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虚词“与”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完整版)文言虚词“与”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与”一、解释下列句中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君安与项伯有故去时里正与裹头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蜩与学鸠笑之与人刃我,宁自刃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则与一生彘肩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哭师》)4、无乃尔是过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总结:二、实战练习: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
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
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
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 2、 3、 4、5、 6、 7、一、1、介词。
和,跟,同。
给,替。
2、连词。
(1)表并列。
和。
(2)表选择。
与其。
3、动词。
给予,授予。
结交,亲附。
赞许,同意。
参加,参与。
4、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5、【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冯婉贞》)二、(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
译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乎、乃”答案)02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答案)02文言虚词练习(三)“乎”答案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6—7介词,相当于“于”。
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三、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文言虚词练习(四)“乃”答案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样G才H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A.徐而察之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D.而耻学于师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8.乃使其从者衣褐C.石之铿然有声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D.不能容于远近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A.请以剑舞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侣鱼虾而友麋鹿去今之墓而葬焉C.窃为大王不取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A.待圣人之出而投缓道路吾尝终日而思矣B.佯狂不知所之者羡长江之无穷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虽才高于世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句中“乃”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O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臣乃敢上壁C.今君乃亡赵走燕D.十年乃成参考答案1.D【解析】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因果。
B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就”;第二个“则”表示转折,“可是"“却”。
C项,第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于”都作介词,译为“向”。
2.C【解析】A、B、D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而C项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D【解析】D项,于:介词,表被动。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译为“在”。
4.A【解析】A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B项,“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顺承。
C项,“为"第一个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替。
D项,“之”,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1 / 9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借着优势和便利,抢占天下土地,瓜分江山)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 (廉颇)由(凭借这里是意译)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谢罪)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于是就拔出刀砍在了面前的桌案上)2.原因,缘由,机缘。
①xx无会因。
(《xx》到现在没有相会的理由)(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不因势象形。
⑵变法者因时而化。
⑵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⑸不如因而厚遇之。
⑹因击沛公于坐。
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⑻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 / 9⑼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⑽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xx因曰D.然后践xx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xx,因得观所谓xx F.因xx至xx门谢罪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完整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一)而1、[即时小练]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2、当堂检测: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慨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何1、[即时小练]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2、当堂检测: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专项练习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⑶泉涓涓而.始流⑷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⑹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⑻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⑼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⑽某所,而.母立于兹⑾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⑿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⒀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A.⑴⑿/⑵⑹⑾/⑶⑻⒀/⑷⑸/⑺⑼/⑽B.⑴⑿/⑵⑹⑼⑾/⑶⑻⒀/⑷⑸/⑺/⑽C.⑴⑿/⑵⑹⑺⑼⑾/⑶⑻⒀/⑷⑸/⑽D.⑴⑿/⑵⑹⑾/⑶⑻⒀/⑷⑸/⑺⑼⑽[答案]A[解析]⑴⑿表转折⑵⑹⑾表顺承⑶⑻⒀表修饰⑷⑸表假设⑺⑼表并列⑽代词,你的。
2.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A.曰:壮士,能复饮乎.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E.相与枕藉乎.舟中[答案]B[解析]语气助词,表反问.反诘A.语气助词,表疑问C.语气助词,表示推测D.助词,用于形容词后E.介词,在。
3.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⑴豫州今欲何.至⑵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⑶徐公何.能及君⑷大王何.来操⑸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⑹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襟,何.其衰也⑺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⑻童子何.知?躬逢盛饯⑼何.可胜道也哉A.⑴⑷⑸⑻/⑵⑺/⑶⑼/⑹B.⑴⑵⑺/⑶⑻⑼/⑷⑸⑹C.⑴⑷⑸⑻/⑵⑹⑺/⑶⑼D.⑴⑶⑼/⑵⑺⑷/⑸⑻/⑹[答案]A[解析]⑴⑷⑸⑻疑问代词,宾语,“哪里,什么”⑵⑺疑问代词,谓语,“为什么”⑶⑼疑问副词,怎么⑹程度副词,多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⑵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⑷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⑸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⑹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⑺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A.⑶⑷相同,⑹⑺相同B.⑴⑵不同,⑶⑸不同C.⑶⑷不同,⑹⑺相同D.⑴⑵相同,⑶⑸相同[答案]C[解析]⑶他们⑷我,自己⑹⑺那些⑴其中的⑵助词⑶⑸他们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⑴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⑷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完整版)十八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中考文言虚词复——【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
去”例:①又间令XXX之次所旁。
②辍耕之垄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送XXX之广陵。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指示代词“这”。
C、动词“往”,“到了”“到。
去”。
D、结构助词"的"。
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A)然足下卜之鬼乎?(B)又间令XXX之次所旁丛祠中(C)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A)庸夫之怒(B)士之怒(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I)布衣之士(B)。
3、时人莫之许也(A)。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H)盖追先帝之殊遇(A)欲报之于陛下也(A)。
(完整版)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高三文言虚词系列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与”
一、解释下列句中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去时里正与裹头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蜩与学鸠笑之
与人刃我,宁自刃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则与一生彘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哭师》)
4、无乃尔是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虚词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总结:
二、实战练习: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
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
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
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 2、 3、 4、
5、 6、 7、
一、
1、介词。
和,跟,同。
给,替。
2、连词。
(1)表并列。
和。
(2)表选择。
与其。
3、动词。
给予,授予。
结交,亲附。
赞许,同意。
参加,参与。
4、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5、【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冯婉贞》)
二、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虚词(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
译文:
(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
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
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