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古诗两首【第1课时】《别董大》高适|北师大版 (共21张PPT)

写景
别
北风吹雁雪纷纷 凄凉
董
深情厚谊
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 鼓励
抒情
天下谁人不识君 安慰
课文主旨
《别董大》描写了诗人送别朋友时对朋友的劝慰 和鼓励,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却没有写分别的愁伤感, 而是将分别时的气愤写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
u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u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
是哪两句? 2.二画:用“——”画出《别董大》中景物描写的诗句?
梳理文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 故称“董大”。】 【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之景。】 【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昏暗。】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 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梳理文意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不要忧愁。】 【谁人:哪个人。】
【知己:知心的朋友。】 【君:你,指董大。】
不必担忧以后的路上没有知心的朋友,(凭借 你的琴声、你的人不音乐修养)天下哪一个人不敬 重你呢!
整体感知
u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u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 是哪两句?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二画:用“——”画出《别董大》中景物描写的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课文结构
千里黄云白日曛 雄浑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4《古诗两首》完整课件

橙色 橙子 橘子 必须 忘记
姓刘 菊花 赠送 风景 荷叶
残枝
君子 秋霜 记住 尽情
目录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 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 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写
我 会 写
于 于是 对于 由于 枫 枫叶 枫树 枫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小径
斜坡
枫叶
停车 远近 于是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 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 行(杜 牧)
寒
,
。
停
,
霜
。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于 于是 对于 由于 枫 枫叶 枫树 枫林
橙黄橘绿赞深秋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会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秋季的焕
然活力,再频频朗读中,感悟诗歌的神韵和境界的美好。
3、培育孩子乐于背诵古诗,积淀经典文化底蕴的感情。
【教课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自主认读生字条里的全部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解
决。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相互听读。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同桌相互沟通识字方法。
6、扩词练习。
7、写字:
⑴ 剖析字形,掌握规律。
⑵ 师范写“枝”“刘”,提示此二字的第四笔均是“丶”。
⑶ 描红、临写,评出优异。
二、朗诵感悟
1、《赠刘景文》。
2、整体感知:
第1页/共2页
1 / 2
⑴ 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
⑵ 同桌之间听读。
⑶ 小组合作沟通,经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
些不理解之处?
三、启迪想象,感情朗诵
1、师配乐范读两首古诗,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生谈谈自己“听诗”的感觉。
3、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诗的境界美,感觉诗的韵律美。
4、配乐赛读、评读。
5、指导背诵。
四、实践活动
1、从两首诗中选用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活动。
2、开古诗朗诵会,每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
个个人朗诵。
第2页/共2页
2 / 2。
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看,往远处看。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 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 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 阻隔而回旋激荡。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 代指船。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 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 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 边驰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 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 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 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相宜:合适,适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想要把西湖比作西施。因为 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 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 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
西湖因此又名:西子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 苏轼
《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基础性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适用学生:CD层
教
学
重
难
点
重难点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处理策略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教学空间形式
小组教学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共案设计人员:
个案补充
(体现分层、小组合作)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
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板
书
设
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教
后
反
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互助学习的能力。
4、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研讨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解诗题、知诗人。
13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吴
含
窗
炉
岭
鸣
绝
银
烟
泊
流
柳
紫烟:紫色的烟雾。
香炉:
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 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
川: 在这里作河流讲。 飞流:水流很急,很有气势;声音很大。
银河: 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 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返回
1.听读课文,欣赏课文内容。
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2.懂诗意。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 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 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3.悟诗境,诵诗情。 从这个“遥”字你可以猜想到诗
人此时观赏瀑布的位置在哪里? 离得远。
离得远就看到什么?看看这句 诗的每一个字说一说。
太阳、香炉峰、烟雾、瀑布
三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江苏]
13.
