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 -(已整理过文档格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 -(已整理过文档格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第十二编 虚词 之、而、以、其、于、乃、且、则、焉、者、何-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本通

第十二编 虚词  之、而、以、其、于、乃、且、则、焉、者、何-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一本通

初中文言实词一本通第十二编虚词之、而、以、其、于、乃、且、则、焉、者、何、然文言虚词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我们应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虚词有“之”“其”“以”“而”“于”“乃”“嘴”“财”“然”等。

1.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规律。

如“之”一般有三类用法:第一类做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多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事、物;第二类做助词,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的为结构助词“的”,格式为“主语+之+谓语”的则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格式为“宾语+之+谓语”的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的则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的一般为音节助词;第三类作动词,一般后面带地点名词,意思是“到、去、往”2.根据上下文的语意理解虚词用法。

如“而”,做连词时,分析“而”前后连接的词语的关系即可。

“言和而色夷”中“言和”“色夷”意思是言辞温和,脸色平静,属并列关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中太阳出来,雾气散开则有先后关系,属承接关系:“潭西南而望”连接了状语“潭西南”和动词“望”,属修饰关系。

3.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断用法。

如“然”放在句首单用,一般表示转折,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放在形容词词尾,意思是“……的样子”,如“欣然起行”之之【字义例释】1.第三人称代词【例】明日徐公来。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学指示代词,“这”“这件事”“这样”“那样”【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九上《岳阳楼记》·范仲淹)3助词,相当于“的”【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八上《三峡》·那道元)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

(九上《醉翁亭记》·欧阳修)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七下《陋室铭》·刘禹锡)5.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性,不译【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八上《富贵不能淫》·《孟子》)6.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学而时习之。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8分)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时人莫之许也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①孤不度德量力②度已失期D.①遂用猖蹶,至于今日②贤能为之用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谓为信然②必以长安君为质B.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C.①凡三往,乃见②羲之之书晚乃善D.①而智术浅短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2分)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小题4:上文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2分)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1:C小题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小题1:崔州平、徐庶与诸葛亮交好,认可其才能;徐庶的赞语;“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建议;刘备总共去了三次。

小题1:2分小题1:2分小题1: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小题1:每点1分,答对两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吾尝终日而思矣6.吾尝跂而望矣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2.蟹六跪而二螯1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2.輮以为轮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圣心备焉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5.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十二、以1.輮以为轮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学不可以已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十八、之1.锲而舍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水为之而寒于水6.輮使之然也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吾尝跂.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声非加疾.也5.而闻者彰.6.非利足..也7.故不积跬步.. 8.驽马十驾.9.蟹六跪.而二螯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一)虚词一、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4.犹且从师而问焉5.而耻学于师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小学而大遗9.则群聚而笑之10.如是而已二、何(无)三、乎1.生乎吾前2.生乎吾后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7.其皆出于此乎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出人也远矣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其皆出于此乎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0.吾未见其明也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2.其可怪也欤13.其贤不及孔子14.余嘉其能行古道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之所存也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圣人之所以为圣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2.愚人之所以为愚十、焉1.则耻师焉2.或师焉或不焉3.犹且从师而问焉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吾师道也6.师之所存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9.其出人也远矣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于其身也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4.其可怪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十二、以1.圣人之所以为圣2.作《师说》以贻之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3.于其身也4.不拘于时5.学于余6.而耻学于师7.师不必贤于弟子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2.问之,则曰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则群聚而笑之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古之学者必有师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曰师曰弟子云者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古之圣人4.今之众人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0.士大夫之族11.则群聚而笑之12.问之,则曰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5.郯子之徒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作《师说》以贻之18.古之学者必有师19.人非生而知之者20.吾从而师之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2.彼童子之书(二)实词1、惑.矣2、于其身.3、士大夫之族.4、君子不齿.. 5、圣人无常.师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答案(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并列或递进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或递进5.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6.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修饰或承接表转折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修饰表转折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13.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或转折)锲而不舍(表假设)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于,对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代词,它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字结构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凝结2.輮以为轮动词,制作成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3.圣心备焉兼词,由此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陈述语气词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表陈述语气词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均表陈述语气词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均表陈述语气词5.用心一也用心躁也表判断语气词?十二、以1.輮以为轮介词,把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复音虚词,无以3.学不可以已复音虚词,可以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就;连词,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那么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代词,……的人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十八、之1.锲而舍之代词,它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它5.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它6.輮使之然也代词,它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无义(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2.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看见的范围广) 4.声非加疾.也(洪亮)5.而闻者彰.(清楚)6.非利足..也(脚走得快)7.故不积跬步..(半步) 8.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9.蟹六跪.而二螯(脚)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答案(一)虚词一、而2.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或假设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或承接4.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递进或承接5.而耻学于师连词,表转折6.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8.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9.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10.如是而已复音虚词,与“已”连用,表陈述二、何(无)三、乎2.生乎吾前介词,在 2.生乎吾后介词,在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词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词7.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词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却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他指代“生乎吾前”者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3.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他5.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他或那10.吾未见其明也代词,他们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他们12.其可怪也欤!代,这或:副,表感叹语气13.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他的14.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他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指代疑难问题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尚且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动词,像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2.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字结构4.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的原因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动词,成为2.愚人之所以为愚动词,成为十、焉1.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2.或师焉或不焉均表句末语气词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老师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判断语气词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5.吾师道也表陈述语气词6.师之所存也表判断语气词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9.其出人也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1.于其身也表句中停顿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语气词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陈述语气词14.其可怪也欤复音虚词,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表陈述语气词十二、以1.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2.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或在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不拘于时介词,被5.学于余介词,向6.而耻学于师介词,向7.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连词,却2.问之,则曰连词,就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就4.则群聚而笑之连词,就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连词,就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停顿2.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人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停顿4.曰师曰弟子云者……的人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取独;助词,取独3.古之圣人助词,的4.今之众人助词,的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所以”,固定结构?6.择师而教之代词,他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前标志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0.士大夫之族代词,这11.则群聚而笑之代词,他们12.问之,则曰代词,他们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独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5.郯子之徒代词,这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1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18.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19.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它20.吾从而师之代词,他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取独22.彼童子之书助词,的(二)实词1、惑.矣糊涂2、于其身.自己3、士大夫之族.类4、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文言虚词练习(一)于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二)与第1页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教师版)北京专用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教师版)北京专用

