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

合集下载

民族工作法治化四个体系

民族工作法治化四个体系

民族工作法治化四个体系把民族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长期实践的重要经验。

为了切实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不断推动和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法制建设。

经过建国60余年的努力,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中国特色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极其重要意义关于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央有明确要求。

1992年1月,在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到本世纪末,要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

2005年5月,在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指出:“要抓紧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或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时代进步,中国特色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也从初步建立到基本形成,取得了重大成就。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为核心,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和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省(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特色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是把民族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必由之路,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长期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加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A )
B.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 C.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全国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监督
3.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说法正确的是( D A.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B.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立权法、决定权、任免权、 监督权 )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______的 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 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 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 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 属于________;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 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 和活动原则。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______社会 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基础训练 单项选择 2011年3月5日至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 京举行。 1.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政府 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其他重要报告。表 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B ) A.立法权 C.任免权 B.决定权 D.监督权
2.上述材料和上题共同表明( A.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思想汇报

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思想汇报

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思想汇报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细细听来,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文风朴实、论据充实,语言简练、目标具体。

温总理工作报告的文风谈成绩别自夸、说咨询题别遮掩、话以后别虚浮的文风,让我感触颇多。

说咨询题别遮掩。

在说到咨询题时,温总理坦承,“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咨询题没有全然解决”、“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都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咨询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峻。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应该敢于面对、勇于正视存在的咨询题。

如此的报告才是一具真实完整而且令人信服的报告。

话以后别虚浮。

“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一项项答应,目标具体,指标明确,措施可行。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的规划目标明确,能具体到数字的就用数字表示,别能用数字说明的就用通俗易知道的语言来说明,惟独如此,群众才看的知道,也情愿看,才干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才干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很长,但我却认仔细确实从头读到了尾。

对于报告的解读分析,以及各种热点咨询题,上有不少评论解说,在这个地方别就别多说了。

读完总理的报告,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为民生,踏踏实实干工作的政府。

看多了政府文件的虚话套话,总理的报告用大白话似的语言让百姓听得知道、记得住、明知道白。

报告朴实、温暖,通篇内涵一具“情”字——对老百姓的真挚感情,如此的报告让人倍感亲切。

据说在修改报告时,总理是从头至尾每一部分都要修改的。

总理说:“我向人民报告工作,那么我的报告必须要让老百姓看得知道,要情愿听,还要能管用。

网评文章:加强反腐倡廉 保障人民利益

网评文章:加强反腐倡廉 保障人民利益

网评文章:加强反腐倡廉保障人民利益(作者:康保县安监局办公室:张晓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认识到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中应该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切实保障人民利益。

实践证明,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政治工程。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反腐败提出了制度化、科学化的要求。

随着这几年不断揪出贪腐数亿乃至数十亿元计的贪官,社会上流行起了“反腐无能论”、“反贪无效论”。

这种所谓“腐败越反越多”的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实。

这就对如何深化反腐败,在惩治腐败的同时致力于防止腐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毋容讳言,诸多腐败贪官的落马,都暴露出监管制度的滞后和体制上的缺陷,更多的是“隔墙扔砖头”,“砸住谁谁倒霉”的巧合。

这无疑增强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形成了“腐败越反越多”的客观景象。

鉴此,反腐败不能仅仅依赖提高权力阶层的自身素质,更主要的是要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化、科学化,从要求权力阶层不腐败提高到不能腐败甚至无法腐败。

这就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纵观已被查处的重大贪腐案,无不存在制度上的漏洞。

如果在制度设计上做到防微杜渐,如果有一个可供民众监督的权力行使过程,许多贪腐案是不会发生的,至少不会发展到这种程度。

虽然在制度的设置上,也有专门的监管部门,但由于体制的使然,往往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而腐败本身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力蜕变现象,若牵涉到某种共同利益,必然削弱监督和制约的能力。

所以,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利益格局。

做好防腐倡廉的制度建设,要官员“隐私”完善公开制度,让官员的收入、房产、存款、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晾晒在阳光之下,请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举报。

形势政策讲话稿1

形势政策讲话稿1

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次全国“两会”是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去年的工作实事求是,对今年工作的部署和对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是指导我们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全国“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切实做好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报告》首先对“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其次,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最后,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2011年的工作,温家宝总理从十个方面强调了今年的工作之重。

首当其冲的是“三农”问题,也有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建设等热点问题。

整个工作报告从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相信坐在电视机前关注“两会”的全国百姓心里应该是很开心,会议中提出了很多百姓所期望看到的新政策。

