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律知识重点
会计需要懂的法规知识点
会计需要懂的法规知识点在现代社会,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熟悉相关的法规。
因为只有了解并遵守法规,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
第一部分:税法1.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按照其实际利润额缴纳的一种税收。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包括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税率等。
此外,还需要掌握企业所得税减免和免税的条件和程序。
2.增值税法增值税是一种按照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收。
会计人员需要熟悉增值税法的各种税率、纳税人资格认定规则以及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和报销等程序。
第二部分:公司法1.公司法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组织和经营活动的法规。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公司法对公司财务报表的要求、股东权益的保护、公司分红规定等内容。
此外,还需要熟悉公司法对内部控制和审计的要求。
2.证券法证券法是规范证券市场和证券交易行为的法规。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证券法对公司上市、定期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熟悉证券法对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第三部分:劳动法1.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规。
会计人员需要熟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和终止等方面的规定。
此外,还需要了解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工资、福利和劳动保障的要求。
2.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规范社会保险制度的法规。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社会保险法对企业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缴纳的规定。
此外,还需要熟悉社会保险法对社保制度改革和个人社保权益的保障。
第四部分:会计法规1.会计基础工作制度会计基础工作制度是规范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法规。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制度对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等方面的要求。
2.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的法规。
会计人员需要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方面的规定。
3.审计法规审计法规是规范审计工作和审计机构的法规。
财务法律基本知识
财务法律基本知识财务法律是指涉及财务管理和财务活动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它主要涵盖了财务会计、税法、金融法等相关领域的法律规范。
一、财务会计法律基础知识1. 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基本准则是财务会计的核心规范,包括真实性、合规性、可比性、连续性等原则,旨在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2. 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主要规定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和程序,包括会计记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和规范。
3. 财务报告制度财务报告制度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向内部和外部发布财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以及年度财务报告、中期报告等。
4. 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的独立审查,旨在验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保障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二、税法基本知识1. 税法分类税法主要包括直接税法和间接税法。
直接税法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法涉及增值税、消费税等。
2. 纳税义务纳税义务是指纳税人应按法律规定履行的缴纳税款的义务,包括及时缴纳税款、保持税务登记信息的准确性等。
3. 税务管理税务管理是指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征收、认定等工作,保障税收的正常征收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4. 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为了鼓励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而实施的减免、减税等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三、金融法基本知识1.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国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活动的合规。
2. 银行法律法规银行法律法规主要规范了银行业务的设立、经营、监督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3. 证券法律法规证券法律法规主要规范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证券交易的监管,如《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
4. 保险法律法规保险法律法规主要规范了保险机构的设立、经营和监管,如《保险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条例》等。
会计法律基础知识点归纳
会计法律基础知识点归纳一、会计法律的重要性与作用会计法律是指以法律为基础和依据,对会计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类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的法律体系。
会计法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秩序。
会计法律的主要作用包括: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公平公正竞争。
二、会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核心规定1. 会计法律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要求真实、准确、完整,不得夸大或隐瞒事实。
(2)谨慎性原则:会计处理需要谨慎,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
(3)权责相统一原则:会计主体应承担与其权益相对应的会计责任和义务。
2. 会计法律的核心规定:(1)财务报告:会计法律对财务报告作出了详细规定,要求会计主体履行财务报告的编制、公布和披露义务。
(2)会计监督与审计:会计法律规定了会计监督的机构和审计的要求,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监控。
(3)会计行业准则:会计法律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遵守会计行业准则,确保会计活动的规范。
三、会计法律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会计法律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
公司治理是指在公司活动中通过股东、董事会等层级关系和制度约束确保公司健康运作和最大化股东利益的一种组织形态。
在公司治理中,会计法律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会计法律规定了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提供了透明的信息给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其次,会计法律规定了会计信息的审计要求,保证了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任度。
最后,会计法律规定了公司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使公司能够更好地监督和控制会计活动,确保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四、会计法律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会计法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跨国公司和跨境业务的增多,会计法律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和协调性,以适应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需求。
其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会计法律需要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强对于电子会计和网络金融的监管,有效防范网络欺诈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法律制度知识点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法律制度知识点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1.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行政法规: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3.部门规章:(1)财政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2)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3)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
二、《会计法》《会计法》的适用范围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会计事务。
《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即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并公布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三、会计工作管理体制1.行政管理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指代表国家对会计工作行使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2.单位内部工作管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四、会计核算1.基本要求(1)依法建账;(2)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3)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伪造会计资料(以假充真);变造会计资料(歪曲事实);(4)正确采用会计处理方法:相互可比并且前后各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不是不能变更);(5)正确使用会计记录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可同时使用一种民族文字或外国文字;(6)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2.核算内容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④资本、基金的增减;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⑦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3.记账本位币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会计法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会计法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在现代社会中,会计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会计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会计准则和法律必须得以规范和约束。
