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中海资产重组案例分析(精排版)
《中国远洋案例分析》课件
![《中国远洋案例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0934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8.png)
• 中国远洋公司简介 • 中国远洋公司战略分析 • 中国远洋公司运营管理 • 中国远洋公司业绩评价 • 中国远洋公司未来发展展望
01
中国远洋公司简介
公司背景
成立于1961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航运企业之一。
总部位于北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络。
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家综合性航运企业,涵盖了航运、物流、港口等多个领域 。
文化融合
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远洋公司注重文化融合,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以实现 跨文化沟通与合作。
03
中国远洋公司运营管理
运输网络和物流体系
运输网络
中国远洋公司建立了广泛的运输网络,覆盖全球各大海域和港口,确保了货物运 输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物流体系
公司拥有先进的物流体系,通过整合海运、陆运、仓储等资源,实现了全程物流 服务的一化。
04
中国远洋公司业绩评价
财务指标评价
盈利能力
中国远洋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净 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 衡量,这些指标反映了公司的盈
利能力和投资回报水平。
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 率等,用于评估中国远洋在债务到 期时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偿还 债务。
运营效率
运营效率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 账款周转率等,能够反映中国远洋 的管理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公司业务范围
集装箱班轮运输
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集装 箱班轮运输服务,包括 远洋、近洋和内贸航线
。
散货运输
提供铁矿石、煤炭、粮 食等散货的运输服务。
物流服务
提供仓储、配送、报关 、报检等一站式物流服
务。
港口业务
参与国内外港口投资和 运营,提供港口装卸、
中海远洋集团案例分析
![中海远洋集团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74ec8871fe910ef12df822.png)
提供了一票到底、门 到门的服务方式,简 化交易过程,提高交 易效率。 节约运输 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谢谢观赏
•
中远物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系统
•
中远集团采用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系统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少 有的涵括供应链完整业务功能的系统(包括WMS、 TMS等),它以合同为导向,权限、功能、统计、 操作模式等都取决于合同,严格的物流节点监控 实现供应链事件管理,并通过XML、EDI与客户 的ERP系统的连接具有了强大的数据交换能力。 这种平台式的运作和购买或租用的销售模式使用 户免除了系统维护、管理的困扰和巨额的成本。
施资源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运作模式
• 中远物流缘起于中远集团。为了发展在航运及物流业的领 先地位, 2002年1月8日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成立了 中远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远洋物流公司。通过此举措.公 司优化了全球供应链管理,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 中远物流在细致考察市场需求和对自身实力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开拓了汽车物流、家电物流、项目物流和展品物流四 大物流品牌。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并着力建设铁路 运输、驳船运输、城际快运和航空运输四大物流通道。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中远物流”的物流服务资源,建立 了空运、城际快速运输、铁路运输、驳船支线等运输网络。 目前该公司已稳居中国物流企业之首, 在国内拥有300多个 业务网点, 有140 多万平方米堆场、1200 多台各式车辆、 3000多台装卸设备, 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总结
.中远物流作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LMIS系统 的实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仓储管理的影响 和对运输管理的影响。
中远众城收购案例【可编辑】
![中远众城收购案例【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dfbb4e8ccaaedd3382c4d329.png)
中远众城收购案例【可编辑】中远—众城收购案例姓名:王蕾学号:2009103212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1997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对于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所进行的从相对控股——资产运作——经营改善——绝对控股的一系列措举,合得该案例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的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一、中远——众城收购案例概况。
(一)中远背景中远集团,全称中国远程运输(集团)公司(COSCO),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系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航运业是集团的核心业务。
1997年公司拥有600余艘船,1700万吨载重,在世界主要的航运企业中名列第三,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上名列第四,中远的规模及占全国内运输市场的规模较其主要中内竟争对手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在拓展航运业务的同时,向其它业务向综合物流,多式联运的方向发展。
在港口的仓储方面,中远在国上海,宁波。
蛇口盐田港码头拥有大量的投资,在香港,通过控股的中远太平洋(联交所上市公司)和香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合资经营8号集装箱码头:在日本神户码头拥有投资,参与美国长江流港的建设。
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的成绩的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竟争和挑战。
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的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的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扩展的重点。
在中远登陆部署中,在上海建立桥头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上海不仅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而且还是益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90年代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连续7达到25%以上,并且从1997开始试运行国际集装箱的运转业务。
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的仓储业务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因此,在中远的战略部署中,决定在上海采取一系列的大动作来建好桥头堡,其中的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资本市场支撑点和通道,使之成为以后在开展货运,仓储及其它的陆上业务的基地。
案例:中远买壳上市
![案例:中远买壳上市](https://img.taocdn.com/s3/m/c3e5be369ec3d5bbfc0a74d5.png)
“上海中远—众城实业”资产重组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臵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7%的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
