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方法的讨论与研究(徐晓天)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尤其是普遍存在的大气霾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本文将从京津冀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应的思考与建议。
一、大气霾污染的成因大气霾污染是由于大量污染物排放和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在京津冀地区,主要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燃煤以及扬尘等。
二、大气霾污染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霾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大气霾污染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其次,各类污染物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损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
此外,大气霾污染还对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大气霾污染的控制策略思考1. 减少污染物排放: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再次,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提高燃煤电厂和个人燃煤锅炉的治理力度。
2.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比重,推动清洁能源、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3. 加强区域合作:京津冀三地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共同承担责任。
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区域协同治理的合力。
4. 推广环保科技应用: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应用空气污染治理、监测和预警技术。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测空气质量,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决策参考。
5. 提高环保意识与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公众环保知识教育,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行为。
《2024年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范文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大气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环境质量和人民的生活健康。
面对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并就如何有效控制霾污染提出相应的策略思考。
二、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现状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大气霾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霾天气中,大量细颗粒物(PM2.5)聚集在空气中,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尤其在冬季,由于供暖等原因,霾污染更为严重。
雾霾天气频发,不仅影响了交通出行,还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三、霾污染成因及危害霾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生活污染等。
其中,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是造成霾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会加剧霾污染。
霾污染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霾天气中的细颗粒物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增加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其次,霾污染还会影响交通出行,降低能见度,造成交通事故频发。
此外,霾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四、控制策略思考面对京津冀大气霾污染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首先,应加强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的治理。
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其次,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此外,还应加强道路和建筑扬尘的管理,减少扬尘对大气的污染。
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京津冀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协同,共同应对大气霾污染问题。
此外,还应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五、结论京津冀大气霾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2024年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范文
《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中以雾霾天气尤为突出。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
该区域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雾霾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等多种手段,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三、雾霾时空分布特征3.1 时间分布特征通过对近五年京津冀地区雾霾日数的统计,发现该地区雾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其中以冬季最为严重。
在一天之内,雾霾天气往往出现在早晨和晚上,这与气象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3.2 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这些地区的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导致雾霾天气频发。
此外,受地形、气象等因素的影响,雾霾在区域内的扩散和传输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雾霾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4.1 气象因素对雾霾的影响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对雾霾的生成、扩散和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低温、高湿、静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加重;而降水、大风等气象条件则有利于雾霾的消散和扩散。
4.2 雾霾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近五年京津冀地区的气象数据与雾霾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雾霾天气与气象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其中,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对雾霾的生成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在具体的气象条件下,雾霾的生成和扩散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
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京津冀地区霾天气的特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文章将从霾天气的定义与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霾天气的定义与分类霾天气是大气中悬浮物质过多、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
根据悬浮物质的来源和组成,霾天气可以分为烟霾和雾霾两类。
烟霾主要由燃煤产生的燃烧排放物和工业废气中的颗粒物组成,其主要特征是颗粒物较大、浓度较高,能见度下降明显。
京津冀地区常常出现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霾天气。
雾霾则主要由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污染物等组成,其特征是颗粒物较小、浓度较低,但由于时间较长,容易积累形成较大范围的污染。
二、京津冀霾天气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四周环山,雾霾易于积聚。
