 导致 其 研究 内容 可 能与 高 级评 审 者 的研 究 领 域 不 一致 。而且 随 着科 学 技 术 的不 断 发展 , 其 不 断衍 生 出新 的越 来 越 细 和越 精 密 的学 科 。 因 为资 源或 时 间有 限, 学 术期 刊编 辑部 选 择 的评 审 专 家可 能 只是 某 个 专业 的 专家 , 而 对 于新生 的分支 出来 的专业 不 了解 、 熟 悉 。这 就使 审稿专家未必对所审阅的论文在行 , 使得审稿的水平受限。 再则 , 专 家学 者有 很 多稿件 要 审 阅 , 使 得他 们无 暇 细致认 真 地审读每篇稿件。随着各个学科专业 的进一步发展, 还有 高 校 众多 学 者 出 国求 学 取经 , 及 近年 来要 求 教 师 学者 出成 果, 或 专业 论文 , 大量 的学 术文 章都 投 往相 关 的学术 期 刊编 辑部。这样 , 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会面临大量的稿件 , 尤其 是核心期刊编辑人员工作量增加。海量的稿件使审稿专家 或编辑难 以应付 , 初审 、 复审和终审可能就会走形式直奔主 题 。所 以 , 三审 制 由于 时间 紧张 和稿 件繁 多变成 了一审 制 , 都可能集 中在编辑部主任和主编一人的身上。 第二 , 三审制中编辑因素。编辑的责任意识不强 , 很多 编辑没有认识 到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 的生命 。为 了图方 便, 编 辑 在选 择 审 稿人 时敷 衍 了事 , 就选 取 ( 下转 第 6 0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审制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分析汇报人: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三审制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分析三审制是学术期刊审稿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基本制度[1]。
三审制是指由编辑初审、专家(或高职称编辑)二审、主编(或编委会)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2]。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研深度逐步加大,科学探索的触角不断延及到各领域,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使二审(复审)越来越依赖同行专家[3]。
一个编辑(或主编)无论精力多充沛、学识多渊博,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有限且微不足道。
面对专业性很强,研究前沿的学术论文也难以给出科学而准确的评价和恰当的建议,只能在文章撰写格式、逻辑结构、图表形式和语言表述上予以评判,而对文章本身核心的学术观点是否正确、有无学术价值、论证过程是否科学合理、论文是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等关键问题却无从把握和认知。
编辑初审是审稿过程的第一关,初审编辑首先决定文章的去留[4]。
一般编辑往往按每期用稿量的1.5~2.0倍筛选稿件,其余初审退掉。
显见,编辑初审十分关键,但编辑初审过程缺乏监督,而人情稿、关系稿、利益稿则可以通过初审编辑的“运作”而轻而易举地发表出来。
“三审制”中有两审在编辑部内,而审稿专家又由编辑部选定,使“三审制”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于是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在编辑部屡禁不绝,找关系求人发表文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科学的审稿制度和合理规范化的审稿模式无疑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在“三审制”下探索各种审稿模式的功效,找到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审稿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几种常见审稿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所讨论的审稿主要针对“三审制”中的二审环节。
因为二审(专家外审)才是真正的同行专家把关,对甄别稿件起着决定性作用[5]。
虽然在“三审制”审稿中,编辑初审和主编(或编委会)终审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二审无疑是审稿中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一环。
现行的专家二审制度主要是编辑审稿制度和同行专家评议审稿制度。
1.1编辑审稿制度。
编辑审稿制度是一种正逐步走向衰落、逐渐被淘汰的审稿制度。
它的实质是“三审制”都在编辑部内部实现,优点是快捷、简便、高效、费用低[6]。
稿件的一审由初审编辑完成,二审由栏目责任(或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编辑)编辑完成,最后由主编或编委定稿。
