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主要是肠毒素、侵袭性损害、内毒素、过敏反应 等致病因素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表现及特殊表现 治疗:对症治疗为主。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及病原治疗
复习题
简述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参考书籍、文献或网站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魏来,李晓波,胡大一.感染性疾病.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革兰阴性,两端钝圆,无芽孢,多形性小杆 菌,有鞭毛。 根据内层衣壳多肽构成的组特异性:A~G七 依生个化组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产粘变形杆菌、潘氏变形 杆菌4种。
广泛存在于水、土壤、腐败的有机物及人和 家畜、家禽的肠道中。
病原学-葡萄球菌
革兰阳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
乳类、肉类食物中极易繁殖。
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 休克。
特殊 表现
临床表现
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呕吐剧烈
侵袭性细菌:发热、腹部阵发绞痛、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粪便为水样或糊状 ,有腥臭味,亦可脓血便 变形杆菌: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部分副溶血弧菌:血水样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象:大肠、沙门菌WBC正常,副溶血弧菌、金葡菌 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粪便检查:稀水样便、血水样便、血性粘液便
血清学检查:确诊变形杆菌感染应采血清,培养假 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查:特异性核酸检查
细菌培血养清:抗吐、体泻检物测及可疑进食食物
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肺炎
急性血脑循环障碍 心肌梗死
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血清抗体检测
休克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不洁饮食史,共食者在 短期内集体发病。 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病程较短,恢 复较快。
病原学-大肠埃希菌
本菌为人和动物肠道正常寄居菌,特殊条件 下可致病。
革兰阴性短杆菌,有荚膜,有鞭毛,能运动 。
体外存活力较强,水和土壤存活数月,阴 凉室内尘埃可存活一月。
以菌体(O)抗原分群,荚膜(K)抗原 和鞭毛(H)抗原分型,现170多血清 型。16个血清型称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家畜、家禽、鱼和野生动物)和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无明显免疫力,可反复感染。
发病机制
致病因素 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
直接侵袭性损害 内毒素
▪过敏反应
一般 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副溶血弧菌6~12小时,沙门菌
4~24小时,变形杆菌5~18小时,大肠埃希菌
12~24小时,蜡样芽胞杆菌1~2小时,金葡 菌1~5小时。
急性胃肠炎:起病急,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常先吐后泻,腹泻轻重不 一。
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 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分为胃肠炎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 常见病原菌: 沙门氏菌 副溶血弧菌 变形杆菌 葡萄球菌 蜡样芽孢杆菌
病原学-沙门菌属
革兰阴性杆菌,需氧,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绝大多数有鞭毛。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水和土壤中存活数月, 粪便中存活1~2月,不耐热。
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
鉴别诊断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生物性、化学性 霍乱:明显的脱水、酸中毒及周围循环
衰竭 急性细菌性痢疾: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
病毒性胃肠炎
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床边隔离。
对症治疗:止吐、止痛、补液、纠酸、保持电解质平衡、抗休克。
胃肠型食物中毒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目录4 目录5 目录6
教学大纲 引言 授课内容 小结 复习题 参考书籍、文献或网站
胃肠型食物中毒教学大纲
要求
内容
掌握
1. 病原学 2. 主要特征及临床表现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
1.发病机制 2. 实验室检查 3.治疗
了解
1. 流行病学 2. 预防
学时
细菌性食物中毒:
多见: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 菌、猪霍乱沙门菌。
病原学-副溶血性弧菌
革兰阴性杆菌,有荚膜,有鞭毛,多形性球 杆菌。
依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可分25 个血清型,引起中毒的主要血清型:B、E、 H。
嗜盐,对酸敏感,不耐热,对低温及高浓度 氯化钠抵抗力甚强。海产品带菌率极高。
病Biblioteka Baidu学-变形杆菌
流行病学特征:夏秋季节、各年龄均可发病,可散发可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
5~10月份较多,7~9月份尤易发生。
病例可散发,可暴发流行。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潜伏期短,有进食可疑食物史,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有关, 未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后流行迅速停止。
发病机制
致病因素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 发病及病情轻重与: 摄入食物被细菌和毒素污染的程度、进食量的多少、人体抵抗力强弱有关
病原治疗: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沙门菌、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可选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预防
管理传染源 ➢ 发生可疑食物中毒后,立即上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 对患者消化道隔离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 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 ➢ 加强食卫生管理 ➢ 加大卫生宣传教育
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
小结
胃肠型食物中毒是由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 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肠毒素分8种(A、B、C1、C2、C3、D、E 、F),A型和D型最多见,B、C型次之。耐 热,存在皮肤、鼻咽、指甲、化脓灶。
病原学-蜡样芽孢杆菌
革兰阳性需氧粗大芽孢杆菌,有荚膜,无鞭 毛。体外抵抗力极强。
外毒素分六型,引起中毒主要是A型(产生 肠毒素)、F型(出血坏死性肠炎)。
分布广泛。多因食物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致 病。