对于这次会议的内容,百姓心里的感受用几个词概括可能是“自信”,“好、快”,“幸福感”。

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制定出“五年”计划,并按照这样一个计划一步一步走上强国之路。

试想,如果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中也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而组成,我们的事业、生活可能会更美好。

所以,我想个人强,中国一定会很强。

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强大起来,这个国家也一定会强大。

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11.03.13•【文号】•【施行日期】2011.03.13•【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2011年3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受大会秘书处的委托,我向大会主席团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所提议案的处理意见报告如下。

在本次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到3月9日12时议案截止时间,共提出议案566件,其中,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议案4件,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562件。

代表所提议案中,立法方面的议案558件,监督方面的议案7件,其他议案1件。

提出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大会召开前作了充分准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认真起草议案文本。

大会期间,为进一步完善议案文本,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议案由全团代表进行了集体讨论,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由领衔代表主动与附议代表沟通研究。

大会秘书处对代表议案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今年的代表议案案由鲜明、案据充分、方案具体,质量比较高,在内容上有三个方面新的特点:一是高度关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代表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提出推动规划纲要有效实施的议案,涉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等内容。

这方面议案占议案总数的近60%,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衷心拥护,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望和要求。

历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0至2013年)

历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0至2013年)

历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0至2013年)历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0至2013年)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京隆重召开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京隆重召开
导 民 间 资本 进 入 基 础 产业 和 基 础 设 施 等 领域 ; 充
分 发挥 政府 投 资 对 结 构 调整 的 引 导作 用 ,优 先 保 证 重 点 在 建 、 续 建 项 目的 资 金 需 求 ,有 序 启 动 “ 二五 ”规 划重 大项 目建设等 。 十 加 快 推 进 经 济 结 构 战 略性 调 整 被 列 为 第 四项 重 点 工 作 , 并 明确 提 出这 是 转变 经 济发 展 方 式 的
规 划 、 政 策 及 代 表 们 对 交 通 的 期 望 、 建 议 和 要 求 ,本 刊 专 门开 辟 了 《 两会 话 交 通 》栏 目,供 读 者 参考 。
十 一 届 全 国 人 大 四 次 会议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充 分
肯定 “ 十一五”交通建设成绩
人 大 政 府 工 作报 告 总 结 了 “ 一五 ” 时期 的 十 五项 重 要 工作 时指 出 , “ 一 五 ” 时 期 ,我 国基 十 础 设 施 建 设 明显加 快 ,五 年 建成 铁 路新 线 16 公 .万
实 施 意 见 ,提 出 了 “ 二 五 ” 内河 水运 发展 的八 运 输 行 业 的 3 多位 代 表 给 大会 带 来 0
了有 关 尽 快 出 台 《 道 法 》 、 优 先 发 展 城 市 公 共 航
交通 、 综 合 施 政 缓 解 城 市 交 通拥 堵 、 加速 口岸 单 位 编 制 配 套 工 作 、 中 国船 队 建 设 发 展 规 划 、 节 能
据 了解 ,今 年 ,来 自交 通 运 输 行 业 的全 国政 协 委 员 又 带 来 了不 少 真 知 灼 见 。全 国政 协 委 员 、 海 南 省 公路 勘 察 设计 院院长 施 耀 忠表 示 , 他 今年 提 交 两个 提 案 ,分 别涉 及 加快 推 进 琼 州海 峡跨 海通 道 早 日开工 建 设 和从 源 头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今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围绕这个预期目标,温总理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至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党中央和大会主席团的领导下,出席会议的2923名全国人大代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圆满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程,把大会开成了一个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七)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温总理指出,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报告指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4%。二是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陈斯喜2011年03月12日0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微博∙字号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郑重宣布:“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所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体系化。

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不同,各国的法律体系各具特点。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不是立法者们凭空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从其他国家照抄照搬过来的,而是扎根于中国自己的土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生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哪些特征呢?对此,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总结和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自觉建构的成文法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有规划有计划地从无到有建构起来的、以成文法为表现形式的法律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自觉、理性的活动成果,不是盲目的自然而然形成的。

和谐社会背景下适当生活水准权的标准及救济

和谐社会背景下适当生活水准权的标准及救济

和谐社会背景下适当生活水准权的标准及救济2003年起,我国人均GDP已然突破1000美元大关——可以说,这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在推进民生,保障人权的脚步上,也无疑有所加快。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一次进入宪法条款,人权,作为公民之权利得到最高法律的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责任,以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明确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之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能力”。