中远臵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的股权,这样中远臵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一、发生背景1.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产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优化配臵资源的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资产重组的渠道,上市公司间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的股权收购不断涌现。
2.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市场对企业的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的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
二、转让的基本情况1.双方的基本情况中远臵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成立的大型控股公司。
中远集团是1993年组建的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的企业,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营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的箱位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集团组建以来实施“下海、登陆、上天”的经营战略,成为我国一个集多种业务为一体的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
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航运业5央企3300亿资产重组方程
![航运业5央企3300亿资产重组方程](https://img.taocdn.com/s3/m/3ce46702bed5b9f3f80f1c05.png)
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3月/23日/第020版产经航运业5央企3300亿资产重组方程鲍辉春航运业是国有资本保持绝对控制力的七大关键行业之一,当前,五大央企个个盘子巨大,加起来总资产超过3300亿元,且都在市场运作经年,如何有效重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周先生(化名)是中海集团一家分公司总经理,近半年来,他和其他分公司的老总们日益忧虑:分公司和他们这些做了许多年的老船长们将向何处去?不光是中海,还包括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长航集团、招商集团下属的招商局轮船,这个问题正在五大航运央企内部迅速而广泛地传染着———因为一个传言正在一步步逼近现实:五大航运央企将重组。
先是行业内的传说,继而有了中央官员的证实。
去年12月,国资委主任李融荣在出台《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时,明确表示,要减少中央直属企业数量,要保持对包括航运业在内的七大关键行业的绝对控制力。
3月11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高调透露中远集团航运资产的整合计划,把集团的全部航运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中国远洋(1919.HK),外界对此的解读是整合大势下的绸缪伏笔。
然而五大央企个个盘子巨大,加起来总资产超过3300亿元,且都在市场运作经年,如何有效重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无独有偶,3月8日起,一份出自中金公司的航运业研究报告开始在业界流传,报告名称开宗明义:《央企整合可能带来的机会》,其中列举了三种可能的整合方案。
看过方案后,周先生笑言:“非常前沿。
”三种可能在多年的发展之后,5家航运央企各具特色。
其中,中远和中海优势明显———中远(54.9%)和中海(24.5%)合计占5央企总运力(包括集装箱、干散货和油轮)的约80%。
中远总体运力最大,干散货运力居世界第一,且其远洋航运历史悠久;中海最初的根基在沿海运输,但自1997年成立以来,远洋航运发展迅速,其远洋集装箱船队目前已跃居中国第一,“规模略大于中远”,其油轮船队目前也是中国最大。
中远集团成功案例分析
![中远集团成功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12c027e2bd960591c6770c.png)
中远集团成功因素分析中远集团全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1993年,国家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母体组成企业集团,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其下属企业主要有中国外轮代理集团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及其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厦门、蛇口远洋运输全资子公司。
目前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运输能力居世界第四位,散货船队运输能力排名高居世界第一。
中远集团是我国名列前茅的战略性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其资产总值约1500亿元人民币。
航运业是中远集团的核心业务,目前公司拥有600余艘船,载重量1700万吨,在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各个主要港口和航道,都可以见到“COSC0”标志的航船。
中远集团的组建、成长、变革和发展历程是中国国有企业变革、转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国企业“战略转型”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范例。
探究其成功因素主要有:第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发展战略。
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中远集团,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和世界航运业形势变化,将“外脑”与“内脑”相结合,制定了《中远2001—2010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从全球航运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从跨国经营企业向世界级跨国公司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发展战略构想。
据此,中远进一步明确了“做强航运主业,拓展现代物流业,优化陆上产业”的产业调整发展思路,实施“从拥有船向控制船转变”的创新经营理念,形成了“一主两重五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
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变,中远集团得到迅猛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第二,适应市场经济的CEO和经营班子。
适时进行管理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选派具有开拓能力和有国际市场经营能力的人到海外二级公司的领导岗位,选拔有经验、有魄力的经营者到困难企业去担当重任,让即将到期的集团班子领导让位于年轻的领导接任职位,并改派海外公司担任董事长或书记,以加强对海外公司的领导和监督。
中远集团 案例分析
![中远集团 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e9c45d3b3567ec102d8aa1.png)
从转出退让到强化进入 从如何割掉包袱到如何做强做大
COSCO
四大战略:
内部整合:中远广州、南通、大连三大修船厂合并组建中远船务集团 以中远船务集团为主体开展资本运作 整合中国的修船业,开展同业并购 国际产业联盟,联手新加坡产业巨头,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全面升级
重组后中远集团二级子公司组织结构图
报)
中远集团面临的问题
修船业务成为中远集团的包袱: 业务格局:
COSCO
修船业务由多家独立的经营主体经营,形成广州、南通、大连三 大修船厂并存的格局
经营状况:
总体亏损严重,设备老化、人员多,企业负担重,状况呈现恶化 趋势,扭亏艰难
山重水复疑无路:两条路的探索和放弃 COSCO
COSCO
业务结构:远洋运输+陆上产业(修船、涂料、钢结构、房地产…) 在500强的排名: 第450位
(数据来源:2010年金融时报500强排名)
公司实际控制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00%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100% 广州远洋运输公司 50.13% 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造船业正在崛起成为中国进入重化工阶段的必备内容coscoyouready国际产业联盟联手新加坡产业巨头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全面升级cosco重组后中远集团二级子公司组织结构图谢谢
COSCO
中远集团 产业整合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
企业性质:大型国企 成立时间:1999年12月8日 主营业务:国际航运、物流码头和船舶修造为主业
扭亏为盈的途径: 收入成本分析?
利润=收入-成本 ?提高收入 ?降低成本
卖掉修船的不良资产,甩掉包袱?
