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

合集下载

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引言:社会福利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求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福利制度的设立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但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一方面,福利制度提供了社会保障,增加了人们的生活稳定感,降低了劳动力的风险意识和离职意愿。

这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造成职位空缺。

另一方面,福利制度的普及也会增加人们的就业意愿,尤其是那些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群。

这将使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增加,缓解一部分就业压力。

2. 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需求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

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增加劳动力的需求。

这是因为企业在选择员工时,更倾向于那些具备稳定生活保障的劳动力,降低了对员工的风险感。

然而,过度的福利也可能使企业为支付高额社会保险费而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3. 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福利制度也对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福利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失业救济金和生活津贴,降低了失业者对就业迫切的需求,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合适的职位而不是随意接受就业机会。

这减缓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匹配不准确。

另一方面,合理的福利制度也能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培训支持,鼓励劳动力进行再就业和职业转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4. 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影响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合理的福利制度可以减轻劳动力的经济压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尤其是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劳动力来说,福利的普及可以改善其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其工作动力。

然而,过度的福利制度也可能导致某些劳动力过度依赖福利,缺乏积极性,降低整体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集体福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冲突

“集体福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冲突
多矛盾 和 冲突 。

素 投 入 、努 力 提 高 贡 献 率 ; 二 是 想 方 设 法 增 加
“ 体 福 集
利 ”。 采 取 第 一 种 方 式 增 加 收 入 , 须 做 出 某 种 努 力 或 牺 必 牲 ; 二 种 方 式 则 基 本 上 是 “ 劳 而 获 ”, 果 这 种 选 择 总 第 不 如 是 能 够 如 愿 以偿 , 做 出 第 一 种 选 择 的 积 极 性 必 然 会 大 打 则 折扣 或被 抵消 。随着这 部 份收 入 的不断 膨胀 , 有激 励作 具 用 的收入 份额相 对 比例不 断萎缩 , 入 分 配的激 励功 能逐 收

违 背 效 益 原 则 。 化 了 收 入 分 配 的 激 励 功 弱
渐 减弱 , 们 增加 劳 动投 入 、 高 劳 动努 力 程度 的积 极性 人 提
将 会 越 来 越 受 到 抑 制 , 社 会 经 济 和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损 害 对
“ 体 福 利 ”是 我 国 除 工 资 和 劳 动 保 险 之 外 , 所 在 集 由
单 位 给 予 职 工 的 物 质 利 益 , 要 是 为 了 弥 补 我 国 过 去 低 工 主 资 造 成 的 职 工 及 其 家 属 生 活 困 难 采 取 的 政 策 。在 传 统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这 种 分 配 模 式 与 低 工 资 分 配政 策 相 配 套 , 曾 对 我 国 集 中 财 力 发 展 生 产 、调 节 消 费 起 了 积 极 的 作 用 。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推 行 ,这 种 模 式 逐 渐 暴 露 出 范 围 小 、 覆盖 面窄 、 会 化程 度低 、 准不 一 、 乐不 均 、 束不 力 , 社 标 苦 约 强 制 性 不 足 等 弊 病 。针 对 这 些 现 象 , 国 早 在 八 十 年 代 初 我 期 就 开 始 了 对 “ 体 福 利 ”所 包 含 的 内 容 进 行 改 革 , 某 集 将 些 原 来 由企 业 包 办 的项 目交 社 会 办 理 , 逐 步 推 行 了 住 房 、

第二章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3)住房补贴,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中国的保障房政策、新加坡的住
房政策)
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
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 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 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4)利润分享计划的发展:直接现金式和递延式 员工持股计划将激励“员工持股”成为中国公司、特别是中国 新兴前的的快速发展阶段