但是,就人权保障来说,无论是从政策层面、立法层面还是实际层面来看,我国对于公民人权的实现与保障的措施与力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存在距离。

一、关于适当生活水准权的内涵适当生活水准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健康权、食物权、住房权等权利都是其具体的表达形式。

其内涵应包括:(一)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之权利基本生活资料,衣、食、住等,作为维持每个人基本生存的必备物质条件,获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在当今仍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刘海年教授认为,包括食物权在内的适当生活水准权“作为基本人权,与人的生命权、自由权一样,不是什么人恩赐的或凭空想象的,而是人作为人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

它的客观存在,从不以某些个人和国家的好恶,或承认与否为转移……它是人人最基本的需要、最基本的人权。

”(二)获得工作及报酬之权利工作是绝大部分人获得报酬并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直接来源,没有工资的话,也就意味着没有报酬,进而意味着可能失去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之主要能力,作为国际条约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有权获得工作并自由选择职业以及享受公正、合适之工作环境并免于失业之保障;所有获得工作的人,均有权享受公正、合适之报酬。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明确提出:缔约各国均需认可人人都有权享受公正、良好之工作环境,尤其是务必保证这一最低限度:给予所有参加工作之人公平的报酬以及相同价值的工作相同的报酬而不会有任何不公正的对待或者是歧视性待遇。

十一届全国人大4次会议政府报告观后感

十一届全国人大4次会议政府报告观后感

4月13号晚,我们在学院的组织下观看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视频,看完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现代的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对其有些感想。

温总理在会上有提到,“十一五”时期是一个发展速度极快的五年。

中国在这五年里经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成就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展示了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发展经济的强烈决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也是不断推进进程的一项重要因素。

回首五年来所做的工作,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2)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3)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

5)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些工作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益于人民。

总结了五年来发展的经验。

提出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从其报告中可以看出,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

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也需要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在这个时候,温总理还特别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头的一年。

所以要特别做好今年的工作。

并对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提出了一些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纪念建党90周年“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_25014

纪念建党90周年“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_25014

纪念建党90周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三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1.1919年,《新青年》杂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

A、陈独秀B、李大钊C、李达2.1921年____,党的一大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A、6月20日B、7月1日 C、7月23日3.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____。

A、保持自己的独立性B、保持自己的先进性C、保持自己的平等性4.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5.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开始了创建____的斗争。

A、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湘赣革命根据地6.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____。

A、党的六大B、党的五大C、党的四大7.1935年1月召开的____,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古田会议B、遵义会议C、黎平会议8.____,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A、1934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9.1936年____,张学良、杨虎城实施兵谏,扣留蒋介石,囚禁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史称西安事变。

A、12月1日B、12月9日C、12月12日10.____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全国抗战的开始。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八一三事变11.1940年,八路军发动____,取得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等辉煌战果,沉重打击了日军,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2 1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 0 0年

会 发 展计 划 执 行 情 况 与 2 1 0 1年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计 划 草 案 提 请 十 一 届 全 国 人 大 四 次会 议 审 议 ,并 请 全 国政协各 位 委员 提 出意见 。
发 展 计 划 执 行 情 况
去年 ,我 国经 济社 会 发展环 境极 为 复杂 ,各 类 自然灾 害和 重 大挑 战极 为严峻 。在 中国共 产党
农产 品绿色 通道 政 策 品种 ,并 将 实施 范 围扩 大 到 所有 收费公 路 ;完 善 困难 群众 生 活补 助 与物 价 变 动 的联 动机制 ,减 轻价格上 涨对居 民生 活的影 响 ;
停止 和取 消一 批 收费 项 目,降 低一 批 收费 标 准和
药品价格 ,减轻 企业 和群 众负 担 ;组织 开 展涉 企 收费 、电力 价格 、农 产 品价格 等 专项 整 治 和打 击
侵犯 知识产 权 、制售 假 冒伪 劣 产 品专 项行 动 ,营
全 国人 民代 表 大会 常务 委员 会公 报 2 1 3 0 1・ 的坚强 领 导下 ,全 国各族 人 民深入 贯 彻落 实科 学 发 展观 ,按 照 十一届 全 国人 大三次 会议 审议 批 准
点 。全 国 家 电 下 乡 产 品 销 售 7 1 7 8万 台 ,增 长
1 3倍 。汽 车 销 售 1 0 . 8 6万 辆 ,增 长 3 . 。投 2 4, 9 6 资 保持 适度 增长 ,结构进 一 步改善 。全 社会 固定
实 现 利润 3 8 . 8万亿 元 ,同 比增 长 4 . 。 94
图表 一、“ 十一 五” 时期 国 内生产 总值 增长 率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1%和 1 %,主要污染 物排放 总量减 6 7 少8 %至 1 %,森林 蓄积量增加 6亿 0 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 2 . %, 1 6 切 6 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大江 大河重要支流 、 湖泊和 中小河流治理 ,
高劳动报酬 在初 次分配 中的 比重 , 加 快形成合理 的收入分配格局 。城镇居
民 人 均可 支 配 收 入 和农 村 居 高 扶 贫标 准 , 少 贫 困人 口。 减 加快 完 善 社 会
过上更好生 活新期待 ,以科学发展 为
果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 会和谐稳定 ,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打
下 具 有 决 定 性 意 义 的 基础 。 推 动 经 济 发 展再 上新 台 阶 。今 后
保障制度 , 进一步提 高保 障水平。 乡 城 基本养老 、基本医疗保 障制度实现全 覆盖 ,提 高并稳定城乡三项 基本 医疗

