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

C.资本积聚 D.以上均不对
35.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B.不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由价值构成决定而又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固定资本的更新
7.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
A.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 B.银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c.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D.银行资本带来的收入
8.股票价格县( ).
A. 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 股票的票面金额
A.预付的不变资本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B.预付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c.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D.耗费的可变资本和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和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A.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B.简单再生产
c.扩大再生产
D.有时为简单再生产,有时为扩大再生产
38.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
A.它们的不同形态
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
[日期:2005-11-22]来源:中国公务员学习网 作者:管理员[字体:大 中 小]
一、单项选择题
1.两种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 )。
A.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都是一定量的使用价值
5.在平均利润率既定的条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
A.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B.工商企业经营的规模
c.商品的流通速度 D.货币的流通速度
6.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
区别又联系。
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 产权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所有者、所有者、使用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第11-14 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思考题 2.什么是总供给函数?说明总供给曲线的通常形状。
3.什么是总需求函数?怎么推导出总需求曲线?4.试比较"古典"AS —AD 模型和修正的凯恩斯的AS —AD 模型。
5.用图形说明短期均衡的三种状态。
(萧条、高涨和滞胀)6.说明完全凯恩斯模型的方程及其图像。
7.简述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的含义及其比较。
8.叙述理性预期ES —AD 模型及政策含义。
9.评析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的演变。
二、计题1.有一古典的 AS-AD 模型,总供给函数 Y=Y f =1000, 求:( 1)均衡价格水平;( 2)如价格不变,总需求函数变为 P=1000-0.4Y 时,经济会怎样?( 3)如总需求函数为 P=1000-0.4Y ,价格可变动时,均衡价格变动多少?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短期生产函数为 Y=14N-0.04N 2,劳动力需求为 N d =175-12.5(W/P ),劳动力供给函数 N s =70+5(W/P),求( 1)当 P=1和 P=1.25时,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和名义工资率分别是多 少?( 2)当 P=1和 P=1.25时,短期产出水平是多少?3.有一封闭经济,假定存在以下经济关系:在商品市场上,C=800+0.8Y D , T=t y =0.25y ,I=200-50r ,G=200。
在货币市场上,M d /P =0.4y-100r ,Ms=900。
试 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 P=1时的收入和利率;( 3)如总供给函数为 Y=2350+400P ,求 AS=AD 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在凯恩斯模型基础上,引入价格变量,和供给因素(即劳动市场),研 究产量(或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
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观点 不一致,因此存在许多不同形状和解释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2.答:总供给函数中总产量与价格水平的对应关系可表示为总供给曲线。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5.1 复习笔记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这次产业革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
②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以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机器的运转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社会总产出答: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
社会总产出通常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可以从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来考察。
2.国民生产总值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其内容构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3.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凡发生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生产活动,不论由谁经营,归谁所有,都需计入本国的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具有最完整的物质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供消耗及使用的经济实力。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存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引起的,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概念。
世界市场分为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
3.世界货币答: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有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职能。
4.国际经济合作答: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2)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3)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
(4)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
国际信贷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土地合作、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援助、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6.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运行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市场和供求
市场和价格
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
第三章 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信用
经济制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
自由竞争资本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2003年2月第10次印刷
目录
导论
商品经济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不逾越性
第二章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第十二章 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存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引起的,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概念。
世界市场分为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
3.世界货币答: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有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职能。
4.国际经济合作答: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2)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3)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
(4)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国际信贷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土地合作、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援助、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6.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19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习题及答案)

旗开得胜第1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一、综合选择1.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间的相互关系是:A. 彼此独立,各得其所B.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C. 相互排斥,不能共存D. 自力更生是立国之本,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有:A.对外贸易B. 利用外资、对外投资C. 对外技术交流、发展国际旅游业D.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3.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B. 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C. 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争取外汇略有节余的原则D. 加强对外贸易的国家宏观调控,统一政策联合对外4.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A. 利用国外贷款B.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C.吸引国外直接投资D. 进行对外投资1旗开得胜5.我国利用外资的原则有:A. 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B.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C. 注意规避风险,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D. 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6.对外承包工程的形式一般分为:A. 总包B. 分包C. 二包D. 联合承包7.经济特区从形式上划分可以包括:A. 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B. 出口加工区C. 保税区D. 综合性经济特区8.从1979年至1982年我国先后成立的经济特区有:A. 海南省B. 珠海、深圳C.厦门D.汕头二、名词解释1.对外经济关系2.对外贸易23.对外投资4.对外技术交流5.对外承包工程6.对外劳务合作7.国际旅游业8.经济特区9.沿海经济开放区三、分析判断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会影响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增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性,所以应限制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
