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
论人格障碍与犯罪_马加爵案件心理分析
《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 理论研究・23・论人格障碍与犯罪——马加爵案件心理分析陈和华马加爵故意杀人案件发生后,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的轰动和关注。
这个案件所反映出来的犯罪手段的残忍、犯罪起因的琐碎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使人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不禁思索:正当青春年华的马加爵为什么会以如此残忍的手段去杀害同样正处青春年华的他的同学?是一时冲动?是变态犯罪?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关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去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宁和发展,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本文试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案件进行心理分析,就上述几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并期待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些问题,为防止类似犯罪案件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一、是一时冲动还是人格扭曲?据报道,马加爵杀人是由于在与同学打牌作弊时被发现,遭到同学的嘲笑。
马加爵在落网后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坦承,自己犯罪是一时冲动。
那么,他的犯罪究竟是不是一时冲动呢?笔者认为,马加爵的犯罪决不是一时冲动下的激情犯罪,而是人格扭曲情况下的预谋犯罪。
打牌作弊被发现,遭到同学的嘲笑,充其量只是他犯罪的一个诱因,他的犯罪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他的人格扭曲或人格障碍。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激情犯罪是一种在激情状态下非理智性的或少理智性的犯罪。
而所谓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例子。
”①处在激情状态下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动的意义和后果。
因此激情犯罪往往具有突发性、无预谋性、疯狂性的特点。
从马加爵的整个犯罪过程来看,在三天时间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杀害四个同学,甚至还想杀第五个同学,这决不是一时冲动的激情犯罪,而是一种仇恨累积型的预谋犯罪,这种犯罪往往在某种犯罪诱因的背后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人格扭曲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这种犯罪往往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谋过程,犯罪指向明确,犯罪意志顽固,犯罪手段狠毒。
李玫瑾教授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他杀人是因为做人太失败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也是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马加爵说,我跟邵瑞杰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想不到他也说我为人不好。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他们在外面宣传我的生活习惯,那么古怪。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
最后一名受害人龚博过生日没请马加爵,别人用此事教育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
”由此,马才杀害龚。
所以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马加爵自己也讲了,是他做人的失败。
媒体所做的归因是错误的很多媒体都报道了马加爵说自己做人失败这段话,他最后还说是因为穷,标题几乎都是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或马加爵的杀人原因。
这个归因是错误的,实际上他做人失败是指他与人交往的失败,而不是贫困导致的失败,但是媒体更多地关注他的贫困背景。
我们与人交往,偶尔和某人不好,这没有关系,如果和大家交往都不好,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自身的问题?而马加爵从不考虑。
他讲道:“他们把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隐私都说给别人听,我感觉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
”可是马加爵这个事发生之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说他有什么怪怪的生活方式。
后来警察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穷。
贫穷是一般的社会现象,不能说明个人的行为,马加爵的这个归因也只是他个人认识,并不代表真正客观的结论。
他喜欢学习有难度的科目通缉马加爵期间,一位负责追缉的高级警官曾谈道:这个案件的犯罪动机很值得研究。
根据当时掌握的情况,他既不为财,又很冷静,没有冲动的迹象;从行为方式看,思维逻辑也完全正常。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摘要: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一案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
一场对马加爵杀人心理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随之产生。
带着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关注以及对暴力犯罪原因的兴趣,笔者从马加爵个人入手分析了个体暴力犯罪的心理学成因。
从马加爵的本人入手,从他的性格、犯罪人格、犯罪心理历程以及人生观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马加爵;性格;人格;不完全社会化;敌意短短几天之间,云南大学的一件学生被害案件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
笔者在2004年2月23日的新浪网新闻中心上看到了这个案件的相关报道。
