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脊椎动物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脊椎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脊椎动物学试题及答案---2(共2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2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5四足类6颌口类7逆行变态8无颌类9无头类10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12咽鳃裂13有头类14小肾囊15肝盲囊16背裂17脑眼18眼点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1尾索动物是指各种有尾的脊索动物。
(-)2头索动物又称无头类。
(+)3柄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
(+)4原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5所有脊索动物的血液循环方式均为闭管式。
(-)6柄海鞘的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也无固定的单向流动方向。
(+)7文昌鱼循环系统属于不完善的闭管式,无心脏,具有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8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起源于中胚层细胞而脊索起源于内胚层细胞。
(-)9头索动物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脊索终生存在,且达到头部。
(-)10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能随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
(+)11无脊椎动物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在体表或体内被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12柄海鞘的生殖方式为雌雄同体,自体受精。
(-)13柄海鞘有出水孔和进水孔与体外相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由进水孔进水,由出水孔排出水。
(-)14从胚胎发生和幼体变态的过程看,柄海鞘出水孔与进水孔两孔之间是柄海鞘的腹部,对应的一侧为背部。
(-)15柄海鞘无专门的感觉器官,仅在入水管孔、出水管孔的缘膜和外套膜上有少量散在的感觉细胞。
(+)16柄海鞘幼体营固着生活,经变态后成体营自由生活。
(-)17文昌鱼口笠和缘膜的周围的触须和触手具有保护和过滤作用,可阻挡粗砂等物随水流入口中。
18文昌鱼体侧“〈”字形肌节呈对称排列。
(-)19文昌鱼的皮肤也具有呼吸的机能。
(+)20文昌鱼无心脏,血液无色,没有血细胞和呼吸色素。
(+)21文昌鱼所产卵为端黄卵。
第十四章脊椎动物体节的形成与分化
三、分节钟的分子机制:负反馈调节环路
2002年,Hirata等发现,在培养细胞中,经过血清刺激后,hes1 mRNA和蛋白都呈现周期性表达,其变化周期恰好为2h,这与小鼠体 节形成的周期是一致的,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分子机制。 其中Hes1蛋白表达变化周期比起mRNA的变化周期滞后15min, hes1 mRNA和蛋白都具有一个很短的半寿期(约20 min) .Hes1蛋 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被降解。如果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以阻断 Hes1蛋白的降解,其mRNA的转录就会被持续抑制;相反地,在 Hes1蛋白失活时,其mRNA的转录则持续被激活,说明Hes1蛋白可 抑制其本身mRNA的转录,同时这一系统中hes1转录的激活因子是持 续存在的而不是周期性表达的。
Hairy1编码一个碱性HLH转录抑制因子,是Notch信 号途径的靶基因之一。 在小鼠和斑马鱼中,许多Notch信号途径因子的突变都 会导致体节发育异常,同时一些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表达也 被破坏,说明Notch信号很可能直接参与了体节的形成和 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表达调控。
二、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
这一负反馈调节环路是hes1周期性表达的关键。在这一环路中, Hes1蛋白可抑制其mRNA的转录,但随着Hes1蛋白的迅速降解,其 转录得以进行,从而开始下一个表达周期。这样,通过这一负反馈调节 环路,hes1的表达被持续激活时就会自动呈现周期性表达的状态。
Wnt信号同样参与了分节的过程。Axin2是一个Wnt 信号抑制因子,Aulehla等(2003)发现,Axin2在小 鼠PSM中也存在周期性表达的现象,而其循环周期与 Lfng表达周期的时相并不一致。 在Wnt3a的一种突变体中,体节的分节也出现异常 Axin2的表达降低,而且Lfng的周期性表达也会丧失。 Wnt3 a与Axin2的表达之间可能也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 环路。Wnt途径参与体节形成的确切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
第十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
一、进化地位现存的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无成对附肢的低等脊椎动物。
因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而得名为圆口类,包括盲鳗和七鳃鳗两大类。
二、外形和生活习性☐身体圆筒状,体长15cm至1m,分头、躯干和尾部,尾侧扁。
头部:☐没有上下颌,身体前端具口漏斗,☐单鼻孔,位于头背部中央,短管状。
☐1对眼,无眼睑,位于头侧,七鳃鳗眼大;盲鳗眼萎缩埋在皮下,无晶体。
松果眼位于鼻孔后方皮下,有晶体和视网膜,可感光。
顶眼在松果眼下方,具感光功能。
头部:☐鳃裂:位于眼后部,七鳃鳗每侧7个鳃裂;盲鳗每侧1-15个鳃裂。
躯干部:☐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雄性第2背鳍高。
雌性有一臀鳍,雄性无。
无成对的偶鳍(附肢)。
☐体侧、头腹面有排列成行的感觉小窝,称为侧线。
尾部:☐具尾鳍(奇鳍)。
☐肛门位于尾基部。
肛门之后为泄殖突。
☐主要海产,也有淡水的种类;☐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以口漏斗吸附于寄主体表或钻入体内,为危害渔业的动物。
三、皮肤和肌肉☐皮肤裸露;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发达的单胞腺,分泌粘液润滑皮肤;☐真皮为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有色素细胞,具韧性。
