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

合集下载

苏教版7,20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教案 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下)

苏教版7,20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教案 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下)

第七单元总复习第二部分图形与几何第20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92~9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7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加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进一步认识并能辨析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2.学生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提高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形象思维。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揭示课题谈话:在小学阶段,我们除了学过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外,还学过立体图形的知识。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

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主要整理与复习它们的特征。

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认识这些立体图形,掌握这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形状物体得到的图形。

二、自主整理,建构知识1.交流、梳理特征。

(1)提问:观察、比较这些立体图形,你能把这几个立体图形分成两类吗?为什么这样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提问: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结合学生交流,呈现并完成下表。

(4)在图形中出示表示不同部分的字母。

提问:你能说出每个字母表示的含义吗?什么是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2.观察形体形状。

(1)要求:请每人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集体交流,指名呈现所画的观察到的图形。

(2)要求:请你再摆出圆柱和圆锥,像刚才那样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分别画出你看到的图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2)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2)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时整理和复习(2) 人教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和应用题。

重点复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的组成、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练习本。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引入:回顾上节课复习的内容,通过PPT展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第五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数的组成: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复习数的组成,例如20、30、40等。

引导学生发现数的组成规律,例如20可以由2和10组成,30可以由3和10组成。

3. 加减法运算:复习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例如,对于23+17,先计算3+7=10,然后再计算20+10=30。

4. 应用题: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25个糖果,他给了小红7个糖果,他还剩下多少个糖果?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7=18,得出答案小明还剩下18个糖果。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例如,3518、48+27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的组成:20 = 2 + 1030 = 3 + 10加减法运算:23 + 17 = 3035 18 = 17应用题:小明有25个糖果,给了小红7个糖果,还剩下多少个糖果?答案:18个糖果。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和练习,学生对第五单元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中考数学 几何复习 第七章 圆 第20课时 弦切角(一)教案(2021年整理)

中考数学 几何复习 第七章 圆 第20课时 弦切角(一)教案(2021年整理)

辽宁省北镇市2017届中考数学几何复习第七章圆第20课时弦切角(一)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北镇市2017届中考数学几何复习第七章圆第20课时弦切角(一)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北镇市2017届中考数学几何复习第七章圆第20课时弦切角(一)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七章:圆第21课时:弦切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弦切角定义;2、初步掌握弦切角定理及其运用.3、通过运用弦切角定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弦切角定理,这一定理在以后的证明中经常使用.教学难点: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学生不太容易想到把弦切角的(2)(3)种情况“转化”为(1).教学中可提醒学生注意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学过圆心角和圆周角,本课我们用同样的思想方法来学习弦切角.二、新课讲解:实际上,我们把圆周角∠BAC的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所成的∠BAC称为弦切角.从数学的角度看,弦切角能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画一画.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把三种情形的弦切角画出来时,教师可以打开计算机或幻灯给同学们作演示.按直角、锐角、钝角顺序分为图形(1)、(2)、(3).教师指导学生给出弦切角的定义,并就图(1)中的弦切角猜想弦切角定理.指导学生完成证明,并得到推论.1.定义: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2.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3.弦切角定理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由圆周角定理我们知道,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无数个,但它们的度数相等.因此,一条弧的度数的大小,就决定了它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在猜想和证明弦切角定理时,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图7-71(1)中弦切角∠BAC所夹的弧为半圆,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故图7—71(1)中∠BAC等于它所夹弧对的圆周角.在把图7—71(2)和(3)向(1)转化时,图7—71(2)中要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图7-71(3)中要用到“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教师务必就图形把转化过程讲清楚,得到推论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证明过程参照教材.练习一,P.123练习1,如图7-72,直线AB和⊙O相切于点P,PC和PD为弦,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切角.此题利用定义直接判定∠APC、∠APD、∠BPD、∠BPC.练习二,P.123练习2,如图7—73,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C.求证:∠ATC=∠TBC.分析:欲证∠ATC=∠TBC,可证△ATC∽△TBC或角的其它性质,△ATC∽△TBC∠ATC=∠TBC.∠ATC=∠TBC∠ATC=∠TBC.此题应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弦切角定理.例1,P.122如图7—74,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切于点C,AD⊥CE,垂足为D.求证:AC平分∠BAD.分析,如果连结BC,则∠BAC和∠DAC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可通过三角形相似证得,也可通过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证得.如果连结OC,还可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和切线的性质证得,教师板书本书证法,另外两种方法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证明:连结BC.AB是⊙O的直径∠A CB=90°∠B+∠CAB=90°AD⊥CE ∠ADC=90°∠DAC=∠CAB即AC平分∠BAD.三、课堂小结:让学生阅读教材P.121至P.123.从中总结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1.弦切角定义,除了由位置上定义弦切角外,还可从运动的角度,通过圆周角一边的旋转产生弦切角.2.弦切角定理,定理所述“夹弧”一定要使学生注意弧的端点,一定是构成弦切角的弦的两个端点,这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3.弦切角定理推论,推论运用的机会相对较少,使用时怎样来识别题设呢?一是两个弦切角夹等弧,二是两个弦切角夹同弧.四、布置作业:1.教材P.131中5、2;P.132中6.。