本文将就会计法法律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会计法的定义和目的会计法是指通过立法和相关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体系。
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经济运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二、会计法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活动。
2.公允性原则:会计信息必须公正、公平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3.连续性原则:企业的会计信息要按照连续的时间周期进行记录和报告,以便于对比和分析。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估资产或收入,低估负债或费用。
5.可比性原则: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可比性,以便于外界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
三、会计法的主要内容1.会计报告法:会计报告法规定了企业应如何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2.会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规定了企业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包括账务处理、原始凭证的记载和保管等。
3.会计监督法:会计监督法规定了会计监督的组织、职责和权利,包括会计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4.会计违法行为的监管与处罚:会计违法行为的监管与处罚是保证会计法令得以执行和落地的重要手段。
四、会计法的执行机构会计法的执行机构主要包括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地方会计监管机构等。
五、会计法的发展趋势1.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成为必然趋势,以提高国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2.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未来可能涌现出更多与会计法相关的技术发展。
3.会计法律体系的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法律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财务会计与法律知识点
财务会计与法律知识点财务会计和法律是商业运作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公司需要遵守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与财务会计和法律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
一、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财务会计是一种记录、分析和报告财务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方面的数据,以提供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准确描述。
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向股东、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关公司经济状况的信息。
在财务会计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掌握。
首先是会计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反映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公司所有的资产都是由债务和所有者权益所构成的。
其次是会计周期,即财务报表的编制周期。
常见的会计周期有季度和年度。
最后是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这是指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遵循的规则和原则。
二、法律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有着严格的要求。
公司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向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方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财务报表。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法律要求。
首先是证券法。
证券法是指监管证券市场的法规和规定。
公司在上市或公开募股时必须遵守证券法的要求,包括提供完整和准确的财务信息,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其次是税法。
公司必须遵守税法的规定,按时申报和缴纳各种税费。
税法还规定了财务报表中的税项披露要求,以确保公司的税务透明度。
第三是公司法。
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运作规则。
公司必须遵循公司法的要求,包括准确和及时地向相关政府部门报告财务信息,确保公司的合法性和稳定运作。
最后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公司在雇佣员工时必须遵守劳动法的规定,包括支付符合法定要求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雇佣关系的权利和义务,并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财务会计和法律的关系财务会计和法律密切相关。
财务会计提供了公司经济状况和业务活动的真实和准确的信息,而法律则规定了公司应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财务报表必须遵守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以确保其合规性和准确性。
财务会计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财务会计与法律知识点总结一、导言财务会计和法律是商业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财务会计是记录和处理公司财务信息的过程,而法律规定了商业活动的法律框架和规则。
本文将总结一些财务会计和法律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二、财务会计知识点总结1. 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实践中的准则主要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中国会计准则(CAS)。
IFRS是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而CAS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会计准则。
2. 会计周期:财务会计周期主要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
年度报表是企业对一整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总结,季度报表和月度报表则用于更频繁地监控财务状况。
3.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在一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的快照。
它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
资产表示企业拥有的资源,负债表示企业所担负的债务,股东权益表示企业属于股东的部分。
4. 利润表: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
它显示了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5.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展示了企业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
它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三个部分。
6. 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进行跟踪和分析的过程。
它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决策。
7. 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是一种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方法。
常用的财务比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利润率等。
三、法律知识点总结1. 合同法:合同是商业活动的基础,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的相关事宜。
合同中的要素包括双方的意思表示、合同目的、合同条款和合同的履行义务。
2. 公司法: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组织、运作和解散的法律规则。
它包括公司类型、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股东权益等方面的规定。
3.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成果的权益,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
它规定了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维权程序。
4. 劳动法:劳动法规定了雇佣关系中雇员和雇主的权益和义务。
会计法常考知识点归纳
会计法常考知识点归纳会计法是指国家关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它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提供了准则和规范,保障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会计法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会计法常考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会计法的基本原则1. 会计法的核心原则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会计工作要依法进行,会计信息要真实、准确和完整,不得歪曲、伪造或隐瞒重要信息。
2. 会计工作应遵循合法性和规范性原则。
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法违规,不得滥用职权或徇私舞弊。
3. 会计记录和报告应符合会计核算和处理原则。
会计记录和报告要按照会计核算和处理的规则进行,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 会计人员应遵循保密原则。