大气稳定,湿度较高,雾霾的持续时间较长。
2. 化工企业和工矿企业排放:京津冀地区工矿企业和化工企业众多,废气排放量大,其中包括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是造成地区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燃煤污染:煤炭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能源来源,燃煤所排放的颗粒物和硫化物是造成地区烟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4. 交通尾气排放:人口高度集中的京津冀地区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导致雾霾的形成。
5. 天气条件:天气条件对霾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当大气压力场较弱、逆温层高度低、湿度大时,容易形成霾。
三、京津冀地区霾天气治理措施为了减轻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京津冀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1. 限制工业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减少颗粒物的排放。
2. 改善交通状况:优化交通管理,缓解拥堵情况,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3. 完善燃煤治理:提高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水平,减少由燃煤所产生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在当今的中国,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协同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雾霾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挑战。
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由来已久,且成因复杂。
这一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能源消耗巨大。
传统的重工业如钢铁、化工等在该地区占有较大比重,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尾气排放也成为了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此外,冬季的采暖需求使得煤炭的燃烧量大幅上升,进一步加重了大气污染。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解决雾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这一战略强调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对于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单独决策,而是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将其逐步向更适宜的地区转移或者进行升级改造。
在交通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共同推动交通一体化,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频率,从而降低了尾气排放。
同时,加强了对车辆排放标准的统一管理,严格控制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是协同治理雾霾的关键环节。
京津冀地区共同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减少了对传统煤炭能源的依赖,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并且,在冬季采暖方面,推广了集中供暖和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减少了分散式小锅炉的使用,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然而,要实现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的目标,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利益诉求难以完全统一。
一些地区可能会因为产业转移而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和就业问题。
其次,跨区域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此外,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2024年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范文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大气霾污染问题。
大气霾污染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的成因、影响及控制策略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现状及成因1. 污染现状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细颗粒物(PM2.5)浓度超标。
这种污染不仅影响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 污染成因大气霾污染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人为因素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等。
在京津冀地区,人为因素对大气霾污染的贡献更为显著。
三、大气霾污染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霾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大气霾污染会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交通出行、旅游业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京津冀大气霾污染控制策略思考1.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制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加强自身环保意识,积极采取减排措施。
2.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的发展,减少工业排放。
3. 加强区域协同治理京津冀地区应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执法。
4. 推广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5. 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识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共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五、结论京津冀大气霾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制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公众参与和意识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大气霾污染,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雾霾
京津冀雾霾1. 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和人口聚集区,然而,近年来该地区频繁发生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本文将就京津冀雾霾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可能措施。
2. 雾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雾霾是一种由大量悬浮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组成的空气污染现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燃煤和散煤燃烧等。
3. 京津冀雾霾的特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频繁发生:京津冀地区雾霾发生频率高,特别是冬季。
市区的能见度常常低于1000米。
- 持续时间长:雾霾天气往往持续数天甚至更长时间。
- 高浓度:雾霾天气中PM2.5和PM10等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 范围广:京津冀地区雾霾范围广,不仅覆盖城市,也包括农村地区。
4. 京津冀雾霾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雾霾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 呼吸系统疾病增加:雾霾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