七下第20课《木兰诗》(复习设计)

七下第20课《木兰诗》(复习设计)

九年级语文复习备课七年级下册第10课《木兰诗》【课标分析及教材分析】1.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文言文的目标要求是: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2、《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延续,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材复习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牢固掌握重点实词(“惟、市、强、扶将、扑朔”),重点虚词(“为”),重点句子翻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

(2)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正确辨识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

认识概括木兰的形象。

【教材复习难点】(1) 积累文言词汇。

(2)正确辨识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

(3)认识概括木兰的形象。

(4)学习本文的语言。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的认识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的认识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1~20的认识整理和复习》【课题名称】第9课时整理和复习【课型、课时】复习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5页。

【教学目标】1.会熟练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个位”和“十位”。

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3.熟练地计算简单的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经历将分散获得的知识综合起来的过程,初步感知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审题意识、倾听习惯和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第四单元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呢?和10以内数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回忆一下,也可以翻开课本看一看。

预设:学生会说到“10的再认识”“11~20的认识”“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等。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出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复习重点。

二、知识梳理(一)10的再认识(1)知识点回顾:教师:通过10的再认识,说一说你对10有哪些新的认识?预设1:数数时,10个一就是十。

预设2:“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预设3:10是最小的两位数,数数时,10个为一组的数比较方便。

(二)11~20的认识教师:对11~20这些数,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预设1: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是由2个十组成的。

预设2: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预设3:11~20各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第20课 整理文件

第20课 整理文件

第20课整理文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建立新文件夹。

(2)学会复制、移动、删除文件。

(3)掌握回收站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文件,构建合理文件夹整理文件。

(2)通过自主探究回收站的相关操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文件管理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文件管理习惯。

(2)通过“删除”这一操作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应慎重对待“删除”操作。

4.行为与创新
能对个人的文件夹进行个性化的有效分类管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复制文件、移动文件、删除文件。

2. 根据需要按一定方式管理好自己的文件和文件夹。

教学难点
建立新文件夹、文件(文件夹)的删除及回收站的操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课件、学件。

【教学过程】。

100以内的加减整理和复习2法,二年级上册,第20课时

100以内的加减整理和复习2法,二年级上册,第20课时

第20课时100以内的加减整理和复习(2)学习内容课本第33~35页例例1、例2,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学习目标会熟练地解答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

习题解析第4题,解决问题。

“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多余条件,培养孩子正确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5题,解决问题。

“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6题,解决问题。

“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7题,口算练习。

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第8题,趣味练习。

旨在提高笔算的速度。

第9题,综合练习。

多信息的习题,培养孩子的“四能”。

成长小档案,图上的同学说到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但“小1”是什么意思?没有正面回答。