☐具原始不分节的肌节,按体节排列,成“Σ¡±形,角顶朝前。
只在鳃囊、口漏斗、舌、眼等处有肌肉分化。
四、脊索☐支持结构为脊索,脊索发达,贯穿全身;☐脊索中有典型的液泡细胞和脊索鞘,使脊索具较强的硬度和弹性;五、骨骼☐骨骼全为软骨,保护脑、头部的感觉器官和心脏;☐脑颅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听(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吻软骨、支持舌的舌下软骨构成。
为一个无顶壁的软骨脑匣,顶部由纤维结缔组织膜覆盖。
☐支持鳃囊的是软骨鳃笼(篮),由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四对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软骨条连接而成。
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边,不分节。
☐心脏外侧有围心软骨保护。
☐奇鳍内有不分节的辐鳍软骨支持。
☐脊索背面的每1个体节出现2对极小的软骨弧片,代表雏形脊椎骨。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脊椎动物概述 • 鱼类 • 爬行动物 • 鸟类 • 哺乳动物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脊椎动物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 是脊索动物门中的一大类。
然而,人类活动也对鸟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如栖息地破坏和
03
捕杀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概述
01
02
03
哺乳动物是一类高度发 达的脊椎动物,具有高 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 统,能够产生复杂的运
动和行为。
哺乳动物具有恒温、胎 生和有毛的特点,大多 数哺乳动物具有四肢, 少数具有四肢或无肢。
特征
具有脊椎骨,有头骨、脊柱、肋 骨等骨骼系统,有心脏、肺、肝 脏等内脏器官,有四肢和尾巴等 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的分类
两栖动物
如青蛙、蝾螈等,幼体在水中 生活,成体则在陆地上生活。
鸟类
如鸡、鸭、鹰等,多数能飞翔 或善于奔跑。
鱼类
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如 鲨鱼、鲤鱼等。
爬行动物
如蛇、蜥蜴、龟等,多数生活 在陆地上。
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哺乳动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驯化了多种哺乳动物 ,如狗、猫、牛等,用于生产、生活和娱乐等方面。
同时,人类也造成了哺乳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的灭绝,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一、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这一特征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脊椎骨就像一根坚固的中轴,支撑着身体,保护着脆弱的神经组织。
脊椎动物的身体通常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部分动物尾部不明显)。
头部包含了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
从生理功能上看,脊椎动物具有更为复杂和完善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能够高效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呼吸系统使得氧气的摄取更加充分,而发达的神经系统则让它们能够对环境做出更迅速、更精准的反应。
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别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五大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一类。
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身体通常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鱼类用鳃呼吸,通过鳍来保持平衡和改变方向。
两栖类则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类。
它们在幼体时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爬行类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
它们的体表覆盖着鳞片或角质板,防止水分散失。
爬行类的卵具有坚硬的外壳,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孵化。
鸟类拥有轻盈的骨骼、羽毛和独特的呼吸系统。
羽毛不仅有助于飞行,还能保暖。
鸟类的呼吸系统效率极高,能够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大量需求。
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
哺乳动物的体表多有毛发覆盖,具有恒温调节的能力。
它们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幼崽通过母体的乳汁获取营养。
三、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脊椎动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原始的无颌鱼类开始,逐渐演化出有颌鱼类。
有颌鱼类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得它们能够更有效地捕食和防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鱼类爬上陆地,逐渐进化成两栖类。
两栖类的出现为脊椎动物在陆地的生存开辟了道路。
爬行类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适应了陆地的干燥环境。
鸟类则是从某些小型的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它们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飞行的能力。
