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图文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5e900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b.png)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图文一、肠腔动物门:(网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由二级和多级的神经细胞组成。
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成一个疏松的网叫神经网。
有一个神经网的可以存在于外胚层的基部,有两个神经网的分别存在于内、外胚层的基部,还有的除此外中胶层也有神经网,神经网间可通过突触连接也可不通过突触连接,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细胞等相连形成神经肌肉体系。
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是无定向的,称扩散神经系统。
二、扁形动物门:(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髓”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索相连。
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三、假体腔动物:(管式神经系统)以线虫动物为代表,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其上连有腹、侧、背神经节。
神经环向前伸出的神经到头端唇乳突等感觉器官,后面的神经在尾端汇集。
其中背神经索司运动,腹神经索司运动和感觉,侧神经索司感觉作用于排泄管。
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主要神经节有成对的侧神经节和腹神经节;神经环向前后伸出多条神经,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筒式)。
四、环节动物:(索式神经系统既链式神经系统)脑(咽上神经节):1对咽下神经节:l对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每节有1个神经节蚯蚓有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节内。
联络神经元在神经节内,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位于中枢内,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79a786a45177232e60a247.png)
无脊椎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之巴公井开创作一、体制指植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无规律可寻(分歧毛病称)•原生植物分歧毛病称(尾草履虫、变形虫)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辐射对称(钟虫)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海绵植物分歧毛病称或辐射对称•腔肠植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份(对称面).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两辐对称;通过植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扁形植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植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酿成定向运动.(2)使植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基了基础.•扁形植物以后的各类群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1. 软体植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分歧毛病称.2. 棘皮植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二、胚层与体腔1.胚层指多细胞植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多细胞植物早期的胚胎发育;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海绵植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腔肠植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扁形植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呈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植物.2. 体腔指植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扁形植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原体腔(线形植物)植物呈现原体腔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布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环节植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植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呈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2)招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介入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真体腔形成的方式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植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如环节植物等.体腔囊法 (肠体腔法) 后口植物的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外形成一对囊状突起,其实不竭扩展并与原肠的内胚层脱离形成中胚层带,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如棘皮植物等.•软体植物混合体腔(并存式混合体腔)指真体腔退化变小,初生体腔扩年夜并形成血窦.如河蚌的真体腔只留下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管腔.•节肢植物混合体腔(买通式混合体腔)真体腔不发达,围心腔等破裂并与初生体腔买通.故又称血腔.•棘皮植物真体腔发达,又拓展成为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棘皮植物是后口植物,其真体腔的形成为肠体腔法.三、分节与分部1. 分节(真分节)指由中胚层起源的结构将植物体分成许多形态、机能相似的体段,是无脊椎植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识表记标帜.同律分节为一种原始的分节现象,其特点是身体除头节和最后一节以外,其它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秘闻似.异律分节身体部份形态与功能相似的体节常相互愈合,同时各部份的机能发生分化.植物分节的重要意义;(1)由于重要的器官在每个体节重复排列,使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平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2)使植物的运动能力加强.•原生到原体腔植物体不分节★绦虫有节片,蛔虫有环纹;但均为外胚层形成的产物,非真分节.•环节植物呈现真分节(同律分节)•软体植物不分节•节肢植物真分节(异律分节)•棘皮植物幼体内部份节,成体不分节.2. 分部在异律分节的基础上,外表的分节现象消失而形成了体区(部).