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6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e3b2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9.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269836227916888586d72a.png)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2、通过诵读,品读本文精彩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把握本文的论辩技巧。
3、学习烛之武的担当精神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2、把握课文中的论辩艺术是本课难点;学法指导:1.借助历史背景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按照课文叙事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语、句式和梳理文章大意。
3.引导学生注意论辩细节,体会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归纳法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提问:当国家处于战争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什么就显得特别重要。
明确:军事、外交。
从古至今决定国家危亡的重要因素是军事实力和外交。
中国古人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因而在国家危险关头,首选的解决问题办法是外交,其次才是军事。
今天我们要读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
(10分钟)1.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2.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52747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3.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2)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2)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空间。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学生对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ba6db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c.png)
《烛之武退秦师》精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现实的无奈;(2)体会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和忠诚精神;(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3)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古代战争背景和文化内涵;(2)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3)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烛之武的英勇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指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合作探讨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关注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文本解读、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等方面;(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3)给予学生中肯的反馈意见,促进学生不断提高。
3. 单元测试:(1)设计测试题,考察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了解学习效果;(3)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e706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b.png)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预习要求: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2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教学过程:导入: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不?“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
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
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
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
同学们知道这个武将是谁吗”教师分析: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
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主角烛之武。
二、解题:烛之武是一个人,而秦师,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但是就算没有十万百万也有成千上万吧。
一人退一万人,这可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牛多了,后者只是把人挡在门外就可以了,而烛之武,本文的主角却是让这攻城的几万人老老实实的请回家了,这气魄,这能力,不平常吧!他是怎么退的,是像张飞一声大吼,用勇退,还是像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智退,这个问题相信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都会有一个答案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31f95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8.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烛之武的行为;3. 将烛之武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烛之武退秦师》;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2)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烛之武的生平事迹;(3)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4. 角色扮演:(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烛之武、秦师等角色;(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态度教育:(1)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行为中,认识到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重要性;(2)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豪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fb9a30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材:《烛之武退秦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3)能够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通过欣赏和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尊重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3)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分析。
(2)文中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欣赏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形象和智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自主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2)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讨论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并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深入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72267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0.png)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2c60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f.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8640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6.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文学风格。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解读文言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无情,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2)体会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3)提高审美情趣,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文学风格。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解读文言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长句、难句的翻译。
(3)对课文深层次寓意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欣赏:(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文学风格。
(2)欣赏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5.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长句、难句。
(2)纠正翻译中的错误,讲解翻译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f145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3.png)
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文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讨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 熟练朗读和背诵文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词汇。