四个鲜活的生命被扼杀在大学校园中,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腐烂模糊,经过法医鉴定,这四个学生是被人用钝器击打致死,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然后放在宿舍的橱柜中的。
与此同时,对案件的各种猜测和传言被各种媒体转载,流传于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直到杀人凶手落入法网,人们才最终相信,行凶者是被害人的四年同窗——马加爵。
马加爵一案,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在全国上下产生的巨大影响,案件发生之初就已经震惊全国。
在案情不断发展的同时,媒体、高校、社会各界,都出现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一些学者也就此问题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各个领域进行了新的研究。
此案目前一审已经审结宣判。
由于被害人以及犯罪人身份的特殊性,同时,案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和杀人者行为的残忍,就是这个案件倍受重视的原因,也使得笔者产生了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对马加爵进行分析的想法,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按照行为方式分类来看,马加爵此案属于很严重的暴力犯罪。
暴力犯罪也就是犯罪性暴力,就是“非法使用武力的行为,包括形式杀人、伤害、抢劫、强奸和其他的性侵害”。
在以往对暴力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研究中对行为人认知特点的描述均为: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低,认知内容有缺陷,具有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本案中的犯罪人马加爵,他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学生,经过了大学四年的高等学府教育,从常理上来認定,他不应该存在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太低这样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他会犯下这样令人惊讶的罪行,恐怕要从他本身的个体差异入手来分析。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1马加爵案件1.1马加爵案件简介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警方接到报警,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的柜子内发现4具尸体,接警后,办案民警迅速来到现场勘查取证。
经尸检及现场调查后得知,死亡4人为云南大学学生,四人为同学关系,死者分别是:邵瑞杰,唐学李,龚博,杨开红,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一个石工锤,经检验后确定,正是此起案件的作案工具。
四人死亡时间不一,唐学李最早死亡,其次是邵瑞杰,然后是杨开红,最后是龚博。
而同宿舍内的另一名学生马加爵却不知去向,是死是活也不清楚。
警方分别调查了死亡4人最后出现的地方,接触的人及目击证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该案发宿舍及同寝室的学生马加爵,宿舍地面,墙上,也有明显被清洗过血迹的痕迹。
同时,警方在寻找失踪学生马加爵的踪迹时,有目击证人反映,在案发之后,曾看见他离开学校。
警方调查马加爵于案发前后的行踪发现,在案发前,马加爵曾经在银行取过两次钱,分别是350元和100元,另外警方调查其上网数据时发现,马加爵曾浏览过江西赣州,湖南邵阳,广东广州等地的地理,交通情况,并浏览了假身份证制作等相关信息。
警方怀疑他是预谋杀人,前期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由于此案的恶劣性质,加上学校人员,媒体的大肆传播及发酵,此案很快便传遍全国,造成全国轰动。
而同时,公安部也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通缉马加爵。
在经过多方分析后,警方初步判定马加爵于案发后,很可能是逃往了广东。
警方随即部署力量前往广东,但来晚一步,马加爵嗅到风声,已经逃离,3月15日晚,警方接到线民举报,发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很像是马加爵,办案民警很快来到现场,发现一名流浪汉正坐在路边吃馒头,在民警上前盘问时,马加爵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晚19点30分左右,马加爵在三亚被抓获。
被捕后的马加爵供述了整起事件的起因,在案发之前,马加爵曾同邵瑞杰一起打牌,但是在中途时,邵瑞杰突然说马加爵出老千,马加爵一直都把邵瑞杰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在大学内唯一的朋友,他没想到邵瑞杰会这样说自己,于是,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邵瑞杰还讥讽马加爵的人品差,所以龚博(另一名被害人,与马加爵并无过节)生日的时候才没有请他,马加爵一下怒火中烧,原来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这么看待我的,争吵过后,马加爵躺在床上,越想越不是滋味,也是从那时起,马加爵心里就生起了杀意,而当时定下的目标便是邵瑞杰及龚博。
犯罪心理行为分析课件
被杀害的四名大学生分别是:杨开宏;龚博;唐学李,;邵瑞杰。据老 师、学生介绍,马加爵和被害的四名大学生平时关系都不错,五人是同班同 学,他们经常在一起活动。
2004年3月15日晚19时35分,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被抓获,经警方审讯, 他交代了杀人原因,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
马加爵事件犯罪心理分析
校园环境分析
马加爵因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在宿 舍内常受到舍友的歧视。在冬天温度比较 低的时候,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经给马加 爵一二块钱,让他替自己洗衣服,马没钱 就洗了。“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 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 “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 尿”,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就是偏见和歧视, 歧视农村人、歧视贫穷人。而歧视的后果 就是招来激烈的反抗,乃至连同歧视行为 比较少的同学也招来杀身之祸。
赵在美国读中学时,经常会因为 口音而遭到白人(其中不乏富家 子弟)的嘲笑。他曾经参加过基 督教青年团体,虽然他非常聪明, 但还是常常遭到当中富人孩子的 欺凌和侮辱。