脊椎动物部分(无答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学习要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结构最复杂、功能完善、分布环境多样。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肛后尾、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二)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尾索动物亚门1. 外形及生活方式:身体呈袋装或桶状,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终生生活在海水中,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2. 内部构造体壁:为包裹内部器官的外套膜,能分泌被囊素形成形成被囊。
消化和呼吸:咽部扩大,约占身体的3/4,在咽部的背、腹侧中央有内柱和背板的结构,二者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咽部扩大、内柱、背板等均与尾索动物的被动取食有关。
当水流由咽经过鳃裂进入围鳃腔,与鳃裂间隔里分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水经出水孔排出。
循环和排泄:心脏位于近胃部的围心腔中,两端与鳃血管和肠血管相连,无动脉、静脉之分,循环方式为开管式。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在肠附近有具排泄机能的细胞,称小肾囊。
神经、感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为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外套膜壁内的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部。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在入水孔、出水孔、外套膜上有少量的感觉细胞。
生殖: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3. 幼体及变态:海鞘的幼体营自由游泳生活,均有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及消化道前端的咽部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变态为逆行变态。
4. 分类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无被囊,终生保持幼体状态,代表动物为住囊虫(Oikopleura)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营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种类繁多。
脊椎动物课件ppt
脊椎动物——哺乳类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脊椎动物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比较:五大脊椎动物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类已不复存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目前世界 上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这 种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上千倍的局面是 有关地球生命生存状况与质量的严峻警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脊椎可以支撑动物的身体、缓冲身体压力 和震荡以及保护内脏的器官。人们把这些有脊 椎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肺呼吸。
脊椎动物——两栖类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蝾螈
树蛙
蟾蜍
大鲵(娃娃鱼)
脊椎动物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 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陆地,体表有鳞片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
肌肉开始分化:轴下肌分化,附肢肌变强大而复杂。
16
5、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消化管:口、口咽腔(牙齿、舌、內鼻孔、耳咽管孔、喉 门)、食道、胃(贲门、幽门)、小肠(十二指肠和回肠)、 大肠、直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17
18
6、神经系统特点:
脑分五部分,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无脑弯曲;大脑半 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
口 外鼻孔头 眼睛 鼓膜
与鱼类相比,神经感 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瞬膜
20
21
8、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
22
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在水中进行,均有幼体 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23
9、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 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2
4、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
脊柱的分化: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 不能转动; 椎体为后凹或前凹,出现了胸骨。 头骨脱离肩带的束缚,头骨减轻。
13
14
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 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 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 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 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 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 则进入夏眠状态。
24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脊椎动物PPT课件
• 鱼形超纲(Pisces)