•分部是节肢植物分类的依据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原气管纲、多足纲分为头部和躯干部;昆虫纲分为头、胸和腹部;四、体壁与骨骼•腔肠植物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水螅体壁主要有六种细胞;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和腺细胞构成.外胚层常分泌角质、石灰质骨骼.外胚层皮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的纵轴平行排列,因此其收缩时可使水螅体和触手变粗缩短.内胚层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纵轴垂直排列,其收缩可引起水螅体和触手变细变长.•扁形植物皮肌囊结构表皮层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组成基膜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肌肉层中胚层形成,分外环、中斜、内纵肌实质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贮存营养物、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寄生生活种类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微绒毛,孔道.皮肌囊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植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具有呵护、运动等功能.•原体腔植物皮肌囊结构角质层非细胞结构有呵护和抵当消化酶作用表皮层合胞体结构,其细胞界线不明显肌肉层肌原细胞构成原体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演化形成肠壁无肌肉层•环节植物皮肌囊结构角质膜(非细胞结构)表皮层(柱状细胞、刚毛、腺细胞和感觉细胞)肌肉层(外环肌、内纵肌)壁体腔膜真体腔真体腔脏体腔膜(黄色细胞)肌肉层(纵肌、环肌)肠上皮•软体植物表皮有纤毛,并形成外套膜.外套膜(Mantle)是软体植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植物整体或一部份,具有呵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软体植物表皮有纤毛,并形成外套膜.外套膜(Mantle)是软体植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植物整体或一部份,具有呵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贝壳(Shell)是由外套膜外上皮分泌的钙质呵护性外壳.贝壳一般包括三层:角质层(壳皮)角化卵白成份、黑褐色、较薄.棱柱层(壳层)碳酸钙、硫酸锶成份,白色,较厚.珍珠层(壳底)成份同于棱柱层、极厚、有金属光泽.•节肢植物体表被有厚而坚硬的体壁,又称几丁质外骨骼;由表皮(称为外骨骼)、上皮和基膜三部份组成.上表皮蜡质,拒水性,防止水分渗入或蒸发.外表皮较薄,含卵白质、几丁质、钙盐坚硬.内表皮较厚,含卵白质、几丁质,柔软.上皮外胚层的多角形细胞层,分泌外骨骼.基膜由上皮向内分泌一层薄的基膜.•蜕皮:节肢植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在内分泌激素控制下内表皮溶解、外表皮脱出偏重新形成新表皮的过程.(两次蜕皮之间为幼虫的龄期,龄期即是蜕皮加一)•棘皮植物由角质层、表皮、真皮、围脏膜(体腔膜)构成.表皮上有纤毛,真皮内有骨骼.五、消化系统•原生植物消化细胞器食物泡,细胞内消化.•腔肠植物呈现消化系统,原始的消化循环腔,无肛门.高等种类具有分化(如胃、胃囊、辐管系统、隔膜等.细胞内外消化兼行.如;涡虫的消化道由口、咽和肠三部份组成.但吸虫纲植物消化管退化,绦虫纲植物消化管消失.•扁形植物不完全的消化管,细胞内外消化兼行.•原体腔植物完全消化管(呈现肛门),细胞外消化,但肠壁无肌肉.如蛔虫的消化道组成为;口→咽→肠→直肠→肛门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口、咽)、后肠(直肠和肛门)•环节植物完全消化管,细胞外消化,肠壁呈现肌肉,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如环毛蚓的消化道组成为;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 (有盲道和盲肠)→肛门.呈现消化腺;咽腺、钙质腺、胃肠腺、黄色细胞.蛭类的咽头腺可分泌蛭素,具有发达的的嗉囊.•软体植物与环节植物相似.但呈现了真正的肝脏.河蚌还具有特殊的晶杆胃及直肠穿过心室等特征.除瓣鳃类外一般具有齿舌.节肢植物基本同于环节植物.昆虫呈现了特殊的取食口器;如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嚼吸式.蝗虫的消化道组成;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回肠→结肠→直肠→肛门•棘皮植物完整的消化管,但肛门通常不用.如海盘车的消化道组成为;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肠→肛门↓↓幽门盲囊肠盲囊六、呼吸系统•原生植物至原体腔植物由体表进行气体交换.•环节植物一般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有的呈现特化的辅助呼吸结构.•软体植物呈现鳃和肺(假肺)※本鳃由外套膜内壁拓展形成的具有纤毛和丰富血管的呼吸结构.如河蚌本鳃呼吸时的水流;入水管→外套腔→鳃小孔→鳃水管→鳃上腔→出水管※肺陆生软体植物外套膜内概况形成的呼吸结构.※次生鳃(二次性鳃)腹足纲后鳃亚纲植物的本鳃退化后,由体表向外形成的膜状突起.•节肢植物用鳃、肺、气管进行呼吸,是分类的重要依据.鳃或书鳃:指水生节肢植物附肢基部的体壁向外突起形成的呼吸结构.书肺:指陆生节肢植物由书鳃内陷后形成的呼吸结构.气管:指陆生节肢植物体壁内陷形成的管道状呼吸结构.甲壳纲:一般用鳃呼吸(虾、蟹),小型种类由体表呼吸(水蚤),陆生种类用伪气管(鼠妇)呼吸.蛛形纲:书肺呼吸(蝎),书肺和气管呼吸(蜘蛛).昆虫纲:气管呼吸(蝗虫),有些水生昆虫的幼虫用气管鳃(蜻蜓、蜉蝣)呼吸.•棘皮植物用体表皮鳃呼吸,管足也有辅助呼吸作用.七、循环系统•原生植物无循环系统由原生质流动完成.•腔肠植物、扁形植物无特异的器官,由原始的消化循环腔兼行.•原体腔植物无特异的器官,原体腔兼行.•环节植物闭管式循环(由于真体腔呈现)但蛭纲真体腔退化,被葡萄状组织填充,行开管式循环.•软体植物真体腔退化,行开管式血循环.头足纲除外,行闭管式循环.河蚌血循环途径: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心室.•节肢植物真体腔退化,行开管式循环.蝗虫的血液循环图示;•混合体腔(血腔)被2个纵隔分隔为背部的围心窦、围脏窦和围神经窦,隔上有孔隙,使三个腔彼此相通.心脏位于背血窦中,由8个心室组成,每个心室两侧具有心孔,血液后行经腹血窦及围脏窦隔膜上的孔进入背血窦,由心孔返回心室.•棘皮植物循环系统退化,由体腔承当血循环的功能.※围血系统由真体腔演化形成的管腔结构,是中轴器、环血管、辅血管包绕原体腔所形成的血窦.类似于其他植物的血窦作用,无血循环功能.八、排泄系统•原生植物至腔肠植物无特异的排泄器官,由体表完成排泄.草履虫的伸缩泡显示•扁形、原体腔植物具有原肾管,为水调节器,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原肾管由外胚层沿身体两侧内陷形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道系统,它由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及其许多分支的小管及末真个焰细胞组成的盲管.•环节植物后肾管排泄.后肾管中胚层起源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端开口盘曲的体腔导管,一端位于体腔的漏斗状开口称为肾口;另一端称肾孔开口于体外.环毛蚓在每体节中有数百个小肾管;包括三类:即体壁小肾管、咽头小肾管和隔膜小肾管.后肾与原肾的区别:(1)两端开口,原肾为盲管.(2)起源与原肾分歧.•软体植物由后肾管演化的肾脏.如河蚌有两种排泄器官,肾脏(鲍雅氏器)和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节肢植物包括后肾管和马氏管两年夜类型:后肾管由后肾管演化的颚腺、绿腺又称触角腺(甲壳纲)和基节腺(蛛形纲),肾管(原气管纲)马氏管高等节肢植物中后肠的交界处的肠壁向血腔内突起的盲管,具有收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并将肠中的过剩水分吸收入血液的作用.