上大学后,由于孤僻的性格和 诡异的举动,许多女孩子都不 愿接近他,他对女孩的追求一 直都停留在想象的层面。
个人性格分析
由于从小移居美国,生活环境 与之前截然不同,赵承熙十分不适 应,加上从小就患有孤独症,还被 白人嘲笑。
个人成长经历分析
赵承熙自小有些口齿不清, 而且很少与家人交流,到美 国不久便被诊断有孤独症症 状。但他的母亲好像不太重 视这件事。
赵很少参加同学组织的各种 活动,独来独往,也从不参 加在美的韩国年轻人的聚会。 他的母亲曾尝试带儿子接受 心理治疗、帮助他在篮球场、 跆拳道馆、教会里找朋友, 却无果而终。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2月13~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用重锤杀害了他的四个同窗舍友,制造了一起全国高校罕见的令国人震惊的骇人听闻的四人命案。
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
马加爵事件,对他自己,对他的家庭,对死难者及其家人,对我国的教育都是一个悲剧,教训十分惨痛,发人深省。
“马加爵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大学生的马加爵存在哪些人格缺陷和不解的心结?”“风华正茂的马加爵又为什么会去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学?”“马加爵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下面是一些关于马加爵性格的详细分析。
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杀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马加爵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有障碍的,即病态的人格和扭曲的性格。
他的人格障碍类型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它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累积过程,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良心态的累积,它的发生与幼年的心理发育不良、儿童期精神创伤及成长经历中人际关系的失败有密切的联系。
心理发育不良源于早年亲子关系的失败,主要表现亲人对孩子的需求的误读或漠视,即他的情感依附对象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所表达的含义,不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合适的反应。
(一)表面朴实却敏感多疑,极度自卑他具有严重的自卑情结。
他觉得自己家族里几个兄弟姐妹,人人都比他强,很是自卑。
在信里他写到“虽然是大学生,我却绝对不能与十哥相比,心里很沉重”;在学校里,他也觉得很沉重,“读书读到哪年才能出头。
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
不仅如此,马加爵的自卑还表现在他从不愿意和别人提及他的家庭,每当说起这个话题他总是会借故躲开。
奥地利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情结》一书中说:严重自卑是导致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二)渴望温暖、友爱、却不被人接纳,缺乏安全感,灵魂深处非常孤独性格孤僻的马加爵有两个特点,一是他平时把头发有意理得很短,这样让人看起来比较凶悍。
二就是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网浏览并下载武侠小说。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1. 引言马加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名狼藉的犯罪分子,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2. 个人背景马加爵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在学校表现平庸,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犯罪活动,并逐渐陷入了犯罪的泥沼。
3. 行为模式分析根据对马加爵犯罪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他的行为模式。
首先,他选择了靠近高风险地区进行犯罪,这样可以更容易逃避警方的追捕。
其次,他喜欢选择单独作案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最后,他善于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窃听、跟踪等,来获取犯罪所需的信息。
4. 动机分析对于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缺乏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可能导致了他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
其次,他在学校中的失败和社会的歧视,可能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最后,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缺失,可能导致了他对道德规范的忽视,从而采取了犯罪行为。
5. 心理特征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只顾自己利益,无视他人感受。
其次,他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没有任何悔意。
最后,他具有一定的智商和技术能力,这使得他能够更加巧妙地进行犯罪活动。
6. 心理诊断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对马加爵做出心理诊断。
他可能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自私、无责任感和缺乏情感的特点。
此外,他还可能存在心理上的创伤和心理压力,这可能是他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7. 预防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有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疗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贫困家庭和边缘青少年的关注和教育,提供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帮助,防止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其次,应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最后,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应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摆脱犯罪的阴影。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简述犯罪心理画像运用的方法
