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与句式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句式
(3)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例:盘盘焉„„(《阿房宫赋》) 11.也(语气助词) (1)判断语气。 例: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肯定语气。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即使有否定词,仍是表否定的肯定。 例: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疑问语气。 例:公子畏死耶?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感叹语气。 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在句中,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2.以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拿”“凭 借”“依据”“按照”。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 例: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文(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
第一单元 文言虚词和句式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白璧一双,玉斗一双牛十二
二、特殊句式宾语前置1、沛公安在? 在哪里 还原:沛公在安?2、大王来何操? 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还原:大王来操何?定语后置我持白璧一双: 还原:“一双白璧”
三、固定句式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呢?四、课内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生杀的权利掌握在别人手中,自己处在别宰割的地位。
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构怨于诸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异乎三子者之撰。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标志性词语有“以”“于”“乎” 等。
随堂练:辨析下列状语后置句的形式
(来)
(因此)
(因为 )
之
一 、用作代词1、可以代人、物、事。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二、用作助词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是寡人之过也”。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行李之往来”。3、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4、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 5、音节助词。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随堂练:辨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形式
1.尔何如?2.沛公安在?3.客何为者?4.则何以哉?5.是以6.夜以继日7.臣未之闻也8.莫之能御也
9.技经肯綮之未尝10.何厌之有11.唯马首是瞻12.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13.秦人不暇自哀14.府吏见丁宁15.会不相从许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和虚词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考文言虚词固定句式
高考文言虚词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④救赵孰与勿救?(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文言文实词-代词-虚词-句式大全
目录1、爱 (4)2、安 (5)4、倍 (7)5、本 (8)6、鄙 (10)7、兵 (11)8、病 (12)9、伯 (13)10、曾 (14)11、察 (14)12、长cháng (15)13、朝 (17)14、乘 (18)15、城 (20)16、诚 (20)17、池 (21)18、除 (21)19、传 (22)20、辞 (23)21、从 (24)22、达 (26)23、怠 (27)24、殆 (27)25、当 (28)26、道 (30)27、得 (32)28、度 (32)29、短 (33)30、多 (33)31、发 (33)32、方 (34)33、非 (34)34、复 (35)35、负 (35)36、盖 (36)37、鼓 (36)38、故 (37)39、顾 (37)40、固 (38)41、归 (38)42、国 (39)43、过 (39)45、恨 (40)46、后 (40)47、胡 (41)48、患 (41)49、或 (42)50、疾 (42)51、及 (43)52、即 (43)53、既 (44)54、假 (44)55、间 (44)56、见 (45)57、解 (46)58、进 (46)59、尽 (47)60、就 (47)61、举 (48)62、绝 (48)63、堪 (49)64、克 (49)65、类 (49)66、怜 (50)67、临 (50)68、弥弥 (51)69、名 (51)70、末 (51)71、莫 (52)72、乃 (52)73、内 (52)74、判 (53)75、期 (53)76、奇 (54)77、迁 (54)78、请 (55)79、穷 (55)80、求 (56)81、去 (56)82、劝 (56)83、却 (57)84、如 (57)85、若 (57)86、善 (58)87、稍 (58)89、涉 (59)90、胜 (59)91、识 (60)92、使 (60)93、是 (61)94、适 (61)95、书 (61)96、孰 (62)97、属 (62)98、数 (63)99、遂 (63)100、率 (64)101、说 (64)102、私 (65)103、素 (65)104、汤 (65)105、涕 (66)106、通 (66)107、徒 (67)108、图 (67)109、退 (67)110、亡 (68)111、王 (68)112、望 (69)113、恶 (69)114、微 (69)115、闻 (70)116、相 (70)117、谢 (70)118、悉 (71)119、信 (71)120、兴 (72)121、行 (72)122、幸 (73)123、修 (73)124、徐 (73)125、许 (74)126、阳 (74)127、要 (74)128、宜 (75)129、遗 (75)130、贻 (76)131、易 (76)133、引 (77)134、右 (77)135、逾 (77)136、狱 (78)137、再 (78)138、造 (78)139、知 (79)140、置 (79)141、致 (80)142、质 (80)143、治 (81)144、诸 (81)145、贼 (81)146、族 (82)147、卒 (82)148、走 (83)149、左 (83)150、坐 (83)文言虚词 (84)文言文代词 (90)文言文句式 (95)1、爱(1)名词。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与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2020中考语⽂⽂⾔⽂虚词⽤法梳理与初中⽂⾔⽂常见句式 中考语⽂的⽂⾔⽂并不像⾼考那么多考点,对于中考语⽂⽂⾔⽂来说,只要好好备考就能拿到⾼分,⼩编整理了2020中考语⽂⽂⾔⽂虚词⽤法梳理,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中考语⽂⽂⾔⽂虚词⽤法梳理 之 ⼀、代词 1、⼈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何以谓之“⽂”也?(《<论语>⼗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则》) ②屠⾃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
(《<论语>⼗则》) ④⿁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 ⑤复投之,后狼⽌⽽前狼⼜⾄。
(《狼》)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
(《愚公移⼭》) ③予尝求古仁⼈之⼼。
(《岳阳楼记》) ④南⾯⽽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 2、结构语⽓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髓,司命之所属,⽆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存焉。
(《愚公移⼭》) ④⽇⽉之⾏,若出其中。
(《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爱莲说》) 3、语⽓助词,凑⾜⾳节。
①公将⿎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似暝,意暇甚。
(《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余骑四⾯集,步⾏负⼸⽮从者百许⼈。
(《⼤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公输》) ⽽ ⼀、连词 1、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六国论(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文言实虚词句式翻译正式
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虚词、 句式、 句式、翻译
文言词语