它存在一个最大的硬伤,就是无论编辑怎样学者化、专业化,但由于编辑自身岗位的原因,难以始终站在专业学科的前沿。
因此其优势不足,而劣势明显。
1.2同行专家审稿制度。
同行专家审稿制度是一种相对比较科学的审稿制度。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对这种制度最好的诠释,对口同行专家依靠自身的“闻道于先,学业专攻”的优势,获得了对稿件的发言权,审稿专家依靠自身专业学识和学术经历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鉴,并提出稿件下一步的处理意见和建议[7]。
由于“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同行评议才最有公信力。
同行评议审稿可分为封闭式审稿方式和开放式审稿(也称公开审稿)方式。
前者又分为单盲(单向匿名)审稿、双盲(双向匿名)审稿。
根据同行专家参与的多寡,又可分为单审稿人方式和多审稿人方式,多审稿人方式常采用平行法审稿;后者又可分为预审法审稿和顺序法审稿[8]。
1.2.1封闭式审稿。
1)单向匿名审稿制度。
单向匿名审稿制度也叫单盲审,即审稿人的姓名对稿件作者保密。
优势是作者背对专家,专家在审稿时无心理压力,可以率直、客观地评价稿件。
单盲法审稿采用最为普遍,但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审稿人和作者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有违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之原则[4]。
另外,审稿人在审稿时可能会过分关注作者的学术头衔,分散了对文章本身内容的关注度,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
对学术权威的观点,不敢或不愿提出自己的质疑;对存在利益和人情关系的文章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双向匿名(双盲)审稿制度。
这种审稿方式由编辑担任“二传手”,编辑在将稿件送专家审稿时剔除有关作者信息,审稿人不知作者是谁,同时审稿人信息也对作者保密,即所谓审稿专家“不知审谁稿”,作者“不知谁审稿”。
由于双方互不知晓,专家审稿时“审稿不看人”“审稿不对人”,消除了由于审稿人与作者人际关系的交织而产生的负面因素[4]。
双向匿名审稿兼顾了作者和审稿人双方的权益,二者形成平等之地位。
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稿的公平、公正。
但双向匿名审稿只对作者和审稿人之间防弊,而对编辑部内部的送审运作却失之监督。
事实上初审编辑和终审主编仍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和可能。
而且审稿过程中难以保证绝对双盲,稿件送同行专家审阅,但既然是同行,就必然是“圈内人”,一篇文章中总会留有作者的蛛丝马迹的,根据数据资料、相关研究方法等就可大致推测出稿件出自何人之手。
另外,这种审稿方式也会助长审稿人的学术霸权,给排斥学术异见创造机会。
尽管如此,它仍无疑是国际学界公认的最合理、最公平、最少弊端的审稿方式。
1.2.2开放式审稿。
开放式审稿也称公开审稿,这种审稿方式审稿专家及作者的信息都是公开的。
审稿时专家的评议过程也是公开透明的,专家敢于接受监督和质询,因而显得较为公正。
缺点是在公开审稿的情形下,作者就可以有目的地攻关,从而影响审稿的公正性、公平性。
说到“防治舞弊”的作用,公开审稿模式应该是效果最好的。
在这种模式中审稿活动的三大主体作者、编辑、审稿人全部纳入公开监督之列。
专家们在审稿方面的失察或疏漏,将直接影响其学术声誉,这就提高了审稿人的责任心和重视度[8]。
但实际上我国当前现实的社会风气和学术环境以及审稿人本身的顾虑心理,公开审稿时审稿人难以大胆而具体地提出批评意见。
有研究结果显示,公开审稿并未提高审稿质量,审稿时限也并未缩短[9]。
投稿作者极力推崇这种审稿方式,而审稿人却大多不愿承担这类审稿任务,毕竟担风险。
国外一些高水平科技期刊常采用预审法,由作者提交论文时自荐审稿人,并将推荐的审稿人评审意见一起提交,经编辑部裁定录用的稿件,被推荐的审稿人也列于文章末尾。
另外,还有一种顺序审稿法,它是单盲审稿,同一稿件由三个专家依次独立审阅(非同时平行送审),彼此意见互见,这样审稿人在评阅论文时,可互相借鉴参考,减少审稿偏差[5]。
顺序审稿法可以培养专家审稿能力,通过顺序审稿使审稿专家就一些关注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则各有收获和启发。
2双向匿名审稿是学术期刊首选的审稿模式2.1双向匿名审稿模式在防弊上有实效。
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对学术期刊提高刊物质量有重要意义。
管理层已把“是否实行匿名审稿作为衡量学术期刊规范化办刊的重要标准之一”。
[10-11]但就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学术期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是一种发展趋势,一是有期刊质量评估背景下的现实要求,二是审稿制度的科学性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三是在防弊上具有实效。
