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2(彭东花)

合集下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案名称:云南的歌会教案编写目的:通过学习云南的歌曲,开展和拓展学生的音乐审美,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认识其特点和魅力。

2.学习云南地区的歌曲,理解其歌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帮助学生发展音乐听辨和表演能力,通过唱歌表达情感和传播文化。

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和其特点。

2.教师播放一段云南的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云南音乐的节奏和独特之处。

第二节:学习云南的歌曲(30分钟)1.教师介绍一首云南的歌曲,并播放该歌曲的录音。

2.教师逐字解读歌词,讲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跟唱,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第三节:练习唱歌和表演(4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云南歌曲,并进行分组练习和排练。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导和帮助,共同提高唱歌和表演的能力。

3.每个小组轮流表演所选择的云南歌曲,并给予评价和点评。

第四节:分享和总结(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分享,每组向其他组展示他们所学的云南歌曲,并演唱一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表达对云南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学习云南音乐,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云南歌曲进行尝试。

教学资源:1.音乐播放器和扬声器。

2.云南的歌曲录音。

3.云南的歌曲的歌词和说明。

教学评估:1.学生的跟唱表现和学习上的参与度。

2.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3.学生对于云南音乐的理解和对于云南歌曲的个人感受的表达。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和演唱云南风格的歌曲。

2.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比赛和演出,展示云南音乐的魅力。

教案备注:1.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2.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和推荐云南的其他歌曲,进行更丰富多样的学习和表演。

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

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
“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写山鸟及其鸣唱展现了云南的美丽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烘托女孩子山歌的淳朴、自然、随意。
教师整理:
“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南的美景,其作用是为云南赶马女孩山路漫歌渲染气氛,衬托了女孩子极富地域色彩的悦耳动听的山歌。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不同民族的歌舞文化。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歌会文化的理解。

2. 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云南的歌会》全文。

2. 与云南歌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第一印象,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的歌舞动作,体验云南歌会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云南歌会,分享学习收获。

(2)学生选择一篇关于云南歌会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3.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我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中蕴含的浓郁民族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云南歌会中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的欣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习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成果。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和民族风情。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2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2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民族文化。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朗读和背诵。

2. 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云南歌会中各种民族文化的内涵。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云南歌会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参考资料:关于云南歌会的研究论文、报道等。

3. 课文:《云南的歌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

(2)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云南歌会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描绘的云南歌会是怎样的场景?(2)全班交流:讨论各组的研究成果,分享感悟。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举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云南歌会的喜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收集有关云南歌会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8.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云南歌会现场,深入了解民族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3)掌握一定的云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3)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交流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内容介绍。

2. 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

3. 云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讲解与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

(2)掌握云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3)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1)云南方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对云南歌会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的深度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云南的歌会》。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云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师对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讲解。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云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练习。

(2)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进行审美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文《云南的歌会》的课后练习题。

2. 收集有关云南歌会的资料,进行阅读拓展。

《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一文;(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学会云南歌会中的几种基本唱法和表演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模仿、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水平;(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采用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云南歌会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多元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与欣赏(1)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2)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3)引导学生关注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

2. 第二课时:学习唱法与表演技巧(1)教授云南歌会中的几种基本唱法和表演技巧;(2)分组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唱法和表演技巧的训练;(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3. 第三课时:深入了解云南歌会(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了解云南歌会的艺术特色;(2)讨论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多元文化;(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新云南歌会的表演形式。

4. 第四课时:课堂拓展(1)介绍云南歌会与其他民族歌会的异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责任感;(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展示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创新。

(2)反思自己在团队协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3)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三、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云南歌会的现场表演视频;2. 图片资料: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3. 教材:有关云南歌会的歌曲、舞蹈等方面的教材;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云南的歌会教案 (2)

云南的歌会教案 (2)