5)发展的因素: 社会环境的改善(经济制度,文化,传统, 政治因素,经济发展) 福利制度和经济的 互动 雇主对福利作用的认识 雇员对福利的认识 工会的作用(工会作用的分析)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福利制度不仅是一项社会制度,也是一项经 济制度。例如:通过社保制度可以实现再分 配,进行需求管理;并通过社保制度的优化 设计来促进储蓄,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形成,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保与经济发 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何影响?)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以来,英国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建立更有效
率的经济体系,改革传统“福利国家”制度,以“积极的” 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福利模式,保持福利 国家制度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的同时修改其消极的一面, 达到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 感的目的。 国家养老金制度仅向低收入者、残疾人等不能为退休储蓄的 人提供帮助。 通过国家与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国家第二养老金制度,鼓 励那些有经济条件的职工为退休储蓄。当雇主破产时,雇员 的个人养老金计划资产受到保护。国家同时鼓励发展职业养 老金计划或个人养老金计划。
第一份年金合同,从此,保险公司进入企业年金领域。 ) 团体保险的出现(团体保险是由保险公司用一份保险合 同为团体内的许多成员提供保险保障的一种保险业务。在团 体保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团体”为投保人,团体内的成 员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签发一张总保单给投保人,为其成 员因疾病、伤残、死亡以及离职退休等提供补助医疗费用、 给付抚恤金和养老保障计划。) 企业年金的意义 :企业自主福利发展的里程碑

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

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

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黄晨熹【摘要】内容提要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快速发展,并引起我国福利制度未来走向之争。

本文试图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进行讨论。

首先,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福利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塑造我国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辨析其在国际社会政策比较中的独特性;其次,总结我国福利体制的特点:社会福利被放在次要地位,福利支出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职业分割;最后,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判断,并对我国是否会走上福利国家道路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未来我国社会福利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但仍将采用福利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而不会走普遍福利式的高支出福利国家之路。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8【关键词】关键词福利制度未来走向福利多元化福利国家经过6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福利取得长足进步。

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当前我国正进入一个社会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以民生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都积极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福利项目,于是引发“我国是否会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的学术争论。

①如王建勋:《福利国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3日;岳经纶:《完善的社会政策,关键不在于是否学习福利国家》,《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4日;薛涌:《中国是否要以福利国家为样板》,《中国经营报》,2009年4月11日。

本文试图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未来走向进行讨论。

首先,分析塑造我国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其在国际社会政策比较中的独特性;其次,总结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最后,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判断,并对我国是否会走上福利国家道路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福利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国现行社会福利是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背景因素长期持续塑造的结果,而且这种作用将继续影响我国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摘要】从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可谓至关重要。

建立普惠型基本福利,注重社会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需要着眼改变的几个方面。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转型任务尚未完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福利制度以人为本普惠型福利合理分配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

反思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福利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是一个与福利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名词,可以将它看成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

至于什么是社会福利?对此有多种回答,可以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答案。

从现有的资料看,各方面对“社会福利”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看法:一是“社会政策”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大致与社会资源同义,它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等等。

而所谓社会政策是“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

”这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各种看法中意义最为宽泛的一种。

二是针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正采取的一切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措施,大致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社会保障”一词同义。

按照这种理解“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它的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而社会福利的资金则来自一般的国家的财政。

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功能分析3a老年福利与乡村治理——以浙江省乐清市农村老..

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功能分析3a老年福利与乡村治理——以浙江省乐清市农村老..

article shows a deep think of the problems of the association.In the end,thstions.
Key words: Association of Old People in Country country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协会应运而生。农村老年人协会的作用在 于:一方面,它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能够互相交流与沟通的场所,将老年人组 织起来并保护老年人权益,提高老年人福利,增强村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它 对改善村庄生活预期、实现村庄的良好治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民间组织
农村老年人协会的研究离不开对“民间组织”的研究。西方对民间组织的研 究要比中国早。西方最早研究民问组织(西方国家一般称这为第三部门、非营利 部门或非政府组织,简称NGO)的是怀特,他在1951年出版了《国际非政府组织》, 而逐步兴起则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莱斯特·萨拉蒙在美国《外交》杂志 上发表了《非营利部门的兴起》一文,首次提出了世界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 团革命”之中;朱莉·费希尔于1998年出版的《非政府组织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 展》是另一本关于民间组织的著作,它着重探讨了政府与N60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内对于民间组织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民问组织的主力军 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清华大学还成立了民问组 织研究所,编著了《非政府组织论丛》。此外关于民间组织的著作中还有赵黎青 的《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和盛红生、贺兵主编的《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
like the younger ones.So the Association of Old People in Country comes out·It not onlv provides a place for them to communication,but also organizes them to protect