文言文中的词语大体上与现代汉语 相同,包括实词和虚词两部分, 相同,包括实词和虚词两部分,实词包 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 叹词,兼词。所不同的是, 词、叹词,兼词。所不同的是,代词在 现代汉语中属实词, 现代汉语中属实词,而在文言文中属虚 词。
3.特殊虚词
a.把握“诸、盍、焉”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 把握“ 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 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 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 ”“也欤”“也已矣”“ 耳矣” 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 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 般落在最后一个上。 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 的意思来考虑。 的意思来考虑。 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 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 然后” 可以” 从而” 是”、“然后”、“可以”、“从而”、 “其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 其实”等双音词, 去解释。 去解释。
词语
古义
父母兄弟, 父母兄弟, 统指亲人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意外事故 名词) (名词)
先例、 先例、 旧事
今义
旁系亲属
例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妻子 中国 非常 故事
爱人(女方 爱人 女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女方 中华人民共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 和国 中国抗衡 很、大 副词) (副词)
真实的或虚构的 有人物有情节的 事情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 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金就砺则利” 劝学》 如,“金就砺则利”(《劝学》) 中的“ 原来泛指一切金属, 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 语中专指黄金。 语中专指黄金。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 师》) 中的“行李” 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 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 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 是指出使的人, 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 带的东西。 带的东西。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课件
形式
例句
谓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 甚矣,汝之不惠!
倒 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就把谓语 (汝之不惠!甚矣!)
置 提前到主语前面。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
传》)
定 “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 马之千里者(《马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虚词与句式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言虚词与句式题型命题特点和命题规律; 2.学生学习文言虚词与句式新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 和技巧; 3.学生注重积累,对文言虚词与句式熟记于心。
二、自主学习过程 必备知识链接: ㈠虚词: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 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 、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考试中 比较常见。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无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 标 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可以转化为 壁之战》)
志 “……者,……也”句式。
2、被动句
形式
例句
有 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标 志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 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定 格 式
表 反 问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初中常用11个虚词l^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佣”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幸
①而君幸舎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表选择关系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 而延
农历每月的第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一天
词语
古义
哪怕;怕什 么;怎怕。 有德行的人
今义
不值得做,犯不 着。 年长的人 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关系
例句
何苦而不平 以公子为长者
何苦 长者
婚姻
姻亲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 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仔细。
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
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文言虚词句式归纳整理
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且
副词暂且,姑且,将要
例:誓不相隔卿,暂且还家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若属皆且为所虏
【因】
因为,由于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介词凭借,依靠例:因势利导
趁着,趁机例: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相当于“而”
表并列,递进译为: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表承接译为:而,来或者不译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表目的,结果译为:用来,以便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连词
表原因译为:因为例: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表修饰译为:而或者不译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助词做语气助词,与方位名词组词,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5、“于”为标志的被动句例:不拘于时
6、无标志的被动句例:戍卒叫,函谷举
主谓倒装句例: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名词,处所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则】
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却,反而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并列译为:就或不译例:学而不思则罔,思维不学则殆
则
副词表肯定译为:就是,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焉】
人称代词或只是代词,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乃尔译为:这样
【之】
代人、事、物
代词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沛公欲王关中,以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此例:之二虫又何知?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蜀之鄙有二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词 多 义
卒 保卒余年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卒成帝业 卒然过境有急,