云南的歌会教案1. 引言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

其中,云南的歌会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教案旨在介绍云南的歌会,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2. 什么是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是一种集歌唱、舞蹈、演奏、朗诵以及戏剧等艺术元素于一体的集体表演形式。

它通常在特定的节日、婚庆、祭祀等场合举行,旨在祈求丰收、祈福和展示地方文化。

云南歌会通常由一个团队来表演,团队中的成员包括歌唱者、舞蹈演员、乐器演奏者以及朗诵者等。

他们通常身着传统的服装,并配以精心设计的舞台和道具,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3. 云南的歌会的分类云南的歌会可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云南常见的歌会形式:3.1. 花灯歌会花灯歌会是云南的一种传统歌会形式,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

在花灯歌会中,演员们手持花灯,在歌唱和舞蹈的伴奏下,以各种造型和动作表达喜庆和祝福。

3.2. 庙会歌会庙会歌会是在庙会上进行的一种歌会形式,主要为了庆祝某位神明的圣诞或特定节日。

庙会歌会通常包括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节目,吸引着许多观众参与和观赏。

3.3. 农歌会农歌会是农民在农闲期间自发组织的歌会形式,目的是丰收祈福和娱乐。

农歌会通常由村民自己演唱歌曲、表演舞蹈,并进行群体游戏和互动。

4. 在课堂中教学云南的歌会在课堂中教授云南的歌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以下是一些教学活动的建议:4.1. 观看视频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关于云南歌会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歌会的表演过程和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歌会的特点、表演形式和重要场合。

4.2. 听歌学唱老师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些云南歌会的经典歌曲,让学生先听歌曲,然后尝试跟着歌曲的曲调一起唱。

学生可以通过唱歌感受歌会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

4.3. 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可以教授一些云南歌会中常见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学会配合音乐和歌曲共同完成舞蹈表演。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之二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之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课题主备人课型新授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作者对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过程与方法朗读、揣摩、品味文章描写的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重点 赏析对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文中各种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关注 1.字词积累。

作者的相关知识。

2.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字词,结合132页-一在课文中圈点勾画相关信息教学内容及环节学生活动教师行为设计意图自备、集备补充一、课前活动,交流点评 美文背诵,赏评积累 二、预习检测,明确目标 检测:运用几个成语造句目标:赏析并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三、学习新知,探究质疑1导入: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美文赏评 造句男生齐读指导 检测出示目标导入新课欣赏美文 积累 检测预习 明确学习目标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思考: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1)、赏析人物的描写:以人衬景的写法。

2)、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3、赏读“山路漫歌”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明确: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场面盛况空前 、传承民族文化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掌握一些云南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云南歌会与其他地区歌会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

(3)学会从多元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激发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民族风情的理解。

(2)如何从多元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民族风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提炼课文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深入研究云南歌会,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_公开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_公开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_公开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掌握以下字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应掌握的字词: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某ìng)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第二课时一、研读探究。

1.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云南的歌会教案2(彭东花)

云南的歌会教案2(彭东花)

《云南的歌会》教案单位:平邑县卞桥镇一中执教者:彭东花一、播放《》。

师:听着美好的歌声,看着优美的景色,教师有一种想要到云南去的期望,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咱们一路随着沈从文,走近他漂亮的文字,走进他《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

1.走进作者。

师: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沈从文。

(让生先简介,师补充。

)2.字词演练。

(到黑板写一写,改一改;联系中考:多音字、形近字的比较在中考中必然考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朗诵课文,想一想在“云南歌会”的大题目下,本文写了哪三种场面的演唱,请用精练的语言归纳。

(温馨提示:用“歌唱地址+歌唱方式”的四字短语组织语言)四、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Ppt:你最喜爱哪个场景,请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场景或句子,进一步体会歌会中包括的美。

(温馨提示:能够从形象的描述、优美的修辞、精当的词语、丰硕的意蕴、有趣的标点符号等角度入手。

)【山野对歌组】(学生说)Ppt:体会语言的妙用:那次听到…….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体会叠词、动词的妙处,让生演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一番。