2.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投资以弥补国内资源及市场的不足,因而要灵活、适度地发展对外投资业。
四、问题解答1.中国历史上曾经因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而被迫实行“门户开放”,饱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实行对外开放?32.我国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会不会影响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3.资本输出一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落后国家的手段,我国为什么还要实行“招商选资”?习题答案(第19章)一、综合选择1.BD2.ABCD3.ABCD4.AC5.ABCD6.ABCD7.ABD8.BCD二、名词解释1.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与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包括对外贸易、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等。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含)答案《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含)答案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如何正确认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转变?答:我国经过从1952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极大完善和发展,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历史性的胜利。
但是,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错误。
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现象,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需要在长时期内加以补救和解决。
2.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说明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予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为什么要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公有经济为主体?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和基础。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才不会改变。
4.阐述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及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答: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私营经济和与外资经济。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政治经济学》综合练习NO.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发表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篇著名的论文之后,经济学这一名称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开了。
在这篇论文中,罗宾斯第一次正式地(),并且罗宾斯关于经济学的这一定义几十年来被经济学界所广泛采用。
B、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2、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间的关系是()。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在实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通常表现为()。
A、外币的过度供给时,出售本币4、自由竞争最根本的前提是()。
B、资本的统治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B、劳动和劳动力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成()变化,与固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成()变化。
C、反方向正方向7、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
C、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8、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的更新。
D、固定资本10、生产国际化,各国企业按照()原则,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劳务活动,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与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C、比较利益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2、从50年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经济体制。
A、高度集中的计划13、以下属于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共有的是()。
D、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14、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1)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
②国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分工则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
③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程度。
④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力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
(2)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①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的条件。
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不能直接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的结构和性质首先取决于各国国民经济的结构与性质。
(3)国际分工的形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还没有出现;到资本主义初期,国际分工得到发展,但仍局限于一定范围,尚未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广泛的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其完成者。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做了根本的改造:a.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b.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c.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发展的理论: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b.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导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首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这里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到底偏重生产关系还是偏重生产力,要看研究任务。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关于数学方法,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地理论。
但不能反过来说,得不到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的。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线应该是如何通过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进国民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和归宿。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回答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围绕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理念。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任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它是批判的武器;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是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有:①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
②在收入分配形式上,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
但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分配形式。
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③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生产资料公有制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全民所有制答: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存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引起的,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概念。
世界市场分为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
3.世界货币答: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有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职能。
4.国际经济合作答: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2)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3)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
