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其中,一个个经典故事更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来说说“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辞辛劳多次迁居,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用心。

还有“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后为你杀猪。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能和孩子开玩笑。

孩子不懂事,凡事都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

“司马光砸缸”也是大家熟知的经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缸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这个故事展现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和机智。

“囊萤映雪”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学子勤奋读书。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

而孙康也是家境贫困,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悬梁刺股”同样令人敬佩。

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_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对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故事我们很多人都很喜欢去看、去读,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里面的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1:陶侃励志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

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

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

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

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

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

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

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2:从小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

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

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大全3:大器晚成的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国学经典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以简炼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哲理思想,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120个国学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大禹治水》在洪水泛滥的年代,大禹带领群众管理四方水患,耗费了九年心血,最终使得大地恢复了宁静与安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干够战胜难点,取得成功。

2. 《尧舜禹治天下》尧舜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三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管理天下,用智慧和仁德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管理原则。

3. 《曹操与刘备》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名将,而刘备则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帝国的创立者。

这个故事讲述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斗争与较量,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性与意志。

4. 《关羽与张飞》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义兄弟,他们忠诚勇敢,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友情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敌人。

5. 《孟子劝学》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处不在”的观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才干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6. 《荀子劝学》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人之性恶”的观点,并主张通过教育来陶冶人的性情。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思量问题的思路。

7.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念。

这个故事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名句,为我们解读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8.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性中善恶与爱恨纠缠的复杂情感,让人们思量人的内心与命运。

9. 《孙悟空与猪八戒》《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中华国学小故事(61—80):各个经典,各个智慧

中华国学小故事(61—80):各个经典,各个智慧

中华国学小故事(61—80):各个经典,各个智慧国学经典故事(四)(61—80)61、宥坐之器《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

”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

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

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

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

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智慧小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谦让的处世态度,近可以明哲保身,远可以兴邦安民。

62、出使狗国,才进狗门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

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

”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国学经典启发故事

国学经典启发故事

国学经典启发故事1、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2.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

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

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3.相煎何急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

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

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一、《国学经典小故事》简介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为您精选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提升道德修养。

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孔子篇1. 《诗经》赋予的智慧在古代,孔子的学生颜回认为自己受益匪浅。

他感慨地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表达了他通过阅读《诗经》获得的智慧,使他思想纯洁,从而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

2. 《论语》中的九族孔子讲求孝道,他在《论语》中说:“九族可为宗,宗族可为国。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只有家庭和睦,才能造福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

三、老子篇1. 《道德经》中的至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灵活和柔弱的方法往往比强硬的手段更加有利。

同时,保守宝贵的资源和智慧也需要谨慎。

2.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领导者不应过分干涉,而是应该倡导自然而然的发展。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表明,领导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不自私地为人民服务。

四、孟子篇1. 博爱和教化孟子强调“爱人”,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用爱去感化他人,才能促使他们向善。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心灵,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 仁的真义孟子提倡仁爱之道,他说:“仁爱者,天下之父母也。

”他告诉我们,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秉持仁德,在待人接物时才能更加宽容和善良。

五、朱子篇1. 知行合一朱子讲究“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正自己的心性,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影响家庭,再者影响政治局势,最终影响整个天下。

国学经典故事40则

国学经典故事40则

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经典国学成语故事25篇

经典国学成语故事25篇

1、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

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2、甘拜下风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3、自相矛盾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

”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4、守株待兔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

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

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

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5、打草惊蛇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

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

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

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6、黄粱一梦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

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

”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

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

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

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7、开天辟地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十分适合我们小朋友阅读,让其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unjs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欢迎阅读,。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2: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1、【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2、【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3、【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4、【七岁之师】说的是谦虚礼貌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古代经典小故事50篇译文,读的是故事,涨的是智慧

古代经典小故事50篇译文,读的是故事,涨的是智慧

古代经典小故事50篇译文,读的是故事,涨的是智慧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40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40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40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上次整理了部分神话故事,也许还不够完整!这次小编借着上次的故事,继续讲述剩下的神话故事吧,希望家里有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看到能够讲给他们听,也许他们在凭空想象什么东西哦,这样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够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二十一、火神祝融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五帝之一(有争议),葬衡阳市南岳区。