柳暗花明又一村:产业分析中看到曙光 COSCO
中国远洋案例分析
![中国远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ff633a0066f5335a812139.png)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149.68.34
营业总收入(亿元)
3.2.4 航油价格上涨等导致成本上升
2008年底以来的国际国内油价变化:
围绕这一战略,中远在海外已形成了以香港、欧洲、美洲、新加坡、 日本、澳洲、韩国、非洲和西亚9个区域公司,网点遍及全球主要港 口的海外经营体系,未来,中远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除 了希腊,中远也计划向欧洲其他地区辐射,比如东欧就是考虑的区域, 欧盟现在17个成员国都是发达国家,没有太多新的增长点,而欧洲走 出债务危机的动力在中东欧,那裡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对於不少“走出去”的国企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回报,他建议, 必须能够有效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依託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要学会“入乡随俗”,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惯、法律法规, 国企到海外投资,要学习当地的文化,使用当地语言和当地思维解释 中国的主张;要投资实业,帮助解决就业;要学会换位思考,更多地 照顾所在国和当地民眾的关切和利益,才能获得双赢的结果。
3.2.6 公司业务结构的单一化 总结正确做法
中国远洋的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以2011年为例):
可以看出中国远洋的主要业务集中于集装箱航运及干散货航运 业务。虽然这两个业务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但它们之间的相 关性很强,受市场影响的方向相同。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00000 -1500000
但是,中国远洋的亏损相比于其同行,亏损更多。 说明除了外界环境因数以外,中国远洋的内部的管理 因素也是其出现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
中远中海整合猜想:改革小组露脸“神运”渐近
![中远中海整合猜想:改革小组露脸“神运”渐近](https://img.taocdn.com/s3/m/1f1cba5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7.png)
中远中海整合猜想:改革小组露脸“神运”渐近
刘灿邦
【期刊名称】《珠江水运》
【年(卷),期】2015(0)15
【摘要】“神车”已至,“神运”还会远吗?8月7日,一则关于中远、中海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的消息引爆航运个股。
而8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显示,今年以来,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国有企业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刘灿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航运“巨无霸”走向何方?——中远、中海两大航运集团整合重组影响分析
2.中远中海整合,航运联盟何去何从
3.2015年运价行情综述——BDI、CCFI双双创出历史新低,中远中海大整合、行业开启整合潮
4.中远中海合资组建中国矿运整合想象空间巨大
5.努力打造“液化储运贸”产业链上海中远海运举行中海化运交接仪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兼并与重组》案例研究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
![《兼并与重组》案例研究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https://img.taocdn.com/s3/m/49fa7e5083c4bb4cf7ecd1bd.png)
《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报告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报告目录1.引言22.公司背景介绍32.1.中远集团32.2.众城实业43.并购过程53.1.未雨绸缪----制定多元化“登陆”战略53.2.随风而起----抓住机遇63.3.水到渠成----实现并购63.4.生花妙笔----众城获得新生74.并购分析74.1.市场环境74.2.并购目地84.3.目标选择104.4.并购战略114.5.股权交易分析114.6.并购整合135.案例评价145.1.成功地收购,双赢地结果145.2.并购得到了市场地认同156.案例评价166.1.为国企发展提供思路166.2.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166.3.制度创新166.4.专业顾问地作用167.结束语17中远并购众城实业案例分析报告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地陆上产业地发展打下基础.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地“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地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37%地发起人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地第一大股东.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地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同时为大中型国企利用证券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探索了一条新道路.中远置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地股权,这样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地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中远置业增持股份是有着其深远地战略考虑意义,是在中远对众城资产重组工作已取得明显绩效基础上所作地战略性投资行动.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地经典力作之一.本文从公司背景、并购过程入手,对并购地目地、战略、目标、股权交易、整合等几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本案例对我们地启示.2. 公司背景介绍2.1. 中远集团中远集团,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名列前茅地战略性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其资产总值约一千五百多亿元人民币,在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地各个主要港口和航道,都可以见到“COSCO”标志地航船.中远集团地资产除了船只、集装箱以外,在船舶工业、仓储码头、金融贸易以及房地产等陆上产业也有大量资产,其中不乏优质资产.而且中远集团在香港控股地两家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也有令人印象深刻地股价表现和公众形象.1993年,国家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母体组成企业集团,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其下属企业主要有中国外轮代理集团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及其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厦门、蛇口远洋运输全资子公司.目前中远地集装箱运输能力居世界第四位,散货船队运输能力排名高居世界第一.集团组建以来一直奉行“下海、登陆、上天”地经营战略以成为我国绩优地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地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地竞争和挑战.虽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地快速增长为海运业提供了良好地市场机遇,但是随着海运市场地对外开放,中远集团面临激烈地市场竞争.这种竞争自1995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其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地下降和1996年经营效益地滑坡.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地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地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地重点.中远置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刚成立地大型控股公司,注册资本3.2亿人民币,中远置业在这资收购中是收购主体,避免了产生主体上地混淆与不清.但应明白地是,作为全资子公司地中远置业,它地行动实际上均是在中远集团这个强大后台授意下进行地.2.2. 