注意对学生朗诵及写作方面的指导。

)以年轻女子为例与原文对照赏析:Ppt:性格爽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的糯米牙,穿了身平民裤,腰间围个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油光光辫发在头上。

师: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作家,仍是研究中国衣饰的专家,他对服装的色彩和式样很有研究。

在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衣饰研究》。

师:真是“景美歌醇人豪放,山野对歌竟风流。

”沈从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描述,让咱们看到了云南妇女的淳朴美,让咱们感受到了云南民歌所散发着的泥土芳香。

(作者为何把人物写的如此之好呢?读完文字就像活灵活现的站在咱们眼前一样。

————1.认真认真的观看生活;2.用上动作、神态、外貌描述;3.依照必然的顺序上-----下------上写。

)【山路漫歌组】(学生说)师:天是如此之蓝,花是如此之美,鸟鸣声如此婉转悦耳,和赶马女孩的歌声彼此应和,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云南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引导进入课文主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2.讨论云南的歌会的特点,如:歌会的形式、歌曲的内容、演唱的方式等。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云南的歌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诗意的表达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并进行欣赏。

三、写作技巧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观察、描绘、抒情等。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实践,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歌会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二、民族文化探究1.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如:民族歌曲、民族风情、民族习俗等。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三、课堂实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如:学唱云南歌曲、表演民族舞蹈等。

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2

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2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文化,感受云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通过学习云南歌会,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云南歌会的背景及特点2. 云南歌会的代表作品3. 云南歌会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三、教学重点1. 云南歌会的背景及特点2. 云南歌会的代表作品3. 云南歌会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四、教学难点1. 云南歌会的演唱技巧2. 云南歌会的表演形式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云南歌会的相关资料,如音频、视频、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一、云南歌会的背景及特点1. 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唱腔等。

二、云南歌会的代表作品1. 介绍云南歌会的经典作品,如《小河淌水》、《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2. 分析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地域风格。

三、云南歌会的演唱技巧1. 教授云南歌会的基本演唱技巧,如呼吸、发音、共鸣等。

2.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云南歌会的演唱风格。

四、云南歌会的表演形式1. 介绍云南歌会的表演形式,如独唱、对唱、群唱等。

2. 教授学生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如肢体语言、情感表达等。

五、云南歌会的排练与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云南歌会的排练,分工合作,确保每个人掌握自己的部分。

2. 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实践,提高演唱和表演能力。

六、云南歌会与民族文化的传承1. 讨论云南歌会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和热爱我国民族音乐,培养传承意识。

七、云南歌会与其他地区歌会的比较1. 分析云南歌会与其他地区歌会的异同,如旋律、节奏、唱腔等。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样民族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八、云南歌会与当代音乐文化的融合1. 探讨云南歌会与当代音乐文化的融合现象,如流行歌曲中的云南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云南歌会。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包括背景和特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涉及的云南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云南的歌会》的基本内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涉及的云南民族文化,学生的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

3.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涉及的云南民族文化,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后作业2. 深入研究一种云南民族文化,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3. 根据课文中的素材,完成一篇创意写作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准确性。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以课文中的具体歌会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云南的歌会教案二

云南的歌会教案二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金满斗会(5)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之二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之二

《云南的歌会》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进程与方式:学习人物环境及场面描述的方式。

情感与态度:熟悉云南少数名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进程】一、一、 导入二、粗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速读文章,清除字词障碍,整体感受文本。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查资料解决并完成练习。

蹲踞( ) 譬喻( ) 糯米( ) 气氛( )规矩( ) 掠起( ) 铁箍( ) 土坎( )阉鸡( ) 忌讳( ) 迤西( ) 吆喝( )二、 细读课文,一句话归纳文章内容。