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保守秘密,不得泄露与工作相关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二、会计法的重要法律法规1.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国家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规定,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
它为企业会计的核算和报告提供了统一的规范。
2. 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公司会计的基本法律,对于公司会计的核算、报告、审计、监督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公司会计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法是我国公司治理的基本法律,它对公司的设立、监管、经营、合并、分立、清算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会计工作在公司法的框架下进行。
4.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行业的基本规范,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职责和操作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
5. 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制度是指国家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规范和制度化,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三、常见违法违规行为及其处理措施在会计工作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如虚假记账、滥发奖金、贿赂行为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还损害了公司和他人的利益。
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总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一.法律基础1.法的本质和特征①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②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规范性2.法律关系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内容权利和义务:①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②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客体:物自然物eg土地森林;人造物eg机器建造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人身3.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法律行为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①无论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都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②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志表示,法律行为分为→表示行为eg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eg拾得遗失物③单方法律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体意志为转移:①自然事件绝对事件:水灾、地震②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4.法的形式①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③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条例、办法、规定④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⑤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⑥特别行政区的法⑦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⑧国际条约法律效力等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5.法的分类①按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②按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③按法的内容分:实体法实际内容eg:民法、刑法和程序法程序方面eg:刑事诉讼④按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人的效力分:一般法普遍适用和特别法特别群体时间⑤按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国际法和国内法6.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①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②划分标准:法律的调整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③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部门;民法、商法部门;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7.二.经济仲裁1.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①平等主体横向关系纠纷仲裁和民事诉讼中选择一种方式解决仲裁实行自愿原则,只有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仲裁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当事人放弃或协议无效时法院才可行使管辖权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②不平等主体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特殊情况下,eg甲公司对税务机关行为不服时,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复议不服时再进行诉讼2.仲裁适用范围①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②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行政争议③下列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3.仲裁的基本原则①双方自愿②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③独立仲裁原则④一裁终局制度4.仲裁委员会①独立性②组成=1主任+2-4副主任+7-11委员其中法律、经贸专家不得少于2/35.仲裁协议①书面形式仲裁的进行以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为条件②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达;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③仲裁协议的无效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设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④有效的仲裁协议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时,任何一方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法院起诉;⑤对仲裁协议的效力存在异议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⑥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的效力6.仲裁程序①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②仲裁庭由3名或1名仲裁员组成③仲裁员的回避④开庭协议不开庭的可根据申请书、答辩书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⑤不公开协议公开可公开,国家机密除外⑥当事人的和解⑦仲裁庭的调解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7.仲裁裁决①作出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②仲裁裁决书的生效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③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三.民事诉讼1.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当事人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适用于民事诉讼法的有五类:①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案件eg:合同、房产纠纷②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福安息发生的争议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案件④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⑤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2.审判制度①合议制度一审:人民法院审理以第一审民事案件,除适用于审判员一人审理的案件外,一律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二审:由审判员不包括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3名以上的单数②回避制度③公开审判制度④两审终审制度如果发现终审有错的,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3.地域管辖①一般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原则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失踪人员进行诉讼的,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②特殊地域管辖原则4.诉讼时效①概念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而失去诉讼保护的制度,届满时自愿履行义务的,不受诉讼时间限制②期间普通→2年适用于1年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出售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以保护注:“归零”——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全归无效④判决和执行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而非作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第一审判决发生效力四.行政复议1.行政复议范围①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对行政机关作出的…②行政复议的排除事项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对“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时,不能提起行政复议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的调节或处理,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不能提起行政复议③当事人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项“规定”的审查申请2.