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有方的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

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

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

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

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

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

“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

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

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

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

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他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其家庭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教诲。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的父母虽不识字,但非常重视教育。

在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深远。

他的父亲曾麟书虽是农民,但对儿子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从小就教导他要勤奋学习,诚实做人。

曾国藩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勤”字当头,认为勤能补拙,勤能成才。

他要求孩子们早起晚睡,勤于读书,勤于思考。

他曾说:“读书如种田,不勤则荒。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勤奋的重视。

除了勤奋,曾国藩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学识更重要。

他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要谦虚谨慎,要尊重他人。

他常说:“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曾国藩还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他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行者。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品德的培养,注重实践的锻炼,注重知识的学习。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鼓励孩子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正直谦虚,注重家风建设。

他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俭节约:曾国藩认为“家教之本”就是勤俭持家,他从自身做起,一家人共同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物品。

2. 诚信守信:曾国藩注重诚信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他经常说:“仁者无欺,义者无贰。


3. 重视教育:曾国藩十分重视教育,他不但自己勤学苦读,还注重教育子女和家人,使家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

4. 尊重长辈:曾国藩十分尊重长辈,对待父母、祖父母都非常孝顺,也注重家族间的尊重和团结。

5. 爱护下人:曾国藩注重爱护下人,他鼓励家人善待下人,尽量让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些家风不仅在曾国藩一家中体现,也影响到了曾家的后代和周围人。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立德为首要目标:曾国藩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立德教育要以身作则,父母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榜样引导子女,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2. 注重知识的传授:曾国藩注重培养子女的学问修养,他提倡从小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重视教育子女的责任。

他自己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榜样,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才干,以便能够对子女进行更好的教育。

3. 重视思想教育: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子女。

他提倡父母应该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启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培养独立见解和判断力。

同时,他也强调要引导子女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

4. 培养自律的品质:曾国藩主张培养子女自律的品质,他认为纪律和自律是成功的关键。

他强调子女要训练自己的意志力,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纪律,要有恒心和毅力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5. 重视实践教育:曾国藩主张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他提倡家庭教育的同时要
注重让子女亲身实践和实践经验。

他鼓励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些原理反映了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独特观点,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倡的立德、知行合一等原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与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与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与家庭教育清末,曾家家风无论在以封建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第中,还是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是堪称楷模的。

曾国藩的高祖应贞(字元吉)终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

其曾祖父竞希一生克勤克俭。

祖父玉屏(字星冈)“少耽游惰”但却能“立起身责”,“幡然悔悟”,“自是终身未明而起”“,讲求农事”。

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决心让其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责甚严。

曾玉屏治家极严,他创立了一些家规,要求家人必须遵守,如“男子耕读,女必纺织”。

曾玉屏的为人、治家都给青年时期的曾国藩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国藩对其祖父非常崇拜。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困苦于学,转而发愤教督诸子,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出身于耕读世家的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他发愤读书,追求名利的动力,而且成为他思想品德的渊源。

可以说少时的家风造就了他一生的品行秉性。

他也继承和发扬了家庭传统。

他把家训归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早扫,就是早起和扫除;考就是祭祀,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宝就是睦邻,要做到邻里之间“患难相顾”;书,指读书明理;蔬、鱼、猪也就是种菜、养鱼、养猪。

他把此作为家训的内容之一,教育诸弟子侄,并希望世世代代守之。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定出了“不晏起,勤打扫,好收拾”的戒条,也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晏起”为戒,以“早起,洒扫”互勉。

他严格要求子弟,主要是防止子弟们好逸恶劳,染上纨绔习气。

他强调“家中养鱼、养猪、栽竹、种菜四事,皆不可忽”。

这样一来“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处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曾国藩后来虽为高官,但他仍坚持“书蔬鱼猪”的传统教育。

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曾国藩根据时代及家族生活方式、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构建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家训体系,从而将中国传统家训特别是仕宦家训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新发展有:1.耕读为本,耕读优于仕。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曾国藩教子读书做人之道

曾国藩教子读书做人之道

,
,

他 要 求家庭 种 菜 节 约 用费
.
他说
:

乡 间 早起 之家 蔬 菜 茂盛 之家 类 多兴 旺
.
,
晏起无
:
蔬之 家 类 多 衰 弱 尔可于 省 城 菜 园 中 用重 价 雇 人 至家 种 菜
, 、
,

他 认 为儿 女 不能 娇 生惯 养 他说
,
,“吾ຫໍສະໝຸດ 观 乡里 贫家 儿女 愈 看 得践 愈 易 长 大 富户 儿女 愈 看 得娇 愈难 成 器 二 教 育子 女怎 样 读 书
人 不治 者 智 不 足 也
“ ,
.
,
.