简述犯罪心理画像运用的方法作者:李澍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2期摘要犯罪心理画像是侦查中对犯罪嫌疑人心理动态、人格特征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实践中的运用方法及条件,并结合马加爵案件进行了阐述。
现阶段我国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亟待提高,是将来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刑事侦查实践运用作者简介:李澍,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刑事检察科,检察官助理。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1.235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实践中主要发展出两大运用方法:道格拉斯的犯罪现场分析法和特维的行为证据分析法。
一、犯罪现场分析法犯罪现场分析法是将资料库中的既得信息和正待解决的犯罪事实相结合,根据已经建立出的人格类型模型,分析得出犯罪人的心理画像,进而推断出犯罪人的动机和个性,服务于侦查活动。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一)画像输入画像输入阶段就是要将案件中一切主要信息,如现场勘验笔录之类的现场固定证据,以及能真实、准确的反映犯罪活动发生之前、发生之中、发生之后相关信息准确不遗漏的输入到数据库中。
这个阶段是整个犯罪现场分析的基础,必须保证足够的客观真实,不能受主观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收集的相关信息不够准确可靠,那么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之后的分析判断。
(二)犯罪评估这一阶段中,侦查人员将上一阶段所输入的信息进行最初的串连,形成一个最基本的犯罪现场模拟再现,整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案发案动机是什么?行为人是否做了前期准备工作?整个犯罪过程中都有什么行动?先后顺序?现场是否是第一现场?将证据带入案件中,形成最基本的案情,提出完善案情过程的必要问题,最终完成对犯罪现场的重建、再现。
(三)犯罪人心理画像这一阶段中,画像人员根据前两个阶段收集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对未知行为人进行初步描述,典型的画像结论包括性别、年龄、体态、生活环境、工作类型、婚姻状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特殊技能、生活习惯、犯罪记录等。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车辆工程081 韩越虽然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是同为高校学生,我还是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马加爵事件背后的原因。
看了马加爵事件的相关资料,看到了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马加爵事件的分析,看到了不同记者写的文章,大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我认同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的“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
综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导致马加爵杀人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有其社会大环境的作用,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缺少同情、温暖、友爱;有其从小生活的环境与进入大学后环境的极大反差的作用,比如,在村子里,大家都知道马加爵学习好,一般人都以学习成绩评价一个人,农村更是如此。
对于村子里这唯一的高才生,大家见了面一定是友好问候,那么马加爵看到大家的友好,心中自然舒畅,至少不会有被人冷落嘲笑的感受,对于别人的友好,他至少没有理由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可是上了大学,村子里唯一的高才生变成了很多高才生中的普通一员,再加上大学里不是单单靠学习成绩生活的,同学们也没有必要和理由要夸他,赞美他,这与以前别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不再是生活中的主角,他很不适应这样。
有其人格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有其归因问题,如他和同学之间有矛盾了,总是觉得别人嘲笑他,把原因都归给他人,却很少反省自己。
一种行为的发生,往往存在很多原因。
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我想重点阐述一下人际沟通在马加爵选择用杀人方式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看完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和对其父母的采访,以及他写给十四叔十四婶的信,我觉得马加爵在与人沟通的能力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这种沟通上的问题,是导致最后杀了四个同学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来看下他与家人沟通方面的问题。
在采访中,马父说“马加爵只在2000年回过一次家,以后便只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打过电话,他说他想利用放假时间在云南打工挣点钱…我们很后悔,一直以为他在云南一切都平安无事,所以也很少打电话找他,每次都是互相报个平安,问候几声就挂电话了。
马加爵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蒋明倬“我为死去的大学生感到遗憾,也很为马加爵感到遗憾。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评论。
身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却不能到现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现在苦于无法见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没有办法得到”。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的缺席在某种程度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这种遗憾不仅是研究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意义上的。