行政复议申请①当事人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②行政复议申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仲裁必须是书面的③行政复议机构不能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④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由“被申请人“承担⑤行政复议的参加人: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但不包括行政复议机关3.行政复议机关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本级人民政府or上一级主管部门②海关、金融、归谁、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上一级主管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上一级人民政府④国务院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or省级人民政府4.行政复议决定①有下列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复议机关认为合理的;法律规定停止的②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③行政复议决定的类型:具体行为决定维持;一定期限内履行;予以撤销、变更或确认其违法④行政复议决定的生效: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⑤行政复议决定的强制执行:“维持”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原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变更”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五.行政诉讼1.行政诉讼范围①行政处罚不服②行政强制措施和执行不服③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④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决定不服⑤对征用、征收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⑥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⑦认为行政机关遣返其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⑧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⑨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10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11.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12.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不受理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①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②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③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决定④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2.行政诉讼管辖①级别管辖一般情况下,第一审行政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对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其他法律规定②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两个以上的,由最先立案的管辖3.行政诉讼程序①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②审理公开审理合议庭审判员组成or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3名以上的单数回避制度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一.劳动合同的订立1.劳动关系的建立①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2.劳动合同的订立①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②订立主体劳动者年满16岁文艺工作者除外;不受歧视;依法取得营业执照or委托订立合同③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违规的应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期退还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除以惩罚3.未依法及时订立劳动合同的处理4.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①用工之日起满1年之日不与劳动在订立劳动合同的②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③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违规,续订劳动合同④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双10协定注意:不要与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的限制性规定情形相混淆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合同双5协定5.劳动合同无效①无效的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而被确认为无效的劳动合同②无效的情况:欺诈、胁迫的手段取得;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③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二.劳动合同的内容1.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信息;劳动者信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可以约定试用期、服务期等条款2.工时制度我国目前实行三种类型的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制①标准工时制: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②有些企业因工作性质和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应保证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③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每日不得超过3个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3.带薪年休假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4.劳务报酬①工资的发放以法定货币支付;遇节假日应以前支付;每月至少支付一次②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在“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应支付工资,③加班费平时晚上加班≥工资标准的150%支付给劳动者周末休息日加班≥工资标准的200%支付给劳动者法定假日加班≥工资标准的300%支付给劳动者部分公民放假节日加班对参加社会活动或单位庆祝活动和照常工作的职工应支付工资但不支付加班费;若恰逢周末,单位安排加班,则应当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5.最低工资制度每个注册地不一样,若发生经济损失,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工资的20%,扣除后<最低工资,按最低工资支付6.试用期不得约定试用期与是否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工资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者合同规定工资的80%7.服务期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服务期一般长于劳动合同期限,服务期内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者过错或用人单位的过错8.保密期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9.劳动合同的履行①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者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②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三.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劳动合同的解除合同关系的请求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务合同和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必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主动的,用人单位无需补偿2.劳动合同的终止①终止的情形合同期满;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龄;死亡;用人单位依法宣告破产;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决定提前解散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②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应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盒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③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的档案或其他物品,予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除以罚款四.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经济补偿1.经济补偿金的含义①是指劳动者“无过错”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而依法应给予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而依法给予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2.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①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而解除合同的②劳动者符合“随时通知解除和不需事先通知即可解除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形③用人单位符合“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④用人单位符合“可裁减人员规定”而解除劳动合同的⑤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合同的⑥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和通因完成任务而终止的⑦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终止劳动合同的⑧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合同⑨其他情形3.