农民福利政策陷阱的产生及填补

农民福利政策陷阱的产生及填补
期 出现 的。时 至社会 主义 的今 日, 民阶级 仍 是 中 国社会 发展 的奠 基性 主 农 体 。农 民阶级 的社会 化和 现代 化是 关乎 中 国能否 实现经 济 的工业 化 和政治 的核 心化 的关键 所在 。 因此 , 社 会现代 化背 景下 , 民工 业化 与城市 化 问 在 农
发展 趋 势 的 , 因为人 的 自由 的全 面 的 发展 才 是
现也 就不 难 理 解 了 。那 么 , 么是 农 民福 利 政 什
策 陷阱呢 ? 这 个 概 念 有 两 个 方 面 的 含 义。其


市场 福利 的积 极作 用 发挥 的越 大 , 会带 个人
目前 的农 民福 利 政 策 模 型 中 , 场福 市
利 较之 以前 的 集 体福 利 , 利 有 弊 。这 种 转 变 有
带 来 的好处是 : 先 , 立在 市场 经济 规律 基 础 首 建 上的市 场福利 有利 于农 民积 极性 的 发挥 。集 体
福利 虽 然看 似对 每个 人 都有 着人 文 关 怀 , 是 但
的利 弊进 行 逻 辑分 析 , 民福 利 政 策 陷 阱 的 出 农
中 , 府为农 民提供 的更 多是机 会 , 政 而不 再 是提 供现 成 的生活 资料 ( 享受低 保 除外 ) 。这 个 过程
不 但有 利 于 提高 农 民致 富 的 积 极性 和可 能 性 , 更有 利于农 民阶级 自身 的发展 。这 是 符合 历史
维普资讯




农 民福 利 政 策 陷 阱 的产 生 及填 补
口刘 志 磊
[ 内容 提 要 ] 目前 中国 农 民的 福 利 政 策 模 式 正 在 由集 体 福 利 向 市 场 福 利 转 变 , 这 个 转 变 过 程 中 , 在 出现 了农 民福 利

第二章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 *劳方: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本质上 积极,既激励又抑制; *资方:对劳动力需求影响,加大劳 动力成本。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文化(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传统习惯) 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美国与欧洲价值观的比较: 美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0%,欧洲为 45% 60%的欧洲人认为贫穷是环境造成的,只 有29%的美国人这样看; 24%的欧洲人同意贫穷是个人懒惰造成的, 60%的美国人这样认为。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英国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建立更有效率的经济体系改革传统福利国家制度以积极的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福利模式保持福利国家制度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的同时修改其消极的一面达到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第二章
福利的发展
员工福利的建立阶段 福利的快速发展阶段
员工福利的建立阶段
(3)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不懈斗争是催促
社会保障诞生的动力 劳动者争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利用工会集体 力量不断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于19世纪初开 始制订工厂法(劳动法的初期形式),以后 逐渐扩大工厂法内容和实施范围,并创立劳 动保险立法。
员工福利的建立阶段
德国、美国相继实施各种法律保障工人的工作条件 美国劳工节: 188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把9月的第一个 星期一定为全国假日,8小时工作制也成为现实。 对工伤者的保护:1906年,为了解决工伤问题,国会通过联 邦补助法,规定对从事危险工作的联邦雇员给予补助。在联 邦政府的一系列法令的推动下,1909年至1920年美国有43 个州实施了工人补偿金法,以补偿工人因工业事故所造成的 损失。 1881年,经“铁血宰相” 俾斯麦倡议,德国皇帝威廉一世 颁布皇帝诏书,宣布工人在患病、发生事故、伤残和老年人 经济困难时应该受到保障,他们有权要求救济。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正文】一、引言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目标,对个人和集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集体福利的定义及特点1.集体福利是指对整个社会或集体以及其成员所提供的福利保障。

例如,国家的社会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教育、住房等福利政策都属于集体福利。

2.集体福利具有普及性和公平性的特征,旨在满足广大群体的基本需求,并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3.集体福利的提供通常由或公共组织负责,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实施。

三、个人福利的定义及特点1.个人福利是指针对个体而言的福利需求和保障。

包括个人收入、职业发展、个人健康、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2.个人福利更加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注重个人的权益保护和发展空间。

3.个人福利的实现通常由个体自身通过努力、学习或与他人合作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获得。

四、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与影响因素1.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对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产生影响。

2.关系: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只有社会能提供良好的集体福利保障,个人福利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个人福利的提高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案例分析以某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为例,说明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的区别和关系。

