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改变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评价
我们对人的认知、态度都不应孤立地了解和 评价,而要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和掌握, 人们认识上的矛盾、人际关系上的冲突实际 上常常与第二者、第三者或更多的人有关。
突出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
21
认知失调论
费斯汀格(L.Feistinger,1957)提出
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观点、信念 等组成的,每一种知识、观点、信念都可以看 作是一个认知元素。
25
(四)、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D.J. Bem,1965)认为 ,人们并不总是 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 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 的态度。
人们并不是如认知失调理论那样为了减少心 理紧张或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进行自我说 服的,相反,它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而对 其态度进行的冷静、理性的加工。
12
评价:
态度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理论。把 人描绘成被动的受体,是机械学习。
最终的态度包含了个体所积累的所有联结、 价值观和点点滴滴的信息。
实际态度的形成取决于所习得的肯定因素和 否定因素的数量和强度。
13
(二)、期望——效价理论
爱德华(W·Edwards,1954),人是否采取某 种态度,取决于他对这种态度的利弊进行的 仔细衡量。
10
二、态 度 理 论
(一)学习理论 (二)期望——效价理论 (三)认知一致性理论 (四)自我知觉理论
11
(一)、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霍夫兰德(Hovland,1953),态 度的获得与其它习惯的形成没有差别。
人的态度主要通过三种过程获得发展 联结 强化和惩罚 模仿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
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为7 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
4)可变性:态度既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也 会随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5)间接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不 能直接观察,但可以从行为间 接推知。
8
2、态度的功能
18
P-O-X模型中的P-O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 要的关系。
模型A与B为强平衡型,C与D为弱平衡型;相 应地,模型E与F为强不平衡型,G与H为弱不 平衡型。
19
促使人们去求得平衡的主要动机是:他们渴 望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和谐、连贯。
不平衡结构向平衡结构转化时,遵循“最小 费力原则”,即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 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
这些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协调、不 协调、不相关三种。
22
协调关系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关系,觉得 心安理得,不会改变态度;
处于不协调时,人就感到不舒服,内心不安, 想方设法消除矛盾,减少或解除这种失调态度; 不协调的强度越大,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 动机也越强烈。
23
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的办法:
而是把人看作是精打细算的、主动积极的理 性决策者。
15
(三)、认知一致性理论
当代主要理论,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完形观, 受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影响。
共同基本观点: 强调人在认识中总是寻求一 种平衡和一致的状态,一个人如果几种观点和 信念彼此不协调,他将力图使之趋向协调。
认知平衡论
认知失调论
人在决定采取何种态度的时候,不仅考虑产 生的结果,还要考虑某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在选择态度的时候人总是努力使各种与其结 果的主观效应最大化。
主观效用=预期后果的价值×预期后果的概率
14
评价:
与学习理论没有多少区别。 都认为态度是由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
对关系决定的。 不同的是,不再把人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6
认知平衡论
海德(Heider,1958)提出 主要的假设是,平衡的认知状态能引起一种满
意的情绪体验。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 使某种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一致的压力。 如果出现了认知不平衡,这种压力就会使人 改变现存的认识之一,或添加一种新的认识, 以校正不平衡。
17
海德的“P―O―X”模型
简单地说,态度是对人、事物、观点的评价 (Eagly Chaiken,1998;Fazio,2000;Olson Zanna,1993;Petty Wegener,1998)。
4
(二) 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与评 价。
2、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3、行为成分: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和意动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 度 理 论
2
一、什么是态度
(一)定义 (二) 态度的构成要素
(三)态度的类型 (四)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3
(一)定义: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 础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atz,1960)提出, 态度是为一定的心理目的服务的,人们究竟选择什 么样的态度,取决于态度对象对于个人的意义。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功能
9
3、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1)态度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2)态度的记忆过滤效应 3)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 4)态度的激励作用
效应。
5
(三)态度的类型
尽管所有的态度都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 但是一种确定的态度可能更多是基于某一种经验。
1、 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
2、 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3 、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
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
6
(四)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1、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中
程中形成的
与 人、事发生关系过
①改变行为,使行为和失调的认知一致 ②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为,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 ③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为自己找到合理的辩护
24
由此可见,认知失调是否引起态度的改 变,其关键还要看一个人对某行为所持 的理由.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或能为自己找到合理的辩护,那么由认 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的机会和可能性 也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