明确:从不同场面对云南人民热情歌唱活动的描述。

三、精读文章,深切理解一、板书问题,带着问题精读。

问题:假设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给游客介绍云南歌会风俗。

(歌会形式和特点)(讨论) 明确:山野对歌 具有对抗赛性质 人物肖像描述山野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环境描写山寨传歌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场面描写第二课时一、温习字词二、重点段落解读一、仿照下面人物描述的方式,写你最熟悉的人。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周围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平民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明确:肖像描述二、阅读第四段,找出描述看歌会路上景色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 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郁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明确:“开满杂化的小山坡”,“各类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环境描述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描述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又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了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赏析句子。

抄写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评。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现状和历史的渊源。

2、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3、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二、教学内容: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通过云南的美食或者其他方面先引出云南这个话题,让学生了解云南的多元和多彩的文化。

2、核心环节(25分钟)(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老师通过PPT展示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老师从云南的人文、地理等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老师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老师让学生自己发挥创意和想象,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设想自己的歌会,并设计相应的方案。

3、结合环节(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设想和方案,针对每个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设想和方案。

4、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再次强调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清晰、深入的认知。

四、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

2、评价标准:(1)参与度。

(2)设计能力和创新性。

(3)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作品质量和创意度。

3、评价结果: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同时,通过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本节课针对云南的歌会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课件讲解、视频体验、自己设计的歌会方案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案单位:平邑县卞桥镇一中执教者:彭东花一、播放《》。

师:听着美妙的歌声,看着优美的景色,老师有一种想要到云南去的渴望,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沈从文,走近他美丽的文字,走进他《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

1.走进作者。

师: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沈从文。

(让生先简介,师补充。

)2.字词演练。

(到黑板写一写,改一改;联系中考:多音字、形近字的比较在中考中一定考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朗读课文,想一想在“云南歌会”的大标题下,本文写了哪三种场面的演唱,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温馨提示:用“歌唱地点+歌唱方式”的四字短语组织语言)四、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Ppt:你最喜欢哪个场景,请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场景或句子,进一步体会歌会中蕴含的美。

(温馨提示:可以从形象的描写、优美的修辞、精当的词语、丰富的意蕴、有趣的标点符号等角度入手。

)【山野对歌组】(学生说)Ppt:体会语言的妙用:那次听到…….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体会叠词、动词的妙处,让生表演——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一番。

注意对学生朗读及写作方面的指导。

)以年轻女子为例与原文对比赏析:Ppt: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的糯米牙,穿了身布衣裤,腰间围个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油光光辫发在头上。

师: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作家,还是研究中国服饰的专家,他对服装的色彩和式样颇有研究。

在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师:真是“景美歌醇人豪放,山野对歌竟风流。

”沈从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云南妇女的淳朴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云南民歌所散发着的泥土芬芳。

(作者为何把人物写的如此之好呢?读完文字就像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1.仔细认真的观察生活;2.用上动作、神态、外貌描写;3.按照一定的顺序上-----下------上写。

)【山路漫歌组】(学生说)师:天是如此之蓝,花是如此之美,鸟鸣声如此婉转动听,和赶马女孩的歌声相互应和,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师:本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景色,写花、写鸟,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的歌唱到底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让学生问材料补充:“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

如没有一种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材料补充:沈从文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作者的心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

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

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本段写的如此之好呢?————动静结合、巧妙动词的运用、比喻修辞的手法、由近及远的写法。

)【村寨传歌组】(学生说)师:这真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一间民歌的山野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材料补充:“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我从不隐晦这点感情。

”——沈从文《边城——题记》(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本段写的如此之好呢?————除了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关键是作者走进农人的生活,细心观察,把感情融入到了对农人的情感里。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往往触及他们生活的卑微,使读者感受不到他们存在的尊严。

而沈从文是个例外。

他善于发现农人美好的东西,他的心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

)总结:沈从文不愧是文学大家,在描写三种唱歌场面时,不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手法上也各不相同,使行文摇曳多姿,凸显了云南歌会的万千情趣。