“ 如《 离 娄 》爱 人 不 亲 章

余往 年读 之 不甚 亲 切 近 阅 历 日久 乃 知 治
,
,
,

涵泳


`
体察 悉 心 求之
、 、


.
此 切 己体察之 一 端 也
.
”“
尔读书 易于解 说文 义 却不 甚 能深 入 可 就朱 子
,
、 、 、
他要 求纪 泽 做 到 读 书与 写 作相结 合
2

他 要 求 纪 泽 认真读
读 书 方法
,
.
曾 国落呕 心 沥血 教育 子女 要注意掌握 正 确 的读 书 方法 提高读 书 效率
他 引用 朱 熹 的读 书 法 教育 纪泽
: “
,
四 书》 汝读 《 无 甚 心得 由不 能虚 心涵 泳 切 己 体察

,
,

朱子 教 人
, ,
读 书之 法 此 二 语 最 为精 当

曾国藩家训名言3篇

曾国藩家训名言3篇

曾国藩家训名言3篇篇一: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

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

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

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

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

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

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因为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

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中华文化向来重视家和家文化,家文化、家风、家教对人的教育作用很大。

直至今天,如果我们说某人素质差,首先想到的便是其家教不好。

这是因为,家教就是通过家风、家训、家范、家箴等方式来施行的,家风家训弱化了,人的文明素质的培养就会受到局限。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一、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二、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

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三、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所以一直能获得长久利益的事情不要做,因为那可能是骗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别人都想去的地方不要前去,因为那里有可能有危险,《论语》中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四、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而否定他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一点怨言而忘记别人曾赋予的恩惠。

所以看人要从整体出发,不要因为局部的瑕疵而全盘否定,更不要以貌取人。

《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意思即是爱一人但是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但是了解他的优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抱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态度。

五、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将利益与他人共享,他人心存感激,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

律己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服从你了。

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

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

六、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一个富豪氏族的没落,则于一个“奢”字,安逸享乐,最后离失败也就不远了,为人当如梅竹,人人自然敬而亲之,更不可能讨人嫌。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出身低微,但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国藩教育孩子方法一:身教先于言教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

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

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

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

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

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

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

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

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

“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

”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

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

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曾国藩教育子女的三个方法

曾国藩教育子女的三个方法

曾国藩教育子女的三个方法包括:
1. 勤俭持家:曾国藩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培养人格的摇篮。

他教育子女要勤劳节俭,注重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

他强调“勤俭持家”,即家庭成员要勤奋努力,节约开支,保持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2. 读书明理: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教育子女要认真读书,掌握知识,明白道理。

他强调“读书明理”,即通过读书学习,明白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诚实守信:曾国藩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

他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撒谎不欺诈。

他强调“诚实守信”,即做人要诚实守信,不失信于人,不欺骗他人,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这三个方法在曾国藩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啊!他不仅自己成就非凡,在教育孩子方面那也是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呢。

曾国藩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他对孩子们的要求那可真是严格得很呢。

他就像一位严厉又慈爱的船长,引领着孩子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

他常常教导孩子们要勤奋读书,就如同那不知疲倦的耕牛,默默地耕耘着知识的田地。

他会给孩子们布置很多的功课,让他们不断地学习、进步。

他还强调品德的培养,这不就像是给树苗修剪枝叶,让它能够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他告诉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要懂得感恩,要乐于助人。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子们。

记得有一次,曾国藩的小儿子犯了一个小错误,他没有立刻严厉地批评他,而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好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着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早就大发雷霆了吧!
曾国藩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

他鼓励孩子们自己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

这就像是把小鸟推出巢穴,让它们学会自己飞翔一样。

他的孩子们在他的教导下,个个都很有出息,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材。

看看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恨不得什么都替孩子做了。

这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吗?我们真应该好好学学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啊!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严格要求,要注重品德培养,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下一代,不是吗?。

曾国藩家教故事

曾国藩家教故事

曾国藩家教故事:曾国藩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

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

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

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

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教子有方•相关推荐曾国藩教子有方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父爱如山,值此父亲节之际,我们今天不但要向这位父亲学习的教子之道,更是向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父亲们致敬。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教子有方,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国藩教子有方篇1孩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很多名人教育孩子就是这样去教育的,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一、曾国藩教子的故事衣食当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

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

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

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

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

……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

……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

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

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

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

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

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

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

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

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

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

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

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

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
样才能家运兴盛、家风融融、和乐太平。

曾国藩时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把自己行为的对错得失告诉家人,以作为曾门子弟的借鉴,这也是他家教的方法之一。

他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说:
“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

至要。

”对家人的缺点错误,曾国藩能直接批评,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

他曾批评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批评澄弟“满腔骄傲之气”,批评六弟、季弟较懒,批评曾纪泽写字笔力太弱,看书成诵者太少,举止也不厚重。

批评之后,他还能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中肯且平和,令家人心悦诚服。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究其原因,与他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有关。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

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但他对子弟的要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其教育子弟的具体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