– 无颌纲(Agnatha)
鳃呼吸 无羊膜 变温 卵生
– 盾皮纲(Placodermi)
–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 棘鱼纲(Acanthodii)
–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 四足超纲(Tetrapoda)
– 两栖纲(Amphibia) 肺呼吸
--最早发现于早寒武世澄江 动物群中
–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的时代 –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 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鸟类、硬骨鱼类全面发展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比较
1-无脊索动物, 2-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一)脊索动物门(Chordata) 2、分类:三个亚门: –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4)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 目的俗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命名时可称龙,而不能称恐龙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5)起源:由两栖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 • 过渡型化石:早二叠世的蜥螈(现置两栖纲)
– 爬行纲(Reptilia)
有羊膜
– 鸟纲(Aves)
恒温
– 哺乳纲(Mammalia)
胎生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3、鱼形动物(Pisces)
1)一般特征 – 身体纺锤形、流线型 – 不具五趾肢骨,但发育鳍 – 全部水生、冷血、鳃呼吸 – Cambrian-Recent,现代全盛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在地球上的生物世界中,脊椎动物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生物类群。
脊椎动物具有复杂而精巧的身体结构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脊椎动物的特征十分显著。
首先,最为关键的就是它们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这一结构为身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脊椎动物能够拥有更为灵活和多样的运动能力。
从鱼类在水中的优雅游动,到鸟类在空中的自由翱翔,再到人类直立行走,脊柱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也相当发达。
其大脑和脊髓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和传递信息,从而使它们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更迅速和准确的反应。
比如,猫在察觉到危险时能瞬间做出逃跑或攻击的动作,这都依赖于其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脊椎动物的发展历程漫长而精彩。
最早的脊椎动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鱼类。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之一,它们生活在水中,通过鳃呼吸。
经过漫长的演化,一部分鱼类逐渐进化出了能够在陆地上短暂生存的能力,进而发展成为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具备了在水陆两种环境中生活的能力,比如青蛙,它们在水中产卵、幼体通过鳃呼吸,而成体则可以在陆地上生活,通过肺呼吸。
两栖动物的进一步进化,产生了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彻底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它们的体表覆盖着鳞片或角质板,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分散失。
恐龙就是爬行动物中的著名代表,虽然它们如今已经灭绝,但在地球上曾经统治了相当长的时间。
鸟类是由某些小型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它们拥有轻盈的骨骼、高效的呼吸系统以及独特的羽毛,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
鸟类的飞行能力为它们开拓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也让它们能够快速地寻找食物和栖息地。
哺乳动物则是脊椎动物中最为高级的类群之一。
哺乳动物具有毛发或毛皮来保持体温,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胎生的,幼崽在母体内发育,出生后通过母乳获取营养。
哺乳动物的大脑相对更加发达,具有更复杂的行为和社交能力。
例如,灵长类动物中的猴子和猩猩能够使用工具、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和社交行为。
《脊椎动物》课件
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 体表一般有毛,胎生,用
乳汁哺育后代。
脊椎动物——哺乳类
脊椎动物
比较:五大脊椎动物
水生
幼:水生 成:陆生
鳃 鳞片 卵生
幼:鳃 成:肺和皮肤
皮肤裸露
卵生
陆生
肺 鳞片或甲 卵生
陆生
肺 羽毛 卵生
陆生
肺 皮毛 胎生
猜一猜
•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 出一种你最熟悉的脊椎 动物。
第一课时
鱼
鸟
蜥蜴
蛙
兔子
脊椎可以支撑动物的身体、缓冲身体压力 和震荡以及保护内脏的器官。人们把这些有脊 椎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脊椎动物 • 鱼类:用终鳍生游在泳水和中维生持活身,体体平表衡有用鱼,鳞,
用鳃呼吸的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
黄鳝
类已不复存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目前世界 上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这 种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上千倍的局面是 有关地球生命生存状况与质量的严峻警告!
保护生物多样
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内容,是咱们义不 容辞的责任!
