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微课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平顶山市第二中学李军亮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两个“一”,是学生由初中阶段步入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是高中阶段整个必修部分文言文系列阅读的第一篇。
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体现高中文言文学习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过度与衔接,同时还应该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指明基本的方向。
即一方面继续重视积累与识记,另一方面增加对词法和句法的学习。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
通过初中阶段的积累和识记,高一新生具备了浅层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而高中文言文学习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比初中都增加了,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突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单了解《左传》。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重点)(3)分析鉴赏烛之武的说词。
(难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不计前嫌、大义使秦、稳健机智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启发式教学。
该法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课件辅助法。
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
(二)学法1.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注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锻炼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2.注解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注解课文,突破重点,标记难点,质疑交流,从而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3.合作鉴赏法。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梳理思路,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研读第三段后半部分及第四段,分析鉴赏烛之武说词。
五、说教学过程我今天重点说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当中有。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析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智勇双全,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烛之武的忠诚、智谋和爱国精神;(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和策略;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和策略的深入理解;2.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解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让学生勾画出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并查阅词典,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和策略;(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讲解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和策略,分析其巧妙之处。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翻译和解释文中难点句子;(2)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2)强调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和策略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3. 深入思考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和策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一部分,该文学作品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述烛之武一系列的事迹展现了其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形象。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具有艺术性和历史性的双重价值。
下面我将针对该作品进行一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集《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其中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选学内容出现。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能够:1.了解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2.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烛之武的形象,表达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崇尚和赞美;3.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并理解文章,学生能够了解烛之武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学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一些古代文化和典故,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发表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和提升。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共同了解烛之武的基本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为学生进入文章阅读做好准备。
2.阅读与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通过询问学生的理解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
3.分析与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讨论烛之武形象的塑造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等。
4.写作与表达: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描写和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于烛之武的印象和对文章的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一)说学情: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
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
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认知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典范,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了烛之武以其智慧和口才说服秦军撤退的故事。
本课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感悟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复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并理解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及特殊句式。
2. 故事内容理解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3. 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烛之武的说服技巧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3. 角色扮演分配学生扮演烛之武和秦军将领,模拟说服过程。
4. 多媒体辅助使用PPT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烛之武的故事。
2. 知识讲解逐段讲解文言文,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3.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说服策略。
4. 角色扮演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烛之武说服策略的短文。
2.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文言文翻译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反思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欣赏历史人物智谋和策略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 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详细经过;2. 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微课视频;2. 课文文本;3. 相关历史资料;4.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看微课视频,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
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课文讲解(15分钟)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
引导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 写作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短文。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注重逻辑和条理。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延伸1. 拓展学习(10分钟)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烛之武的其他历史故事或相关人物,如其他战国时期的智者、谋略家等。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查找网络资源等方式自主学习。
2. 比较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比较分析,将烛之武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从智谋策略、人物性格、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微教学设计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回顾历史,重温秦晋郑三国发生的故事。
本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退”的前面加一个词或者短语,使文意更加明确。
