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4_ “且”“若”的用法(含解析)1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4_ “且”“若”的用法(含解析)1

“且”“若”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且”“若”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且”“若”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且”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有时也表转折关系,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三)复音虚词(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2)“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兵车行》)二、“若”字的用法(一)动词。

1. 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州》)2.比得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你)(《鸿门宴》)②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③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文言文 虚词(而其以乎乃且若为焉)

文言文 虚词(而其以乎乃且若为焉)
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具告以事。 《鸿门宴》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登
又可用作副词,表示一种语气,还可以用作连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守十思 疏》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 志》
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一>用作代词,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放在名 词前面,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他们 的”“它的”“它们的”等。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蟹六跪而二螯。 ★结论<一> :“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
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
说》) 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4.表修饰,译为“而”,或省去。
1.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非攻》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 说》)
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论语》)
4.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 <二>“乎”作句中助词,是形容词词尾或表 停顿语气。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虚词练习(含答案)

虚词练习(含答案)

高考文言18 虚词练习题一、其狐谓狼曰:“羊肉1 其鲜乎!君2 其有意,叼3 其一而啖之,得饱4 其口福。

” 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5 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6 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7 其嬉逐,愿为一雪8 其耻。

君9 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10 其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案:1. “何其”,多2. 表假设,如果3. 代词,一只(羊)4.代词,你5. 代词,它6. “其•…其••”是•…还是•…7. 代词,它8. 代词,那9. 副词,一定、可10. 副词,难道二、而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6、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7、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9、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连词,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 “却”。

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假如”。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

8、表示目的关系.9、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

10、〖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11、〖然而〗这样的话,那么(然:承上,指代。

而:启下,表转折。

)三、何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7、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且的意思且在文言文中一般用作连词,常见搭配有“亦且”、“且不说”、“且待”等。

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同时存在或发生。

例如:“吾有一饮,未尝不醉。

且南阳秋风,正好作酒。

”这句话中,且连接了两个句子,表达了时间和地点的关系。

1、且的其他用法除了作为连词外,且还有其他的用法。

比如作为副词,表示“更加”,强调程度加重。

例如:“人心难测,且其变幻无常。

”这句话中,“且”表示情况更加复杂。

2、且与其他连词的区别且与其他连词有些区别。

例如,“而”表示转折或递进,“于”表示具体到某一时间或地点,“或”表示选择关系。

而且则强调同时存在或发生,常用于紧密联系的两个事件或条件之间。

例如:“彼乃勇将,且兵精粮足,必取成功。

”3、且的变形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可以和且结合后形成新的连词。

比如“并且”、“亦且”、“且莫”、“且又”等。

它们都是由且加上其他词语而产生的变形。

这些词语命名方式很有意思,“并”表示“合并”,“亦”表示“也就是”,“莫”表示“不但”或“不止”。

它们都强调了且原有的意义,加深了其语气的强度。

4、且的现代用法虽然且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已经很清晰明了,但在现代汉语中,且的使用却显得比较罕见。

我们常用的连词更多是“并且”、“而且”、“还有”、“此外”等。

这些词语可以表达更加具体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并且”,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发生。

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同时存在或发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虚词的类型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义。

如∶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其中例①中的"之"是动词,"往";例②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③中的"之"是助词,"的";例④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题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危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答案:B解析∶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2. 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焉(于之)(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一)而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2、当堂检测: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何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2、当堂检测: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文言虚词(五)

文言虚词(五)

连词
•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 “而”“又”“而且”“并且”等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 那么游览的人就多;(道路)险要而且距离远 (的地方),那么到那里(游览)的人就少。 •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 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 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
【无乃】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 臣,无乃后乎 表猜测,译为“恐怕……”
• 助词 •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 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字结构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 欲也》) •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 示被动 •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 名词:处所 •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 ——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

• 复音虚词 • ①“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 或推断的结果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 ——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 的浅薄。 •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 “认为”讲,动词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 ——医生就喜欢把病的人治病用来当作自己的功劳。 •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 如列传》) •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 使。
• • • • • • • • • •
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 后》)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②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 学》)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含介宾短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二)、代词“而”的用法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一(三)、音节助词“而”的用法(一般在既、俄等时间名词后)既而儿醒(不久,不译)俄而百千人大呼(不译)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3、副词,多么、何必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且、为、焉、也、以专题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且、为、焉、也、以专题解析

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且、为、焉、也、以专题解析且qi(1)连词。

①表并列,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递进,而且,并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表让步,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④表示承接关系,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2)副词。

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兵车行》)③犹且: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文言虚词——且【练习】学生版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5.河水清且涟猗。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7.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9.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虚词——且【练习】教师版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表递进,而且,并且,况且。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副词。

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3.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副词。

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5.河水清且涟猗。

表示并列关系,“又……又……”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7.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副词,将,将要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9.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且文言虚词—9.为wéi/wèi(1)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文言虚词练习:其一、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二、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面对死我都不退让,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表示赵国弱小并且害怕(秦国))(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还生存的,希望他能够偷生吧;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况且我们的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和肴函的城池牢固,也依旧没有变化)【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就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系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3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答案文言虚词练习(十三)且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二、9.CEF(A将近。

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三、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又好像有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5 、臣死且不避,卮zhī酒安足辞;面对死我都不退让怎么会推辞一杯酒呢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7、不出,火且尽::“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

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译文: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口舌而已。

(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不想给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然后站立,斜视着柱子(装作要与和氏璧一起碰碎在柱子上的样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然后以正式的仪式交接和氏璧),因此(蔺相如才)能够完璧归赵,(这)难道仅仅是口舌之功吗?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我一定会给他(和氏璧)的。

”一般人怎么敢这样做呢?回国后,将即廉颇,相即蔺相如。

两人失和。

相如路上遇见谦颇,即退让。

在那个时候,谁能做到这点?相如门客问原因,相如说: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所为,大概都是这样吧。

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随便听别人的话就相信,接受类似的教训。

况且我觉得。

相如的才能,没有能比的上的。

古今英杰只有一二个人可比。

他们是对还是不对?如果对,就是看见雪纷纷无边无际也没有什么遗憾。

我也不会有“后悔他跟着我,而不能尽游玩的乐趣了”。

文言虚词练习(五)其一、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

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三、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一 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他率领的中土士兵,不超过十五六万人,况且军队早已经疲乏不堪了。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若:好像且:而且,并且或:有的人又有(发出)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的动物),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面对死我都不退让,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7、不出,火且尽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还生存的,希望他能够偷生吧;死去的,就永远没有了!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