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目空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物 以后,使整个绝灭时间表大大提前。地质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 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 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1850年到 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一种。1600年以来,记 录在案的动物灭绝资料已经够惊人的:120种兽类和250种鸟
• 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猜 这种动物的名称,问大 家关于它特征的问题。
• 大家只能回答“是不是, 有没有,对不对”,看 台上的同学能不能猜到 这只动物是什么。
脊椎动物部分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学习要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结构最复杂、功能完善、分布环境多样。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肛后尾、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二)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尾索动物亚门1. 外形及生活方式:身体呈袋装或桶状,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终生生活在海水中,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2. 内部构造体壁:为包裹内部器官的外套膜,能分泌被囊素形成形成被囊。
消化和呼吸:咽部扩大,约占身体的3/4,在咽部的背、腹侧中央有内柱和背板的结构,二者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咽部扩大、内柱、背板等均与尾索动物的被动取食有关。
当水流由咽经过鳃裂进入围鳃腔,与鳃裂间隔里分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水经出水孔排出。
循环和排泄:心脏位于近胃部的围心腔中,两端与鳃血管和肠血管相连,无动脉、静脉之分,循环方式为开管式。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在肠附近有具排泄机能的细胞,称小肾囊。
神经、感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为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外套膜壁内的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部。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在入水孔、出水孔、外套膜上有少量的感觉细胞。
生殖: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3. 幼体及变态:海鞘的幼体营自由游泳生活,均有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及消化道前端的咽部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变态为逆行变态。
4. 分类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无被囊,终生保持幼体状态,代表动物为住囊虫(Oikopleura)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营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种类繁多。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
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
3、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
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
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之间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
脊椎动物学笔记(刘凌云)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与人类的关系最密。
现存种类不论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或是生活方式方向,都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差异,但作为同属一门动物来说,几无例外地于其个体发育的某一时期或整个生活史中,都具有如下几点主要的共同特证。
1.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有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允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
而无脊椎动物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表面被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2.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
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
4.脊索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
无脊椎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在消化道的背面,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
发育生物学ppt课件
体节
前肾
腮
肩带 腮周侧翼组织 附肢
美西螈(Ambystoma maculatum)的预定前肢场
太平洋树蛙(Hyla regila)的早期后 肢场被许多寄生 的线虫卵分隔开, 形成多附肢的蝌 蚪,示附肢场的 调整能力。
2、附肢的早期发育
附肢早期发育的第一个迹象是体节中胚层细 胞沿胚胎长轴的增殖,逐渐在表皮的下面形 成厚的细胞团,它们从附肢场的侧板中胚层和 体节中胚层分离出来,进而转变为间质细胞 进行迁移。 附肢的发育开始于间质细胞从附肢的骨骼前 体细胞 (limb skeletal precursors)和附肢的肌肉 前体细胞 (limb muscle precursors)分离后的增 殖,这些细胞在内胚层组织下聚集并形成一 环状的突起,此突起称为肢芽。
发育生物学
第十四章 附肢的发育和再生
附肢发育的研究是发育生物学的一个重要 课题。脊椎动物,特别是鸟类和两栖类附 肢(limb)的发育包含了大量的、各种各样 的诱导作用。 有尾类的蝾螈和美西螈附肢具有明显的再 生能力,是研究再生的极好模型。
一、脊椎动物附肢的发育
脊椎动物的附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每 一块骨和肌肉的位置都被精密地组织在一起。 附肢在三个基本轴上是不对称的,但左前肢 总是和右前肢呈镜面对称。 脊椎动物的附肢都是由体壁中胚层和外部的 表皮共同组成的。
翅肢芽 顶外胚层嵴
腿肢芽