甲壳类的排泄器官为颚腺和触角腺;高等种类以颚腺为排泄器官,而高等种类在幼虫期以颚腺进行排泄,成虫则以触角腺为排泄器官.蛛形纲排泄器官为基节腺或马氏管.蜘蛛幼体由基节腺、成体用马氏管排泄.钳蝎以基节腺进行排泄.蜱与螨用基节腺或马氏管排泄.昆虫排泄器官为马氏管.•棘皮植物用皮鳃与管足排泄.九、神经系统•原生植物无神经系统.由原生质传递安慰可发生应激性.草履虫有一种表膜下纤维系统可以使纤毛协调运动.•海绵植物无神经系统.有一种星芒状细胞具有传递安慰作用,但只是由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极为缓慢.•腔肠植物呈现了最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特点A.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一般是无定向、弥散式的),称为泛化反射(一触全收).B.神经纤维没有髓鞘,传导速度缓慢.•扁形植物梯形神经系统即头部一对膨年夜的脑神经节,向后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身体两侧纵行,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状.•原体腔植物筒状梯形神经系统.•环节植物链式神经系统.由体前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构成脑,并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相互愈合向后纵行,并在每一体节内有一膨年夜的神经节而形成链状结构.•软体植物高等种类梯形神经(双神经).高等种类为四对神经节,少数合并.软体植物的四对神经节为脑、侧、脏、足.但河蚌的脑侧神经合并,故仅为三对神经节;脑、脏、足.头足类的神经系统极为发达,尤其是脑,为无脊椎植物中最高等的类群.•节肢植物链式神经系统,有合并现象.如蝗虫的神经系统在头部、胸部和和腹部均有膨年夜的合并神经节;前脑两个年夜型视叶,各发出视神经到复眼和单眼(视觉中枢).中脑发出一对神经至触角(触觉嗅觉中枢).后脑向后发出一对围咽神经(交感神经中枢).腹部前两个体节的神经节合并到胸部的第三个神经节.•棘皮植物脑不明显,辐射对称的三个神经系统,不发达.包括上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和内神经系统.十、生殖与发育•原生植物无生殖系统.生殖方式复杂;无性生殖包括;横二裂、纵二裂、复裂、胞子、出芽生殖等.有性生殖包括;同配、异配、卵配、接合生殖等.包囊许多原生植物在环境条件晦气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海绵植物无性生殖为出芽和芽球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腔肠植物呈现生殖腺(分类依据).无性为出芽生殖,有性为配子生殖.有的有世代交替现象.一般牝牡异体.海产间接发育的种类有浮浪幼虫.•扁形植物呈现生殖系统(中胚层发生).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导管、附属腺.一般牝牡同体,少数异体.寄生种类幼虫及生活史复杂.海产间接发育种类经螺旋式卵裂和牟勒氏幼虫期.•原体腔植物似扁形植物,但牝牡异体,而且异形.一般为两性生殖,少数行孤雌生殖.生活史较为复杂.•环节植物基本同上,牝牡同体或异体.海产间接发育的种类经螺旋卵裂及担轮幼虫期.•软体植物水生牝牡异体,陆生牝牡同体.海产间接发育种类经螺旋卵裂及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阶段.河蚌还具有钩介幼虫.•节肢植物牝牡异体而且异形.一般行有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幼虫期复杂,间接发育的需经过反常.•棘皮植物生殖系统简化,有固定的生殖腺、导管,无附属腺体.间接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多孔植物门:两囊幼虫,海绵囊胚植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年夜细胞.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腔肠植物门:浮浪幼虫,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在其概况有纤毛,能游动.比如水螅,水母类.扁形植物:牟勒氏幼虫,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环节植物;担轮幼虫,形似陀螺,体可分为:1、口前纤毛区.2、口后纤毛区.3、生长带区.特点,无体节,有原肠腔、原肾管,神经与上皮相连,幼虫以纤毛环为运动器.第十四章无脊椎植物总结第一节无脊椎植物的比力形态和比力解剖一、体制所谓体制就是身体的对称形式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1、无对称:年夜多原生植物、腔肠植物的珊瑚虫纲、苔藓植物2、球形辐射对称身体呈圆球形,通过中心轴可分为无限或有限个相同的两半,此对称形式适应于在水中生活,上下、左右环境都一样.如放射虫、太阳虫.3、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和固定的轴可分为若干对称面,也适应于水中漂浮和固定生活,能分为上、下端,身体的其余部份相似.eg:腔肠植物、原生植物中的表壳虫、钟虫、许多海绵植物.4、两侧对称是扁形植物及以后的植物所具有,是适应于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两侧对称的呈现,使植物的生理机能有所加强.5、两辐对称界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也可算辐射对称,是栉水母植物门所具有的.另外:棘皮植物为五辐对称腹足类为分歧毛病称,但它的头部和足是左右对称的,它身体的一部份器官,系统退化失落.二、胚层1、无胚层:多孔植物无胚层.原生植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2、两胚层:腔肠植物,在形态和机能上有分化和分工.3、三胚层:从扁形植物开始都具三胚层.中胚层的发生在植物进化上有重要意义,也是植物由水→陆的一个重要基础.它有端cell法——原口植物和体腔囊法——后口植物.三、体节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1. 无体节:线形植物以前的各类植物.扁形植物的绦虫类是假分节现象,具有真体腔的植物才有分节现象,但软体植物无分节,而棘皮植物的幼体具有分节现象,它具有三个体腔囊.所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2、同律分节:环节植物同律分节是指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年夜致相同,且内部器官按体节排列,同律分节较原始,但它起源于中胚层,它为高级的发展奠基了基础,在植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3、异律分节:环节植物的一部份及节肢植物所具有是指组成躯体的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均有分歧,在分节中的体节呈现愈合现象,在愈合中呈现了体节群现象,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歧的体节群具有分歧的功能.象节肢植物不单身体分节,而且附肢也呈现分节现象,且附肢与身体之间通过关节相连结.四、运动器官和肌肉(一)运动器官最初的形式是纤毛或鞭毛,随着机能的高能化,呈现肌肉.运动器复杂化,使得运动年夜年夜加强.1.运动胞器:原生植物具有,如:纤毛、鞭毛、伪足,原生植物的鞭毛或纤毛是以cell表皮突起形成.2、鞭毛、纤毛(指多cell植物):如:海绵植物的幼体用鞭毛来运动,腔肠植物的幼体以纤毛运动,扁形植物幼体也以纤毛运动.3、疣足和刚毛:环节植物具有的原始附肢疣足可帮手运动、呼吸,它分为背肢、腹肢,还有背须、腹须各一个,上面还有针毛、刚毛.刚毛着生在刚毛囊中,它们是原始的运动附肢.4、节肢和翅:节肢植物所具有的运动器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节肢植物中,很多种类的附肢呈双肢型(由原肢发出内,外肢,外肢一般较退化).翅是无脊椎植物中昆虫唯一所具有的,有的有一对,有的有两对,在翅上有翅脉,翅脉分为纵脉和横脉等5、斧足、腹足、头足:软体植物具有, 足为块状(腹足纲)、斧状(瓣鳃纲)、柱状(掘足纲的角见)、腕状(乌贼)、完全退化(牡蛎).6、腕和管足:棘皮植物具有腕上有步带沟或无,步带沟中有管足.半索植物的肠鳃类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而使身体伸缩运动. (二)肌肉1、皮肌cell:腔肠植物,具原始的皮肤与肌肉,在皮肌cell基部肌纤维收缩发生运动.2、皮肌囊:蠕形植物所具有,其中环节植物的皮肌囊较复杂,它还具脏壁体腔膜.3、束肌:节肢植物所具有,节肢植物有外骨骼,束肌附着在外骨骼上,节肢植物以前的植物具平滑肌和斜纹肌,节肢植物是横纹肌,其迅速而强有力的收缩,可使各体节及附肢发生灵活、多变的运动. 