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意见

合集下载

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第2篇
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本方案旨在明确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30年,将我国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高峰。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将我国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高峰。
2.学科发展目标:实现学科布局优化,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4.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七、实施与评估
1.制定分阶段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学科建设任务的有序推进。
2.建立学科建设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科建设进展进行评估,确保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学科建设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科建设成效。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指导,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相信我国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3)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
2.人才培养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科学研究
(1)明确科研方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XX学校“双一流”名校创建实施方案范文

XX学校“双一流”名校创建实施方案范文

XX学校“双一流”名校创建实施方案范文一、指导思想为积极唱响“学在XX”教育品牌,落实XXXX年X月XX日XX市教师节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我校硬件一流优势,积极推进学校软件建设,把XX学校打造XX市“双一流”名校,二、建设目标强化创建“双一流”学校措施,加快创建名校的步伐,强练内功,实现内涵式发展,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发展速度,争取三年内将学校建设成为队伍精良、质量优秀、管理优化、特色明显、设施先进、校园优美的双一流学校,成为XX一流名校。

三、组织机构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XX任组长,XX、XX任副组长,其他校级班子成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及教师代表为成员。

四、具体措施1、明确目标,抓好三风建设(1)以创XX一流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作风建设,着重提高校级班子、中层干部的依法办学意识、素质教育意识、教育改革意识、科学管理意识、民主管理意识以及廉政、勤政作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优化校风,树立校训。

树立“艰苦创业”的XX精神,走“以德立校、以质强校、以研兴校、以特名校”的路子,抓好“三风”建设,即:校风、教风、学风。

努力在全校形成“明白他要什么,清楚我做什么”的校风,“关注孩子心态,亲和为师姿态”的教风,“学了领悟会懂,懂了体验会成”的学风,形成风正情浓、志高成才的强大舆论氛围,在每位XX人的心目中都深藏“明德、至善”的校训。

2、充分发挥学校一流硬件建设优势,加强文化建设,用文化引领学校软件一流发展。

(1)充分挖掘学校各类专用室场优势,优化专(兼职)管理员,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加大体育、艺术、图书设备的经费投入。

优化学生宿舍、厕所等场所建设。

积极促进校园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XX文化研究,打造好“XX文化”“国防教育”两张文化名片,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与绿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

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

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高校转型升级,国家提出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呢?“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是指在学科建设和综合实力两个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等学校。

具体来说,学科建设方面要求高校在某些特定领域内拥有一流的学科,比如高水平教师队伍、科研实力、学科特色等;综合实力方面则要求高校在多个领域内综合实力达到一流水平,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那么,如何评估高校是否符合“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呢?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一套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保障。

评估学科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学科发展战略。

高校应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路径,以及学科特色和优势。

2.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等。

教师队伍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3.科研实力。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团队等。

4.学科特色。

高校应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领先地位和较高的学术声誉。

5.学科建设成果。

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果,比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二、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是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基础。

评估综合实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办学理念。

高校应具有现代化的办学理念,注重创新创业、国际化办学等。

2.师资队伍。

高校应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高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等。

3.教学质量。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创新和优势。

4.科研实力。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团队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5.社会服务。

高校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

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

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

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旨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学科布局,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科研水平。

政府将加大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

其次,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再次,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总之,大学双一流实施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旨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学科布局,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1.26•【文号】教研〔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办公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为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经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3.06•【字号】闽政〔2017〕11号•【施行日期】2017.03.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闽政〔2017〕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精神,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决定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计划。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福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扶强、扶优、扶特,坚持久久为功,推动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加快进入国内一流前列,冲击世界一流水平,提升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打造福建高等教育升级版,为建设新福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1.改革创新、争创一流。

坚持转变政府治理方式和深化高校内部综合改革并重,着力破解“双一流”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学及学科坚持一流标准,汇聚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进入国内一流,努力冲击世界一流。

2.顶天立地、服务需求。

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需求的能力,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3.分类支持、重点突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引导高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强化优势特色,以重点领域的有效突破促进内涵建设,推动全省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专家论证意见