社会保险是该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保障的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集体福利政策,旨在提供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它涉及到所有参保人的福利需求,是集体福利的具体实践。

而对于个体来说,社会保险的参保将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水平,是个人福利实现的重要途径。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集体福利:指对整个社会或集体以及其成员所提供的福利保障,通常由或公共组织负责,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实施。

2.个人福利:指针对个体而言的福利需求和保障,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个体自身努力、市场交易等方式获得。

浅谈中国社会福利

浅谈中国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完善
• 社会福利生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社会力量, 迅速发展,在解决残疾人就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等 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某些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福利企业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价格、医疗、 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都超出福利企业内部 的消化能力.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由于国家财力有限, 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覆盖面窄、保障范围小.公办社 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 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 福利机构之不足.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 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四.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传统福利制度的弊端 •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老企业面临的福利负担.
• 其次,企业的福利待遇于职工之间产生了人 身依附关系.
• 第三,福利待遇由于是平均分配,不能发挥劳 动者的积极性..
• 不同企业职工福利的差异
• 第四,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经济结构多元化,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进入企业就业享受不到企 业福利.
五、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创 建,调整和完善,受挫以及恢复和改革阶段.自新中 国建立以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福利资源 均由国家控制,并进行统一分配,形成了一种高度集 中的福利供应模式.但是,这种福利供应体制同时存 在重大的弊端.一是包揽式福利供应,造成巨大的经 济成本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是政府 和单位包揽职工的福利责任,造成了依赖性,不利于 调动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抑制了人的各种社会需 要的发展,使中国社会长期处于社会发展的幼稚阶 段,直接影响了现代化的进程.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比,有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历程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一1979年间,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苏联式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阶段是1979一1994年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性使政府忽略了公共服务供给,同时旧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始瓦解;第三阶段是1994一2002年间,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政府着手在城市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第四阶段是2002年至今,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指导下,政府试图建立一个更具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建立起一个相对简单、平均主义和国家包办(配给制)的公共服务体系,以适应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这一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在单位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之上,以城市“单位制福利”和农村“集体福利制度”为主体。

一方面,在城市实施“单位制福利”,采取“企业办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各种企事业单位同时兼具生产经营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功能,向所有职工提供诸如退休工资、公费医疗、基础教育、福利服务、住房分配等多种免费和同质的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在农村实施以小学教育、集体养老和合作医疗为主体的“集体福利制度”,村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融资和供给主体,国家直接提供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较少。

总体上讲,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实现了公共服务的普遍可及和均等化,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与较低的经济生产水平相联系的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较低和总体短缺状态,而单一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又导致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现象。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主要面向城市单位职工,农村居民未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于城市重工业部门与轻工业部门之间。

此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依赖于村集体的经济生产能力,因此不同经济效益的村集体之间的公共服务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身份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也持续地影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要求来看,现有的服务队伍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水平较低,专门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国有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服务队伍是4.1万人,集体办的福利事业单位服务队伍11.8万人,但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技术职称)的比例还不到5%。社区服务工作中也存在类似情况,这已严重影响了福利服务内容和项目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191 发布日期:2010-6-3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和社区福利服务三个组成部分,而又以集体福利所占比重最大,这种状况严重滞后于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前改革的趋势是逐渐将集体福利货币化,使社会福利事业由社会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社会福利的供给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2.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3.社会福利社会化程度较低,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4.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社会福利社会化程度较低,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全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中,由国家和集体兴办的占绝大多数,真正由社会兴办的福利机构比例很小。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到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办养老机构仅26家,占全市社会福利机构总数的8%,收养老人978人,占全市的14%。而且,多数社会办的福利机构在地理位置、规模、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很不尽如人意,有些则商业化色彩较浓,尚无法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占主体的国家和集体办的福利事业单位与政府仍然保持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而政府对其采取了包揽、包办、包管,一包到底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种“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体制,福利事业单位不在适应市场、改善经营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使得本来就很有限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福利政策模式研究