五、体腔体节和体腔的呈现是高等无脊椎植物呈现的标识表记标帜,体腔是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隙.1、无体腔腔肠植物只有消化循环腔,扁形植物中央由实质组织所填充.2、有体腔1) 假体腔:线形植物具有.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位于中胚层的单层纵肌与内胚层的单层肠上皮之间的空腔.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2) 真体腔:环节植物以后的各类植物所具有.是在中胚层之内的腔,它是脏壁体腔膜与体壁体腔膜之间的空腔.真体腔与假体腔相比有何特点?①来源于由肠腔法形成的体腔囊②体腔有与外面相通的通道③在体腔里面布满体腔液,在体腔液中有体腔cell.乌贼的体腔发达,包围心腔、肾腔及生殖腔△真体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3) 混合体腔(节肢植物), 是由次生体腔退化与原生体腔混合在一起,内布满血液称为血腔.软体植物是真、假体腔同时存在,环节植物中的蛭纲也具真体腔,但退化,里面填充了结缔植物,也布满血液,称血窦.固着生活的苔藓腕足和帚虫植物的真体腔却很发达.棘皮植物的真体腔一部份酿成微血系统和水管系统.六、体表和骨骼各种植物的体壁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并有分歧的结构和担当着一定的功能.单细胞原生植物的体表是细胞膜,有呵护、吸收、分泌、物质交换、粘附等功能.多孔植物的体壁由皮层和胃层组成.腔肠植物的体壁由内、外两胚层发育而成.扁形、线形、环节具皮肌囊,环节植物的体表具较薄的角质膜.软体植物的体表具贝壳,有外、内壳之分.都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的,。
《药用动物学》各门无脊椎动物特征的比较
![《药用动物学》各门无脊椎动物特征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bc27c1f10a6f524ccbf852a.png)
北中医《药用动物学》各门无脊椎动物特征的比较动物门名称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海绵动物(最原始的后生动物,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真正的后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最大的一门)体制不规则,不对称不规则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两侧对称两侧对称两侧对称两侧对称形态多样多样多样背腹扁平细长圆柱形多样多样多样体壁细胞膜两层细胞(皮层、胃层)两层细胞(外胚层、内胚层)皮肌囊皮肌囊(只有纵肌)皮肌囊外套膜外骨骼(体壁一部分体腔中央腔(无作用)消化循环腔(原始消化腔)无体腔假体腔真体腔血窦血腔(混合体腔)神经系统无无神经网梯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以四对神经节(脑、侧、脏、足)为中心的神经系统集中型链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无,细胞内消化无(细胞内消化)不完全消化系统(细胞内、外消化)不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完全消化系统(消化道内有肌肉参加)完全消化系统(消化管、消化膜)完全消化系统排泄系统无,靠体表无(靠体表)无(靠体表)原肾管系统原肾管系统后肾管系统后肾管系统后肾管系统、马氏管呼吸系统无,靠体表无(靠体表)无(靠体表)无(靠体表)无(靠体表)无(靠体表)鳃、外套膜书鳃、书肺循环系统无无无无无闭管式循环开放式循环开放式循环生殖无性:分体、裂体、出芽、孢子;有性:配子、接合无性:出芽、芽球;有性: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出芽有性: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世代交替有性:雌雄同体,自体或异体受精,体内受精有性:多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有的行孤雌生殖。
有性: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配生殖。
有性:多雌雄异体、异形,异体受精。
有性:雌雄异体,卵生、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发育直接发育海产:浮浪幼虫直接发育卵---幼虫---成虫海产:担轮幼虫少数为直接发育,大多数间接发育:担轮幼虫、面盘幼虫直接发育、间接发育(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蛹期)骨骼无骨针、角质海绵丝珊瑚纲:钙质骨骼流体骨骼流体骨骼无贝壳外骨骼其他营养方式(植物性、动物性营养、渗透营养)、包囊水沟系、领细胞、孔细胞刺细胞、水螅型及水母型结构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角质膜、横皱纹、四条线分节现象、刚毛、疣足贝壳的构造、齿舌异律分节、触角、口器、复眼、足、翅、变态分类及代表动物①鞭毛纲(绿眼虫)、②肉足纲(大变形虫)、③孢子纲(间日疟原虫)、④纤毛虫(大草履虫)①钙质海绵纲(白枝海绵)、②六放海绵纲(佛子介)、③寻常海绵纲(欲海绵)①水螅纲(水螅)、②钵水母纲(海蜇)③珊瑚纲(海葵、各种珊瑚)①涡虫纲(真涡虫)②吸虫纲(血吸虫、布氏姜片虫)③绦虫纲(牛带绦虫)①轮虫纲②腹毛纲③线形纲④动吻纲⑤线虫纲(人蛔虫)①多毛纲(沙蚕)②寡毛纲(环毛蚓)③蛭纲(金线蛭、医蛭)①无板纲(龙女簪)②单板纲(新蝶贝)③多板纲(石鳖)④掘足纲(角贝)⑤腹足纲(田螺)⑥瓣鳃纲(文蛤)⑦头足纲(乌贼)⑴有腮亚门:①三叶虫纲②甲壳纲(2)有螯亚门①肢口纲②蛛形纲(3)单肢动物亚门①多足纲②昆虫纲③原气管纲。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比较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b3fc46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5.png)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比较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解剖学中,了解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适应性。
本文将以比较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所有生物体中基础的支撑系统,它不仅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参与生物体的运动和代谢。
不同物种的骨骼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例,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相对较重,骨骼密度高,适合奔跑和承重。
鸟类的骨骼系统则相对轻巧,骨骼中的空隙可以减轻鸟体的重量,方便它们在空中飞行。
此外,鸟类的胸骨发达,有助于控制飞行姿态,而哺乳动物的胸骨相对较小。
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在不同物种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它们的食物类型和消化特点所决定的。
以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为例,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胃肠道短而粗,适合消化肉类等高蛋白食物。
而食草动物的消化系统则相对复杂,胃肠道较长,有多个胃室,有助于消化纤维质较高的植物食物。
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氧气交换的重要系统,不同物种的呼吸系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鱼类为例,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主要依靠肺部进行氧气交换,它们通过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将氧气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