“有遗憾的分析”三天内连杀四人,自己却声称是因为别人说他打牌作弊而起;杀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学,有人说马加爵丧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是个疯子。
上大学从家里拿了6000元钱,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有鞋子穿而没有去上课,但还是没有向家里再要一分钱,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对马加爵充满同情。
马加爵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个变态的杀手还是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按照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情绪型犯罪。
”李玫瑾对马加爵进行了心理分析: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
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
马加爵就是第二种。
这种类型有四个特点,一是心理活动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个事件,他所说的因为打牌只是一个导火线,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类特点是,这类犯罪有一个预谋过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这类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不会杀错,也不会“滥杀无辜”;第三,这类犯罪不会自动停止,因为预谋时间很长,所以犯罪的时候就一定会做到底;第四,这个类型犯罪人行为都非常狠毒。
个人演讲-对马加爵杀人动机心理分析2
个人演讲-对马加爵杀人动机心理分析2对马加爵杀人动机心理分析时间:2004年8月21日下午地点: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礼堂主持人:肖剑鸣教授演讲人:李玫瑾教授录音整理:郑世语主持人:讲心理,一走上这个讲台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前面两台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后面是新生同学,大宇的新兴学者,这个落差很大。
刚才事实上,我发现我们的皮教授就可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李教授来的时候,我特意给她很抱歉地说了这么一种心理现象,我相信她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个矛盾。
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李教授给我们进行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剖析。
(掌声)李玫瑾教授:首先,很感谢大宇学院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感谢肖剑鸣老师和陈利老师的邀请。
同时我也向在座的、我很尊敬的诸位师辈们表示问候!表示我的敬意!同时还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
因为当老师很多年了,我觉得看到学生永远都是感到非常的亲切!而且我觉得我们这种民办学校,很多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学校,为了上学要准备一些资金,所以同学们非常珍惜学校这个学习机会。
今天我来之前已经讲了三天的课,因为我们现在的公安领域正在大练兵,我给他们讲的都是公安专业课,所以脑中一直在想,我到这来能不能转过弯来?我那边讲的全都是怎么在侦查时进行心理画像;现在要对大学生讲大学生心理问题,讲已经过去了的案件——马加爵案,所以有点拐弯。
刚才听了皮教授演讲的一个尾声,谈马加爵,我觉得这个问题我还比较了解,可以给大家详细谈谈。
马加爵问题的当时背景是这样的:大概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到浙江去调查一个案件,案件回来以后呢,写了一个调查报告给公安部,提交报告的时候,部里的一位同志对我说:哎,李教授,你好好研究研究马加爵的心理问题,他说,我们现在正在通缉他,但是搞不清他的犯罪动机。
后来我就问了问情况,他说,马加爵在宿舍里头杀了四个同学,整个作案方式,我们研究半天仍很困惑,既不像是侵财,因为他杀的四个人全是穷学生;也不像激情杀人,因为他一天杀一个,第三天杀二个人;他接着问我:这是不是有点变态呀?我说,我要了解一下作案的情况。
犯罪心理学 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
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身高171.5厘米,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
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晚杀唐学李一人,2月14日晚杀邵瑞杰一人,2月15日再杀杨开红、龚博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3月15日晚于海南三亚市被捕,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先后用锤子杀死4名同学藏尸宿舍案件一经爆出,全国上下沸沸扬扬,引起了全国上下的讨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来诸多研究者探讨马加爵的不归之路。
有人指责马是杀人狂魔、校园屠夫、冷酷杀手、变态狂,也有人说是社会的悲哀,教育的失败,也有人说马加爵即可恨又值得同情。
指责声和同情声中,也引发了我们对校园犯罪的思考。
看似马加爵一案已经尘埃落定,其实则不然,大学校园犯罪频频发生。
2004年5月16日,发生在江西医学院2000级临床专业在校大学生薛某在1小时内持刀砍杀7人,造成2人死亡5人重伤的惨案。
2010年,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发现伤者在记录自己的车牌号码,拿出刀子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郭力维(1986年-),男,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其在2009年11月杀害同寝室友而被判死缓。
黄洋,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耳鼻喉科专业。
2013年考取博士。
黄洋同学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林森浩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4年2月18日,一审宣判死刑。