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算注:小于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08年以后,08年前不区分6个月<X<1年的,按1年算08年以后若劳动者的工资高于当地平均工资的3倍: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最高不超12年×当地上年年度职工工资的3倍4.经济补偿金的支付①合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同时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交付,未按规定支付的,应予以50%以上100%以下的加付赔偿金②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计算年限在用工之日起计算五.特殊的劳动合同1.非全日制用工①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每日的工作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每周累计不超过24个小时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订立口头协议③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④双方当时人不得约定试用期⑤任何一方可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用支付经济赔偿金⑥时薪不得低于当地最低时薪,可按小时、日或周为结算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5天2.集体合同VS劳动合同注:集体合同内容通过协商决定,每方至少3人,再确定1名代表;职工大会时,应有2/3以上的职工代表出席3.劳务派遣①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由被派遣劳动者向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力的雇佣和使用分离,是劳务派遣的最显着特征②适用范围临时性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限内,可以有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③用人单位的义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在无工作期间,按最低工资按月支付;使用的被派遣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六.劳动争议的解决1.劳动争议的范围①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②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③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④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⑤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2.劳动调解①目前可受理劳动争议的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②劳动调节程序申请→调解协议书→不履行→仲裁→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15日内未达成协议仲裁3.劳动仲裁①协商no→申请调解no→申请仲裁no→提起诉讼②劳动仲裁不收费,劳动合同履行地-实际工作场地,申请时效1年,劳动关系终止的,③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④时效的中断重新算时效的中止继续算⑤劳动仲裁的基本制度-公开仲裁、仲裁庭制度3名or1名、回避制度⑥和解仲裁后自行和解达成协议撤回申请和调解裁决前先行调解制作调解书⑦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计入笔录⑧劳动仲裁的裁决-终局裁决追索劳动报酬、医疗费等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非终局裁决对裁决不满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⑨裁决的撤销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的中级人民法院:适用法律有误;委员会无管辖权的;违反法定程序;证据伪造;隐瞒证据;索贿受贿10裁决的执行: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医疗费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不提供担保4.劳动诉讼申请范围。
2023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2023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1.依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公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2.依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宪法)和一般法3.依据法的内容:实体法和程序法4.依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殊法5.依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国际法和国内法2023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根底学问点(二):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表达,这是法的本质。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打算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洁相加。
(3)法表达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标准,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标准,具有标准性。
法是调解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标准,具有能为一般人供应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
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安排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简称利导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标准,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肯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法的可猜测性)。
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凡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全部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2023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根底学问点(三):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一)公平主体间:仲裁、民事诉讼非公平主体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公平主体经济纠纷:1.或裁或审原则。
2.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解人民法院的管辖权。
法院行使管辖权情形:(1)没有仲裁协议(2)仲裁协议无效(3)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二)不公平主体行政纠纷: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由行政治理相对人一方提出申请。
会计法律制度知识点总结
会计法律制度知识点总结一、会计法律制度的背景和意义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规范会计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基本架构1. 会计法律制度的总体框架会计法律制度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
此外,国务院和财政部还制定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和规定,如《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等。
2. 会计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会计主体指从事经济活动、编制和报送会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
会计主体在会计中具有法人地位或者非法人地位,对于编制准确的会计报表,履行会计责任至关重要。
会计主体应当依法保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相关资料,并按要求保证其真实、完整和准确。
三、会计制度核心要素1. 会计准则与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规则和原则,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
会计基本假设主要包括实体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期间假设等。
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是评价会计信息好坏的标准,主要包括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可靠,不掺杂主观判断和错误信息;完整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包含所有的重要信息;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反映相关经济活动的发生;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明确、清晰地展示企业的经济状况;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较性,以方便用户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会计监管与内部控制1. 会计监督机构和职责会计监督机构主要由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和地方财政部门组成。
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编制会计报表的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和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查和防止会计欺诈行为的发生。
2. 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内部机构、职责、程序和政策等方式,对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种制度。
会计法律重点题目总结
会计法律制度1.我国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机构是()。
A.国务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C.财政部D.审计署参考答案:C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故选C。
难度较易。
5.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应由()负责。
A.总会计师B.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C.单位分管会计工作领导D.单位负责人参考答案:D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故选D。
难度适中。
6.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核算的()。
A.配比性原则B.谨慎性原则C.可比性原则D.一贯性原则参考答案:D(会计核算原则)难度较难。
8.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遵循的会计原则是( )。