- 交通事故增多: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 生产活动受限: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生产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受雾霾困扰,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5. 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的措施为了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 减少工业污染: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降低工业排放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 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质量标准。
- 减少燃煤污染:推广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加大对散煤燃烧的治理力度。
- 改善农业活动:加强农业污染的治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大对雾霾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
京津冀地区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
京津冀地区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京津冀地区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愈发严重,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成因、危害以及治理对策,以期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
1. 雾霾成因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污染:区域内大量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和粉尘,成为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车辆尾气排放:随着汽车数量快速增长,尾气排放不受控制成为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3)燃煤污染:京津冀地区依赖燃煤作为主要能源,煤炭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4)气象条件不利:区域特殊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逆温层不稳定、气流相对不活跃等,使得污染物在此区域积聚。
2. 雾霾危害京津冀地区雾霾的危害影响多方面,包括:(1)健康影响:雾霾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交通事故增多:雾霾天气降低了能见度,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概率,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3)经济损失:雾霾天气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3. 雾霾治理对策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治理对策:(1)推行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提倡发展新能源。
(2)加强排放控制: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汽车尾气和燃煤等污染源的排放,推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3)改善交通状况:限制车辆数量,鼓励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方式。
(4)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通过建设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和应对雾霾天气,减少危害。
(5)倡导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4. 治理难点及解决途径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面临着以下难点和挑战:(1)地区协同机制不足:京津冀三地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需要建立联防联控体系,形成合力。
(2)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加强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检查和严厉处罚,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制约。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和交通发展迅猛,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大气污染,尤其是霾污染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的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将重点对其意义、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进行论述。
二、意义1. 影响人民生活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大气污染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特别是霾污染,不仅降低了空气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人们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研究及解决大气霾污染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 影响经济发展大气霾污染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因为环境质量下降,吸引人才和资本流入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其次,由于大气霾污染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进一步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 保障国家安全大气霾污染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霾污染会影响能见度,加剧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对交通运输、国内物流等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大气污染还会影响军事行动,降低军事行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现状1. 污染源与排放量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交通排放,其中煤炭燃烧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与此同时,农业、建筑施工等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统计,2019年的排放量中,大气霾污染物占据了一个较大的比例。
2. 影响因素分析大气霾污染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地形、污染物排放密度等因素有关。
京津冀地区盆地地形和低风速等气象条件使污染物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
加之大量的排放源,特别是燃煤污染源,造成了霾污染加剧的现象。
3. 治理措施针对大气霾污染,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
例如,控制高污染燃料的使用,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加强工农业污染源的管理等。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随着中国持续的现代化进程,京津冀地区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统计,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指数(AQI)长期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这种污染不仅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解决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控制策略。
首先,减少大气污染源是关键。
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燃煤等源头。
针对这些源头,要加强源头管理,推动企业实施减排措施,控制工业排放。
对于汽车尾气,应提高车辆排放标准,加大对老旧车辆的淘汰力度。
此外,要加强对燃煤污染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替代燃煤,例如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等,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其次,加强大气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只有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才能及时了解大气污染状况,对其进行监管和预测。