众城实业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地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公司于1991年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993年4月7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众城公司是一家以房产开发、经营为主,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地实业公司.其在房地产和实业地投资上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开发高档涉外办公楼、外销房和大型娱乐所.众城实业94-97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如下:由于9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产业不景气导致地市场疲软以一些投资决策失误,众城实业外销房销售困难,经营业绩连续大幅度滑坡,从上面个年度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每股收益从94年地0.488元、95年地0.16元,迅速降至96年地0.0055元.净资产收益率相应地从28.45%降至95年地7.99%再降至0.28%,年增长率为-89.38%和-90.08%,资产沉淀达两亿多.在转让前,排名前四地股东分别是陆家嘴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第二营业部、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22.97%、16.70%、16.70%、16.70%.3. 并购过程3.1. 未雨绸缪----制定多元化“登陆”战略中远登陆战略形成地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多元化战略分解风险,内部需求是市场份额下降、经济效益滑坡地中远集团需要新地增长点,并建立桥头堡.3.2. 随风而起----抓住机遇政策机遇是9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地资产重组给予极大支持,市场机遇是众多在竞争中陷入困境地上市公司,客观上为中远集团地收购案提供了“壳”.3.3. 水到渠成----实现并购借助外脑寻找并购目标中远集团从1996年就着手收购国内地上市公司并于与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合作.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作为收购方地财务顾问,和中远集团共同确定了收购方式和收购对象.成立中远置业为避免了产生收购主体上地混淆与不清,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刚成立了大型控股公司---- 中远置业,注册资本3.2亿人民币,从而明确了收购主体.克服阻力收购众城部分股份--获得经营权在最初有部分股东不愿出售其股份地情况下,1997年5月27日,中远置业一次性受让众城实业发起人国有法人股共4834.4265万股,中远置业持有众城实业28.7%地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精心运作--终获绝对控股权中远置业完成部分收购后,使众城业绩明显提高,地同时大造声势获得社会认同,进而以更优惠地价格于1997年10月,分别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签署协议,一次性受让总共占众城实业总股本39.67%地发起人法人股.至此中远置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地股权,成为其绝对控股方.3.4. 生花妙笔----众城获得新生资产重组使众城获得新生,通过剥离不良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注入优良资产地运作及管理优化,在1998年2月9日,众城实业率先披露了1997年地年度报告摘要,该公司以0.48地每股收益和23.78%地净资产收益率,向证券市场交出了一份出色地答卷.4. 并购分析4.1. 市场环境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金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地同时,优化配置资源地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地渠道,上市公司间地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地股权收购不断涌现.在上市实行审批制下,上市额度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房地产类公司上市受到国家严格地限制.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随着市场对企业地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地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地要求.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地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地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风起云涌近年上市公司购并情况4.2. 并购目地中远花巨资买壳是一次战略举动,注重地是长期效应,是其战略布局地重要一着,其最主要地目地是在上海抢占“桥头堡”,为其业务转至上海并进行扩张做好准备.上海不仅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而且还日益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近年来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连续7年达到25%以上,并且去年开始试运行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近年上半年力度加大,不久正式启动,已有七八家境外班轮公司明确表示将在其他港口地第三国转运业务转移到上海港来.国际集装箱转运业务在加上以后浦东跨国公司地进一步壮大将极大地促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地进一步地增长,上海将成为国际集装箱地“枢纽”.上海作为我国最大地港口城市,建立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地运输量地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地仓储地大力发展.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应强烈,都有“抢占”据点地要求.作为“航界巨子”地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地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现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地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地仓储业务地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因此,作为中远地战略部署,中远必须在上海寻找一个“桥头堡”,并且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地基地.事实上,交通部日前已基本决定将中远集团集装箱总部迁至上海,至此中远地意图已十分明显.中远建立“桥头堡”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造堡”,即自己在上海申请土地建造大楼,这种方式涉及地审批程序多,工期长,投入大;第二种便是“买堡”,也即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第二种方式具有很大地好处,因为这样一样可以迅速建立桥头堡,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一只壳,进行重组后可以源源不断地筹集资金.这可谓“一箭双雕”.另外,收购上市公司还可以迅速提高中远地名气,为其节约了大量广告费用以及以上市公司地形式来评估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低估地资产,达到内部资源地优化配置.所以中远入主众城地目地主要有如下几个:1)通过这种战略性地布局,来建立战略基地,扩张业务范围;2)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3)扩大影响;4)优化内部资源.而第一项则是其主要目地.4.3. 目标选择通常来说,被并购地目标公司应具备如下特点:1)有一定地标志性、独特性;2)行业上有一定地相关性;3)负担较轻.而众城实业可以说是一个标准地目标公司,其相应地特点列示如下:(1)众城实业总股本为1.68亿股,规模适中.(2)众城实业地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繁华地段,这对中远集团实施“登陆”战略,落户浦东具有重要地意义.众城实业投资2亿元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造地众城大厦是浦东新区首幢落成地高档涉外写字楼,这符合中远在上海登陆地形象和需要.若中远在陆家嘴再建一幢同等规格地写字楼,撇开批地中涉及地烦琐审批手续以及造楼所花工期不谈,就成本而言,造价恐怕都不止3亿,而收购众城即使达到50%地比例也不过3亿左右.在时间和成本上中远都非常划算.(3)众城实业作为我国首批股份制改造企业之一,曾具有良好地投资价值和市场形象,尽管近几年业绩连续滑坡,但仍有潜在地价值可挖掘.(4)众城实业属于房地产类,与中远集团陆上产业发展规则--“九五”期间在房地产投资60亿元地发展目标相符.若收购成功,则可以有效地探索;以房地产业外部增长为外部突破口地新型增长道路.