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烛之武()退秦师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
(每段用四个字概括)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点拨关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
以下分析供参考——(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分形几何及其应用简介课程号:06191280课程名称:分形几何及其应用英文名称:Fract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周学时:3-0 学分:3预修要求:实变函数,概率论内容简介:分形几何学是由法国数学家B.B.Mandelbrot在20世纪70 年代创立的。
“分形(fractal)”一词,也是由他提出,它来源于拉丁语“fractus”,含有“不规则”或“破碎”之意。
与描述规则形状的欧几里德几何不同,分形几何研究一类非规则的几何对象,并为研究这些对象提供了思想、方法、技巧等。
作为应用,它可以构造从植物到星系的物理结构的精确模型,而这是传统几何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分形几何是一种“新”的几何语言。
选用教材或参考书:教材:《分形几何---数学基础与应用》,谢和平等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参考书:K.J.Falconer, The Geometry of fractal set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5)《分形与图象压缩》,陈守吉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分形几何及其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分形几何及其应用》课程主要是面向数学系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总学时数为48,一个学期完成,学分3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熟识基本理论;会应用基本理论考察自然现象的分形本质,计算分形维数,在图象压缩方面有初步的应用。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1,每周布置作业,作业量2---3小时。
2,每章结束安排习题课,讲解习题。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3学时,上课时间共16周。
主要内容:(一)预备知识(3学时)1,基本集合和测度理论2,概率论知识3,质量分布(二)Hausdorff 测度与维数(6学时)1,Hausdorff 测度2,Hausdorff 维数3,Hausdorff 维数计算的例子4,Hausdorff 维数的等价定义5,习题课(三)维数的其他定义(6学时)1,盒计数维数2,盒计数维数的性质和问题3,修正盒计数维数4,另外一些维数定义5,习题课(四)维数计算方法(9学时)1,基本方法2,有限测度子集3,位势理论方法4,Fourier变换方法5,习题课(五)分形集的局部结构(6学时)1,密度2,1-集的结构3,s-集的切线4,习题课(六)分形集的投影和分形集的积(9学时)1,任意集的投影2,整数维集的投影3,乘积公式4,习题课(七)自相似和自仿射集变换确定的分形(9学时)1,迭代函数系统2,自相似和自仿射集3,对编码成象的应用4,习题课四、教材及主要参考用书教材:《分形几何---数学基础与应用》,谢和平等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参考书:K.J.Falconer, The Geometry of fractal set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5) 《分形与图象压缩》,陈守吉等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1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1【课题】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教学目标】掌握、学习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教学重难点】掌握、学习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教学时间】15分钟【教学过程】今天我要讲的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微型课,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围绕“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一点,进行剖析。
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导入同学们,上一次我们讲了秦晋围郑的紧张局势,郑国派出说客烛之武前往秦国游说。
我们都做过预习工作,请大家一起告诉我,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了吗?(生答)没错,秦国不但退兵了,还主动派人去保护郑国。
想知道烛之武的游说魅力在哪里吗?想学习烛之武的游说技巧吗?想成为烛之武这样的人才吗?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剖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让你们瞧瞧,什么叫做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二、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板书)师: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说服秦伯,自然就得知道秦国攻打郑国的原因,同学们知道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吗?(生答)究其原因,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烛之武正是看清了“利益”这一着眼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是怎么围绕“利益”斩断了秦晋的联盟。
烛之武既然能够说服秦伯,这番话一定是非常精妙的,请大家把烛之武的原话朗读一遍。
首先我们来看烛之武说的第一层理由。
1.以退为进(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到了敌军的阵营中说的第一句话是非常关键的,你们首先想对秦王说什么?(生答)那么咱们来看看烛之武首先怎么说的呢?(此时可与学生的答案做对比,突显烛之武游说技巧的老辣。
主要讲解“以退为进”法)这里实际上拉近了烛之武与秦伯的距离,也让秦伯认为和烛之武谈话是有必要的。
再来看第二层理由。
2.晓之以害(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消减了秦伯的疑虑之后,烛之武就正式开始与之周旋了。
咱们上节课已经让大家了解了秦、晋、郑的地理位置(在黑板上划出,并依据文章详细讲解:秦国想要越过晋国把郑国当做边邑,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优秀教案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左传》当中的一个故事,说春秋时期实力强盛的晋国,因为当年边境小国郑有两件事对不起自己,便联合秦国去围攻它,郑国局势非常紧张,当即派出说客烛之武前往秦国游说。
最后秦国不但撤军,还留下三员大将保护郑国。
那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剖析烛之武的说辞,看看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讲解1.【动之以情】“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被两个大国围攻,郑国已是危在旦夕了,所以烛之武此时要说的第一句话是非常关键的,他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说我们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已经接受了。
可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还怎么敢来给您添麻烦呢?这个开篇很不一般啊,烛之武关于母国郑的利益一句都没提,此行好像就是来是为秦国..考虑的,攻打郑国是不太妥当的——几句话之内成功消灭了秦穆公的戒心,反而激起他的好奇心...,以退为进,姿态放得非常低,动之以情,为自己争取到说话的机会。
(1.动之以情)2.【晓之以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消减了秦伯最初的疑虑之后,烛之武就正式开始与之周旋了。
他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咱们先来看一下三国的地理位置(画图,黄河流域的两个大国秦和晋,郑国只是东边的一个小国)秦国想要越过晋国把郑国当做边邑,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如果郑国的土地、人口等资源等划分给晋国,这无疑会增大晋国的整体实力,“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厚薄”的对比,准确地抓住利益..的要害处,极大地震动了秦王。
可地理位置有目共睹,这客观的道理让秦王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的同盟关系。
(2.晓之以理)3.【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到这里,秦伯已经开始动摇了,但如果继续挑拨,恐怕会引起反感....,有点冒险。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 (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doc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
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1.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1.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五、教学方法[4] [5]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设计(一)布置预习①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②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a. 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b. b. 了解城濮之战。
③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④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⑤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1.1.导入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2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2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微课2《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2 【课题】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对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的形象做出概括性评价【教学重难点】分析第二段中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间】15分钟【教学过程】今天我要讲的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微型课。
重点分析第二段中出现的三个人物的鲜明形象,旨在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做出概括性评价。
一、导入我们都知道《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选自《左传》,上节课我讲过《左传》是记录什么的著作呢?(生答:外交、军事、文化、政治、经济)没错,《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一个军事与外交的故事。