笔者反对这种总结方式。

辅导精要第4题,整体读题,运用“三步骤”进行思考,找出条件和问题,有“连续两问”的问题。

在“先用去”、“又用去”、“共用去”、“剩下的电线”下划线。

第一问,读问题,理解数量关系,列式计算:20+38=58(米)。

第二问,读问题,有两种思路:1.“需要40米”是“再用去40米”的意思,列式计算:58+40=98(米),98米<100米,剩下的电线有够。

2.求“剩下的电线”,100-58=42(米),42米>40米,剩下的电线有够。

从生活实际的角度,第二种思路更为合理一些。

检验:把有的条件变成问题,列式计算,如98-40=58,58-20=38,解答正确。

答:(略)。

第5题,从图上父子的对话开始整体读题,运用“三步骤”进行思考。

在“我比你大”、“大28岁”、“妈妈比爸爸小”、“小3岁”下划线。

第一问,读问题,找条件,列式计算:13+28=41(岁)。

第二问,读问题,找条件,列式计算:41-3=38(岁)。

检验。

答:(略)。

反思: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第一问的结果是第二问的条件,在复算式中41岁既是第一算式的和,双是第二算式的被减数。

第6题,学法同上题。

答案:文化大楼,38+13=51(米);科技大楼,51+5=56(米)。

检验。

答:(略)。

回顾整理。

读第4~6题,第5题和第6题结构相近。

第20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最新教案)

第20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最新教案)

第20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92~9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7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加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进一步认识并能辨析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2.学生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提高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形象思维。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揭示课题谈话:在小学阶段,我们除了学过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外,还学过立体图形的知识。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

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主要整理与复习它们的特征。

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认识这些立体图形,掌握这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形状物体得到的图形。

二、自主整理,建构知识1.交流、梳理特征。

(1)提问:观察、比较这些立体图形,你能把这几个立体图形分成两类吗?为什么这样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提问: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结合学生交流,呈现并完成下表。

(4)在图形中出示表示不同部分的字母。

提问:你能说出每个字母表示的含义吗?什么是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2.观察形体形状。

(1)要求:请每人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集体交流,指名呈现所画的观察到的图形。

(2)要求:请你再摆出圆柱和圆锥,像刚才那样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分别画出你看到的图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诗的形式和结构》课堂笔记一、诗的形式特点1. 诗的形式明显,以字数少、节奏感强为特点。

2. 诗的韵律感强烈,可以通过韵律来增强表达力。

3. 诗的形式可以通过排比、对仗等手法来增强艺术感。

4. 诗的结构一般分为诗句和诗篇两个层次。

二、诗的结构1. 诗句是诗的基本单位,由若干个字组成,构成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诗篇是由若干个诗句组合而成,形成完整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三、诗的表现手法1. 比喻:通过形象直观的比喻语言来抒发情感。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

3.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意义。

4. 排比:通过排比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5. 对仗:通过对仗手法来构成诗句的音韵美。

四、阅读诗歌的方法1. 仔细品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关注诗歌的形式结构,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注意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五、作文指导1. 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注意观察和思考。

2. 多读诗歌,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

3. 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同学讨论1. 老师可以结合例句,让同学们品读诗歌,共同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

2. 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同学们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七、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阅读诗歌和进行诗歌创作。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诗歌,多练习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上面内容的扩写和续写如下:八、诗歌的形式特点深入探讨1. 诗歌的形式明显,体现在诗歌的字数相对较少,通常在30个字以内,因此要求诗句的每个字都要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紧凑的形式使诗歌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

2. 诗歌的音韵感强烈,通过韵律来增强表达力。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在韵律的塑造上,诗人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音韵的运用表现情感,这既考验着诗人的文字功底,也让读者在朗诵时感受到音韵的美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课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1.回顾所学知识,整理并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2.掌握数学优秀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重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概念的掌握;•数学优秀学习方法的掌握。