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发生的两次枪击事件,连同凶手在内,共有33人死亡,并至少造成23人受伤。
校园犯罪是指,发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等造成生命或财产侵害的违法行为。
马加爵犯罪心理学分析报告:性格中有“自我中心”缺陷
马加爵犯罪心理学分析报告:性格中有“自我中心”缺陷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
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
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如果他杀害的不是贫困生,可能他平时就有对富人的这样一个情结,但是他显然没有。
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
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
指认现场回来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
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一、案例简介(一) 马加爵简介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
另有一女考上大学。
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
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
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
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罗大华教授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各地公安机关忙于对案件的侦破,能提供给研究者的资料也许还没有提供给记者的多。”
心理画像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因为如果没有前期的研究,期待它对侦破能发生奇效是不可能的。
20年前,道格拉斯与他的搭档罗伯特·雷斯勒开始调查访问数百名美国最残忍的、已经被认定的强奸犯和杀手,以记录和分析他们犯罪的原因。他所寻找的不是证据,而是信息。此后,每一个在美国被裁定的系列杀人犯、爆炸犯、刺杀凶手的行事方式、心理状态都给罪犯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正是这些资料反过来又为心理画像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此后他们建立了行为信息库,出现一个新的案件时,就可以迅速查出以前相类似的案件来。
无疑,这对于侦查破案来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部门缺失:犯罪心理学研究之困
“就像医院的医生一样,如果出现一个典型的但很少见的病例,而有关研究专家却不能去研究,实在可惜”。李玫瑾在杨新海案件告破以后并没有见到杨新海本人,不能不说是一大恨事,而这是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
所以我认为,如果在情绪累积过程中一旦外在出现一个干预,这场悲剧很可能就能避免。这也是我遗憾的原因,现在很多大学生个性上和马加爵有类似的问题,所以分析马加爵的心理更在于避免其他遗憾的发生。
■“心理画像”
李玫瑾不在案发现场,也没有见到马加爵本人,这个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专家的分析是否可靠呢?
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txt
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
《长城在线》 2004-3-24 15:59:22
“我为死去的大学生感到遗憾,也很为马加爵感到遗憾。”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评论。
身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却不能到现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现在苦于无法见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没有办法得到”。
《沉默的羔羊》中联邦特工杰克·克劳福德的原型就是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调查支援部门的负责人约翰·道格拉斯,他也是联邦调查局里第一个全职作心理画像的特工。他曾经运用这种方式为抓捕美国多件连环杀手案件凶手立下汗马功劳。
李玫瑾和道格拉斯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他们都没有到过现场,如何分析出这些除了最终的犯罪行为以外对普通人来说一无所知的东西的呢?
和李玫瑾的研究不同,罗大华进行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更侧重于犯罪心理的矫治,而李玫瑾更注重在刑侦中的应用。
“但是我们方向都是一致的,犯罪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预防”,两个人都表达出同样的心愿,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足够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马加爵的案件也许就根本不会出现。
( 稿件来源: 人民网 )
而美国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人中一部分和中国一样是大学教授,但是最重要的一些研究者却属于联邦调查局研究院的行为科学部,这个部门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建立,中间几经易名,在道格拉斯担任负责人期间,被称作侦查支援部,建立之初是为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作犯罪心理学的培训,后来职能逐渐扩展到提供咨询,以支援方式,作为工作人员介入案件侦查。
马加爵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别人问他杀了同学是否后悔,他曾经说后悔。但我认为那不是真话,他连续三天杀人,如果后悔他会停下来。
尽管如此我认为他还是一个有正常情感需求的人,他在逃跑过程中录下磁带,这一行为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渴望别人了解他。尽管磁带是给自己的家人,这就和杨新海杀人案不一样。杨新海完全是一种犯罪人格,不需要和别人交流。但马加爵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正常的人,而且情感还很丰富,但是他却没有表现出来,或无法表现,这中间存在一个技巧和能力的问题。
上大学从家里拿了6000元钱,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有鞋子穿而没有去上课,但还是没有向家里再要一分钱,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对马加爵充满同情。