许多脊椎动物胚胎中的预定附肢区 (prospective limb area)已被定位。能形成 一个附肢的所有细胞,称为附肢场(limb field),包括位于中央的、产生附肢本身的 中胚层细胞(附肢盘,limb disc)以及形成 周围的躯干组织和肩带/腰带的细胞。 附肢场起初具有调节失去或增加部分附肢 的能力,附肢场中的每个细胞都能被指令 形成附肢的任意一部分-调和等能系统。
《脊椎动物》 讲义
《脊椎动物》讲义在地球上的生物大家庭中,脊椎动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类别。
它们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适应着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这一脊椎骨形成了一条坚实的中轴,为身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脊椎使得它们能够拥有更复杂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脊椎动物的特征还包括发达的神经系统、内骨骼、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数量众多的一类。
大多数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通过鳃呼吸,身体通常覆盖着鳞片,有助于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鱼类的形态和习性各异,有小巧灵活的金鱼,也有体型巨大的鲸鱼(虽然鲸鱼在分类学上属于哺乳动物,但通常被称为“鱼”)。
有些鱼类适应深海的高压环境,有些则在淡水河流和湖泊中畅游。
鱼类的游泳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依靠摆动尾巴快速前进,有的则通过胸鳍和腹鳍的协调运动来保持平衡和改变方向。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它们的幼体通常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青蛙就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它们在蝌蚪时期生活在水中,有长长的尾巴,没有四肢。
随着发育,尾巴逐渐消失,长出四肢,能够在陆地跳跃。
两栖动物的皮肤通常湿润,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但这也使得它们对环境的湿度要求较高。
爬行动物则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
它们的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散失。
爬行动物的卵具有坚韧的外壳,保护胚胎在陆地环境中发育。
像蛇、龟、蜥蜴等都是常见的爬行动物。
蛇依靠身体的蠕动前行,龟有着坚硬的龟壳作为保护,蜥蜴则具备出色的奔跑和攀爬能力。
鸟类是脊椎动物中的飞行高手。
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骨骼轻而坚固,充满空气的骨骼减轻了体重,有利于飞行。
鸟类的羽毛不仅能够保暖,还在飞行中起到关键作用。
它们拥有高效的呼吸系统,能够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各种不同的鸟类有着独特的适应性特征,比如啄木鸟的长而坚硬的喙适合啄开树皮寻找食物,鹰的锐利眼睛和强壮的爪子用于捕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五)爬行纲(Reptilia) 1、一般特征 –头骨骨片减少,具一个枕髁,头骨具颞颥 孔四肢强大,趾端具爪 –肺呼吸,个体发育不变态 –脊柱发达,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胸腰 椎)、荐椎、尾椎 – C3-Rec.,中生代繁盛
入水孔
出 水 孔
头索动物亚门 • 小型海栖动物 • 终生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 现生代表文昌鱼
文
昌
Cathaymyrus具
鱼
有鳃裂、咽腔和
肌节、与现代文
昌鱼很相似。属
于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一)概述 –脊索只见于个体发育的早期,以后即为脊 柱所取代 –有头、躯干和尾的分化(有头类) –躯干部具附肢(偶鳍或四肢) -除无颌类外,均具备上、下颌 -具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 -具内骨骼
↗软骨鱼
盾皮鱼 ↘硬骨鱼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四)两栖纲(Amphibia) 1、一般特征 – 个体变态发育:幼体鳃呼吸,无成对附肢, 生活于水中;成年肺呼吸,具四肢,但需靠 湿润的皮肤(富于腺体)帮助呼吸 – 头骨多扁平,骨片数目较鱼类减少,鳃盖骨 化,体外皮肤厚或披有骨甲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五)爬行纲(Reptilia) 3、爬行类的颞颥孔 颞颥孔:位于眼眶之后,为颌肌附着处 颞颥孔类型: 无孔型—无颞颥孔 下孔型—一对,位于头骨侧面,鳞骨和眶骨的下部 调孔型—一对,位于头骨顶部,眶后骨和鳞骨的上部 双孔型—二对,位于头顶、头侧各一对,鳞骨和眶后 骨上、下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二)分类: 两个超纲,九个纲
• 鱼形超纲(Pisces)
– 无颌纲(Agnatha)
鳃呼吸 无羊膜 变温 卵生
– 盾皮纲(Placodermi) –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 棘鱼纲(Acanthodii) –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水边的陆地上生活 • 四肢不够强、不够坚固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四)两栖纲(Reptilia) • 起源:由鱼形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 • 过渡型化石:晚泥盆世的鱼石螈 • 具鱼类特征:牙齿、头骨、脊椎骨、肢骨等与
古总鳍鱼类相似 • 具两栖动物特征:五趾形四肢,无鳃盖片、二
鱼类全面发展
ÀÀ÷À·ÀÀÀ°ÀÀÀ
–中华龙鸟: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 点,但有人认为它是一只恐龙。我国辽西侏 罗纪地层中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六)鸟纲(Aves) 3、、鸟纲(Aves)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过渡型化石:始祖鸟、中华龙鸟 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齿,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三)鱼形动物(Pisces) 2、鱼形动物(Pisces) 的鳍:运动、平衡器官 – 奇鳍:位于身体对称面上,有背鳍、臀鳍、尾鳍 – 偶鳍:位于身体的两侧,有胸鳍、腹鳍 – 鳍棘:鳍内部的骨质棘 – 尾鳍的类型: – 根据尾部脊柱的延伸状况及尾鳍的形态,分为: 原尾、歪尾、倒歪尾、对生尾、正形尾、桥尾
髓腔大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雏),保
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 J-Rec.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六)鸟纲(Aves) 2、鸟纲(Aves)重要化石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具羽 毛,但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如有 尾、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德国巴伐利亚晚 侏罗世