A.历史成本原则B.收付实现制原则C.谨慎性原则D.配比原则参考答案:C(会计核算原则)难度较难。
10.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是()。
A.对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所发生的支出B.购建固定资产且在尚未完工之前发生的利息支出C.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D.购买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参考答案:C(会计核算原则)难度较难。
12.《企业会计准则》属于()。
A.会计法律B.会计行政法规C.会计规章D.会计规范性文件参考答案:B(大纲第1页)难度较易25.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对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责令其限期改正的同时,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元的罚款。
A.1 000—10 000B.2 000—20 000C.3 000—30 000D.5 000—50 000参考答案:B难度较难30. 在我国,下列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的业务是()。
A.管理咨询 B.提供税务咨询C.代理纳税申报D.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参考答案:D难度适中31.在下列账目中,出纳人员可以登记的是()。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知识点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会计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它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会计关系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和地方性会计法规。
(一)会计法律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全国最高的立法机关。
我国目前有两部会计法律:《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
1. 《会计法》《会计法》于 1985 年 1 月 21 日通过,是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律。
分别于 1993 年、 1999 年、 2022 进行了修订。
地位:《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
合用范围:我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
【提示】不合用于外国驻华使领馆、港澳台、个体工商户。
《会计法》第 51 条规定: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2. 《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法》于 1993 年 10 月 31 日通过,并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主要对注册会计师及其行业的管理体制、注册会计师考试和注册、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和执业规则、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和业务开展、法律责任等内容做了规定;是规范注册会计师及其执业行为的最高准则。
《注册会计师法》是我国会计中介行业的第一部法律。
(二)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提示】国务院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我国当前施行的行政法规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总会计师条例》 (三)会计部门规章会计部门规章是指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财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委根据法律 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调整会计工作中某些方 面内容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和规范性文件, 包括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监督 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及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
学会计需要具备的法律和法规知识
学会计需要具备的法律和法规知识学会计是一项需要严谨性和准确性的职业。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本文将探讨学会计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法律和法规知识。
一、税法知识在学会计的过程中,了解税法是至关重要的。
税法是规范个人和企业纳税行为的法律规定。
会计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税法知识,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种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了解税法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也是必要的,以便能够正确地处理相关的税务事务。
二、劳动法知识在处理工资和福利等与员工有关的问题时,会计人员需要熟悉劳动法。
劳动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
学会计的人需要了解劳动法中关于工资支付、年假、加班费等内容的规定,以便正确地处理和核算相关事项,并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三、公司法和商法知识会计人员应该了解公司法和商法相关的内容。
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组织和运作的法律法规,商法是国内外商事活动的法律体系。
学会计的人需要了解公司法中的公司登记、股东权益、股东减资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商法中与经济合同、商标权等相关的规定。
这些知识将帮助会计人员正确处理企业注册、合同签订等方面的事务。
四、金融法和证券法知识学会计的人还需要了解金融法和证券法的相关内容。
金融法是调整金融机构行为和规范金融市场活动的法律法规,证券法则是规范证券市场活动和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的法律。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相关的金融法和证券法规定,特别是与企业融资、证券交易等相关的内容。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会计人员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融资活动和财务报表中涉及的金融产品和证券。
五、知识产权法知识在处理企业的知识产权相关事务时,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知识产权法相关的知识。
知识产权法是以保护和鼓励创新为目的,规定和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法律法规体系。
学会计的人需要了解知识产权法中有关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规定,以便正确处理企业的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并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规。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一、经济法基础知识1、法律规范:广义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建立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狭义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则。
2、法律部门:同类法律规范的集合体。
3、法律渊源:法律规范的来源。
4、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权利:指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6、义务:指义务主体必须根据权利主体的要求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责任。
7、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8、代理: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为被代理人设定、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由被代理人承担法律责任。
9、无权代理: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10、表见代理: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订立合同,该合同对被代理人和相对人有效。
11、法律责任: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对违反行为予以惩罚的必为的强制性义务。
12、法律制裁:由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违法者实施的强制性法律措施。
分为: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违宪制裁。
二、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1、劳动合同的订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2、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或者其他有效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会计法律制度知识总结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一)会计法制度的构成会计法规制度概念?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法律效力由高到低)【重点提示】重点掌握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三部分以及它们效力的高低。
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各国会计法》、(颁布于1985年,1993和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于1993年,是我国中介行业的第一部法律)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发布包括《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包括会计部门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会计部门规章:由财政部部长签署命令形成制度包括《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会计规范性文件:由财政部制定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存货》《小企业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小结:1.总体3个层次;2.每一层次分别由谁制定;3.每个层次包含什么;4.反过来,《×××》属于哪个层次(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形成了会计行政管理、自律管理、单位会计管理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会计管理体制【重点提示】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包括的三个方面必须牢记。