而鱼类的呼吸系统则主要依靠鳃进行氧气交换,它们通过鳃腔将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在不同物种中起着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在不同物种中,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
以鸟类和昆虫为例,鸟类的心脏相对较大,有四个腔室,这使得氧气和养分的输送更加高效。
而昆虫的循环系统则相对简单,没有真正的血液,靠体液(淋巴)来输送氧气和养分。
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系统,不同物种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例,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大脑具有复杂的皮质区域,使得它们具有学习、记忆和思考的能力。
无脊椎动物比较
![无脊椎动物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ee79f868762caaedd33d46a.png)
呼吸
排泄
循环
神经
生殖
无 体表交换 呼 吸 器 官 原肾管 厌氧呼吸 体表排泄 无循环系统 渗透、扩散
无神经系统
无
网状神经系统
生殖腺 生殖导管
梯状神经系统
鳃、外套膜
肾脏
开管式循环 大多数不发达 (头足纲) 头足纲发达 闭管式循环 链状神经系统 (除蛭纲)
附性腺
肺囊 出现消化管壁 疣足、鳃 后肾管 肌肉 出现管外消化 鳃、书鳃、气 腺 管鳃.书肺气管 马氏管 管足、皮鳃; 变形细胞 呼吸树
混合体腔 真体腔 混合体腔
内壳(头足纲) 斧足、腕 角质膜,刚毛 皮肌囊发达 疣足、刚毛 有纵肌、环肌 甲壳质外骨骼, 横纹肌组成的 节肢, 蜕皮 肌束(除栉蚕) 多数昆虫有翅 腕、管足、棘 中胚层形成的外 肌层不发达 骨骼,棘皮 居委平滑肌
两侧对称(幼体) 辐射对称(成体化器官 消 化 兼 有口,肠腔 具 有口无肛门 细 不完全消化道 胞 有口有肛门 外 完全消化道 消 化
外生 开管式循环 不发达 殖器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原体腔动物
(水母水螅) 两胚层 两辐射对称(海葵)
触手、口腕 纤毛(涡虫纲) 纤毛(轮虫、 腹毛类) 腹足、掘足、
纤毛;杆细胞和 皮肌囊, 具平滑肌 皮肌囊, 只有纵肌 石灰质贝壳, 真分节 肌肉发达 原体腔 假分节 不分节 角质膜,蜕皮
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
两侧对称 三胚层
体制 不对称(变形虫等) 原生动物 多孔动物
胚层
体腔
分节
体表与骨骼 质膜,表膜
肌肉
运动器官 伪足、鞭毛 纤毛 无运动器官 (固着生活)
辐球对(太阳虫、 无胚层 放射虫) 不对称 (腹足纲) 辐射对称 (毛壶) 无体腔 不分节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2e1af8471fe910ef12df88a.png)
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比较:
结论
对于无脊椎动物,随着进化过程,神经系统进 一步复杂化、集中化:
无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索状神经系统
从最初的无明显集中的网状神经系统到有脑形成高度集中的 索状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进化伴随着感觉器官的多样化和功能 的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集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动物活动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 力更强劲。
软体动物感觉器官
在贝类身体的表皮层内,分布有许多专司感觉的神经末梢, 尤其在外套膜内面分布腺体的区域,对感觉特别灵敏,有些部 位特别发达,成为特殊的感觉器官。 以腹足纲为例,1对头触角,司触觉兼嗅觉。嗅检器为外套 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味觉器官由感觉细胞构成的味蕾,听觉 器是皮肤陷入的一个小囊,囊上皮中有感觉细胞。眼为视觉器 官,也为皮肤内陷形成,具有感觉细胞和色素细胞构成的视网 膜,并有晶体。
涡虫的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已经逐渐集中,形成了脑及纵神经索,在脑 与神经索中散布有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缺乏神经节。 在原始的种类具有脑及3~4对神经索及一个上皮下神经 网,神经索之间也有横形纤维相连。
高等种类,神经索数目减少,而腹神经索的显著性增加。由 脑发出的背、腹、侧三对神经索也有横形神经相连,形成典型 的梯状神经。 陆生的涡虫神经最复杂,它具有发达的腹神经索,而且在腹面 还形成了发达的神经板。
原生动物门及海绵动物门
原生动物:
单细胞结构,无神经分化, 只纤毛虫有纤维系统联系纤毛,有感觉传递的功能。
海绵动物(海绵):
神经系统原始,两种类型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的突 触性联系,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机能 与海绵动物营固着生活有紧密关系。
腔肠动物门
神经系统原始, 由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联合成 神经丛或神经网, 一个(如水螅)或两个(大多数腔肠动物)。 位外表皮细胞基部肌肉层之外,网状分布---网状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可向各个方向传导 -----------弥散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类群比较表
![无脊椎动物类群比较表](https://img.taocdn.com/s3/m/4e7196d6c1c708a1284a441c.png)
动物类群
进
化
地
位
体壁和体腔
身体分节
生活方式和分布
运动
消化
排泄
呼吸
循环
生殖
神经
代表动物
其他
原生动物
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有表膜
单细胞、不分节
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营寄生
生活在淡水海洋以及潮湿的土壤中、按蚊、人体内等。
靠鞭毛或纤毛、伪足协助运动
分化出胞口,胞咽、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食物
利用附肢运动
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
多样化排泄系统(马氏管)
鳃、书、鳃、书肺、气管
开管式循环系统
有性生殖
链状神经系统
触手冠动物
原口与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具真体腔,分三个部分前体腔,中体腔,后体腔
身体不分节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在淡水中,营固生活
营固生活
过滤取食,消化道呈“U”字形
后肾排泄
总担是呼吸器
具有完全的消化道,构造简单,为一直管,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原肾型排泄系统
体表呼吸
体腔液
有性生殖
梯状神经系统
线虫动物门——人蛔虫、秀丽线虫
轮虫动物们——轮虫
蛔虫的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原肠腔为尝和体壁之间。
环节动物们
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真体腔出现,内充满液体,体壁有外环肌层和内纵肌层
血管小球突入吻腔中,血液在此过滤并排除代谢废物至吻腔
水经咽部的鳃裂和腮囊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作用
开管式循环系统
雌雄异体,有性生活
背、腹神经索
柱头虫
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B-D 无脊椎比较归纳
![B-D 无脊椎比较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a052d873186bceb18e8bb17.png)
