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课程标准重难点核心素养知识梳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2.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0年西周建立。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原始人群到民族公社,三皇五帝与夏商周。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繁荣时期。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②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3、文化遗存:以元谋人、北京人为代表。

4、生活状况: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3、主要文化遗存(三)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特别提醒1:区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不同。

特别提醒2: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特别提醒3: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1)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A 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B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C 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国家建立——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政治:A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中央机构:最高统治者:夏王。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C地方管理:对夏部落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1、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文化: A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纪录。

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 晚世纪末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与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为手段,以 19世纪40年 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代到60年代 (2)国家:英法为首,俄美 随后
(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 国近代化的进程 (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北洋军阀统治的两个阶段及统治特征 (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 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认识: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 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 步加深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①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 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 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 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19世纪末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族 (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
民主运动的高涨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
(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 行“以华治华”;经济上,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
(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 为主

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知识点精华

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知识点精华

第一课基础知识精华点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距今约一万年,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早期典型:(距今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

姜寨聚落(西安临潼)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晚期典型:(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黄河下游、黑陶又叫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2.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3.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民主的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4.商朝,公元前1600年,实行内外服制,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可能是陶器上的符号),占卜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商周称为青铜时代。

5.西周(公元前1046年)根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王族(晋、鲁)、功臣(齐)和先代贵族(宋)。

权利:诸侯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评价:(1)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2)周文化覆盖到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3)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消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变化,埋下了地方割据混战隐患,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分封制的弊端: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的封建等级。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6.井田制是商和西周实行的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根本的土地制度,土地不得随意买卖。

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总结

4.主要历史人物 (1)古代帝王 禹、启;汤;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周平王; 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子婴。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王莽;汉光武帝(刘秀)。 (2)政治活动家 商鞅、李斯、张骞。 (3)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吴广;项羽;张角。
(4)思想家 孔子、老子、董仲舒。 (5)史学家:司马迁、班固。 (6)科学家:蔡伦。
(2)正确认识 ①统一是主流,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着局部的统一,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 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兼并战争、分裂 割据使人民更加渴望统一,而许多统治者也致力于国家统一,为实现统一作出了 重大努力。 ②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统一才能 促进社会发展,因此统一是各民族的自然选择。 ③统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 历史的必然性,因此任何破坏统一的阴谋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 识 结 构
知识线索
1.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朝:在国家管理上实行内外服制。 (3)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等级制、礼乐制。 (4)战国:各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什伍连坐制。 (5)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6)西汉: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刺史制、设立中朝、察举制。 (7)东汉:台阁制。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魏晋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使得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 的短暂统一,但分裂战争、政权更替频繁和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唐安史 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发展;对外实行开明政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发达。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书画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时期,从隋朝主张三教合一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诗歌繁荣,科技进步,艺术繁盛。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D )
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 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4.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
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A )
A. 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 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2 第一单元

诸侯纷争与 课 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理解它们与该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唯物史观) 2.通过阅读与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认识百家争鸣 的内容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梳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史实,认识诸侯纷争促进华夏民族认同和早 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作用。(家国情怀)
6.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
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D )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高中历史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D )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王室衰微
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西周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其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以同姓贵族为主体,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实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目标。

分封制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加强了XXX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宗法制是早期国家的一种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血缘政治的结合,同时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和XXX具有相对性。

宗法制的实质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的统治地位。

其作用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包括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和尚未集权。

经济特征包括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和集体劳作。

文化特征包括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和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其内容包括经济、军事、基层治理和行政管理等方面。

其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等都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有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井田制的崩溃导致封建私有经济的发展。

周王室衰微和分封制的瓦解加剧了政治上的动荡。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以及地主阶级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私学兴起和学术下移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要点知识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要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内容:(1)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经济
农业进步体现:
手工业进步体现;
政治
(商鞅变法)Biblioteka 目的内容经济
政治
社会管理
影响
思想
(百家争鸣)
背景
代表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阴阳家
邹衍
影响
第三课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巩固统一措施
中央
地方
其他
统一的意义
秦速亡原因及教训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的统治
汉初
政治
中央
地方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清单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间
代表性文化遗存
地区
社会生活状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时间
特征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政治
经济
文化



分封制目的:
分封对象:
意义:
宗法制核心:
影响: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经济
思想
汉武帝
政治
汉武帝巩固措施
经济
思想
拓疆
东汉
光武中兴
措施
衰落原因
两汉的文化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东汉
班固《汉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7】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7】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A 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1.旧石器时代:(1)含义: 打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 元谋人(约170万年)、北京人(约70至20万年)分布特点: 主要位于黄河、长江流域(3)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2.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1)含义: 磨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约7000至5000年: 仰韶文化(黄河)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黄河)河姆渡文化(长江)水稻、养蚕缫丝(3)生产生活: 修建村落、定居生活(4)特点: 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B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 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私有制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出现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时代: 神话色彩五帝时代: 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 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实行“禅让”,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2.国家:龙山文化时代、良渚古国、陶寺遗址, 史称万邦时代。

3.夏朝的建立(1)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夏的统治:禹死后, 其子启继位,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汤灭夏, 建立商朝。