容易考多项选择题。
1、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统一指导、分级管理”: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初级会计经济法必背知识点
初级会计经济法必背知识点1. 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会计是一门专门处理经济事务的学科,它涵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经营分析等方面。
会计核算是指根据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事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的活动。
2. 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财务信息的重要方式。
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的财务状况。
它通过列出企业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来反映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
它通过列出企业在某一期间内的收入、成本、费用和税收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某段时间内流动性的状况。
它通过列出企业的经营、投资和融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来反映企业的现金状况。
3.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是指会计职业界承认并遵守的规范性、专业性、操作性极强的标准,它包括基本准则、计量方法、报告制度等。
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内部制定的反映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包括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分部会计制度等。
4. 税法与税收管理税收是国家为满足公共需要而对社会自然人、法人单位征收的一种强制性的财政收入。
税法是为规范和统筹税收征收、管理和使用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税收管理是指国家通过相关部门对税收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行为。
它包括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务稽查等。
5. 合同法与公司法合同法是为规范合同的制订、签订和履行而制定的法律。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合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规范经济交往、保障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公司法是为规范公司组织、公司运营和公司治理而制定的法律。
它包括公司设立、股权管理、董事会组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在企业的组织和经营中,公司法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法律知识重点
会计法律知识重点会计法律是指针对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它是会计职业人员必须了解和遵守的法律知识。
在会计工作中,了解和熟悉会计法律知识对于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合法性和规范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会计法律的重点内容,供会计职业人员参考学习。
一、公司法和证券法公司法是对公司组织、运作和管理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
在会计工作中,了解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编制财务报表、管理公司资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公司法对于公司的财务报告编制要求、财务报表的审计和公示等方面有详细的规定。
证券法是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与会计工作中的募集资金、股权管理等相关。
会计职业人员需要了解证券法对于公司融资、上市、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公司在证券市场的合规操作。
二、税法税法是国家对纳税人和纳税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对于会计工作中的税务核算、税务申报和税务筹划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并遵守税法对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规定,确保纳税义务的履行和税收合规性。
三、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劳动法是对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与会计工作中的薪酬核算、劳动合同管理等相关。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劳动法对于劳动者工资、福利、工时等方面的规定,确保企业在薪酬核算和劳动关系管理上的合规性。
社会保险法是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会计人员需要了解社会保险法对于社会保险的缴纳、报酬计算和社保基金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企业在社会保险缴费和社保福利发放上的合规性。
四、反垄断法和经济法反垄断法是对市场竞争进行保护和规范的法律法规,与会计工作中的合并报表、交易定价等相关。
会计人员需要了解反垄断法对于市场竞争行为、经济集中度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企业在市场经营和合并重组中的合规性。
经济法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会计人员需要了解经济法对于经济活动中的合同管理、财务报告公开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法律知识重点
会计法律知识是指涉及会计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它是指导
会计实践、监督会计行为的重要依据。
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和掌握会
计法律知识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会计法律知
识的重点内容,以帮助读者提高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
一、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是指按照国家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结合公司自身情
况制定的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实务的基础,在企业会计核
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会计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会计核算原则:即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本规定,比如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和会计平等原则等。
2.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如会计分录的
编制、账簿的建立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3. 会计制度的组成要素: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人
员的职责和权限等。
二、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管理是指对企业会计资料进行保存、整理和利用的过程。
会计档案管理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 会计凭证的管理:包括凭证的编号、管理和保存等。
2. 合同和协议的管理:对与公司有关的合同和协议进行存档和管理,确保公司的权益不受侵害。
3. 会计账簿和报表的管理:保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的准确性、真实性
和完整性,及时更新和保存相关会计资料。
三、财务报告与审计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表。
审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和
核定的过程。
财务报告与审计是会计法律知识的重要部分,关注以下
内容:
1. 财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在特定时间
范围内编制财务报表,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披露。
2. 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企业财务报表应真实、准确地反映
企业财务状况,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 审计程序和结果:审计机构应按照法律规定和相关准则对企业财
务报表进行审查,并出具审计报告。
四、税务处理与税法遵循
税务处理与税法遵循是企业会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关
内容包括:
1. 税务登记和备案:依法完成税务登记和备案手续,确保企业合规
经营。
2. 税收申报和缴纳:按照税法规定,及时、准确地完成税收申报和缴纳义务。
3. 税务检查和处理:税务机关有权对企业进行税务检查,企业应积极配合并及时整改。
五、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是指为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和合规要求,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度、流程和风险管理措施,保护企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资产利用效率的措施和方法。
相关内容包括:
1.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2. 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督:由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3. 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六、违法违规行为与体制建设
在会计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也需要关注违法违规行为的防范和处理,以及完善相关的体制建设。
相关内容包括:
1. 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于涉及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应及时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
2. 会计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会计领域的监管和指导,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和合规。
3. 会计职业和专业道德:会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水平。
结语
会计法律知识是会计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它对于保障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合规操作、防范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