马加爵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个变态的杀手还是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
“按照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情绪型犯罪。”李玫瑾对马加爵进行了心理分析: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在1994年的时候就开始搞罪犯心理评估系统了,但是直到今天这个项目也是、有系统地对在押犯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无疑是犯罪心理学者能够采取的最好的一种研究方式。李玫瑾认为,道格拉斯的优势,就在于很多杀人、强奸等恶性犯罪的罪犯人被判刑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执行,有时案子从审到执行要拖几十年,于是在这期间,研究人员就发现和掌握了大量犯罪人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马加爵就是第二种。这种类型有四个特点,一是心理活动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个事件,他所说的因为打牌只是一个导火线,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类特点是,这类犯罪有一个预谋过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这类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不会杀错,也不会“滥杀无辜”;第三,这类犯罪不会自动停止,因为预谋时间很长,所以犯罪的时候就一定会做到底;第四,这个类型犯罪人行为都非常狠毒。
在审判过程中,专门研究犯罪行为的人在法庭上作专家证言的情况在美国也已经出现,“行为证据”作为证据的一种法庭也会予以考虑。这种变化也能展示出犯罪心理学发展在司法领域的深远影响。
而现在中国李玫瑾们的梦不过就是可以立项成功,拿到研究经费能够在大学里从事研究而已。
■监狱报告:罪犯心理评估系统
李玫瑾无法访问罪犯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一个相应的“资格”。
根据李玫瑾介绍,目前她研究经费非常缺乏,申请项目经费非常难,项目的审批中,犯罪心理学以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立项都很难,法学一篇论文都可以申请一个项目,但是犯罪心理学却不可以”。另外一个困境是,“我去当地公安部门一定会配合我的,但是我还是‘师出无名’”。目前各地方公安部门已经意识到心理画像的意义,主动找到她进行分析。
尽管中国的犯罪心理学者还没有对恶性犯罪——比如杀人案件的罪犯——面对面访谈的机会,但是对其他在押犯人的心理调查已经展开。
罗大华所说的这个罪犯心理评估系统以测试量表的形式出现,设有个性、少年、女性、暴力、财产等分量表。
据罗大华介绍,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是个性分测试量表,这个量表使用范围很广,当犯人入狱以后就要经过个性测试,看犯人的个性结构如何,是否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个盗窃犯,他是因为图财盗窃呢,还是有心理问题,通过测验就可以掌握这方面的信息,在改造中和刑满释放之前也都要用这一量表进行测验,获取相应的信息。
而即使是这一量表目前也只处在试用阶段。目前河北等11个省份的100多个监狱在试用,量表里面的题目几经筛选,从最初时的8000多道,到现在的140题,这中间经过了十年的时间。
“一个分量表的设立反反复复修改,到最后真正成形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而进度的缓慢也和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都有自己的工作有关系,如果有专职人员,3年就能完成。”罗大华说。
道格拉斯说过:“因为我在联邦调查局工作20多年,致力于杀人犯和暴力违法者的研究,尽管每个犯罪都是很独特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总是可以归入某种模式。”
李玫瑾说:“在进行了一段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后,就可以在知道犯罪人行为特征的情况下,通过犯罪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对未知犯罪人进行人格特征的描述,圈定出他的家庭特点、行为习惯。”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的缺席在某种程度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这种遗憾不仅是研究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意义上的。
■“有遗憾的分析”
三天内连杀四人,自己却声称是因为别人说他打牌作弊而起;杀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学,有人说马加爵丧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是个疯子。
在杨新海跨4省抢劫、强奸作案25起、杀67人一案中,李玫瑾曾经对杨新海作过心理画像,事实证明李玫瑾对杨新海身高、年龄、犯罪背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分析都是准确的。
在中国从事这一工作的人还非常的少,但在犯罪心理学研究比较成熟的美国,描述罪犯人的特征对犯罪人格和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如同指纹和调查访问一样是现代侦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犯罪人进行心理画像这一形式被国人熟知是因为1990年代影片《沉默的羔羊》的放映,它不仅包括对未知对象的塑形,还包括逮捕他们的技巧、相关案件的评判以及辨认出罪犯后的审讯和检举策略。
在美国早在1978年,为案件侦破提供心理画像咨询,就已经获得了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批准,在1980年代就已经普及起来。
“早在1978年,我就意识到要弄清楚罪犯的唯一途径是弄清楚在罪犯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找出这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问罪犯本人。”如果理解了上面道格拉斯这段话的意思也就可以清楚见不到犯人对于一个研究者意味着什么。
“像马加爵、杨新海这样的案子不是随时都可以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像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案例那样随时到课程上就可以找到,不可能期待这种案例的发生,也不可能通过做实验的手段引发犯罪,只能遇到这样的案例时才能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