④ 有生殖腺、生殖导管、 附性腺:环节、软体-生殖 腺由体腔上皮产生。
⑤ 有生殖腺、生殖导管、附性腺和外生 殖器:节肢-生殖腺由体腔上皮产生。
十三 个体发育:
原生动物: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多细胞动物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 发育(胚前发育-配子发生) 1 受精与受精卵(合子):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 2 卵裂:
1)一般地,闭管式比开放式循环要更高级;
2)活动缓慢的动物-腹足类、瓣鳃类等,开放式循环使各种器官 浸润在血液中; 3)节肢动物:开放式循环能使血压较低和血流较慢,对于易断失 的节肢不致流血过多;
4)快速游泳的头足类,代谢旺盛获得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十一 神经系统:
发展趋势从由无到有,由分散到集中。 ① 无神经系统:原生-多孔均无。一般借助原生质传递刺激,纤 毛虫借助表膜下纤维系统传导。 ② 散漫神经系统:
④ 马氏管排泄:中、后肠交界
处肠壁外突形成的细长状盲管。渗 透性收集体内代谢废物,经过直肠 回收水分后随粪便排出体外,保持 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陆生节肢动 物(除原气管纲外)的排泄器官。
十 循环:
营养和氧气等运输由循环系统来完成,发展趋势从由无到有, 类型包括闭管式和开管式。
① 无循环系统:原生-原腔-均无循环 系统;营养与氧气的运输主要靠渗透、 扩散作用,或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
十二 生殖系统:
1 生殖方式:
① 由无性生殖发 展到有性生殖。
② 有性生殖:从 同配生殖发展为 异配生殖,进一 步发展为卵式生 殖(精卵结合)。
③ 有性生殖的亲 本从雌雄同体发 展到雌雄异体。
2 生殖系统: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
① 无生殖器官:原生、多孔; ② 出现生殖腺、无生殖导管: 腔肠-生殖腺由外胚层或内胚 层产生。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af63e64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0.png)
①脊索: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
②中枢神经:脊索动物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无脊椎动物原生与海绵动物无神经系统,腔肠动物为网状神经系统,扁虫与线虫为梯状神经系统,环节与节肢动物中枢神经呈索状位于身体腹面。
③鳃裂:脊索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无脊椎动物不具鳃裂。
④心脏位置:脊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无脊椎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或无心脏。
(1) 脊索无脊椎动物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而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动物体发育而不断增长。
(2)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的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身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
(4)循环系统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环(无脊椎动物:背面、多为开管式)
(5)肛后尾(无脊椎动物:肛门位于尾末端)
(6)内骨骼(中胚层、生长)——无脊椎动物:外骨骼(外胚层、不能生长、换壳)。
无脊椎动物比较表
![无脊椎动物比较表](https://img.taocdn.com/s3/m/050182b8ba1aa8114531d98c.png)
幼虫
羽腕幼虫
柱头幼
生活在海 水、淡水 中,也有 寄生生活
生活在海 水、淡水 和潮湿的 陆地,极 少数为寄 生
广泛分布 于湖泊、 沼泽、海 洋、山地 等各种环 境中
广泛分布于 湖泊、沼 泽、海洋、 山地等各种 环境中
大多数 生活在 海水
中,少 数在淡 水中, 营固生 活
全部生活
在海洋中
全部海 产,分 布于热 带海和 温带海 的沿 海,栖 息于潮 间带或 潮下带 的浅海 沙滩、
呼吸)
囊的鳃 孔排岀 体外, 完成呼 吸作用
循
环
胞口胞咽 摄取食物T食物泡 消化T储 蓄泡T胞 口T体外
具有水沟 系,水T入 水小孔T中 央腔T出水 口
消化循环腔
实质
体腔液
闭管式循 环系统
(蛭纲开 管)
开管式循
环系统
(头足类 除外)
开管式循环
系统
后肾管 式循环 系统
体腔液
开管式 循环系 统
生
殖
纵二分 裂、横而 分裂等无 性生殖; 配子、抱 子等有性 生殖。
经皮鳃排
除
血管小 球突入 吻腔 中,血 液在此 过滤并 排除代 谢废物 至吻腔
呼
吸
有光条件
下,利用
光合作用
没有专门的 呼吸和排泄 系统(体表
体表呼吸
体表呼吸
体表呼吸
体表和疣
足呼吸
鳃或肺
鳃、书鳃、
书肺、气管
总担是
呼吸器
皮鳃、呼 吸树、管 足呼吸
水经咽
部的鳃
裂和腮
放岀的
氧,无光 条件下通 过体表吸 收水中的 氧
质膜
体表具刚
毛、角质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4644939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7.png)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两个动物类别。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则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刺胞动物等等。
本文将从外形、生理特征和行为等方面探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差异。
一、外形特征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脊柱。
脊柱位于身体的背部,作为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
与之相比,无脊椎动物没有明显的脊柱,它们的身体结构更加柔软和灵活。
无脊椎动物的外形多样,可以是扁平的、圆柱状的、分节的等等。
二、生理特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生理特征上也有不同之处。
首先是呼吸方式。
大多数脊椎动物通过肺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而无脊椎动物则以各种方式呼吸,比如一些昆虫通过气管呼吸,水生动物通过鳃呼吸。
其次是循环系统。
脊椎动物拥有发达的心血管系统,通过心脏将血液循环到全身。
相比之下,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相对简单。
三、行为习性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行为习性上存在着差异。
脊椎动物通常拥有更高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例如,哺乳动物可以学习各种行为和技能,鸟类可以学会复杂的鸟语。
脊椎动物还表现出更复杂的社会行为,比如群体合作和互助等。
相比之下,无脊椎动物的行为更加基本和本能化。
它们通常通过激素和简单的神经系统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结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外形、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脊椎动物以其具有脊柱的特点而在进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发展出更多样化、复杂化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而无脊椎动物则以其数量庞大和多样性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类别的动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动物界。
什么是脊椎动物?它们和无脊椎动物有何不同?