通过设立更多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时监控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的认知,引导公众采取积极的行动。
同时,加强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强化对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力度。
再次,推动跨区域合作治理。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腹地,也是汽车与工业的集中地。
因此,仅仅依靠一地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跨区域合作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京津冀三地应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治理方案。
例如,可以制定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制定调控措施,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为区域内的大气环境提供保护。
最后,加强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大气污染是全民行动的任务,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与支持。
因此,应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的认知。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活动、举办公众参与的行动和讨论会等,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意识。
此外,政府应加大投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大气污染治理不仅是一项政策任务,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关于京津冀地区雾霾的综合治理
关于京津冀地区雾霾的综合治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日趋严重,在冬季特别明显,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全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雾霾,但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与分析京津冀地区雾霾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雾霾问题的现状及影响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的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雾霾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大气污染,主要污染因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在冬季,加上特定气象条件的配合,这些污染物会在大气中积累形成雾霾,而且持续时间长,覆盖面积广,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1、对健康的影响这些污染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比如,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更加危险,严重的会导致肺癌、心脏病和其他疾病。
2、对经济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不仅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还会对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农业、旅游等行业,都会受到雾霾影响,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企业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由于能见度差,道路交通受到限制,从而增加运输成本,影响企业的效益,雾霾也会影响企业形象,对其品牌造成极大的损害。
二、雾霾治理的现状及成效随着雾霾问题的加剧,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雾霾,比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关停落后产能、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等,尽管如此,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1、治理成本高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集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能源消耗十分庞大。
因此,治理雾霾所需的成本也非常高昂,对于许多地方来说,难以承受。
2、治理难度大治理雾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同时也需要依靠高科技手段,如风机、智能监测等等。
然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还没有出现。
3、效果一般虽然已经采取了诸多治理措施,但终究无法达到全面去除雾霾的目的,空气质量持续低下,这也是许多公众对现有治理措施不满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方案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包容、有力的治理方法。
京津冀雾霾问题的创新治理
京津冀雾霾问题的创新治理说起雾霾问题我们都觉得这应该是个新鲜事物,因为我们好像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讨论它,可是说起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我们忽然发现好像雾霾已经非常的严重,它已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走在北京的街道上,即使是不太留意细节的我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大街上的行人中不时的会有好多戴着口罩的人,这还是在日常的工作情况下,如果赶上重度雾霾的天气这一比例会明显增加,这个情景会让你联想到2003年的非典,当然这种天气其实现在也并不少见。
说到这里我们忽然会想雾霾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吗?怎么会已经这么严重了呢?其实“雾霾”这个词也许最近几年才出现,可是对于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来说,也许当他听见“雾霾”这个词时,他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就生活在雾霾的天气里,只不过那时我们不认识它而已。
可是说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又会有另一个问题出现,为什么会有雾霾呢?是什么原因会导致雾霾的产生?其实说到雾霾我们是很难用一俩个原因把它说清楚的,但总的来说其主要是由于我们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这个怎么说呢,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执行的是积极的引进战略,在此政策支持下我国引进的第一条生产线就是编号001号松下公司的生产线,此后我国的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十年后这些制造业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而且远销海外,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
可是这些制造业都是来至当年的“亚洲四小龙”,而他们又来至美国等,总的来说就是别的国家淘汰落后的产能,只不过我们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当我们沉浸在经济大发展的喜悦中时,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污染。
总结我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就是由于其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
除此之外造成雾霾的根源还在化石能源,一个是烧煤、一个是烧油,由于发展方式的粗放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具体原因:①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
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024年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大气PM2.5及前体物变化特征研究》范文
《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大气PM2.5及前体物变化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环境质量及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霾主要由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及其他前体物组成,研究其变化特征对于有效治理霾污染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分析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中大气PM2.5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本文研究区域为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等主要城市。