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专家论证意见

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专家论证意见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学科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高水平学科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科质量和影响力。

本次专家论证的学科建设方案,参照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学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全面细致地展开了各项工作,旨在推动学校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走在双一流路上。

一、方案的总体评价学科建设方案明确了学科发展目标、任务及实际可行的落实措施,方案思路明晰,措施具体可行。

方案具有策略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学科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科定位的明确性非常关键,与发展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学科建设旨在使学科更好的发展,一方面要和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同时也要与国家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相符合。

学科建设方案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可实现性。

三、学科建设重点及拟立项学科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上,同时进行差异化和综合化的发展。

学科建设方案选择了适当的拟立项学科,并明确了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拟立项学科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符合学校学科布局和发展需要。

四、学科建设措施及保障机制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和保障机制。

学科建设方案列出了具体的学科建设措施和保障机制。

这些措施和机制的设计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和可落实性,对于保证学科发展的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核心竞争力及成果评价学科建设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和成果预期。

核心竞争力能够明确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成果评价方案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科建设的实施。

六、实施效果预测及后期工作计划学科建设方案从实施角度着眼,提出了实施效果预测及后期工作计划。

方案预测了学科建设的实施后所能取得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同时,后期工作计划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进展。

双一流建设与发展规划

双一流建设与发展规划
双一流建设与发展规划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 双一流建设背景 • 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 •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 • 双一流建设实施路径与策略 • 双一流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展望
01
双一流建设背景
双一流建设的提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鼓励高校间通过合作、共建等 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 ,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加强 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
完善评价体系与机制
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 价体系,同时加强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机制 建设。
学科发展不平衡
不同学科在发展速度、投入 产出比等方面存在差异,导 致学科发展不平衡,影响双 一流建设的整体效果。
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 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等问 题,难以全面反映高校的办 学水平和学科实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双一流建 设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和 条件不同,导致区域发展不 平衡。
学科交叉融合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将加强学科 交叉融合,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人才培养。
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高校将进一步强化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和
竞争力。
02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03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15•【文号】教研〔2020〕13号•【施行日期】2020.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研〔2020〕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12月15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第三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

“双一流”建设中高校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建议

“双一流”建设中高校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建议

“双一流”建设中高校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建议作者:滕心蕊林萍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11期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引进;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645,C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140 —0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

根据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文件要求,“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首要建设任务〔1〕。

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明“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确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目标,要求各地区高校“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2〕。

自此高校纷纷启动“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为导向,实施超常规、特殊化措施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

2017年和2019年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以及《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鼓励事业单位以年薪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允许地方高校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加剧高校在人才市场上与事业单位、顶尖企业的激烈竞争。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校深切体会到引进人才是快速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素质的有效手段,是践行“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驱动能量,也是高校在生源、师资、财政资源的争夺过程中能否取得或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

自199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类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引才政策,高校试图依托人才计划筛选出“国字号”高端人才精准引进,却因为人才数量稀缺、引才期限紧迫、考核形势严峻等原因出现高校之间人才无序竞争的情形,有违“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精神。

以下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问题,具有普遍性,但各家高校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

高等院校是否精准引进人才决定了学科能否可持续发展。

双一流建设标准

双一流建设标准

双一流建设标准?
答:“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缩写,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能够产生重要的学术成果和创新性思想。

2.师资队伍: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学术大师、优秀学者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

3.学生质量:能够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术环境。

4.科研实力: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承担国家级和国际级的重大科研项目。

5.社会服务:能够积极服务社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国际合作: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够与国际一流大学和学科开展高水平的学术合作和交流。

7.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办学理念,能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8.管理水平:具有高效的管理水平和优秀的治理能力,能够为学校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重庆双一流建设方案

重庆双一流建设方案

重庆双一流建设方案第1篇重庆双一流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精神,依据《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设目标1. 到2020年,全市高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全市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迈进全国前列。

2. 到2030年,全市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庆高校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3. 到2050年,全市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建设原则1.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按照“分层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推动全市高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 优化结构,强化优势。