境条件 –牙齿分化,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提高了对能量的
摄取 –身体结构比爬行动物更进化和坚固,一般具快速运
动的能力 –恒温、胎生、哺乳 – T-Rec.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七)哺乳纲(Mammalia) 2、哺乳动物的牙齿
–门齿:切割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咬、压、切、磨等功能
为门齿、犬齿、和颊齿),头部骨片减少,颞 颥孔与眼眶孔相通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八)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
--最早发现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 –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的时代 –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 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鸟类、硬骨
– 栉鳞:也是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 后缘具小锯齿。硬骨鱼鲈科鱼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
根据化石记录及推测,现代各种鱼类 由盾皮鱼发展演化而来。该化石发现于S 纪后期地层中,繁盛于D纪。具成对鼻孔、 颌及偶鳍,从而增强了感觉、取食、运 动的能力。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五)爬行纲(Reptilia)
2、产生了羊膜卵: --卵外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壳内有一层不
透水的纤维质薄膜(羊膜),防止卵的变 形、损伤和水分蒸发 – 卵内充满羊水,还有提供营养的卵黄和容
纳排泄物的尿囊 它是动物征服陆地、在
陆上繁殖的重大进步
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不中空, 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 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后 肢及腰带似鸟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七)哺乳纲(Mammalia) 1、主要特征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适应多变的环
• 四足超纲(Tetrapoda)
– 两栖纲(Amphibia) – 爬行纲(Reptilia) – 鸟纲(Aves)
肺呼吸 有羊膜 恒温
– 哺乳纲(Mammalia)
胎生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三)鱼形动物(Pisces) 1、一般特征 – 身体纺锤形、流线型 – 不具五趾肢骨,但发育鳍 – 全部水生、冷血、鳃呼吸 – Cambrian-Recent,现代全盛
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四)两栖纲(Amphibia) 3、四足动物的起源 – 可能是由鱼形动物中的总鳍鱼类演化而来: 总鳍鱼类中有一类具内鼻孔及肉质偶鳍,能 够在环境多变的淡水水域中生活。 – 但也有人认为肺鱼类可能是有尾两栖类的祖 先
根据牙齿形态和食性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切尖型:食肉动物 –脊齿型:食草动物 –瘤齿型:杂食动物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七)哺乳纲(Mammalia) 3、哺乳动物的起源
起源:爬行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 过渡类型化石:多源,最有可能起源于三
列齿兽类,犬齿兽类,包氏兽形类 具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具哺乳动物的特征:牙齿极度分化(分化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脊 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一、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索:位于身体背部,富有弹性,不分节。 低等种类,终生保留;高等种类,只在胚胎 期保留,成年时由分节的脊柱所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侧、脊索(脊 椎)的上方
–咽鳃裂:水生种类,终生保留;陆生种类, 仅见于个体发育早期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三)鱼形动物(Pisces) 3、鱼形动物(Pisces)的鳞:
– 盾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 锥状棘突露出体外。软骨鱼类
– 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 原始硬骨鱼类
– 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 状生长纹。硬骨鱼鲤科鱼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五)爬行纲(Reptilia)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 目的俗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五)爬行纲(Reptilia) • 起源:由两栖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 • 过渡型化石:早二叠世的蜥螈(现置两栖纲) • 具两栖类特征:头像两栖类,颈不明显,牙迷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一、脊索动物门(Chordata) 分类:三个亚门: –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尾索动物(urochordate)长江海 (Cheungkongella)它与现代海鞘Styela 十分相近。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四)两栖纲(Amphibia) 4、进化意义 –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是脊椎动物 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为全面征服陆地打下 了重要基础。
–但两栖类仍然未能真正摆脱水环境:
• 在水中产卵,幼体生活在水中 • 成年后肺和皮肤不够完备,不能远离水,只能在
– 具四肢、具内鼻孔、分化有颈椎 – D3产生,C-P繁盛,直至现在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四)两栖纲(Amphibia) 2、两栖类登陆的条件: – 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 吸
– 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 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生活于阴
齿型,头骨后面有耳凹 • 具爬行类特征:躯干和尾像爬行类,一个枕髁,
脊椎骨形态,趾骨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