![什么是脊椎动物?它们和无脊椎动物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4422b6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c.png)
扁形动物:如涡虫、绦虫等
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等
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等
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如蜗牛、章鱼等
线形动物:如蛔虫、钩虫等
各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代表物种
鱼类:鲤鱼、草鱼、鲫鱼、鱼、鳙鱼
两栖类:青蛙、蟾蜍、蝾螈、蜥蜴、蛇
昆虫:蝴蝶、蜜蜂、蚂蚁、蟑螂、蜻蜓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6
脊椎动物的分类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哺乳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或奔跑
鸟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翅膀飞行
两栖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用肺呼吸,用四肢爬行
爬行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四肢爬行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5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
02
脊椎动物的定义
03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
04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06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添加章节标题
1
脊椎动物的定义
2
脊椎动物的定义
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
起源:最早出现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
演化历程: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为多细胞生物,再到复杂的无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身体柔软,大多具有外骨骼
代表生物:昆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
演化趋势:无脊椎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1b2e1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a.png)
特征:具有由脊椎 骨组成的脊柱,支 持身体并保护脊髓; 具有一对或一对以 上的肺,进行呼吸; 具有四肢或鳍状肢, 用于移动和捕食。
分类:脊椎动物 分为鱼类、两栖 类、爬行类、鸟 类和哺乳类五大 类。
代表物种:人类、 鱼类(如鲤鱼)、 鸟类(如鸵鸟)、 爬行动物(如 蛇)、哺乳动物 (如狮子)。
定义: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 柱的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 胞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等。
添加标题
循环系统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重要性:循环系统是动物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对于动物的生长、 发育和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 动物的繁殖方式比 较
卵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胎生: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后出生 卵胎生:母体直接产生幼体,但幼体在母体内仍需吸收营养 卵化:某些鱼类和两栖动物通过产卵后孵化出幼体
脊椎动物:鱼类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提供人类所需的蛋白质来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如贝类、甲壳类等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同样具有经济价值。 比较: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渔业经济价值方面各有优劣,但都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结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渔业经济价值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比较
汇报人:XX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的定义和特征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的分类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生理结构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繁殖方式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生活习性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的经济价值比较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 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脊椎动物 是指有脊椎骨的 动物,是脊索动 物门中的最大类 群。
无脊椎动物比较表
![无脊椎动物比较表](https://img.taocdn.com/s3/m/31dea247c8d376eeafaa31a0.png)
纵肌、环肌
肌肉组织(中胚层,平滑肌)
只有纵肌
消化管壁上也出现肌肉
肌肉发达,多集中于足、外套膜
横纹肌
体腔
消化循环腔
无体腔
初生体腔(假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
次生体腔小,形成血窦
混合体腔,充满血液(血腔)
次生体腔(宽广)
消化
无专门的摄食结构,食物泡
有口无肛门
有口无肛门
有口有肛门
消化管分
前肠、中肠、后肠
无脊椎动物比较
原生动物
多孔
腔肠
扁形
原腔
环节
软体
节肢
棘皮
对称
不对称、球形
辐射对称
两侧
两侧
两侧
两侧
两侧
次生性辐射对称
分节
原始的假分节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体壁
骨骼
细胞膜
两层细胞(皮层、胃层+中胶层)
外胚层、
中胶层
内胚层、
围鞘
皮肤肌肉囊
皮肤肌肉囊
皮肤肌肉囊
外套膜贝壳(内骨骼)
外骨骼
网状骨骼,棘、刺
肌肉运动
细胞质不规则流动、纤毛鞭毛
雌雄异体,多异形
生殖腺由体腔上皮产生
一对生殖腺,水中受精。
雌雄异体,生殖腺直接与生殖导管相连。
卵裂
全裂
原口动物
全裂
原口动物
全裂
原口动物
全裂
原口动物
头足(盘裂)
原口动物
表裂
原口动物
全裂
后口动物
幼虫
两囊幼虫
浮浪幼虫
牟勒氏幼虫
担轮幼虫
无节幼虫等
羽腕幼虫等
无脊椎动物有哪些特征
![无脊椎动物有哪些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c93a83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c.png)
无脊椎动物有哪些特征?无脊椎动物是指一类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构成了动物界中最大和最多样化的群体。
虽然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繁多,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面将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1. 没有脊柱:无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没有脊柱。
相比之下,脊椎动物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作为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
无脊椎动物在体内没有这样的骨骼结构,因此它们的体形通常比脊椎动物更柔软和灵活。
2. 多样的体形:无脊椎动物的体形非常多样,从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到巨大的海洋生物都有。
它们可以是扁平的、圆筒状的、分节的、具有触角或触手的等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无脊椎动物成为动物界中最丰富的群体之一。
3. 多样的器官系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也非常多样化。
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拥有不同的器官和组织结构,以适应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例如,刺胞动物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称为刺胞,用于捕捉猎物和进行防御。
软体动物具有外壳、足和各种感官器官,如眼睛和触角。
而节肢动物则具有分节的身体和附肢,如昆虫的触角和翅膀。
4. 多样的生活方式:无脊椎动物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多样。