3.教学难点•数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4.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预习(5分钟)在课前,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根据本季度学习的重点难点情况,选取部分习题,向学生推荐需要特别关注的习题。

第二步:典型例题复习(10分钟)教师通过布置近几年中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例子选择难度相对较小的部分,让学生快速回忆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达到短期内易于记忆。

第三步:知识概念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一些前置重点知识点,以及相关题型。

通过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形成丰富的数学常识,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思考习题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感,结合自己的特点、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第五步:提高速度的方法(10分钟)教师介绍一些提高考试速度的方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给学生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建议,让学生提升做题速度的技巧,并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第六步:课后习题练习(20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出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题目,同时也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反思此次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所学知识点和相关练习。

教师采用典型例题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梳理数学知识点,让学生快速复习所学的知识点。

加强了概念的重复纠正,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细节理解。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促进和学习。

四年级上语文1~20课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语文1~20课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语文1 ~ 20课知识点整理L1《老师领进门》1)课后词句活动室第1、第2题要求熟练掌握(教材P3-4)2)多音字:喝(hè)住喝(hē)水3)重点理解词语: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娓娓动听L2《孔子和学生》1)课后词句活动室第1、第2题要求熟练掌握(教材P6)重点掌握:“之所以……是因为……”句式变换例1:因为小明品德好,学习好,体育也好,所以他被大家评为三好学生。

例2: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因此大家都要不断学习。

2)孔子的两大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万世之师”的含义:世世代代的老师。

L3《父亲的叮嘱》1)照样子写表示笑的词语:微笑、大笑、()、()哈哈大笑、莞尔一笑、()、()、2)破折号的作用:①解释说明;②声音延长;③转折或递进例:(填序号)“呜——”火车钻进了山洞。

()今天,马克闯了个大祸——他把小莉的辫子系在椅背上…… ()然后便是压轴戏。

那是我们最怕的时刻——交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

()过了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3)爸爸的教诲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实事求是。

L4《餐桌上的大学》1)课后词句活动室第1、第2题要求熟练掌握(教材P13)2)重点理解词语:微不足道、迫不及待、正中下怀3)课文第8小节:“……好像我的话能够拯救世界……”,说明爸爸对我的交流的话题()。

4)“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每天交流所得到的知识,学会终身学习。

L5《我的第二次生命》1)多音字:放假(jià)不假(jiǎ)思索2)文中爸爸给予女儿“第二次生命”具体是指:《综合练习1》一、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1)经过半天紧张激烈的比赛,结束了我校的运动会。

2)五颜六色的彩旗在迎风飘动。

3)使我感到温暖。

4)我们全班大多数同学全都参加了春游活动。

5)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大增加了。

6)我的家乡是上海人。

7)今天早上,我喝了牛奶和面包。

二、写通知:今天是9月24日,张老师通知四(1)班同学明天有写字课,请带好灌满蓝黑墨水的钢笔和钢笔橡皮。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这一章节,主要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复习和整理。

教材通过不同的模块,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方程和应用题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方程和应用题等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解题策略不明确而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复习、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复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复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自主复习所学知识,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实践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小明,他在外婆家照顾外婆时表现出了孝顺的品质,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肯定。

二、课文结构分析1. 引子:外婆生病需要照顾故事一开始,外婆生病,需要人照顾。

2. 小明的行动:主动承担责任小明得知外婆生病后,主动提出要照顾外婆,放弃了玩耍的时间,用心照顾外婆。

3. 结局:孝顺得到了奖赏小明的孝顺得到了家人和邻居的赞赏和肯定,外婆也渐渐康复。

三、课文教学重点1. 孝顺2. 用心照顾3. 善良的品质四、课文教学方法1. 朗读课文2. 分析课文3. 朗诵课文五、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孝顺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用心照顾他人的品质3. 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六、课文教学过程1. 引入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入课文,让学生对孝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主旨。

3. 渗透老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诵,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拓展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孝顺经历,或者观察周围发生的孝顺事迹,并进行讨论。