该区域经济发达,工业活动密集,大气污染问题严峻。
(二)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现场观测及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近五年内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2.5及其前体物的浓度变化、来源及影响因素。
三、PM2.5浓度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对近五年数据的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霾污染高发时段主要在冬季及初春,此时PM2.5浓度显著上升。
随着季节更替及气候条件的变化,PM2.5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二)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呈现出由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递增的趋势。
其中,河北部分城市PM2.5浓度较高,对区域整体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四、前体物变化特征(一)主要前体物种类霾污染的主要前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最终形成PM2.5等细颗粒物。
(二)前体物与PM2.5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前体物的排放与PM2.5浓度密切相关。
在霾污染高发时段,前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PM2.5浓度上升。
其中,工业排放、交通尾气排放等是主要的PM2.5前体物来源。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霾污染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静稳天气、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霾污染程度。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中,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的排放是造成霾污染的主要原因。
《2024年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范文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霾污染问题。
霾污染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的成因、现状及控制策略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现状及成因1. 霾污染现状京津冀地区霾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偏高,细颗粒物(PM2.5)浓度居高不下。
霾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 霾污染成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对霾污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京津冀地区的地形特点、气象条件等为霾污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人为因素: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人为因素是造成霾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重工业、高能耗产业密集,大量排放的污染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控制策略思考1. 源头控制(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减少重工业、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发展绿色产业、清洁能源等。
(2)控制交通排放: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等措施,减少交通排放对空气质量的贡献。
(3)绿色农业: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 过程控制(1)加大治理力度:加强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污染治理力度,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治理措施。
(2)加强区域协同治理:京津冀地区应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霾污染问题。
3. 末端治理(1)建设环保设施: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提高污染物处理效率。
(2)植树造林: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霾污染的形成。
四、实施路径及政策建议1. 实施路径(1)制定详细计划:制定详细的霾污染治理计划,明确各项措施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
《2024年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范文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其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京津冀大气霾污染问题,成为我们亟需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二、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现状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霾污染主要表现为PM2.5浓度超标,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建筑扬尘等。
这些污染源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如静风、逆温等,会加剧霾污染的严重程度。
此外,京津冀地区的地理环境、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也使得该地区的霾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三、霾污染的影响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首先,霾污染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其次,霾污染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降低空气质量,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霾污染还会影响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降低城市形象,制约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
四、控制策略思考针对京津冀大气霾污染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控制策略。
1. 调整能源结构京津冀地区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
同时,加强能源消耗的监管和管理,推动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 控制工业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放监管,严格落实排放标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
3. 交通治理加强交通管理,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
同时,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加强车辆尾气检测和治理。
4. 农业活动控制加强农业活动的环境监管,推广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
同时,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5.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一、引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大气霾污染成为影响区域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展望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问题。
二、意义1.影响经济发展大气霾污染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严重的霾污染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对交通、航空、港口等运输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还推迟了交通出行和物流运输的时间。
其次,霾天气对工业生产也有较大影响,致使生产规模减小,产能受损,进而制约经济增长。