它们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水中、地下,甚至可以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
无脊椎动物的生活方式包括捕食、食腐、寄生、过滤食物、共生等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如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分解者、掠食者等。
5. 简单的神经系统:相比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
它们通常具有一些简单的神经节或神经细胞,用于接收和传递信息。
这些神经结构可以帮助无脊椎动物做出反应,如逃避捕食者、寻找食物等。
6. 多样的繁殖方式:无脊椎动物的繁殖方式也非常多样。
它们可以通过性繁殖或无性繁殖来繁衍后代。
性繁殖通常涉及两性生殖器官的结合,产生受精卵或胚胎。
无性繁殖则是通过分裂、出芽、孢子或再生来产生新的个体。
总的来说,无脊椎动物是一类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具有多样的体形、器官系统、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演化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ce20a62558fb770bf78a556a.png)
昆虫具有灵敏的感觉器:机械感受器,听觉器化学器、 温度和湿度感受器和视觉器等。 机械感器中的感觉毛,常聚集成毛板并充当内感器, 有助于多种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昆虫嗅觉发达。 触角上的嗅毛能十分敏感地检测空气中存在而浓度低 的化学分子。这对于它们检测外激素,在个体发育、交配 中起着重要作用。 昆虫具复眼和单眼。复眼发达,可视物,容易辨别物 体的活动,能感受外部物体的某种形状、活动和空间位置 以及辩别照在眼上光强度和颜色的差别。
• 06级生基班 郑宇明 邵春 何智敏 李阳 王骏 石晖宇
以昆虫为例,昆虫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央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①中央神经系统可分为脑或脑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 和腹神经索。脑的神经细胞几乎全部是联系神经元,是由 位于消化道上的前3个神经节愈合而成。腹神经索由位于 胸部和腹部底面的一系列神经节组成 ②交感神经系统与脑相连,分布神经至肠、心脏、气 门和生殖系统等。 ③外周神经系统常与感器直接相连,其基端与中央神 经系统相连。
•
•
之所以认为这种生命体生活在潘多拉的魔 盒里是因为这个门的动物有很多寄生类型,他 们与人类的活动如影随形,极大的影响着人类 的生活水平。 • 不过话说回来,我对寄生虫还是很感兴趣 的,就比如其梯状神经而言吧。除了原始的种 类外,扁形动物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 梯形神经系统。不像网状神经那样,体状神经 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 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 出若干纵神经,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于“脑”,也分散在神经 索中(从脑发出背、腹、侧三条神经索,其中 腹面的两条神经最为发达),因此还比较原始, 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 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脑与神经 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与发展ppt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与发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9478e67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3.png)
梯式神经系统
扁形虫头侧面有外耳。这 种外耳有用来觅食得化学 感应器。扁形虫有单眼,单 眼与脑神经节相连,可以感 光。通常扁形虫就是避光 得。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5、链状神经系统
这种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成神经节, 神经纤维聚集成束而成神经,一系列得神 经节通过神经纤维联系在一起形成神经 索。每一段神经节只能从身体得一个局 部区域获得感觉信息,也只能控制这个局 部区域得肌肉。每个神经节既管本体节 得反射机能,也与邻近几节得反射活动有 关。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都有腹神经索。
2、原始得神经系统(海绵动物)
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得突触性联系, 也没有接受感觉与支配运动得技能。 (不就是真正意义得神经系统)
具有两种类型得神经元 这与海绵动物营固着生活有密切关
系
所以触摸或挤压海绵体得体表都会导致其身体得局部 收缩, 不像腔肠动物那样受到强烈刺激就全身收缩。
3、网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得突触对神经冲动得传导有调节作
用,这在海葵表现得最为清楚 。
4、梯式神经系统
代表——淡水涡虫得神经系统。
方面还保留着网状得特性,即神经细胞
分散,并以突触相连成网;
另一方面很多神经细胞已集中而成身体
腹面得2个神经索与头部得“脑”。这里 所说得“脑”只就是形态学得脑,虽然神 经细胞很多,但功能上远未达到脑得水平。 (涡虫得脑只就是一个传送信息得中转站。 脑没有明显得分析、协调等作用,还不能 算就是神经系统得主导部分)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与发展
前言
神经系统就是由应激性高度发展得神经细
胞(即神经原)与一些特殊得结缔组织细胞 (神经细胞胶质)等所组成。动物必须寻找食 物与躲避敌害以维持生命活动,其中绝大部 分还必须为了繁衍后代而寻找配偶与进行生 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神经系统起者对信息 进行接受、传导、处理、综合得作用。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8e587631b765ce050814ab.png)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一、体制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无规律可寻(不对称)•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辐射对称(钟虫)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
(如海葵)•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
(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全部是两侧对称。
仅有两个特例;1. 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 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
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充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一、肠腔动物门:(网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神经网是动物
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由二级和多级的神经细胞组成。
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成一个疏松的网叫神经网。
有一个神经网的可以存在于外胚层的基部,有两个神经网的分别存在于内、外胚层的基部,还有的除此外中胶层也有神经网,神经网间可通过突触连接也可不通过突触连接,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细胞等相连形成神经肌肉体系。
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是无定向的,称扩散神经系统。
二、扁形动物门:(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髓”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索相连。
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三、假体腔动物:(管式神经系统)以线虫动物为代表,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其上
连有腹、侧、背神经节。
神经环向前伸出的神经
到头端唇乳突等感觉器官,后面的神经在尾端汇
集。
其中背神经索司运动,腹神经索司运动和感
觉,侧神经索司感觉作用于排泄管。
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与围
咽神经相连的主要神经节有成对的侧神经节和腹
神经节;神经环向前后伸出多条神经,以背神经
和腹神经最发达(筒式)。
四、环节动物:(索式神经系统既链式神经系统)脑(咽上神经节):1对
咽下神经节:l对
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每节有1个神经节
蚯蚓有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节内。
联络神经元在神经节内,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位于中枢内,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肌肉等效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