6. 复习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七、课文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孝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孝顺的重要性。

通过课文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本课以孝顺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为学生们树立了孝顺的典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习小明的孝顺品质,做一个善良孝顺的好孩子。

(扩写内容)八、课文教学延伸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孝顺这一美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孝顺不仅仅是照顾父母长辈,还包括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等更广泛的含义。

在课后的延伸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帮助贫困家庭,或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孝顺的真谛,进一步加深对孝顺的理解和体验。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原文及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原文及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飞奔在高速公路上》原文及教案【导语】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进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浏览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聪明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当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飞奔在高速公路上》原文及教案),期望帮助到您。

【原文】双休日,我跟爷爷乘汽车到上海去。

宽阔整洁的大客车,穿过南京中山门外的隧道,驰上了沪宁高速公路。

这条路好宽哪!全部公路为双向四车道。

路中央是分隔带,分隔带的两边都有超车道和行车道。

行车道旁边还有几米宽的路面,那是行驶中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

路两旁设有防护网,行人是不准进入高速公路的。

这条路好平啊!汽车在路上行驶,一点也不觉得颠簸。

司机座位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绒布,一路上很少看到他晃动。

司机座位的旁边放着一杯开水,过了很长时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

这条路好长啊!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爷爷笑着问我:“你知道这车要经过哪几座主要城市吗?”我眨了眨眼睛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对吗?”爷爷中意地点了点头,说:“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汽车追风逐电。

车窗外,村镇、田野、树木飞快地闪过,不知不觉上海到了。

爷爷兴奋地对我说:“这条路把南京和上海拉近了。

本来坐汽车需要十个小时,现在只要三个小时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

”【教案】教学进程: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显示:沪宁高速公路图。

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讲了“我”和爷爷乘车到上海去,飞奔在高速公路上的新发觉和感受。

)(从复习的问题看,把课文当作记叙文来教,是对的。

这样的课文,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说明文来教。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作者发觉了高速公路的哪几个特点?请大家浏览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1、整体明确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共4课时)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共4课时)

第 18 课时( 10月 13 日)№:22第 19 课时( 10月 17日)№:23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 会口算整十的数除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

2.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二次修改一、复习整理:知识梳理二、练习指导1. □÷38=5……a,a最大是(),最小是();□中最大可填(),最小可填()。

(1)题意分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解题思路:根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要求可知,a最大得比38小1,是37,根据除数乘商再加余数,可求得被除数是227;a最小是1,求得被除数是191解题后的思考:巩固所学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 450÷15=416÷70= 485÷80= 巩固所学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和估算。

(2)解题思路:算除法,想乘法;还可以根据除法的意义用表内除法计算。

把416看成420,把485看成480。

3. 下列式子中能简算的要简算。

264÷38352÷31625÷25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笔算除法和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算。

(2)解题思路:在解题时,首先要判定有哪种特点的算式可以简算,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判定,也就是除数是25的数。

对无法简算的式子进行计算时,当除数是非整十数时,可将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

若商和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则商大了;若余数大于除数,则商小了,最后根据试商的结果进行计算。

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案

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案
8、通分。
9、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8和32 72和24 7和13 17和51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学反思
假分数——分子≥分母的分数
整数带分数——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1、在本小组内相互交流独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请某同学或轮流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
【展示引导学习】
1、小红每天看一本书的 ,是把()看作单位“1”。
A一本书B一本书的总页数
C小红看的页数D每天看的页数
2、把4m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m,每段
绳子是全长的()。
3、一袋大米重50千克,已经用去24千克,剩下的大米的质量是原有大米质量的____。
4、把10克糖放进90克水中混合成糖水,这时糖占糖水的______。