此外,大气污染将会对吸引外资、提升投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威胁居民健康大气霾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威胁不可忽视。
大气细颗粒物PM2.5等有害物质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了患上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诱发肺癌等疾病。
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身体更容易受到污染物影响。
三、现状1.霾污染的成因大气霾污染主要由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煤炭燃烧等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京津冀地区工业活动集中,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源。
此外,长时间稳定的静稳天气和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为大气污染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
2.污染形式和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霾污染主要以PM2.5为主,特别是在冬季,污染物浓度持续高位运行。
霾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广,导致当地环境质量下降,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大气霾污染还加剧了气候变化,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展望1.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县域和地区间的产业布局,减少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大对清洁能源和高效利用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减少燃煤等污染排放行为。
2.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体系,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执法,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和法规,增加违法成本,提高执法力度和效果。
雾霾的治理京津冀治理雾霾的措施
雾霾的治理京津冀治理雾霾的措施雾霾的治理-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治理雾霾的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雾霾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雾霾问题更为突出。
尤其在京津冀地区,由于人口聚集、产业发展集中以及地理因素等的影响,雾霾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治理雾霾,京津冀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大力减少重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重污染物排放,京津冀地区实施了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工业和能源行业的污染治理。
提高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广低污染和高效能源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加强燃煤电厂的治理,推动清洁能源的替代,如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
其次,严格控制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
实施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清洁和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污染。
此外,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供暖,减少燃煤污染。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传统重工业是雾霾的主要源头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京津冀地区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加强清洁、低碳产业的培育。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清洁能源产业。
此外,也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行时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加强区域间合作,形成合力雾霾问题超越了单个地区的范围,需要各地共同合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京津冀地区积极开展区域间合作,形成了合力。
一方面,加强跨区域的环保规划和协调,制定统一的控制标准和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共享环境监测数据和治理经验,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治理效果。
此外,也加强了区域间的交通联络和交流,减少污染物的交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雾霾治理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京津冀地区加强了公众环保教育,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雾霾问题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大城市的发展中国家,而大城市往往面临着大气污染的严重威胁。
在京津冀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气污染尤为突出。
本文将探讨京津冀地区大气霾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京津冀大气污染的原因1. 工业排放:京津冀地区拥有大量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和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导致了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增加。
2. 交通尾气: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交通尾气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3. 燃煤污染:京津冀地区仍然有很多地方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等物质是大气污染的一大元凶。
第二部分:应对京津冀大气污染的策略1. 推广清洁能源:政府应该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特别是在发展新能源方面要加大力度。
这将有助于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2. 提高工业企业环保标准:政府应该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对工业企业的排放进行严格的监控,并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
3. 加强交通管理:政府可以采取限制车辆数量,推广公共交通等措施来减少交通尾气的排放。
4. 治理农村燃煤污染: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煤技术,减少农村燃煤污染。
5. 人民共同参与: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人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并促使人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结语:京津冀大气污染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但也并非无解。
政府和人民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大气污染。
只有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保障4. 加强大气监测和信息公开:政府应该加强对大气污染监测的力度,建立更多的监测站点,并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供公众参考。
同时,应该加强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5. 促进区域合作: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跨区域性的问题,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强协调和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近年来,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空气质量的恶化。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发展区域,也面临着严重的雾霾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京津冀三地联手推出了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的计划。
