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与反思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相传由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

),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重点字读音

资料显示(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厌”通“餍”、“知”通“智”

3、学生齐读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四)、理解课文

1、阅读文章第一节,思考:晋、秦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用原文回答,并试着翻译)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

”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

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道出了晋国攻郑的原因,是第一段的关键之处。

2、这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那么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明确: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还有一原因是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流亡途中,在秦国受到优待,纳秦伯女怀赢为夫人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秦晋之好。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利,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

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这里可以说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先天的可能性

3、第一段很短,仅25字,却道出了很多内容,除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一原因外,还有什么?

明确:“晋军函陵,秦军犯南。”这两句话交代两军的战略位置及战略意图,似乎与后文关系不大,实则至关重要。这种耐人寻味的部署,

为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我们来看一下秦晋围郑的形势图。(地图显示,多媒体)

由图可知,晋军攻入郑国,屯兵函陵,兵临郑国都城新郑城下,而秦军却要越过晋国从郑国东北南下包抄新郑,晋国一箭双雕的意图不

言自明;而秦军除了助一臂之力之外显然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战果。这无疑暴露了秦晋之好实则各怀鬼胎。如果秦晋两军换防或者联合统一行

动的话,烛之武可能就很难退秦师了。

4、在分析完秦晋围郑的原因后,我们就来看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了。但文章在第一段后并没有接着就说烛之武退秦师,而是由佚之狐和

郑伯的对话中引出了烛之武这个人。佚之狐对郑伯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

也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5、那么烛之武是怎样接下这个任务的呢?

明确:面对郑伯,他显得不卑不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明显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从谏如流。“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义无返顾赴敌营。

(学生齐读第一、二段)

6、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伯。那么烛之武见秦伯,为什么不在大白天光明正大

的从城门出去,而是要“夜缒而出”呢?

明确:“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同时也可说明烛之武的机智和细心,

为了掩人耳目,不让晋军发现,所以才在夜里悄悄的去见秦伯。

(下面这段说辞,只有125个字,却成功地劝退了秦伯,表现了烛之武高明地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请大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

文知识,再结合注释把这段话先自由朗读一遍。)

7、提问:烛之武劝退秦君用了哪些理由?(学生可用书中原文回答,并试着翻译。师根据

具体情况解释其中重点词句。)

理由有三点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

显得“君之薄”。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

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

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句话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我们想想,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

、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舍郑,秦王当然

要权衡利弊了。)

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句话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

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

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8、由这三个理由可以看出

对秦

亡郑————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将有大害

9、由此,可以总结出,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一、善于利用矛盾。

二、善于分析利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