(5)众城实业资产结构单一,人员比较少,并且众城目前地负债比率低(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左右),这有利于收购后地重组和公司整合.而在以上几点中,第(2)点是使众城成为中远目标地主要原因.那么,中远集团为什么“买壳”而不是“造壳”呢?这主要是由于:时间快.买壳上市,所具有地时间优势十分明显.此次收购行动从最终确定目标公司到股权转让成交、公告,前后历时仅两个月,从而为中远集团迅速采用资产运作、资产经营地企业外部增长方式、大步加快国内陆上产业地发展速度,赢得了宝贵地时间.可以不受上市额度地限制.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上市额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地稀缺资源.这些限制制约着中远系统企业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利用资产经营地规模和时间.因此,在这种上市难、难上市地背景下,买壳上市无疑可以合法、有效地方式超越这种政策性限制.4.4. 并购战略4.4.1. 非流通股权转让是上市公司并购地主要方式当地政府出面,通过划拨形式完成两家公司地合并,如西单商场与友谊商场地合并;以公允价格作为交易价格,通过现金或其他资产方式购得公司控制权,如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公司地合并.4.4.2. 通过二级市场直接收购渐趋展开,如深宝安入主延中实业.4.4.3. 承债式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地主要形式之一.4.5. 股权交易分析从资产定价方式来讲,主要有几下三种:以帐面值为基础进行调整市价法贴现现金流量法从中远收购众城实业看,众城实业1996和1997年净资产分别为 1.99和2.01元,而收购价为3元和3.79元,所以我们认为是按市价法作为定价方式地.从收购过程讲,中远实行了“二步走”战略:第一步,斥资1.45亿元,以3元/股地价格,受让了28.7%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既使中远成为众城第一大股东,也避免了按规定收购比例超过30%要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地麻烦,使得尽快控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由于部分股东不愿出售股份,暂时搁置,尽快实现控股.如一次花巨资绝对控股后发现被收购企业内部存在一些事先未能预料并且难以解决地问题使得收购整合工作非常难开展时,想要撤回投资将面临巨大地风险和经济损失.从宣传效果看,一次性绝对控股地宣传和影响效果远远比不上分两步实现绝对控股地宣传地效果好.第二步,斥资 2.53亿元,以 3.79元/股地价格,使控股权达到68.37%,实现了绝对控股.有几大好处:绝对控股使中远置业在众城实业中地决策和实施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不排斥利用这一上市公司载体,实施进一步重大战略举措地可能.不使利益被其他股东分享,中远置业为此买壳上市及后续资产重组运作已投入大量资金,按股比例地提高可使其充分享受因众城业绩大幅改善所带来地综合收益.由于众城基本面已明显好转,如现在不及时增持股份,则随着众城业绩增长其股权地成本会相应提高.条件成熟时,参照国际惯例,中远置业还可以开展更高层次地股权运作,为众城实业引进新地战略合作伙伴.4.6. 并购整合中远在成功控股众城实业后,实行了以下整合措施:4.6.1. 调整投资经营结构改变公司投资经营结构单一地现状.积极拓展新地市场领域、适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逐步使公司目前单一地房地开发经营投资经营结构,向国民经济主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地多元化结构转变.4.6.2. 注入优质资产将运输、仓储、贸易等优质资产注入,并将公司地行业类别由房地产改为综合,并更名为“中远发展”,将中远地品牌无形资产注入.4.6.3. 盘活存量资产盘活众城大厦、众城商厦、众城公寓:利用中远集团极为广泛地海内外客户网络关系积极寻求合适买家,力争使沉淀资产由烫山芋变成金娃娃.盘活众城花苑:缓建;与上海远洋广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立上海众城花苑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4.6.4. 剥离不良资产中远房地产公司和中远酒店物业管理公司联手买下众城大酒店和众城俱乐部,上海众城超市公司转让给上海远洋船舶供应公司.整合时间过程如下图:5. 案例评价5.1. 成功地收购,双赢地结果1998年2月9日,众城实业率先披露了1997年地年度报告摘要,该公司以0.48地每股收益和23.78%地净资产收益率,向证券市场交出了一份出色地答卷.与上年相比,该公司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亿元,完成净利润1.04亿元,增幅分别高达436%和11087%.1998年3月公司正式更名中远发展(600641),目前总股本36786万,流通股本9906万股,公司主营实业投资、资产经营、房地产开发及国内贸易等,具备房地产开发企业二级资质.经营业绩连续2年高增长,1999年每股收益0.84元,2000年在进行10送4股地方案后,每股收益仍达0.76元,同时2000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7%.众城实业-中远发展近年收益表众城实业-中远发展近年收益图5.2. 并购得到了市场地认同中远成功收购众城实业后,在二级市场也得到了投资者地认同,近年众城-中远股价走势如下图:6. 案例评价6.1. 为国企发展提供思路“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处于亏损地边缘;而另一方面,大批实力雄厚地国有大型企业拥有技术、产品和管理优势,却面临融资渠道单一地困境.中远-众城并购案例为国有大型企业地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即利用证券市场迅速完成战略布局、资本扩张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外部式增长.6.2. 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众城相对中远来说是小企业,但它所拥有地黄金地段、高档楼字、上市公司地壳等资源正是中远所急需地,这样双方通过资本地纽带实现了紧密型合作,使得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地合作无疑对双方都是有利地,能够起到1十1>2地综合绩效.6.3. 制度创新在管理整合过程中,中远一方面注意把国企一些规范地规章制度和人事约束等优势因素引人众城实业;另一方面,中远又注意保留众城实业作为股份制上市公司地体制优越性,那就是规范地财务管理和审计要求,透明地重大决策和信息批露制度要求,对股东权益负责和对市场负责地要求,服从证券市场监管规则地要求等.双方地管理优势相结合,从而使体制得以创新,企业焕发出勃勃地生命力.6.4. 专业顾问地作用企业购并,特别是交易规模较大地购并案例地圆满完成需要一些优秀地中介机构共同合作完成.这些中介机构包括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其中最为关键和重要地是购并财务顾问.“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作为本次并购地财务顾问,主要提供了以下服务:选择合适地收购时机、选择合适地收购对象、设计最优地收购方案、参与收购主要谈判进程等.7. 结束语通过本案例地分析,我们认识到,企业兼并、整合地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又涉及企业多元化、财务目标地实现等.这也需要我们在MBA地课程学习中,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为以后地职业生涯发展创造良好地基础.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llVIW。
中远集团案例分析
![中远集团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c1775f804d2b160b4ec0ef.png)
中远“登陆”借壳众城实业--------------------------------------------------------------------------------发布时间:2006-5-13 0:00:00 来源:《并购的效应: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一、案例资料中远发展(600641)是资本市场"借壳买壳"的成功典范,其前身是1991年12月3日上市的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6月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以下简称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置业)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实现借壳上市。
中远集团成功入主后,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资产置换,先后向股份公司注入了多项优质资产,并且采取剥离不良资产、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营管理等措施,一举扭转了主营业务亏损的不良局面,使公司经营业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将中远发展完全转型为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从此公司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001年中远发展总资产达到27亿元,净资产l1.4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154.61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9.52%,每股收益0.61元,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房地产绩优蓝筹上市公司,并在2002年7月成为上证180指数样本股之一。