但若要使双向匿名审稿发挥更大作用,还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弥补和完善,采用一定的送审技巧[12]。
2.2双向匿名审稿模式开展迟缓的深层次原因。
2.2.1期刊编辑部对匿名审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把鉴别稿件的权力交给真正处在学术前沿领域的没有任何审稿压力和顾虑的审稿专家,这是匿名审稿制度的核心要义。
但目前许多期刊对匿名审稿模式在防弊上的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意识到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是我国期刊实现期刊国际化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是期刊体现学术性的需要,是提高办刊质量的现实需要。
遗憾的是一些期刊编辑长期以来思维僵化、固步自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习惯于按固有模式审稿、发稿。
甚至认为实行双向匿名审稿是多此一举,并浪费编辑部有限的人力财力[13]。
一些编辑甚至抵制、诋毁匿名审稿制度,因为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压缩了编辑的暗箱操作空间,使他们在面对关系者的求助时无能为力。
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落地难,并不在审稿方式本身,而在编辑人员的思维模式的僵化。
2.2.2期刊界尚未形成良好的匿名审稿环境。
关于匿名审稿,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硬性规定期刊必须实行。
编辑部自然得过且过,不会为难自己。
在我国尤其是一些高校学报存在“内部福利”的问题,一些学报是基本上是校内教师的“论文集”。
这些学报“主观”上不愿开展跨校匿名审稿,我国学术期刊中高校学报占据最大的比重[13]。
2.2.3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并非万能。
实践证明,越是严格审稿的学术刊物,越有可能录用高质量的论文,而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高。
这是由于有严格的审稿制度为优秀的学术论文保驾护航,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为学术论文的评鉴过程提供了统一的客观公正的度量标准和参照尺度[13]。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双向匿名审稿制也是如此。
不能指望实施了这一制度就一劳永逸,解决了所有的难题,若不严格执行,则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有不如无,要防止编辑部(期刊社)匿名审稿制有名无实,或被形式化、空壳化[14]。
要清晰看到双向匿名审稿制本身存在的弊端,不能过度迷信,它对提高期刊质量只能是相对和有限的,若要提高期刊质量,传统的组稿、约稿还是必不可少的。
3双向匿名审稿流程的优化3.1建立动态审稿专家数据库。
双向匿名审稿的目的是为了让审稿人在毫无人名、人情所累的状态下,提供一种不怀成见的审稿机制。
但双向匿名审稿必须要有审稿专家库,因为审稿专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按衰变规律和代谢规律变更。
审稿人专家库的动态补充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在送审时向专家说明若本人不适合评审此文,希望另行推荐合适的审稿人;2)在进行稿件编辑时,注意到论文屡次提及的重要观点持有者、重要论著4结束语审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决定采稿的质量。
由于审稿专家也是人,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期刊编辑也不会生活在真空中,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中,难免妥协、失范。
因此规范“三审制”中审稿的三个主体,初审编辑、同行专家、主编的审稿行为,达到防弊的目的就十分重要。
虽然审稿方式很多,但经审稿实践检验,逐步沉淀下来的科学审稿方式则非双向匿名审稿莫属。
在双向匿名审稿模式中,作者信息被阻隔,利益的传输被切断,从而实现了防弊的功能。
因此,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目前“三审制”的背景下,仍然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最优审稿模式。
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不是万能的,也存在固有的缺陷,需要在严格的审稿机制中补充和完善送审方式和技巧,以克服这种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送审方式限制编辑在稿件送审过程中的权限,根除来自编辑部内部的暗箱操作和“灯下黑”现象,使这一被广泛倡导的审稿制度能发挥出应有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