终终于 士兵 终于 “猝”,突然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走 跑步 行走 快 痛快 迅速 涕 眼泪 鼻涕 替 衰微 代替 存 慰问 存在 谢 道歉 感谢 坐 由于 坐下 再 两次 又 假 借助、利用 “真”的反义词 妻子 妻和子 只指妻 烈士 刚正有节操的男子 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人
课标解读
实词考查: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日:“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 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 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 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韩非子》)
卫国有个人嫁女儿时教育她说:“一定要私底下积聚钱 财。做人家媳妇而被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成家立 业,终身偕老的,是侥幸的事。”他的女儿因此私下积聚钱 财。她的婆婆认为她积了很多私财而把她赶回娘家。卫人的 女儿所以被赶回家,是违背了她要出嫁的道理。她的父亲不 责备自己对女儿教育的错误,反而自以为见识高明而能增如 财富。
2.省谓语:
⑴一鼓作气,再( 而竭。 )而衰,三( )狱门
)
⑵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外。
⑶杨子之邻人亡羊,即率其党(家人) ( ),又请杨子之竖(童仆)追之。
3.省宾语:
⑴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⑵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
⑶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 则与( )斗厄酒。
⑷竖子不足与(
)谋。
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 从——同“纵”,纵横的纵。 生——同“性”,本性。 疾——同‘嫉”,妒忌。 陈——同“阵”,阵营。 内——同“纳”,接纳。 直——同“值”,价值。 见——同“现”,显出。 县——同“悬’,悬挂。
形体不同而已,即甲等于乙,这两个字就叫通假字。
一词多义 亡:①逃亡。 “臣尝窃计欲亡赵走燕。” ②丢失。 “人有亡铁者。” ③灭亡。 “此亡秦之续耳。” 故:①原因,缘故。 “既克公问其故。” ②所以,因此。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 事故。 “王室多故。” ④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⑤老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 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主语: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 [承前省略
⑵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 ⑶(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略]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舍相如广成传舍 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 相如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且庸人尚羞之
尊重 使……急,逼迫 安置住宿 使……坚,使……明, 信守 恪守 从小路 在朝堂上 使……回去 走上前 杀 向人进酒或献礼 感到羞耻
内容解读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用的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 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 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
三、字词释义
1.通假字
⑴可与不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书送于庭 ⑷召有司案图 (不=否,表疑问语气) (奉=捧,用手托)
(庭=廷,朝廷)
(案=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 坚明约束者也
(缪=穆 )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 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 得者也
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二、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 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 者、实施者。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④毕礼而归之
负.使……承担
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以宾语为……) ①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③吾妻之美我者 美:以……为美
高考必考文言词语
实词(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 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为……所……”“……为所”表 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⑺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被动。 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 死焉者也。 ⑵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 · 弓藏。 · ⑸龙逢斩,比干剖。 · ·
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 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 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和疑问句 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 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词类活用
1、祖母臣无以终余年 动词使动用法,使-终了
2、愿陛下矜悯愚诚
3、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名,诚心 形-名,老人 形-动,远离
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动-使动,使--闻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状,在家之外 内无应门五次之童。 名-状,在家里 7、日薄西山 名-状,一天一天 8、则刘氏病日笃 名-状,一天一天
·
·
⑸粟者,民之所种。
· ⑹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 ⑺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 ·· 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 ⑻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表判断。
·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引见,延请) ( 拉 ) (牵,拉,引申为掉转) (宠 幸) (幸而,幸好,侥幸) (侥 幸)
③则幸得脱矣
而,表承接关系 以 谨拜表以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因,是以==以是==因此。 臣具以表闻 用,介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除 除 与“无”连用,意为“不 臣洗马 登 能”。 任命,授职 台阶 自东除 攘 除奸凶 清除 通 路除道 修整 拳拳 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少,小 秦以区区之地 诚挚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 自称的谦词 山寂寞之滨。
牺牲 祭祀的祭品 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通
假
字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忧患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4.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拜,授予官职 患,忧虑,担心 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指示,指给...看 前进,上前进献 宣言,扬言,到处说 布衣,平民.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
⑸请指示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 ⑻布衣之交
·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 ⑸环滁皆山也。 ·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