古
诗第
两
一 课
首时
导入 作者 自学 字词 听读 感知 小结 作业 封底
1.我们背诵过许多古诗,李白、杜甫可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你会背诵他们写 的哪首诗?最好不要重复。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 李白 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听读《绝句》,欣赏课文内容。
绝句 (唐)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返回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3.古诗两首 第1课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句中的“寒”字点明 是深秋时节,为下文的 “霜叶”作铺垫。 “斜”字写出了高而 “白云”是从色彩对比
的角度来衬托第四句中的
“霜叶”的红艳; “有人家”三字照应了 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 “石径”便是山里人家出入
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
故可乘车游山,为下文的 停车赏枫林晚景作了铺垫。
整体感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 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
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
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 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 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 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我会认
jìng
径
易读错字
jìng
石径
理解词语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核心问题:
《山行》表达了作者对什么景物的赞美之情?
串珠问题: 1.《山行》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山行》的前三句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
梳理文意
山行
山行:在山里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走进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 李杜”。 主要作品:《江南春》《泊秦
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我会写
xié
斜
书写指导
“余”捺变点,“斗” 竖为悬针竖。
fēnɡ
枫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左右要紧凑, 右部横斜钩不要太弯。
shuānɡ
霜
书写指导
上部“雨”扁宽而盖下; 下部“木”“目”等分。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学习目标】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春晓》【课时目标】1、认识前面6个生字。
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
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出示整首诗。
1、读通: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2、理解感悟: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①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②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
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7、《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晓、眠”等7个生字,会写“觉、知”等6个生字。
熟识5个新偏旁。
2.理解诗中词语,了解古诗内容,说出古诗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读懂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识记本课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春天是什么样的呢?2.古代的人啊,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出示整首诗。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一)读准、读通。
1.这首诗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相信很多同学都对这首诗很熟悉,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待会儿我们来比赛读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认记生字。
(指名读准生字——交流识记的方法——组词,猜字义)4.指名朗读。
教师适当地给予朗读停顿指导。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1.引入: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请小朋友们再认真地读这首诗,结合课文的插图,你能读懂哪一句或哪一个词?2.学生自学反馈。
(学生可能会说到的知识点,教师要有所预设。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随机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
)3.读读第一句。
(也可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指导读好这一句。
4.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5.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6.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通过图画帮助理解。
)(三)总结诗意。
(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晓。
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
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4、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自由读生字卡。组内互考互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字的?
5、组词练习。个别常用字可进行一字开花游戏,如:枯、荣等。
6、在诗中读生字生词。
7.训练反义词和近义词
四、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枯、荣”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的特征。
2、教师范写“枯、荣”(左右结构上和下结构各一个)
《古诗两首》共享教案
主备人初备教案
个案生成1
个案生成2
主备人
李书平
课时
1
使用人
使用人
教学
内容
古诗两首
授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授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教学
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2、课件出示词语
教后
记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拓展阅读
必读篇:读10页(小草)
八、写话练习
要求:用今天学的新词选择其中的两个说一段通顺的话
1、同桌交流
2、师出示范例,指导写话
3、学生练写
4、交流评价
板书
三语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3、指导描红。
4、师范写,生临写。
九、作业:
一、填空。
1、,。姑苏城外寒山寺,。
2、远上寒山石径斜,。
,。
二、写出带点词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
枫桥夜泊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指导书写。
1、投影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认读。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学生答: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古诗。
教学目的: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
2.学习背诵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
2.把握古诗的意境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体裁的理解不够深入。
2.把握古诗的意蕴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1.引导学生谈论“古诗”这个话题,是否听过或学习过古诗,以及印象最深刻的古诗。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谈论古代诗歌与现代人的关系。
2. 学习环节(30分钟)1.分发《陋室铭》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两篇古诗让学生阅读。
2.导师讲解古诗的基本特征、修辞手法、意蕴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内涵。
3.逐句分析两首古诗,重点解释不理解的古语词汇、词语搭配等,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4.向学生解释古诗的排比、对仗、叠词、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5.安排时间,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帮助学生提高古诗的咏诵能力和琴声朗诵。
3. 练习环节(30分钟)1.老师批阅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在课堂上,老师布置口头翻译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并以群体为单位诵读,比较谁的朗读更具有感染力。
4. 总结环节(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教师为学生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任务,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劲头。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们的响应和参与中,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修辞手法,使学生们在语文学科中获得更高的成就和自信。
同时,通过不同个体的情感宣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合到集体中,并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诗两首(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
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二、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三、初读质疑。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师补充: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五、精读解情
1、有感情地朗读。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