学习内容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编写人
学习目标
正确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重难点
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流程
自主空间
【独立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真分数——分子<分母的分数
【评价提升学习】
1、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最小带分数是
2、的分数单位是______,再添上_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正好是最小的合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第20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第20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总课时序号:20编写人:丁小梅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第47页及相应的练习
课时序号
6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合作能力。
交流展示
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道)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通过交流展示找出加、减法验算的特点,感受深刻,记得牢固。
检测单:【课末检测】
达标检测
A类基础题
1.完成P48-49第2-6题。2、翻转课堂第33-34页
B类拓展题
数学书第49页的第七题及下面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应注意:
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教学反思
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在学生自己合作梳理本单元知识
合作探究
①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

(沪科版)中考物理复习ppt课件【第20课时】欧姆定律

(沪科版)中考物理复习ppt课件【第20课时】欧姆定律

数,填入表格。
平均值 。 (3)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__________ (4)整理器材。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20课时┃ 欧姆定律
[点拨] 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
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从而进行多次测量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同时又保护电路。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20课时┃ 欧姆定律
归类示例
第20课时┃ 欧姆定律
考点4 伏安法测电阻 U R= 1.实验原理:________ 。 I
2.实验电路图:如图20-1所示。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20课时┃ 欧姆定律
3.实验步骤 (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2)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 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对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20课时┃ 欧姆定律
考点2 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 内容 正比 ,跟这段导 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__
体的电阻成________ 反比
表达式 变形 公式
U I= R ______________
R=;U=IR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20课时┃ 欧姆定律
[说明] 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①I、U、R 对应同一时刻、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纯电阻电路,对 于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纯电阻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 加角码以示区别。三者单位依次是 A、V、Ω 。 U U ②R= 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明导体的电阻大小可由 计算 I I 得出;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外加电压 U 和 通过电流 I 等因素无关。 ③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即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完全 转化为内能,例如电烙铁、白炽灯泡等)。

第20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第20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第20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W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苏教版六下P92~9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7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加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进一步认识并能辨析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2.学生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提高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形象思维。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揭示课题谈话:在小学阶段,我们除了学过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外,还学过立体图形的知识。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

引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主要整理与复习它们的特征。

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认识这些立体图形,掌握这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形状物体得到的图形。

二、自主整理,建构知识1.交流、梳理特征。

(1)提问:观察、比较这些立体图形,你能把这几个立体图形分成两类吗?为什么这样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提问: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结合学生交流,呈现并完成下表。

(4)在图形中出示表示不同部分的字母。

提问:你能说出每个字母表示的含义吗?什么是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2.观察形体形状。

(1)要求:请每人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0 课时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
编写人
正确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重难点
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流程
自主空间
【独立自主学习】
15
21
8
15
4
54
8、通分。
2和5 36
3和 9 4 10
3、4 和 5 53 6
9、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8 和 32 72 和 24 7 和 13 17 和 51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学反思
2
【合作互助学习】
1、在本小组内相互交流独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请某同学或轮流
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
【展示引导学习】
1、小红每天看一本书的 1 ,是把( )看作单位“1”。 4
A 一本书
B 一本书的总页数
C 小红看的页数
D 每天看的页数
2、把 4m 长的绳子平均剪成 5 段,每段长(
)m ,每段
3、计算: 4 3 2 3 = 77
431 2
4、 2 ( ) 7 21
9 3 12 ( )
5 3 (

( 1
( )(
5、一个带分数,它的整数部分是最小的质数,分数部分是
5
) 个)1
12
,这个带
分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有Biblioteka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6、
4 5
7 12
7、约分。
6=
7=
12 = 10 = 16 = 72 =
绳子是全长的(
)。
3、 一袋大米重 50 千克,已经用去 24 千克,剩下的大米的质量是原有大米质
量的____。
4、把 10 克糖放进 90 克水中混合成糖水,这时糖占糖水的______。
【评价提升学习】 1、分数单位是 8 的最大真分数是
9 分数是
2 3
7
,最小假分数是
, 最小带
1
2、 数。
的分数单位是______,再添上_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正好是最小的合
知识梳理:
真分数—— 分子<分母的分数
假分数—— 分子≥分母的分数
整数 带分数—— 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