综合测试05高考文言虚词专练(附测试)1.而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⑧表示目的关系来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趣味练习: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专项测试题一一、单选题1、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面刺寡人之过B、公与之乘C、操蛇之神闻之D、故克之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B、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C、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D、安陵君其许寡人!4、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徐公不若君之美妾之美我者C、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D、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5、下面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鱼之乐B、仰而视之C、庄子往见之D、其名为鹓鹪,子知之乎6、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愚公移山C、其妻献疑日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B、故逐之C、公问其故D、必以分人故克之公将驰之其乡人曰可以一战8、对下列加粗“之”字用法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2)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A、(1)(2)B、(3)(4)C、(1)(3)D、(2)(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官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0、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14、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数日十夜而至于郢。

(完整版)十八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十八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完整版)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高三文言虚词系列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初中语文提升-3 文言虚词作业(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提升-3 文言虚词作业(答案+解析)

文言虚词作业题文言虚词题目难度分2档:三星☆☆☆(基础)四星☆☆☆☆(提高)本套作业题目1-7为三星,8-10为四星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答案】B【解析】A项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均为代词“他的”。

C项第一个“乃”:是;第二个“乃”:才。

D项第一个“然”:对、正确;第二个“……的样子”。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答案】C【解析】A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表顺承,然后、接着。

B 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动词:到。

C项两个“以”都表示“用”;D项第一个“其”:人称代词,他们;第二个“其”加强反问语气,翻译成“又”。

3.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答案】D【解析】“或”在这里的意思是“有的人”,没有“说”的意思。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乃不知有汉(竟然)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D、乃重修岳阳楼(就)【答案】D【解析】D项中“乃”的意思是“于是”。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A项是代词“这件事”,B项代词“他”;C项作动词“到”。

6.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出而谓左右曰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答案】C【解析】例句中的“而”表顺承,有时间上的前后关系。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因为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因为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1 / 9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借着优势和便利,抢占天下土地,瓜分江山)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 (廉颇)由(凭借这里是意译)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谢罪)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于是就拔出刀砍在了面前的桌案上)2.原因,缘由,机缘。

①xx无会因。

(《xx》到现在没有相会的理由)(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不因势象形。

⑵变法者因时而化。

⑵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⑸不如因而厚遇之。

⑹因击沛公于坐。

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⑻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 / 9⑼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⑽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xx因曰D.然后践xx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xx,因得观所谓xx F.因xx至xx门谢罪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
高三文言虚词系列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文言虚词练习(十二)
一、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
三、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