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福利政策模式研究

式是并不 改变现存社会结构与制度 性安排 , 过经济 福利状 况改 善谋求 生 活质量 的提高 。这 通 是 传 统 农 业 社 会 农 民谋 求 改 善 生 活 质量 的 主 要 方 式 。在 中 国社 会结 构 性 变 迁 与 社 会 现 代 化 背
景 下 , 民改 善 生 活质 量 与 提 高 福 利 水 平 的愿 望 相 当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国 家 的政 策 取 向 , 决 于 农 取
内容 提 要 : 社 会 现 代 化 背 景 下 , 民 问题 的 核 心 是 工 业 化 与 城 市 化 问题 , 经 济 保 障 与 生 活 在 农 是
福 利 问题 , 农 民 到 市 民 身份 的转 变 问题 。 农 村 社 会 现 代 化 的 本 质 是 生 活 方 式 的 转 变和 是
(o no Jh sn& Sh rz1 9 ) 一 般 来 说 , 会 生 活 可 分 为经 济 生 产 与 社 会 福 利 两 大部 分 , 对 cwat,9 7 。 社 相

36 ・
维普资讯
由集 体福 利到 市场 福利
应 的是 经 济 政 策 与 社 会 政 策 。 经 济 政 策 目标 是 自 由市 场 与 经 济 效 率 , 本 运 作 机 制 是 自 由 市 基 场 与市 场 就 业 。社 会 政 策 目标 是 国家 福 利 责 任 与 社 会 公 平 , 本 运 作 机 制 是 社 会 再 分 配 与 福 基
农 民 与 国 家关 系 的 结 构 性 调 整 , 决 于 社 会 现 代 化 与 国家 现 代 化 程 度 。 这是 结 构 性 变 迁 与 制 取
度 性 安 排 方 法 , 通 过 社 会 革 命 的 方 式 改 变 农 村 面 貌 、 业 结 构 与 农 民 身 份 , 善 农 民 生 活 质 是 农 改 量 与 提 高 他 们 的福 利 水 平 。 目前 , 国社 会 正 处 于 由传 统 农 业 社 会 向 现 代 工 业 化 社 会 转 变 的 中 历 史 阶 段 , 构 性 变 迁 与社 会 发 展 涉 及 方 方 面 面 , 中农 民 与 国 家 关 系 是 最 基 础 、 重 要 与 最 结 其 最

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

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

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福利国家指的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而提供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和福利政策,例如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

市场经济则是指在市场交换和私人财产的基础上,通过供求关系的自由调节和市场竞争的方式来分配资源和决定价格的经济体制。

本文将从福利国家的起源、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的关系和福利国家的挑战等方面对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进行探讨。

首先,福利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无论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都促使了福利国家的兴起。

福利国家的出现不仅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保护,并且为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然而,福利国家的实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和管理,对于一些经济力量较弱的国家来说,承担这个责任可能会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

其次,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自由与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动力,而福利国家的出现则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存在的不足,让市场经济更加人性化和公平。

市场经济可以为福利国家提供所需的财政资源,同时福利国家也可以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需要相互协调和平衡,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的双赢局面。

然而,福利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福利国家需要取得合理的财政收支平衡。

当福利支出过大且没有相应的财政收入时,容易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

其次,由于福利国家的实施需要大量人力和经费,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

此外,福利国家容易造成个人和社会的依赖,削弱人们的自律和创造力。

因此,福利国家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确保福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对于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拓展。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福利模式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析其异同和影响因素。

此外,可以对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以引起对社会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视。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实现社会福利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通过供求关系的自由调节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社会创造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然而,市场机制在实践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这些问题对社会福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市场机制对社会福利的促进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主要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

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社会福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1. 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市场机制能够根据供求关系自由调节价格,通过价格机制将资源引导到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领域,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2. 激发创新与发展: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并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竞争可以有效驱动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和降低成本,从而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者福利。

3. 满足多样化需求: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供求关系调节价格,灵活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经济中的个体选择自由度较高,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促进了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市场机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然而,市场机制在实践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重点讨论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买家往往无法完全了解商品的品质、性能等信息;另一方面,卖家可能会掩盖商品的质量问题。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影响社会福利的实现。

解决方法:加强信息披露和消费者保护。

政府可以加强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监管,要求其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分析

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分析

员工福利一、引言员工福利作为企业提升员工满意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重要机制,既符合企业的利益,也满足员工的需求,同时亦可满足政府及社会对企业的期待。

但是我们看到当下员工福利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多组织对其认识还不清晰.本文将通过描述员工福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员工福利计划制定的诸多因素,来对当下员工福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提供指引。