2. 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5. 朗读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正确的价值观。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分析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等。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26ec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c.png)
提问导入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 学生进入课文主题。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包括各国之间的关系、 战争频繁等。
人物背景
介绍烛之武、秦穆公等主 要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 格特点等。
事件背景
介绍秦晋围郑的原因和经 过,以及烛之武如何被派 去说服秦穆公退兵。
课文分析
针对性反馈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 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 发展自己的潜能。
激励性反馈
多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肯定,增强 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05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升
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需要反思所教授的内容是否与 教学目标相符,是否有效地传递了知识。
课堂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 式,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
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的学习效果。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 率以及对待作业的态度等。
指导学生
提供反馈
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词汇理解、句子 分析和主题探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帮助 他们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多媒体教学
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历史 背景和相关图片,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 关信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245a01240c844768eaee11.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
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
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说辞方面(层层深入):(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ad4debfad6195f302ba657.png)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了解《左传》→熟悉背景→疏通课文→掌握字词句→了解结构美→欣赏游说艺术→人物形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5fad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d.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了解古代军事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古代军事策略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生平介绍、古代军事策略等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自由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遇到生僻词汇可以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
3. 翻译讲解:老师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古代军事策略。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烛之武和其他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演进行点评,总结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原文,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8. 课后反思: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烛之武的智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思考如何运用智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其他历史上有名的智谋故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岳飞抗金等,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原文背诵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评价学生对烛之武智谋的理解,看是否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赏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赏析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6d1beeaf1ffc4ffe47acdf.png)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赏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
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二、问题探究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
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d2aea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b.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叙事散文。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课文所选的《烛之武退秦师》内容生动,既反映了《左传》的文学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典范,学生通过学习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并且为下一阶段学习《战国策》打下基础。
二、三维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
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
3.感受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的非凡气质和无畏精神。
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烛之武智退秦师的人物形象。
难点:1.本文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
2.本文人物形象刻画。
3.通过本文的学习,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应多读少讲,以疏通文字,积累语感为主要任务。
)(1)自读:整体把握,明确文章主要内容,对较难的词语加以标注,以方便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诵读:反复朗读全文,尤其是读那些文质兼美的句子。
增强文言语感。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养成利用各种媒体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诵读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共同解决。
)(1)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以“烛之武”为核心话题,勾连文章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2)采用诵读教学法。
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通过朗读、圈点、质疑、讨论、讲评等方式使课堂活动形成高潮,形成教学互动的态势。
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古代先贤的行文风采。
采用诵读法教学时要注意层次递进:初读,读准字音断好句读;再读,整体把握读懂文义;三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梗概;四读品读人物形象;五读感悟人生启示。
(注意每一步的学法指导。
)学生可在课下编写课本剧,通过舞台将所理解的文章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练习学习指要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作者(编者)情况、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2、概括了解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地理形势以及各国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典章制度、官职称谓、人物身份等有关知识。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准确地掌握本单元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音形义,能结合上下文句揣摩某些词语的含义,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4、反复朗读,加强理解,读出节奏和语气来,直至能背诵。
5、结合时代背景,认真研读,能根据课文中的情节与对话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归纳其性格特征。
6、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能简要归纳各层大意,理解各层间的内在联系。
7、能够较正确地将某些文句译成现代汉语。
8、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学习难点:古今同形异义词、古今句式的异同、古今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
学习关键: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基础知识要记准,记扎实,要随时梳理文言知识,并要随时与现代汉语沟通。
2、要与前三个单元所学的现代文阅读相沟通,把阅读能力迁移到文言文阅读之中。
学习监测第十三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借助字典,初读课文。
2、笔答课文练习一。
3、积累尚感生疏、未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4、把疑难问题记下来,留待上课时解决。