这次成功的重组是如何实现的呢?(一)中远集团1.企业简况中远集团全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COSCO),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1993年,国家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母体组成企业集团,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其下属企业主要有中国外轮代理集团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及其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厦门、蛇口远洋运输全资子公司。
目前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运输能力居世界第四位,散货船队运输能力排名高居世界第一。
中远集团是我国名列前茅的战略性特大型国有跨国企业,其资产总值约1500亿元人民币。
中海中远两大集团整体改革方案获批文档
![中海中远两大集团整体改革方案获批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fdacdba87c24028915fc3da.png)
精品文档
中海中远两大集团整体改革方案获批
2015年12月10日 10:07 新浪财经微博
据财新网报道称,两大航运央企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的合并在进入第四个月后,终于有了重大进展。
据接近中远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中海中远两大集团整体改革方案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新集团名称为“中国远洋
(11.63, 0.00,0.00%)海运集团有限公司(China cosco shipping group)”,总部设在上海。
该知情人士还透露,本周五(12月11日),中远及中海旗下上市公司将发布公告,披露初步整合方案。
中远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有:中国远洋(601919),中远航运
(14.25, 0.00, 0.00%)(600428),中远太平洋(01199HK),中远国际控股(00517HK),中远投资(600428),中集集团(19.41, 0.24, 1.25%)(000039);
中海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有:中海集运(8.73, 0.00, 0.00%)(601866),中海发展(11.08,0.00, 0.00%)(600026),中海科技(18.87, 0.00, 0.00%)(002401),中海海盛(17.69, 0.67,3.94%)(600896)。
.。
中远集团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中远集团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356afd700abb68a982fb3c.png)
中远集团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梁钧一、引言在国内已成功实施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有:中远集团航运收入资产证券化、中集集团应收帐款资产证券化、珠海高速公路未来收益资产证券化。
其中中远集团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约5.5亿美元左右,珠海高速公路约2亿美元左右,中集集团为8000万美元左右。
在这三个资产证券化案例中,都是由外资投资银行担任证券化项目的主承销商。
目前还未有国内证券公司实质性地运作过资产证券化项目,我国证券公司关于资产证券化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还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内投资银行的经验。
本文是作者与中远集团资产证券化项目参与人交流后,获得的一些新的经验和体会。
二、中远集团基本介绍中远集团是以国际航运为主业,集船务代理、货运代理、空运代理、码头仓储、内陆集疏运、贸易、工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旅游、劳务输出、院校教育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家确定的56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
中远集团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企业和网点,其中在广州、上海、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的远洋运输企业已经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地区性公司。
此外,中远集团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自己的代理机构或公司,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个港口设有自己的代理,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以香港、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为地区分中心的跨国经营网络。
三、中远集团融资方式介绍1.商业票据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一直在美国资本市场连续发行商业票据,发行的商业票据最长期限为270天,通过组建银团进行分销,并且以信用证作为发行的商业票据担保。
2000年2月2日中远集团的商业票据续发签字仪式在纽约顺利举行,成为中远集团进入新千年后的第一个融资项目。
意大利锡耶纳银行、美洲银行、花旗银行、美国第一银行和大通银行等多家美国主要银行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的代表出席了这一仪式,并在有关合约上签字。
2.资产支持证券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商业票据融资渠道的融资功能大大减弱,中远集团于1997年一次发行3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期限为7年。
对中远中海合并的分析
![对中远中海合并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8df33fb4daa58da0114abb.png)
对中远中海合并的分析发布时间:08月12日14时来源:众盟航运智库谢燮航运界网站2015年8月7日爆出一则消息,中远、中海成立“改革领导小组”。
与此同时,包括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海集运、中海发展及中海科技在内的五家上市公司相继宣布停牌,中远中海在集团层面的合并似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自中外运集团与长航集团合并以来,中远与中海合并的传闻就一直没有停歇过,相关的资源整合最近两年呈加速之势。
早在2012年10月,中远和中海签署了《中海集运与中远集运内贸航线合作协议》,在内贸东北/华北至福建/汕头航线上共同投船、合作经营,这是内贸集装箱领域的航运联盟。
2014年9月,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宣布合资成立国内最大油轮运输企业“中国能源运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1.1亿美元。
以淡水河谷与中国航运央企合作逐步推进为契机,2015年5月4日,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远洋的全资子公司中散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新加坡成立合资公司“中国矿运有限公司”,专营铁矿石海上运输及相关干散货业务。
有了中外运长航的前车之鉴,中远中海合并会是怎样的结局?这里给出几点分析。
1、中远中海合并与规模优势无关通常的认识,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并而获得规模优势,在市场上更具有话语权,但这只是猜想而不是事实。
在市场上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话语权,根本上还是该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别无选择,即消费者是不是没有更多的选择权。
如果企业提供的都是同质化服务,并且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市场中更大的企业也没有什么优势,低迷的市场对大小企业都一视同仁。
大企业的内部规模优势能否发挥依赖很多因素,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马士基航运既大又好其实并非来自与规模经济,而是人家的成本控制真的做到位了。
寄希望于中远中海通过合并而获得因体量更大而生的优势,这没有逻辑基础,同时也难以实现。
与此相应的另一个论断是二者合并而形成垄断,是否应当进行反垄断审查?这也是没有依据的。
虽然中远中海合并了,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还很多,集装箱领域二者合并后的运力距离马士基航运也还差得很远。
资产剥离案例
![资产剥离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9d8b8f652d380eb63946d92.png)
资产剥离案例一、中远集团背景介绍中远集团,全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COSCO),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心业务。