二、员工福利的发展中的问题不同组织、学者,由于对福利的着眼点不同,因而在员工福利的内涵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学者中,加里?德斯勒认为,员工福利包括健康和人寿保险、休假和保育设施,具体可以归纳为四类,一是补充性工资;二是保险福利;三是退休福利;四是员工服务福利.乔治?T?米尔科维奇在《薪酬管理》一书中界定员工福利为“总报酬的一部分,他不是按工作时间给付的,是支付给全体或一部分员工的报酬(如,寿险、养老金、工伤补偿、休假)”.在我国,员工福利又被称为职工福利或机构福利,对其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福利”,它包括所有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公益性事业和所采取的措施均可称为福利。

二是从雇员福利的角度,这其中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福利包含三个层次,政府提供的福利、企业的集体福利以及企业为雇员个人及其家庭所提供的个体福利;狭义的福利,又被称为职业福利,它是企业为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要,在其工资收入以外,向员工本人及其家庭提供的货币、实物及一些服务形式。

总的来说:员工福利是企业基于雇佣关系,依据国家的强制性法令及相关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支付能力为依托,向员工所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各种以非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补充性报酬与服务。

1。

企业和员工对福利缺乏清晰认识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制定福利方案时,会产生三个主要的管理问题:(1)谁应该受保障或享受福利?(2)在一系列的福利项目中,员工可以有多少种选择?(3)福利的资金怎样筹集?这些问题常常使企业产生困惑。

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近年来,福利制度逐渐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要一环,在保障社会稳定性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情况首先,了解一下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主要以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为主,其中城镇市场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镇市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就业岗位越来越稀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福利制度带来的主要影响1. 促进就业福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就业方面。

一方面,福利制度的完善和保障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福利制度中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政策可以增强工人对于就业的安全感,从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

2.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福利制度对劳动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提供各种免费和优惠的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从而增强员工的竞争力。

例如,提供职业培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3. 保障劳动力权益福利制度的完善和保障可以保障劳动力的权益。

社会保障、劳动合同、劳动法等政策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得员工不会被压榨和剥削。

保障员工的权益也是提高员工士气和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福利制度的弊端福利制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庞大的政府投入,会导致一定的经济压力。

其次,一些企业会将福利制度作为成本,并试图通过减少福利制度来降低成本,这也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一些福利制度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资金反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福利制度的完善和保障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保障员工的权益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感来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虽然福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合理的政策设计和落实可以克服这些问题,使得福利制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1]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1]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1. 简介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是指不同层次的福利概念。

集体福利是针对一个团体或组织的整体福利,而个人福利则指个体在组织中所享有的福利。

在组织中,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在目标、范围、内容、来源及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

2. 目标2.1. 集体福利集体福利的目标是提高整个组织的福利水平,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发展。

通过提供各种福利措施,集体福利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2.2. 个人福利个人福利的目标则是满足个体的个人需要和利益。

个人福利旨在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福利措施,提高个人的待遇和福利水平,增加个体留存和忠诚度,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动力。

3. 范围3.1. 集体福利集体福利的范围通常覆盖整个组织或企业,涉及到所有员工。

一般包括组织的组织文化、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3.2. 个人福利个人福利的范围焦点是在个体员工身上。

个人福利主要包括个人在组织中的薪酬水平、职务晋升机会、培训发展机会等。

4. 内容4.1. 集体福利在集体福利中,组织可以提供的福利内容非常多样化。

这些福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协作精神和员工间的相互关心与支持。

- 劳动条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 福利待遇:提供各类福利待遇,如补贴、奖金、股票期权等。

- 社会保障: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4.2. 个人福利个人福利主要涉及个体员工的个人利益和需求。

以下是个人福利的主要内容:- 薪酬水平: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等。

- 职位发展:提供职务晋升机会,包括晋升评价、职级制度等。

- 学习发展:提供培训机会、学习资源和发展计划。

5. 来源5.1. 集体福利集体福利的来源主要是组织的自身资源。

组织通过自有资金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和福利措施,并根据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

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区别在社会中,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着不同层面的利益和需求。

集体福利是指社会群体或组织成员整体享受到的福利和好处,而个人福利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得到的福利和好处。

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1. 定义的不同集体福利是指社会群体或组织成员共同享有的好处,可以是物质性的或非物质性的,例如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等。