五、深入探究,达成共鸣。

Ppt: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小结:是的,这种情感一直在作者的血脉中涌动,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始终在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

六、拓展延伸,走进民俗。

师:此时,也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走进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吧!Ppt: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请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家乡风俗的热爱吧!Ppt:出示以下内容。

师: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劳苦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

我期待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七、布置作业。

Ppt:课文在描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种是什么?请运用其中一种写作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写人,写景,或写一个场面〉150字左右。

【山野对歌组】学生1:我喜欢“山野对歌”这一场景。

因为这一场景中人物的描写非常形象。

如第2段的这个句子“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其中“一连唱败三个对手”“学生2:我觉得第2段的这个句子好“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理理”叠词,写出了年轻妇女在唱歌得胜后的喜悦、高兴的心情。

尤其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谦虚中含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朗读用轻松、高兴的心情,并带上手势)学生3: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这个句子,除了叠词的运用,还有动作描写。

如“站起身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些动词,写出了年轻妇女唱胜后的谦虚自豪、质朴大方。

还写出了妇女的豪爽,因为她们口渴时会喝酒而不是喝水。

学生4:这一段的“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

”这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年轻妇女唱胜后的得意神态。

学生5:(表演这一段,夹带手势。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学生6:第三段还有体现年轻妇女豪爽、大方、争强好胜的特点。

如“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学生7:我们组还从外貌描写上看到了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和勤劳、质朴。

如“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牙”“头发”妇女的勤劳。

【山路漫歌组】学生1:我们组喜欢的是“山路漫歌”,它写的环境很优美,读着这样的句子就像是身临其境一样。

如“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山路上报春花的美景。

再加上女孩的歌声,构成了富有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真是美极了。

学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

”其中“慢吞吞”的这个词突出了骑马人的悠闲,也正是有了“慢吞吞”这个词,才可能欣赏路上美丽的景色以及赶马女孩的歌唱。

学生3:我喜欢第4段写“戴胜鸟”的句子。

如:“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花茸茸”一词写了鸟的漂亮;“矗起”“瞪着”给震住了,从侧面来烘托山路漫歌的美妙。

(读出动词的韵味)学生4:我喜欢第4段写“云雀”的句子。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唱歌”(读出动词的韵味)学生5:老师,我再给写云雀的句子做点补充。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唱后,那种欢快的心情。

学生6: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写的非常好。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这句话通过“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学生7:老师,我有一个疑问:这一段大部分都是描写景色,写花、写鸟,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关系吗?学生8:有关系。

我觉得本段写花、写鸟,属于环境描写,突出了云南美丽的风景,为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

它起烘托、渲染的作用。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学生9: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作用是用美丽的环境映衬美丽的歌声。

告诉我们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村寨传歌组】学生1:我们组喜欢的是第5段的“村寨传歌”这个场面。

如:“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这个句子通过“院子两楼”“男女老幼百多人”“足足”这些词,写出了参加盛会的人数之多,突出了集会的盛大。

有一种盛况空前的感觉。

(重音朗读划横线的句子,并且语速要适中。

)学生2:写场面宏大的句子还有“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其中的“一连学生3:通过集会人的服装,也可看出盛会的隆重。

如这个句子“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了这个盛会很吸引人。

学生4:老师,我不光找到了集会人多的句子,还找到了参加聚会人广的句子。

如“我以一个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

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都是一些地地道道的草根阶层。

学生5:还有一个句子突出了“传歌”的特点。

如“集会表面说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反复唱下去,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热情,尤其是老年人,他们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所知传承下去,我很佩服他们。

我觉得这也是云南民歌能代代相传的原因所在。

学生6:说道老年人,我不得不佩服的是那个老吹鼓手。

他是这次集会里的特写。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

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歌库”“歌库”学生7:我最喜欢写声音的句子,它突出了歌会的质量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