目前公司拥有600余艘船,1700万载重吨,在世界主要的航运企业名列第三。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上名列第四,1996年中远的集装箱运输量超过320万TEV。
中远的规模及占国内运输市场的规模较其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中远在拓展航运业务的同时,将其业务向综合物流、多式联运的方向发展。
在港口和仓储方面,中远在国内上海、宁波、蛇口盐田港码头拥有大量投资,目前正在参与江苏太仓港的开发;在香港,通过控股的中远太平洋(联交所上市公司)和香港国际码头XXX合资经营8号集装箱码头;在日本神户码头拥有投资,并准备参与美国长江流港的建设。
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海运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但是随着海运市场的对外开放,中远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竞争自1995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其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的下降和1996年经营效益的滑坡。
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的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的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的重点。
在中远登陆战略步署中,在上海建立桥头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建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的运输量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的仓储的大力发展。
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响强烈。
作为航界巨子的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的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出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的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
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的仓储业务的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
因此,在中远的战略部署中,决定在上海采取一系列大动作来建造好桥头堡,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资本市场支撑点和通道,使之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及其他陆上业务的基地。
中远中海重组获批
![中远中海重组获批](https://img.taocdn.com/s3/m/b18fed0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2.png)
中远中海重组获批图:两大航运企业重组获批,新集团将打造集装箱航运、全球码头业务、综合航运金融以及油气运输四大上市平台时隔四个月,中国两大航运企业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的重组案,终有重大进展。
国资委网站昨日发布消息指,“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实施重组。
”据介绍,新集团将打造集装箱航运、全球码头业务、综合航运金融以及油气运输四大上市平台。
/大公报记者林静文继中国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併之后,本周,国务院先是批准将中冶集团整体併入五矿集团,昨日再次宣布批准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的重组,反映央企重组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早前有消息指,新集团名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China Cosco Shipping Group)”,总部设在上海。
打造四大上市平台新集团将分别把中国远洋(01919)、中远太平洋(01199)、中海集运(02866)和中海发展(01138),打造成集装箱航运服务、全球码头业务服务、综合航运金融服务以及油气运输服务四大上市平台。
按照计划,中国远洋将以11.4亿元(人民币,下同)收购中海集运旗下33家公司股权,租入并经营中海集运原有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
此外,还会以67.7亿元将乾散货航运资产售予中远集团。
中远太平洋方面,该公司会以76.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海集团旗下的码头资产,包括中海集运持有的49%中海港口股权,同时以77.8亿元将旗下集装箱公司佛罗伦售予中海集运,专注发展全球码头业务。
至于中海集运会将旗下集装箱船舶和租赁业务给予中远集运,同时把集运经营网络出售给予中国远洋及中海集团,但会收购两大集团旗下全部租赁类、金融类资产和股权,专注发展综合航运金融服务。
中海发展则会收购中远集团持有的大连远洋100%股权,并将中海散运100%股权出售给中远集团。
交易完成后,中海发展将成为专注于油品运输业务、LNG运输业务的油气运输上市平台。
中远国际暂不涉重组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方案需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后,预计明年开始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重组的案例分析注释(1)编写者:李梦倩,王西娟,邓琳,张伟芬(2)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资产重组理论(3)案例的真实性本组成员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小组成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经小组讨论总结做出的真实案例总结。
本案例为近期发生的中远中海的重组案例,时效性强,有据可查,信息保证真实性。
(4)案例的来源[1]谌耒. 不同资产重组模式对企业长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C].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2]傅蕴英,陈子奇.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及绩效[J].重庆大学学报,2002,25(11).[3]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陈茸.资产重组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第27卷,第4期.[5]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互作用机制研究,会计研究,2002,第173卷,第3期[6]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6).摘要随着大量重组事件的涌现,资产重组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大量文献就资产重组理论、重组动因、重组模式、重组绩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而我国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重组的进行和业绩的计量。
我组选取了最新的中远中海重组的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做了相关的背景介绍,然后就本次重组的优势和劣势做一番分析后,提出思考题供读者深入思考。
历经本次重组,中远和中海两大集团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更加集中,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上市公司的发展活力与潜力将得到长期有效释放,内在价值将得到真正实现,从中长期来讲,必将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关键词:资产重组、中远集团、中海集团AbstractMore and more reconstruction events happened in China, it becomes a hot point. Lots of literatures are about reconstruction theory, reconstruction motives, reconstruction modes, re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In 2007,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was issued in China, which means it would impact the processing and measuring of assets reconstruction significantly. We selected the latest case of COSCO Group and China Shipping reorganiza tion’s reconstruction, first introducing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n done som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construction, and reflected questions for readers to ponder deeply. After this reconstruction, COSCO and China Shipping Group's two major production factors and resources are to be more focused, capable of synergy, and the listed company's development potential will be effective and long-standing released, intrinsic value will be truly realized. In the long term, this event will create greater value for shareholders.Key Words:Asset Reconstruction ,COSCO Group,China Shipping引言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接轨,中国的证券市场也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围绕上市公司展开的收购重组等各类活动日趋活跃。