个人福利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好处,例如工资、待遇、医疗保险、退休金等。

2. 利益的范围不同集体福利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群体或组织成员的福祉,其范围更加广泛和综合。

而个人福利则是关注个体的利益和需求,其范围相对较狭窄。

3. 目标的不同集体福利的目标是提高整个社会群体或组织成员的福祉水平,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个人福利的目标是满足个体的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4. 获得方式的不同集体福利的获得方式通常是通过国家或组织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例如通过税收来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而个人福利则是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来实现,例如通过工作来获取薪水和福利待遇。

5. 分配原则的不同集体福利的分配原则通常是基于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考虑的,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平等和均衡。

而个人福利的分配原则通常是基于个体的贡献和需求考虑的,更加注重个体的个性和差异。

6. 影响因素的不同集体福利的实现受到社会制度、政策环境和整体经济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个人福利的实现则受到个体的能力、素质和努力等因素的影响。

,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在定义、利益范围、目标、获得方式、分配原则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个体的生活境遇。

将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相结合,平衡二者的关系,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农民生活质量与福利状况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策议程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问题。

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具有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的内涵、外延及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界定。

在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内涵是:农民实现身份转变,国家谋求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将农民与国家关系转变为市民与国家关系。

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对农民福利责任的承担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与福利水平提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具有各种不同的层次结构。

传统方式是并不改变现存社会结构与制度性安排,通过经济福利状况改善谋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农民谋求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社会结构性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农民改善生活质量与提高福利水平的愿望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取向,取决于农民与国家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取决于社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程度。

这是结构性变迁与制度性安排方法,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改变农村面貌、农业结构与农民身份,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与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农民与国家关系是最基础、最重要与最突出的问题。

最基础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考虑所有农民福利问题的最主要基础;最重要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影响农民福利状况最重要的因素;最突出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农民福利议题中最优先的领域。

社会福利是观察和描述农民与国家关系演变的基本层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长期缺乏社会福利理论视角,农民福利尚未进入主流公共言论与学术空间,是个边缘化议题。

社会福利是工业化与都市化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对贫困等社会问题的制度性回应,基本功能是透过满足变迁中的社会需要与人类需要,缓解社会冲突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生活质量与提高福利水平(Johnson & Schwartz,1997)。

一般来说,社会生活可分为经济生产与社会福利两大部分,相对应的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

经济政策目标是自由市场与经济效率,基本运作机制是自由市场与市场就业。

社会政策目标是国家福利责任与社会公平,基本运作机制是社会再分配与福利服务提供(Room,1979)。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既是纷繁复杂与千变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观察与描述社会结构特征和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层面。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回顾表明,194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普遍缺乏社会福利的理论视角,农民福利对国家决策者与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个十分陌生的概念。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现状至少可以概括为“六多六少”:对农业经济问题研究较多,对农村社会问题研究较少;对紧迫现实问题研究较多,对宏观理论政策问题研究较少;对严峻现实问题研究较多,对历史比较问题研究较少;从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问题较多,从改善生活质量与提高福利水平角度研究问题较少;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分隔角度研究问题较多,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互动角度研究问题较少;从中国社会发展特殊性角度研究问题较多,从世界历史发展普遍性规律角度研究问题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改革与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学理论研究、小城镇研究与人口迁移、农民阶级分层与社会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流动问题、农村婚姻家庭与生活方式、农村贫困与社会保障问题、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与村民自治等现实热点问题(李守经,邱泽奇,1989)。

题目明确和主题鲜明的农民福利研究甚为鲜见,只有生活方式与社会保障研究偶尔涉及狭义农民福利问题。

农民福利议题尚未进入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视野,尚未进入主流公共言论与学术言论空间,这种状况与中国社会的农民国家性质与社会现代化状况极不相称,亟待改变。

一、人民公社制度与集体主义福利政策框架中国农民福利状况与政策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理想类型,一是改革开放以前的集体福利模式,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福利模式。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可分为两个截然不同与特征鲜明的历史阶段,农民福利状况与福利政策模式同样如此。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福利状况与政策模式可以概括为集体主义与社区互助的福利政策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福利状况与政策模式可以概括为个人主义与地区差别的福利政策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农民福利状况与政策模式逐渐由集体福利过渡为市场福利。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渡时期并未结束。