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优势特色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整体水平。

3. 创新引领,注重实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 开放合作,共享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

四、建设任务1. 学科建设(1)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应用学科。

(2)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鼓励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创新能力。

(3)加强特色学科建设。

支持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学科,提高全市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

2. 人才培养(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一流 学科建设 问题 措施

双一流 学科建设 问题 措施

双一流学科建设问题措施
双一流学科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目的是提高学校的学科评价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在实施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资源分配不够公平。

一些学校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而其他学校则相对较弱。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监管,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更多的高校有机会参与建设。

其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双一流学科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支撑,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下更大功夫。

最后,学科建设缺乏特色。

学科建设必须符合学校和地方的优势产业,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

因此,高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地方产业和社会需求,避免盲目跟风,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综上,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多方配合,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才能让双一流学科建设真正落地生根并取得成功。

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

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

建设历程
为推动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参与,共同提高,在“双一流”建设中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四川省对中央 部属高校、省属高校统筹支持,实行动态管理、绩效考核、打破身份固化。2016年已下达建设资金先期支持11所 省属高校22个学科建设。
2017年,按照“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第三方筛选”的认定方式,会同四川省发展还和委员会、 四川省财政厅等部门启动开展了第一批四川省一流学科申报评审工作。
2017年7月4日,四川省将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纳入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到2020年,力 争建设5所左右具有全国一流、国际可比水平,10所左右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
2017年11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 意见》。《意见》明确,“双一流”高校建设要实行开放竞争、重点支持、动态调整,首期建设从2016年开始, 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社会服务能力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契合度高、综合办学水平一流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入选名单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 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四川省首次披露“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7年10月,四川省教育厅披露四川省财政 下达2017年四川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2亿元,对四川大学 等4所在川部属高校、四川农业大学等11所省属高校的32个一流学科给予支持,主要用于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基 础前沿研究、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群)、数学学科(群) 西华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西华师范大学: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药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网络空间安全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在汉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在汉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在汉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4.28•【字号】武政〔2018〕19号•【施行日期】2018.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在汉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6〕75号)精神,大力支持在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充分发挥其在加快推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支持开展科学研究(一)支持开展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支持高校依托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学科,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包括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光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地质学、医学、电磁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力度,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鼓励高校发挥一流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武汉经济、社会、文化和民生福祉等领域发展,发挥其高端智库和政策咨询作用。

(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文化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二)支持建设高端创新平台。

支持空天信息、光电科学、生物安全与技术等湖北实验室建设,为争取国家实验室布局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支撑。

大力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与提档升级,加快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武汉,支持筹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顶尖创新平台,为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
建设的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山西政报》
【年(卷),期】2017(0)Z1
【摘要】晋政发[2017]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进一步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我省高等教育振兴崛起,提出如下意见。

【总页数】3页(P14-16)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心;人民政府;教育厅;山西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D625
【相关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 [J], ;
2.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J], ;
3.山西省政府召开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动员部署会 [J],
4.努力实现我省高等教育振兴崛起——山西省出台《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 [J], 本刊记者
5.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21]3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一流建设意见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培养
高水平、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为了推动双一
流建设,我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大资金投入
双一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高
校的投入力度,增加高校的经费。

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和校友捐赠资金,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源。

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双
一流建设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一方面,可以改革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

另一方面,可
以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
地融入社会。

三、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是提升高校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关键,双一流建设
需要高校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政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鼓励高校建立科研团队,提供科研项目的支持。

同时,可以加
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优秀的国际学者和研究团队,促进学
术交流和合作。

四、加强国际化办学
国际化办学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一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双一
流建设需要高校加强国际化办学能力。

可以通过招聘和留住优
秀的国际教师,拓宽学生的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高校的
合作和交流,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改革管理体制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

可以简化决
策程序,提高管理效率,鼓励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还可以加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建立校地合作机制,促
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六、加强社会责任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科研
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

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校加强社会责任的
履行。

可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
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举措。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大
资金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国际
化办学,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社会责任的履行。

只有这样,中
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