本文将从战略、政策和行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力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协同升级、环境质量共同改善的目标。
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京津冀三地将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流动,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协同治理雾霾政策为了解决雾霾问题,京津冀三地制定了一系列协同治理雾霾的政策。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快速响应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污染情况。
其次,推动能源结构调整,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再次,加强交通管理,推广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
三、协同治理雾霾行动为了实施协同治理雾霾的政策,京津冀三地共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
首先,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增加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其次,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推动科技创新,研发环保技术,提高治理雾霾的效果。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协同发展战略能够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其次,协同治理雾霾政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最后,协同治理雾霾行动能够推动环境治理的深入展开,提升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
《2024年京津冀地区雾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范文
《京津冀地区雾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严重的雾霾问题。
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也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对京津冀地区雾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该地区雾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雾霾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雾霾问题备受关注。
雾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对人们的健康、交通、农业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京津冀地区雾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雾霾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该地区的雾霾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京津冀地区的相关数据,对雾霾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主要来源于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雾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四、雾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影响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发现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温度低、湿度高、风速小、气压稳定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积累。
2. 工业排放工业排放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排放量大,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工业排放的监管和管理,减少工业排放是治理雾霾的重要措施之一。
3. 交通排放交通排放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
因此,加强交通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交通排放是治理雾霾的重要措施之一。
4. 城市绿化城市绿化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减轻雾霾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地区雾霾防治方法的讨论与研究徐晓天(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天津市 300350)摘要:2011年底,随着美国大使馆对北京空气中PM2.5的持续播报,雾霾一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京津冀地区的严重雾霾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京津冀地区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PM2.5含量超标,而造成PM2.5含量超标的原因则由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地理及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构成。
从环境管理与规划的角度,需要从以下角度解决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加强对工业企业、燃煤电厂、供暖系统及汽车尾气的废气排放的环境管理;全面布局环境监测站点,即时播报环境监测结果;针对现阶段环境问题做好未来5到10a的环境规划,从产业转型、能源改革等方面改变雾霾污染的现状。
综合管理,长远规划,才是治霾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雾霾;京津冀;成因;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引言自2012年京津冀地区开始PM2.5含量检测至今,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始终处于恶劣而不见好转的情况。
每年冬季持续数月的雾霾天引起了全国群众对于空气质量问题的高度关注,“雾霾”一词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词汇。
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空气质量相比前两年虽有所好转,但整体情况仍非常严峻。
2014年北京市空气中细微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85.9μg/m3,超过国家标准1.45倍;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为21.8μg/m3,达到国家标准;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为56.7μg/m3,超过国家标准4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115.8μg/m3,超过国家标准65%。
2014年全年北京市共有193天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其中重污染天数为47d。
2014年天津市空气中细微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83μg/m3,超过国家标准1.4倍;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为49μg/m3,达到国家标准;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为54μg/m3,超过国家标准0.4倍;可吸入颗粒物(PM)年平均浓度为133μg/m3,超过国家10标准0.9倍。
2014年全年天津市共有190d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比去年减少30d。
2014年河北省空气中细微颗粒物(PM)年平均浓度值为95μg/m3,超2.5)年平均浓度为55μg/m3,全省日均值达标过国家标准1.58倍;二氧化硫(SO2率为95.5%;二氧化氮(NO)年平均浓度为48μg/m3,全省11个设区中仅张家2口、沧州、承德三个设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余八个设区均不达标;可吸入)年平均浓度为165μg/m3,11个设区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4颗粒物(PM10年全年河北省各设区平均有204d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其中重污染及以上天数为66d。
因此,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仍处在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治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下文将从京津冀地区雾霾产生的原因出发,站在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防治进行讨论与研究。