2.概况:A文化①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青铜器B政治★①国家机构更完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重点知识(填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重点知识(填空)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江南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原因:①社会环境:南方相对安定。

②人口因素:,增加了,带来了先进的和技术。

(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

2、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②改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③穿、学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④改姓氏:改鲜卑姓为。

⑤仿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⑥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士族通婚。

(3)意义①顺应了北方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唐朝盛世局面(1)“贞观之治”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怀纳谏。

②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2)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①原因:选贤任能、改革、发展生产、、改革。

②结果:将唐朝推向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2、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1)与突厥:①东突厥:贞观初期,灭东突厥,唐太宗被尊称为“”;②西突厥:唐高宗灭西突厥;③设都护府、设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与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

(3)与吐蕃:①唐太宗时公主入藏。

②唐穆宗时“会盟”。

(4)与靺鞨: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一)(汉代)(1)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标准:、。

(二)制(魏晋南北朝时期)(1)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2)标准:、道德、才能(3)影响:消极:后期形成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科举制(隋唐——清)(1)形成: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科,科举制形成(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科和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③唐玄宗任用高管主持考试。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一、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 公元前221年)1. 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 - 公元前2070年)-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如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等。

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典型的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彩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和半坡文化(黄河流域,种植粟)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此时开始出现了定居生活,形成了氏族公社,先是母系氏族(如河姆渡、半坡),后发展为父系氏族(如龙山文化时期)。

2.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 - 公元前771年)- 夏朝(公元前2070 - 公元前1600年)-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者是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 商朝(公元前1600 - 公元前1046年)- 汤建立商朝,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后稳定下来。

- 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事。

-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 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朝觐、纳贡、服役等义务,目的是拱卫王室。

-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这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 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 公元前476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争霸。

先后出现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楚庄王(问鼎中原)等霸主。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前)(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典型代表: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后至2000多年)(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典型代表:(3)生产生活:①大量使用陶器;②开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③生活逐渐稳定3.原始社会组织(1)阶段划分: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三皇五帝的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ku)(高辛)、尧、舜2、国家(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⑴.概况:建立者: 禹时间:公元前2070年⑵.政治:①实行王位世袭制②国家结构: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地区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⑶.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夏小正》⑷灭亡: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三、早期国家——商朝和西周1、商朝:建立者:汤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盘庚迁殷)政治: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文化: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商灭:纣王暴政;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商灭2、西周:⑴、西周的建立:建立者:周武王(姬发;时间:公元前1046-前771年;都城:镐京⑵、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分封制度: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对象: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燕/卫/鲁)②还分封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宋、齐)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梳理课程标准重难点核心素养知识梳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2.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0年西周建立。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原始人群到民族公社,三皇五帝与夏商周。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繁荣时期。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②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总结--高一上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总结--高一上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政治——夏朝(一)继承方式: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中央机构:1、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三)地方:1、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2、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一、政治——商朝(一)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二)国家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一、政治——西周(一)分封制:1、目的: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对象:同姓诸侯、先王之后、异姓功臣、姻亲3、分封内容:王畿以外广大地区上的土地和人民4、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5、诸侯权利: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6、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7、制度特点:分封对象的多元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8、作用:积极:①巩固了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③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二)宗法制:1、含义: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二者具有相对性;③族权与政权相结合;(三)礼乐制: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乐是配合礼所进行的乐舞。

→礼乐制度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对权力的认同。

→周礼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综合探究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②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③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一、中外历史纲要简介1. 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编写背景和目的2. 探讨《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于历史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二、第一单元:世界历史的基本起源1. 探讨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2. 分析人类最早的文明和社会制度3. 讨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三、第二单元:古代东方社会的兴起1. 了解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2. 探讨古代东方社会的文化和科技成就3. 分析古代东方社会的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四、第三单元:古代西方社会的崛起1. 探讨古代西方社会的地理和气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析古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3. 了解古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和宗教发展五、第四单元:中世纪文明的伟大发展1. 探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演变2. 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变革3. 讨论中世纪欧洲与其他地区的交往和影响六、第五单元:东西方世界的交融和发展1. 了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相影响2. 探讨东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思想的交流3. 分析东西方文明的科技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七、第六单元:近现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1. 了解近现代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2. 探讨近现代世界的科技和产业变革3. 分析近现代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变革八、第七单元: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调整1. 探讨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影响2. 分析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新兴国家的兴起3. 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九、第八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1. 讨论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2. 探讨冷战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3. 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组织和合作十、第九单元: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 探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原因和过程2. 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的影响3. 了解不同国家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地位和作用十一、第十单元: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1. 了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2. 探讨世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3. 分析世界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和意义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的默写提纲,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 o r 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
元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分封制的对象、特点、目的、评价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4)评价: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
(1)基本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2)实质: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尚未集权
(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商鞅变法的内容、评价
(1)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基层治理: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④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列举儒、道、法、墨、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4、“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1)军事①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②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2)政治: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④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3)思想:焚书坑儒。

2、秦统一的意义
①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西汉初年的统治
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②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③“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④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地方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其征收财产税。

(3)思想: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

(4)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④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3、两汉的文化成就
(1)史学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科技
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