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如何搜集积累材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中如何搜集积累材料

就是找能使之(或使人受)“感人、感染、感伤、感愤、感召、感化、感奋、感恩、感谢、感激、感念、感触、感悟、感慨、感喟、感叹、感怀”的材料;而不是找一般的“感觉、感受、感知、感想、感应”(这些都是非动情点)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但写什么,怎样写,是许多中学生深感头疼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笔重于斤,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绞尽脑汁,搜索枯肠,拉扯成篇,不是拾人牙慧,就是缺乏时代气息,体现不出个性特征,甚至千篇一律。古代一位秀才道出了写不出文章的真谛。他在临考前愁眉苦脸,坐立不安,夫人问他:“写一篇文章能比我们生孩子还要难?你愁什么呀?”秀才拍拍夫人的满腹,又指指自己的肚子,叹道:“你肚子里有货儿,我肚子里无货,当然要比你难了。”这位秀才固然迂腐,但这句话却说到了点子上。肚里无话,笔下难成文,而要想“肚里有”,必须注意日常收集积累材料。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应该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即帮助他们建立起装材料的仓库。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找到“下锅的米”呢?

一.仔细观察生活,把握时代脉搏。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老师要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的习惯,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了解生活,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材料。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他们时逢盛世,改革开放出现的万千现象,生活的丰富多彩,广播电视的覆盖,报纸杂志的繁多,为他们写作提供了丰富材料,但学生身在米仓却找不到米下锅。为什么?究其原因,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也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搜集积累材料。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观察很有必要。那么,怎样观察和认识事务呢?

处处留心皆学问。观察要勤,时时处处不忘观察。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进行写作时,曾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来,当时莫泊桑感到很为难。这时福楼拜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散文也不困难。”的确如

此,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随时随地注意细致地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

观察要广。可留意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可留意身边的凡人小事,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认识的对象。例如,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城镇的干部、职工在经受了下岗的阵痛后,改变了就业观点,找到能较好发挥自己的特长的职业重新上岗。针对这种形式,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一位同学观察和思考之后,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形式上的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下岗。我妈妈敢于正视现实,迎难而上,面对生活的挑战寻找机遇,用做个体户的再就业形式来为自己开辟一条光明大道。我要为她鼓掌,我要为她喝彩。”经过细心观察,感受独特,写作真实而感人。其实父母兄弟、街坊邻居、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情趣等等,也是我们观察和认识的内容。比如,在认识和观察周围同学时,你会发现,同样是中学生,生活地域不同,有的城镇,有的农村;经济状况不同,有的富裕,有的贫困;性格特点不同,有的活泼,有的沉静;处事能力不同,有的敢说敢做,有的优柔寡断;语言风格不同,有的泼辣率直,有的少言寡语。总之,他们身上折射出各种闪光点,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宝库。关键看你是否做了生活的有心人,发现了这个仓库。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引导,让他们对周围最熟悉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观察,让自

己的头脑随着视觉和听觉而积极开展活动,有点到面,有校内到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

观察要敏锐。提高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水平。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用哲学的眼光,懂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应学会用全面的,辨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只铅笔和一草薄,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们交谈,记录他们的谈话,记下你随时随地对他们观察的所得。”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认真地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看的多了,记得多了,作文时才会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还愁什么“无米下锅”呢?

二、阅读报刊名著,留意电视广播。

中学生的知识多半是间接得来的。广播电视上的节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古今中外名著,是中学生摄取的主要营养。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内容丰富,节目繁多,是现实生活的实录,能及时反映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堪称时代的一面镜子。为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搜集积累材料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语文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多听多看,以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在听了或看了以后,及时用自己的话去概述,然后分门别类,抄录下来。课余饭后,不时翻翻、看看、记记。日积月累,坚持下去,那么在写作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不再出现“面壁十年图破壁”式的“苦写”,换之以“为有源头活水来”式的“乐写”了。

古今中外名著,内容包罗万千,欣赏价值大,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学生要尽可能多读。多读,能陶治自己的性情,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能拓宽思路,能弥补生活的缺陷,能帮助自己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观察生活,对生活作出客观评价,还能扩大搜集积累材料的空间,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材料更广泛、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学生阅读时,语文教师要特别强调,对一些精彩片断,要转述下来或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翻看。如《红楼梦》中精彩的人物肖像描写,《水浒传》中精湛的景物描写,《三国演》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哲理名言“余霞散成绮,澄清静如练”、“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更要摘录下来,熟读成诵。这样,写作时,由于材料充足,就不用忧虑“无米下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