部分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出发点是抓住机遇,进行扩张,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中远中海的重组既是如此。
1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中远集团中海集团进行重组。
此后,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宣布了系列资产重组方案。
此前,4家上市公司已于今年8月停牌。
根据方案,中远、中海控股的上市公司将陆续复牌。
重组方案需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预计明年2016年开始实施。
重组后总部设于上海。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包括资产剥离、债务重组、资产收购、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等。
这五种资产重组的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相应的重组效果和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在本案例分析中,我们小组将就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重组的优势、劣势以及注意事项做一番分析,另外结合案例要点提出相关思考题供读者思考,共同进行相关的理论依据思考分析。
背景介绍作为中国航运业的龙头企业,中远集团成立于1961年4月27日,中海集团的历史则要晚得多,直到1997年才正式成立。
两大央企的体量都十分庞大。
中远集团官网资料显示,集团总资产已超过3300亿元,并已在境内外控股中国远洋(持股52.06%)、中远太平洋(持股44.04%)、中远国际控股(持股64.29%)、中远投资(持股53.35%)、中远航运(持股51.19%)5家上市公司;中海集团总资产达2000亿元,目前控股中海集运(持股47.48%)、中海发展(持股46.36%)、中海科技(持股53.51%)3家A股上市公司。
这意味着,两大集团一旦合并资产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而从船队规模来看,中远和中海船队规模在全球分别排名第六、第七,两家公司船队规模加起来可以排到第四。
两大集团合并,其集装箱运力排名将在全球前进一步。
从全球市场竞争的角度而言,尽管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法国达飞轮船的排名仍然领先,短期内难以赶超,但是新公司在国际市场会更有话语权,在国内则是无人可敌。
概括起来讲,本次中远中海重组有以下三个大背景:第一、近年来全球航运业格局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第二、中国企业面临着几个重大的发展机遇;第三、近年中国正在推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国企改革,并且改革在深化,力度在加大。
具体来讲,第一大背景全球航运业格局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第一,近年来,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特别是干散货航运市场形势尤为严峻。
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指数(BDI)今年以来已跌破500点,连创历史新低。
第二,船舶大型化成为行业趋势。
无论是集装箱船,还是干散货船都进入大船时代。
18000、190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舶纷纷出现,集装箱航运欧美干线上基本形成了大型船舶俱乐部,行业门槛不断提高。
第三,经营的联盟化成为趋势。
当前,前四大航运联盟(2M、O3、G6以及CKYHE)在全行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七成。
在未来,联盟化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延续。
第四,在此背景之下,国际航运及航运相关业出现了行业整合的趋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日前,法国达飞轮航运以现金34亿坡元并购东方海皇集团。
中远中海的重组也正是航运业整合潮流中的一部分。
第二个大背景,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具体包括: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以及“十三五”规划下的中国将更注重GDP增长质量和企业运营效率等,这些都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第三个大背景,国企改革带来的机遇。
当前,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发展方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推行国企改革,总体思路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专业化集群”,应该说,国企改革在进一步深化,力度在加大,方向则更为系统化、专业化,从而实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革升级。
内容中远、中海此次重组涉及两家集团在内地和香港4家上市公司共7只股票,包含70多项资产交易,复杂程度十分罕见,凸显了我国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
根据公告,中国远洋将租入并经营中海集运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并以人民币11.4亿元收购中海集运33家公司股权;以人民币67.7亿元出售干散货航运资产予中远集团。
交易完成后,中国远洋将成为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服务的上市平台。
中远太平洋以76.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海运(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中海集运持有的码头资产——中海港口发展有限公司;以77.8亿人民币将旗下佛罗伦公司资产出售予中海集运。
交易完成后,中远太平洋将成为专注于全球码头业务的上市平台。
中海集运将把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租赁给中远集运;并把集运经营网络出售给中国远洋及中海集团,同时收购中远和中海集团租赁类、金融类资产/股权,出售所持49%中海港口股权。
交易完成后,中海集运将成为专业化的综合航运金融服务上市平台。
中海发展收购中远集团持有的大连远洋100%股权,并将持有的完成内部散运整合后的中海散运100%股权出售给中远集团和/或其全资子公司。
交易完成后,中海发展将成为专注于油品运输业务、LNG运输业务的油气运输上市平台。
纵观这一轮的国企改革,是中国政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力求依托规模效应,实现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由行业的跟随者变成行业的引领者、规则的制定者,并实现商业模式的提升。
中远中海的重组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所以必然有其深刻的优势,同时相关的劣势也需要考虑。
一、中海中远重组四大看点(一)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国际地位近年来,全球航运企业面对国际市场总体低迷、竞争日趋激烈的不利形势,纷纷在联盟并购、资产重组、产融合作、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创新求变,增强企业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际航运及航运相关企业呈现出专业化、联盟化的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反观中国航运企业,大而不强、经营同质化、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突出。
例如,在运力规模方面,我国航运企业运力规模远小于全球排名前几位的航运企业,而规模化是缩小航运企业差距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