说到外交就不由得想起辞令、语言,这篇课文的主要篇幅也正是人物的对话,今天我们就要从第二段的对话中分析人物形象。
二、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板书)请大家看到第二段,咱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师:这段话中写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生答,板书: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1.分析佚之狐首先来看最先出场的佚之狐。
佚之狐说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佚之狐的心情呢?(生答)通过分析佚之狐的心理,推测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生答:既有焦急,又有肯定)。
说明他与烛之武的交情很好,很了解烛之武的才能,充分信任烛之武。
即可推出佚之狐独具慧眼。
2.分析烛之武①佚之狐举荐了烛之武,可是当郑伯来邀请他的时候,他答应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答)烛之武又说了什么?(生答)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语言,从他满腹牢骚的语气词中肯定,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根据文章具体分析)虽然他已经被郑伯耽误了这么多年,当郑伯终于想起他的时候,他有没有摆出一幅居高临下、幸灾乐祸的神情呢?他在自嘲的过程中又间接、委婉地批评了郑伯早年的用人不周,既没有贬低自己的气节,也保存了郑伯的面子。
由此推出他深明大义,有气节。
(接下来分析郑文公。
由于讲课的思路是按照文章故事的发展来的,所以讲到文段最后才可提出烛之武的另外一个特性)3.分析郑文公面对如此牢骚满腹的烛之武,郑文公又是怎么劝他的呢?(生答)他作为一国之君主动向自己的臣子道歉,说明他来请烛之武出山的心愿非常的……(生答)推出郑伯的诚恳。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1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烛之武()退秦师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
(每段用四个字概括)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1.点拨关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__。
三、以下分析供参考——(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__,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2. 课文出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3.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a.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b.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c.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和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总结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智谋解决问题,分享个人经验和感悟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相互启发3. 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智谋解决问题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事例,增强课堂趣味性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思考与感悟: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和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课文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预习下节课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烛之武的智谋和寓言故事的意义。
7. 布置作业:宣布课后作业,确保学生明确作业要求。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续)5. 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智谋解决问题。
6.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20分钟微课教案.docx
《烛之武退秦师》20分钟微课教案朱琼仙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完成基本的知识传授外,还要引导学牛联系中外、贯通古今,拓展视野,形成一定知识体系,对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和深刻解读,还应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的培养和提高。
并且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联系现当代生活,体现一定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挖掘现实意义,并能适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对未来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烛Z武退秦师》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属于一篇先秦历史散文,也是高中全部语文课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虽篇幅短小,但文言基础知识集中,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明显,具有一定的文言教学典范性,对进一步的文言课文学习具有开启意义。
尤其是其中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更是历来被大家所称道。
对于学生认识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知识体系的贯通和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和熏陶,具备一定的文言学习基本能力,又有辅助的相关历史学科的知识,对文章深层内涵和文化意义也有一定的思考。
但缺乏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探究和广义解读,往往只是就篇章而篇章,且对初中和高中以及课内和课外知识割裂性较严重,不能连点成线,以点带面,以及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详细解读烛之武劝说步骤,总结出能够劝说成功的主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由主因出发寻找劝说成功的规律,并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 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重难点1、劝说原则的总结和运用。
2、挖掘这些原则对现实牛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初三学过的文章《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文学知识的再次回顾。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数字媒体全方位展示。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多媒体、PPT课件、音频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以及背景介绍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师: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名叫《曹刿论战》的文章,请问大家还记得他的出处么?是了,正是出自《左传》。
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左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不过在此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对于《左传》一书了解多少?)《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
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说明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烛之武退秦师》中层层深入的说服艺术,并将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运用于自己的生活。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入明确烛之武每一句话后的真实目的与隐藏智慧。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文中的四场说服
分别是佚之狐对郑伯,郑伯对烛之武,烛之武对秦伯,晋文公对子犯。
本节微课的重点在最为精彩的一场说服:烛之武对秦伯。
(二)明确对象选择的原因
为什么选择秦伯而非晋文公:
(1)(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郑得罪的是晋国,而秦国只是晋国的小伙伴,无直接矛盾。
(2)(晋对秦)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国对秦国曾有不义之举,两者本就有矛盾。
(3)(秦)越国以鄙远。
地理位置比晋要弱很多,所以在这场对决中只是一个跟班角色。
(三)明确这场说服的五个层次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5)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四)层层深入的说服艺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秦伯对烛之武必有戒备,而烛之武坦诚认清形势,识时务者为俊杰,并非来求情,打消了秦伯的疑虑。
而后笔锋一转,突出秦国的利益,站在了秦国的立场上。
因此此句为“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进一步谈有何不利:经过别的国家来管辖一块土地,不方便,请看秦、晋、郑在当时的分布图。
若郑亡,最可能的后果是郑被晋独吞。
因此此句为“阐明危害”,动摇了联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现在本可乘胜追击,可秦晋两国关系密切,曾结为秦晋之好,若继续谈坏处,有挑拨离
间之嫌,因而宕开一笔,谈保全郑国对秦国的好处:既不用担心治理,又能给秦国提供路途上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烛之武的高明之处:“许之以利”,巩固了两国友谊。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摆事实,说明了秦国曾经的不义与贪婪。
因此这里是“以史为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秦晋之好的假面撕碎给秦伯看:秦晋争霸才是内核。
将亡郑上升到了阙秦利晋的高度:亡郑事小,可郑的存亡与秦的霸业息息相关。
因此这里是“劝秦谨慎”,紧紧抓住了秦伯的心,打动了秦伯,因此非但退兵,还派人守卫。
由此可见,唇齿之间,秦伯从准备攻打到认为亡郑是“无利,有小害”的事,再到看到舍郑“无害,有小利”,最后发掘亡郑“将有大害”,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五)退兵艺术评价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晓之以弊,动摇秦军;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总而言之,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善于分析和运用矛盾。
这也是我们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的方式。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