课堂练习及能力训练1、加线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汜(fàn)南失其所与(yù)不知(zhī) 陪(péi)邻B、缒(zhuì)佚(yì)之狐烛(zhú)之武C、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夫(fú)晋,何厌之有D、逢(páng)孙越国以鄙(bǐ)远阙(quē)秦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贰于楚(从属二主)晋军函陵(驻扎,动词)辞曰:臣之……(告辞,动词)B、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动词)亡郑以陪邻(增加,动词)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动词)C、行李之往来(出门带的衣物等东西,名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又欲肆其西封(放肆,动词)D、若不阙秦(使……损害,使动用法)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动词)以乱易整(改变)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夜缒而出,见秦伯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C 、无能为也已D 、必能裨补阙漏共其乏困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下面两组句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都正确的一项分别是(1. )(2. )①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A、君知/其难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B、君/知其难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C、君知其/难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君/知其难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与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分别是①例句:(佚之狐)许之()②例句:越国以鄙远()A、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舟)高可二黍许B、先帝不以臣卑鄙C、大铁锥,不知何许人也C、蜀之鄙有二僧D、潭中鱼可百许头D、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③例句:夫晋,何厌之有()④例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厌学辍学A、微言大义B、不厌其详B、微服私访C、学而不厌C、微斯人,吾谁与归D、悲观厌世D、见其发矢十中九八,但微颔之6、下面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两项是()①()和()②()和()A、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夫晋,何厌之有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亡郑而益于君D、夫战,勇气也7、与例句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①例句:辍耕之垄上()②例句:焉用亡郑以陪邻?()A、是寡人之过也A、朝济而夕设版焉B、子犯请击之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吾欲之南海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夫晋,何厌之有D、子亦有不利焉③例句:吾其还也()A、吾知其难也B、又肆其西封C、失其所与D、安陵君其许寡人8、用先背诵后默写原文的方法,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①晋、秦两国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国难临头,郑伯请求烛之武去见秦穆公时先致歉而后说明利害关系,他说:____________③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其说辞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分为两小层意义:第一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亡郑,对晋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存郑,对秦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G、不计恩怨,热爱祖国第十四课勾践灭吴课前预习1、读课文两遍以上。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2、给下列文言词语注音。
栖贾人絺会稽蕃饩餔3、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共知()越国之政贾人夏则资()皮待乏()行成()事()君广运()今越国亦节()矣亿()国人皆劝()4、解释下列先秦词语。
二三子丈夫(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上党()之国课堂练习及能力训练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
政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子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二三子()父勉其子()夫夫虽无四方之忧()非其夫人所织()将帅二三子夫妇()生丈夫()达吾请达王甬、句东()其达士()2、下面两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是()A、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令孤子、寡妇、疾疹、贪病者纳官其子B、不足以辱君矣赂君之辱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
①係妻孥②沈金玉于江③上党之国④南至于句无⑤令壮者不取老妇⑥将免者⑦其达士,洁其居⑧摩厉之于义⑨亿有三千4、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①夫差与之成而去之②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④时雨既至,必求之⑤何后之有⑥唯君左右之⑦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⑧夫吴之与越⑨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己⑩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5、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③吾不能居其地④此其利也⑤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⑥必泣葬埋之,如其子⑦非其身之所种不食也⑧其有敢不尽力者乎⑨乃致其众而誓之曰6、指出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
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私于下执事曰③沉金玉于江④女于王⑤又有美于此者⑥宦士三百人于吴⑦摩厉其于义⑧乃号令于三军曰7、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③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8、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
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②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③将免者以告④昔天以吴予越⑤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9、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词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唯君左右之②请勾践之女女于王③美其服④必庙礼之⑤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10、翻译下面语句①无乃后乎?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③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④如寡人者安与知耻?⑤熟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⑥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11、本篇课文可大体分为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几个层次,请根据提示概括段意、层意。
一、勾践行成于吴(限6个字)1、____________(不算标点限8个字)2、____________(限7个字)3、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6个字)1、勾践谢罪于民,卑事夫差(限10个字)2、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此层又可分为五小层,每层用两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限4个字)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此层又可分为四小层,请每小层用4字概括)11、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勾践与夫差二人的主要性格特征。
(除标点外,限10字内)勾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五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前预习1、《战国策》又称《______》,是西汉末年______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而成的。
全书共______篇,着重记载了______的策略言论,是一部既有重要的______价值,又有很高的______价值的著作。
2、读课文两遍,然后作下面两题。
(1)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邹(zōu)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àn)B、孰(shú)与弗(fú)如入朝(cháo)C、窥(kuī)镜期(jī)年纳谏(jiàn)D、间(jiàn)进旦(dàn)日暮寝(qǐn)(2)加线词释义全正确的一组是()A、修(长、身高)八尺有余时时而间(间断)进窥(偷看)镜B、昳(光艳)丽私(偏爱)我期(周年)C、何能及(比得上)君面刺(指责)王之蔽(障碍)甚矣D、孰(谁)视之臣诚(诚实)知妾之美(认为……美)我者课堂练习及能力训练1、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分别是()①A、朝济而夕设版焉()②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入朝见威王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C、皆朝子齐C、是可忍,孰不可忍D、朝服衣冠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A、旦日,客从外来()④A、帝感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旦从爷娘去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危在旦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⑤A、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经历坎坷,间以日记记之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下面两句在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