这两种福利政策模式可以看作是中国农民福利状况的“理想类型”,是观察与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概念化工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这两种政策模式是对中国农民福利状况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的理论化抽象与概念化概括,但是它们是以丰富多彩和扎实可信的经验调查与实证研究发现为基础的。

中国农民集体福利政策模式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基础是宏观取向的城乡二元社会福利结构与微观取向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内外社会环境的严峻性,如何巩固与维持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努力发展经济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优先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异常薄弱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客观上又加剧了实现这种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社会政策与福利议题自然而然处于次要和无足轻重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与制度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与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迭起,人民公社运动与制度的蓬勃发展,以及城乡分隔户籍制度的实施,二元经济结构最终演变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刘易斯,1989;薄一波,1991)。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生活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安排。

全体公民被人为地分为城乡两类居民,城市市民与农村农民具有截然不同的身份、规范、价值和角色,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之中。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处境下,中国社会逐渐形成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

按照当代中国学者的经验研究,二元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由不合理的户籍、粮食供给、副食品与燃料供给、住宅、生产资料供给、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险、劳动保护、人才、兵役、婚姻和生育制度等14种制度构成。

户籍制度是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结构与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郭书田、林纯彬,1990)。

与此同时,农村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加速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薄一波,1993),为农民福利政策模式形成奠定了相关的思想、组织与制度性基础。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决定了农民集体主义福利政策模式的价值基础、政策目标,奠定了农民集体福利事业的制度基础,营造与建构了农民集体福利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微观社会环境。

从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到1984年人民公社解体,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度过了整整26年。

人民公社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人民公社制度是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状况的一把钥匙(张乐天,1998)。

人民公社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制度与农民生活状况的政治经济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的产物。

人民公社的社会思想基础是当时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价值基础是社会团结、社会合作和社区互助,其实质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方兴未艾,国家严格限制自留地与家庭副业收入在合作社和公社社员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和消灭私有制的坚定决心,以及人民公社时期大力兴办公共食堂等政策措施典型反映了这类价值观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5);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的核心政策目标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典型反映当时急于求成和左倾冒进的思想意识。

1962年中共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国家要尽可能地从各方面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逐步进行农业技术改革,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7)。

人民公社的政策目标由长远过渡目标变得现实具体目标,由宏观战略目标变为微观取向农业政策目标,由大跃进式目标变为实事求是式目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重要决议均未涉及农民福利政策目标。

人民公社集体福利政策目标的基本特征是集体福利事业处于次要地位,发展农业生产和为向共产主义积极过渡创造条件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至关重要,处于优先领域,发展农民集体福利事业只是巩固人民公社的基本辅助手段与政策措施。

公社(国家)对农民政治福利(政治参与)、经济福利(发展农业生产)和文化福利(提高政治觉悟)的关注,远远高于狭义社会福利(社区与家庭生活)与生活福利(衣食住行生存需要)。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体福利体系主要内容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经济福利(农业生产)与社区公共福利事业,社区互助互济成为福利发展的基本途径。

人民公社集体福利服务对象覆盖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社区)社员,普及性服务特征突出。

公社社员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对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有困难社员的服务,例如生产队对于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病残疾社员,遭到不幸事故,生活发生困难的实行供给或补助,对于生活有困难的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给予适当优待,对于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的社员适当安排他们的工作,对于因公负伤社员给予补助。

二是具有劳动能力的社员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计工分的方式获得经济收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7)。

农民集体福利服务项目众多,内容广泛,基本分为生产福利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利两大类。

生产福利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增加肥料、改良土壤与普及良种等经济性服务,这类服务主要归属于经济福利的范畴。

社区公共生活福利主要由公共福利与生活福利两部分组成,公社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特征降低了家庭福利的重要性,促进了农村地域社区范围中集体性公共福利事业的迅猛发展。

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和儿童福利事业等是主要内容(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5)。

农民集体福利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由生产队扣留的公积金,提取比例一般在可分配总收入的3~5之间。

公积金主要用于生产性福利开支,例如生产队兴建基本建设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从公积金中开支。

二是由生产队总收入中扣留下来的公益金,提取比例一般在可分配总收入的2~3之间,以作为社会保险与集体福利等生活福利事业的费用,这是福利资金的主要来源。

三是国家为农村“三无”人员提供的社会救济金与灾民临时救济款,这是福利资金的补充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