(4)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国际信贷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土地合作、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援助、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6.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收支相等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否则为不平衡。
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是国际收支顺差,或称国际收支盈余;反之为逆差,或称国际收支赤字。
逆差表明对外负债,一般要用外汇和黄金支付。
国际收支是由一个国家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往活动而引起的,是国际债权、债务中已经到期应予支付的部分。
7.关税答: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缴的一种税收,是通过海关执行的。
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的特点。
除此以外,其主要特点有:(1)关税属于间接税。
因为关税主要是对进出口商品征税,其税负先由进出口商垫付税款,然后把它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加在货价上,在出售商品时将其税负转嫁给买方或消费者。
(2)关税可以调节进出口商品。
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和调整关税税率来调节进出口商品。
(3)利用关税调节对外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差额,改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态。
(4)关税作为一国的涉外经济政策,不仅与国内经济和生产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也有密切联系。
8.国际投资答:国际投资是指资本在国际转移、输出或输入的过程。
换言之,就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国际投资主要有两种形态:国际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及其他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
国际直接投资则是指创办新企业或者控制外国企业股权的形式进行投资。
9.内向型经济答:内向型经济是指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对象,发展本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内向型经济可细分为闭关自守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
闭关自守型经济采取闭关锁国,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对外资和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目前采取这种内向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在世界上越来越少。
进口替代型经济是指在高关税和行政限制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建立起本国的民族工业,制造那些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具有与进口品竞争的能力,并能在国内市场上替代进口品。
进口替代式内向型经济着眼点是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所以对进口采取的是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对本国工业实行高保护政策。
目前,内向型经济主要是指这种替代进口型的经济。
10.外向型经济答: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推动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核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外向型经济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外向型经济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以国际市场供需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作为自产品开发的依据。
(2)经济结构的建立以国际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为依据,必须能够参与国际分工。
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上就是按照国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使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
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必须具备技术经济上的优势和实力,以保持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外向化发展。
(3)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组织结构体系。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体制,不能与一般的“出口鼓励”政策相混淆,必须在经济体系整体上达到一定的标准。
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和指导性宏观决策系统构成了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框架。
二、问答题1.试述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引起的,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概念。
而国内市场则是一国国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世界市场并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总和。
两者之间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质的规定性。
(1)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只有各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饱和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
(2)各国的国内市场是一个国家内部交换关系的反映,是国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但是,世界市场是以国家为媒介并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际商品交换关系的反映。
(3)国内市场要受到每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而世界市场则受到世界各国经济和政策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2.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答:资本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和资本活动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二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是:(1)资本国际化不仅表现在流通领域,而且更主要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
资本在其再生产的全过程都国际化了,这表明资本国际化进入了高级阶段。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国际剥削直接在生产领域内进行,极大地加强了资本国际剥削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积累能力。
(2)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有了巨大的发展。
即除私人资本的国际化外,国有资本的活动也越出了国界,成为国际化的资本。
①国有资本以借贷资本的形式输往国外。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以援助的名义进行国有资本的输出,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利润,而在于把受援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为私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的政治经济条件。
②二战后在各国国有资本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世界性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等。
世界性国际金融机构的产生,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向国际清偿手段严重不足的国家,特别是因大量负债而导致经济发展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借以对它们的政策施加影响。
3.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是什么?答:对外进出口贸易是一国生产和流通超越国家范围的延伸,是各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分工的纽带,体现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开展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作用:(1)对外贸易是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平衡发展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客观上都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生产能力、经济结构、技术与管理水平及历史和社会的多方面原因,在国内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矛盾经常发生。
对于这个矛盾的解决,除了调整国内的经济比例关系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对外贸易,及时纠正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失衡,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2)对外贸易是节约生产劳动、提高经济效益的可靠途径。
由于各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不同,生产各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不同,通过对外贸易,出口国内生产条件有利、劳动耗费较少的商品,换取国内生产条件不利、劳动耗费较多的产品,从而获得由于产品成本不同所带来的差额利润。
由对外贸易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3)对外贸易是积聚资金、吸收先进技术的有效方式。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必须积聚充足的资金,采用先进技术,培训专门人才,收集广泛的信息。
发展对外贸易对于实现上述目标显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作为重要战略措施的根本原因。
4.试述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答:(1)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联系两者是按其对外开放的程度而划分的。
内向型经济是指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对象,发展本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内向型经济可细分为闭关自守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
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推动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核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外向型经济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其结构的建立以国际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为依据,必须能够参与国际分工,而且外向型经济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组织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