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表现及特殊表现 治疗:对症治疗为主。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及病原治疗
复习题
简述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参考书籍、文献或网站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魏来,李晓波,胡大一.感染性疾病.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革兰阴性,两端钝圆,无芽孢,多形性小杆 菌,有鞭毛。 根据内层衣壳多肽构成的组特异性:A~G七 依生个化组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变形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产粘变形杆菌、潘氏变形 杆菌4种。
广泛存在于水、土壤、腐败的有机物及人和 家畜、家禽的肠道中。
病原学-葡萄球菌
革兰阳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
乳类、肉类食物中极易繁殖。
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 休克。
特殊 表现
临床表现
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呕吐剧烈
侵袭性细菌:发热、腹部阵发绞痛、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粪便为水样或糊状 ,有腥臭味,亦可脓血便 变形杆菌: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部分副溶血弧菌:血水样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象:大肠、沙门菌WBC正常,副溶血弧菌、金葡菌 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粪便检查:稀水样便、血水样便、血性粘液便
血清学检查:确诊变形杆菌感染应采血清,培养假 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查:特异性核酸检查
细菌培血养清:抗吐、体泻检物测及可疑进食食物
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肺炎
急性血脑循环障碍 心肌梗死
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血清抗体检测
休克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不洁饮食史,共食者在 短期内集体发病。 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病程较短,恢 复较快。
病原学-大肠埃希菌
本菌为人和动物肠道正常寄居菌,特殊条件 下可致病。
革兰阴性短杆菌,有荚膜,有鞭毛,能运动 。
体外存活力较强,水和土壤存活数月,阴 凉室内尘埃可存活一月。
以菌体(O)抗原分群,荚膜(K)抗原 和鞭毛(H)抗原分型,现170多血清 型。16个血清型称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家畜、家禽、鱼和野生动物)和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无明显免疫力,可反复感染。
发病机制
致病因素 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
直接侵袭性损害 内毒素
▪过敏反应
一般 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副溶血弧菌6~12小时,沙门菌
4~24小时,变形杆菌5~18小时,大肠埃希菌
12~24小时,蜡样芽胞杆菌1~2小时,金葡 菌1~5小时。
急性胃肠炎:起病急,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常先吐后泻,腹泻轻重不 一。
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 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分为胃肠炎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 常见病原菌: 沙门氏菌 副溶血弧菌 变形杆菌 葡萄球菌 蜡样芽孢杆菌
病原学-沙门菌属
革兰阴性杆菌,需氧,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绝大多数有鞭毛。
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水和土壤中存活数月, 粪便中存活1~2月,不耐热。
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
鉴别诊断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生物性、化学性 霍乱:明显的脱水、酸中毒及周围循环
衰竭 急性细菌性痢疾: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
病毒性胃肠炎
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沙门菌食物中毒应床边隔离。
对症治疗:止吐、止痛、补液、纠酸、保持电解质平衡、抗休克。
胃肠型食物中毒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目录4 目录5 目录6
教学大纲 引言 授课内容 小结 复习题 参考书籍、文献或网站
胃肠型食物中毒教学大纲
要求
内容
掌握
1. 病原学 2. 主要特征及临床表现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
1.发病机制 2. 实验室检查 3.治疗
了解
1. 流行病学 2. 预防
学时
细菌性食物中毒:
多见: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 菌、猪霍乱沙门菌。
病原学-副溶血性弧菌
革兰阴性杆菌,有荚膜,有鞭毛,多形性球 杆菌。
依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可分25 个血清型,引起中毒的主要血清型:B、E、 H。
嗜盐,对酸敏感,不耐热,对低温及高浓度 氯化钠抵抗力甚强。海产品带菌率极高。
病Biblioteka Baidu学-变形杆菌
流行病学特征:夏秋季节、各年龄均可发病,可散发可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
5~10月份较多,7~9月份尤易发生。
病例可散发,可暴发流行。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潜伏期短,有进食可疑食物史,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有关, 未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后流行迅速停止。
发病机制
致病因素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混合型 发病及病情轻重与: 摄入食物被细菌和毒素污染的程度、进食量的多少、人体抵抗力强弱有关
病原治疗: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沙门菌、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可选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预防
管理传染源 ➢ 发生可疑食物中毒后,立即上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 对患者消化道隔离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 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 ➢ 加强食卫生管理 ➢ 加大卫生宣传教育
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
小结
胃肠型食物中毒是由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 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肠毒素分8种(A、B、C1、C2、C3、D、E 、F),A型和D型最多见,B、C型次之。耐 热,存在皮肤、鼻咽、指甲、化脓灶。
病原学-蜡样芽孢杆菌
革兰阳性需氧粗大芽孢杆菌,有荚膜,无鞭 毛。体外抵抗力极强。
外毒素分六型,引起中毒主要是A型(产生 肠毒素)、F型(出血坏死性肠炎)。
分布广泛。多因食物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致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