1 京津冀地区雾霾产生原因分析根据数据,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来源构成主要为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工业和扬尘,据此,本文将从工业污染因素、生活因素、气象及地理因素三方面分析京津冀地区雾霾产生的原因。
1.1 工业污染因素由于国家政策原因,近年来北京市原有的工厂基本都迁往了河北、内蒙、山东等地。
京津冀地区的工业污染主要来自河北省与天津市的钢铁厂、水泥厂。
现有数据显示,截止至2014年,河北省共有47家钢铁联合企业,仅唐山市一座地级市就有14座钢铁联合企业(钢铁联合企业分布如下图所示)。
2014年,河北省年钢铁产量达到2.4亿t排名全国第一,天津市钢铁产量达到7304万t排名全国第四。
而每生产一吨钢铁,需要消耗600kg煤炭,排放约1.53kgSO和1kg2和烟尘就分别达到47.9烟尘。
换算之后,河北与天津两地每年因炼钢而排放的SO2万吨和31.7万t。
作为河北省另一支柱产业,河北省共建有数百家大小不一的水泥厂,其中石家庄与唐山两市均有近百家水泥厂。
烟尘作为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对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河北、天津两地存在大量的钢铁厂、水泥厂之外,诸如此类的重污染企业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使用废气处理装置也是造成京津冀地区雾霾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
在新闻记者的抽样调查中,大部分钢铁厂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会关停配套的环保设施。
在重污染企业的一次排放物不能得到很好处理的情况下,这些重污染企业对地区环境造成的压力将成倍增加。
1.2 生活因素京津冀地区作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的环境压力同样巨大,而这部分压力主要体现在供电、供暖及汽车尾气排放三方面。
1.2.1 供电近年来,北京市与天津市陆续关停辖区内的火力发电厂,相比之下,河北省担负了京津冀地区供电的重任。
2014年,河北省年发电量2492.8亿kwh其中90%以上为燃煤发电。
在平均发电机组功率下,每发一度电大约消耗0.4kg煤炭。
换算以后河北省全年用于发电所消耗的煤炭总量可达到近1亿t。
就达到76.3万t。
在电厂均燃烧标准煤的情况下,仅发电一项每年产生的SO2在发电厂严格进行静电除尘的情况下,每年燃烧煤炭产生的粉尘数量为2万余t,而由于技术原因,这其中的大部分粉尘均属于PM的范畴。
更悲哀的现实是,2.5由于我国的煤炭大部分为出尘率极高的烟煤甚至褐煤,而我国出产的优质无烟煤则多数用于出口。
同时由于洗煤厂的匮乏,导致大部分火力发电厂燃烧的煤炭品质远低于标准煤,从而使污染物排放量比理论数据更高。
1.2.2 供暖在雾霾问题进入大众视野之前,我国的供暖系统大部分采用燃煤锅炉供暖,而煤炭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在上文中有所讨论。
京津冀三地均处在我国的强制供暖地区,每年供暖时间大约为11月中旬至2月底三月初,总时间持续约120d。
这段时间恰巧为京津冀地区雾霾现象的高发时间。
2013年1月北京市共有25d出现了雾霾天气,同年冬天,石家庄市连续几十天雾霾。
根据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每年12月、1月、2月空气中各主要污染物含量均出现明显的提升。
“供暖式雾霾”的说法逐渐被人们重视。
供暖系统的运行无疑对雾霾的产生有推动作用,但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地区供暖与雾霾之间的联系。
每年冬季的雾霾现象更有可能是由地理及气象因素造成的。
不过无论如何,燃煤锅炉供暖对大气质量存在负面影响。
1.2.3 汽车尾气以北京市为例,截止至2014年,北京市居民汽车保有量达到了惊人的532.4万量,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北京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本地污染源贡献中,汽车尾气的贡献值达到了31.1%,位列本地污染源贡献值的第一位。
在2013年1月和2014年2月的雾霾污染事件中,重污染时段汽车尾气的贡献值更是高达42%。
其中,本地机动车污染主要指PM2.5城区拥堵的汽车、夜间、五环外的燃柴油卡车[1]。
由于城市规划及人口问题,北京市城区交通拥堵程度极高,而汽车在交通拥堵情况下怠速所排放的污染物是正的排放量为1吨。
常运行时的2倍以上。
每天高峰期北京市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每天夜间北京市的PM排放量均会达到峰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夜间大2.5量燃柴油车的尾气排放。
虽然国家规定我国的燃柴油车必须加装尾气处理装置,尾气排放需达到国家四级标准,但是90%的燃柴油车并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这种未加装尾气处理装置的柴油车的尾气排放量是国四标准车辆的500倍。
天津市与河北省的汽车密度随比北京市略低,但总体情况基本相同。
由此可见,汽车尾气排放是对空气质量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1.3 气象及地理因素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雾霾天的形成与气象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说颗粒物的排放是雾霾形成的内因,那么气象条件则是引发雾霾的外因。
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动力和热力 2 个方面,动力因素主要是风和湍流,而热力因素主要包括大气层结和稳定度。
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高、大气层结稳定等。
在风速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地面的较低气温与低空的较高气温形成逆温结构时,大气环流相对稳定,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这种气象条件为低能见度雾霾天的形成提供持续稳定的大气稳定场。
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湍流受到限制,大气不易产生对流,因而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很弱。
如逆温条件下的大气层均处于稳定状态或强稳定状态,污染物极不易扩散,从而导致严重污染[2]。
北京市近年将重污染企业外迁,辖区内仅剩余汽车尾气排放一项主要污染源,本地污染并不严重。
但由于北京市处于河北省的包围中,又与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临近,在季风影响下,周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导致了北京市较差的空气质量。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老牌工业区,周边省市也以能源型与工业型为主,在这种气象及地理条件下,雾霾的形成理所当然。
2 京津冀地区针对雾霾现象的环境管理方法在上文中,我们大致分析了引发京津冀地区严重雾霾现象的原因,当我们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发现我们可以对重污染工厂、燃煤发电厂、供暖系统、汽车尾气排放及环境监测体系进行有效地环境管理,从而降低污染源排放,缓和目前的压力。
2.1 针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面对天津、河北两地钢铁厂众多,河北省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情况,对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是治理雾霾的必须手段。
在对工厂的环境管理中,我们应坚持实施全过程管理,对工厂生产的每个方面进行监控。
在原料采集和处理阶段,工业企业应严格把关,保证原料符合清洁生产需求,坚决杜绝为了降低原料成本而选用劣质原料的行为。
以钢铁厂为例,在选用铁矿石以及煤炭时,应尽可能选用优质铁矿和优质煤炭,降低诸如褐煤一类劣质煤炭的用量。
在原料处理阶段,应提前对原料进行清洁化处理,尤其是对煤炭进行洗脱处理,降低煤炭中的含硫量。
在产品的加工制作阶段,工业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首先应合理规划产品生产数量,杜绝产能过剩现象。
河北省钢铁交易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极为冷清的状态,一吨钢材的净利润已经降低到一个鸡蛋的价格,可见产能过剩是以钢铁厂为首的工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次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工业企业应及时淘汰老旧的生产线,对老旧设备进行设备更新。
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工业企业,其生产设备极为老旧,部分设备甚至属于已经淘汰的产品。
这些老旧设备普遍存在耗能高、产能低、过程中污染处理能力低的特点。
部分企业为了谋求利益导致设备过载,对设备不进行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过载状态下的设备产生更多的污染物。
最后,在生产过程中,工业企业应保证污染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
对钢铁厂、水泥厂等燃煤企业来说,脱硫塔、除尘室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应随工厂生产运行过程同时开启。
当这些污染处理设施出现异常时,工业企业应停止生产并对其进行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