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

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

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二十二、金正蓐收蓐收为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

是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

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据《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

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

《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

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

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乜是圆的。

管太阳下去的神叫红光,据说这就是蓐收。

二十三、水正玄冥古官名。

五行官之一。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姓氏,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二十四、鲧布息壤鲧: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

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

15个中 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 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1、塞翁失马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老人。

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又前来安慰他。

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不久,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

靠近边塞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

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时的损失或挫折,可能会在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而一时的成功或顺利,也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2、掩耳盗铃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

可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想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心想这下完蛋了,这动静不就等于告诉人们他正在偷钟吗?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捂住了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以为自己听不到声音,别人也就听不到了。

3、画蛇添足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国学经典小故事10则

国学经典小故事10则

国学经典小故事10则(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学经典小故事10则1、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
来源:转载日期:2014-01-03 01:44:00 浏览次数:213744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
小不不
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
“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
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
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
“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
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

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故事]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

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

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

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

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儿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

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

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故事]
小熊冰雹
“妈妈,我要喝蜂蜜!”小熊说。

“孩子,你刚刚喝了一罐,要是再喝,就会牙痛的。

”熊妈妈说。

“我要喝!我就要喝!”小熊又哭又闹,还在地上打起了滚儿。

“我的孩子脾气这么坏,真拿他没办法!”熊妈妈叹了口气,到菜园里干活去了。

小熊见没人理他,脾气越发大了,他的肚子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气球。

一阵风吹来,小熊像气球一样飘起来了。

“我要飞到大树上的蜂巢里喝蜂蜜!”小熊怒气冲冲地说。

可是,他没能在大树上停下来,而是被风儿吹到乌云里了!
“我不是小鸟,不想上天!”小熊叫起来。

天上好冷啊!小熊缩成一团,身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此时,熊妈妈正在给青菜浇水,忽然,一个像小熊一样大的冰雹落到她身边。

“好大的冰雹!”熊妈妈惊讶地说。

“妈妈,我不是冰雹,我是你的孩子!”冰雹裂开一个口,跳出来一个小熊——他惭愧地低下头,然后扑进妈妈温暖的怀里。

温馨提示:
小熊为什么会变成冰雹呢?因为他爱发脾气,爱发脾气的人不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只会让人觉得寒冷。

小朋友,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还会乱发脾气吗?记住,要试着给亲人和朋友送去温暖,而不是“冰雹”。


[原文]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
冬天的时候要照料父母,让父母感到温暖,夏天的时候要让父母感到清爽凉快;早上起床后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后,要向父母报平安;外出离家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当面禀告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
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故事]
孝敬父亲的小黄香
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黄香。

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对父亲非常孝顺。

这年的冬天,十分寒冷。

黄香在睡觉的时候,感觉被窝里简直像个冰窟窿,浑身直打颤。

正当黄香即将睡去时,他突然想到:我的床这么冷,父亲的床不也一样吗?透过窗户,他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

唉,都这么晚了,父亲还在劳作,真是辛苦呀!黄香一骨碌爬起来,向父亲的床走去。

他一头钻进了父亲的被窝。

嗬,真凉啊,父亲的棉被比自己的要薄!黄香躺在父亲的被窝里,冷的有些受不了了,他就一边躺着,一边背诵白天刚学过的诗文。

过了一会儿,被窝里就渐渐暖和了。

劳累了一天,疲劳不堪的父亲来到自己的床边,正准备睡觉,忽然发现了躺在被窝里的黄香。

“我的儿,你这是在干什么呀?”父亲惊讶地问道。

黄香忙从被窝里爬了出来,匆匆向自己的床走去。

“我这是为父亲温暖席被啊,您劳累了一天,这样睡进去也可以驱驱风寒。

”小黄香边走边说。

“嗬,嗬,我家的香儿真懂事,真懂事!”父亲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