为全 体劳动者创 造公平 的就业 机会 ,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4 0 5 0万人 。 坚持和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的分配制度 ,努力实现居 民收入 增长 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
“ 十二五” 时期主要目标 、 任务
“ 十二五 ”时期的主要 目标 和任 务: 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 , 以邓小 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为指导 , 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 , 适 应国内外形 势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
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 深化改革 开放 , 保障 和改 善 民生 ,
巩 同 和 扩 大应 对 国 际金 融 危 机 冲 击 成
破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 出占国内
生 产总值 比重达到 2 %, . 促进科技成 2 果 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 现代化 建设需要 , 加强人才培养 , 努力造就规 模宏 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加强 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改革 发展实现新 跨 越 ,满足人 民群众不断增长 的精神 文化需求 。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 进一步 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健全基本 医 疗卫生制度 ,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 的 目标 。创新社会管理 体制机制 , 加强社 会管理法律 、 制 、 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几点认识《江东论坛》2011年第四期(总第109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几点认识●汪家元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回顾该体系的形成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坚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文革"十年浩劫,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民主法制遭到全面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明确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从此,我国的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一起,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1979w1980两年间,全国人大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修改.1982年出台了现行宪法.1988年.我国对现行1982年宪法进行第一次修正.至2O世纪9O年代初,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以宪法为统帅,我国已先后制定了适应改革开作者现任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法学副教授.—.48—.放,保障公民权利,规范行政管理的重要法律100 多部,各项事业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体系框架初具规模".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我国的法制建设也转向完善和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上来.以"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与此相适应,我国于1993年,1999年对现行1982年宪法又进行了两次修正.在此期间,以宪法为统帅,与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我国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1992年到2002年间,我国就新制定了法律167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式框架基本搭建.【"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出现,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此,我国立法工作也紧紧围绕着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行.即"在继续完善经济领域立法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适应社会事业优先发展的需要."[21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回顾3O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可以看出,该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在立法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立法基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开展立法工作."嘲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州"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搞好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前提和根本保证".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并以此统一思想认识,确定立法思路. 邓小平理论"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它把法制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起步."闷它为正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功能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大问题的回答."不仅为经济体制改革肃清了障碍,提供了理论先导,更推动了经济立法实践的快速展开,为当时我国法律体系建构提供了强劲的源动力."网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系列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立法步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法律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客观规律.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和"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目标.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设定了具体时间表. 更对该法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立法的理论创新,法律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科学范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经济立法继续深化.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同时,我国加强了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立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更加全面,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法律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动力助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步入更加全面,深入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立法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而且指明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嘲在科学发展——49——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更加全面,协调,并更注重"可持续",在继续深化经济领域立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立法,注重民生保障,"一些民主政治深层次的问题开始破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翻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邓小平同志将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到了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1999年,该方略被写入宪法.2Oo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之路.依法治国方略不仅内在需要一个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和统一的法律体系的形成,而且也内在地推动了该体系的基本形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为民是该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现行1982年宪法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再次重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在结构上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提到了"国家机构"之前,更加突出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维护.2004年,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更好地体现了保障人权这一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2002年以后.我国社会领域立法的加强,不仅彰显出执政为民的这一法治理念,而且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一50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的法律是实践证明正确的,成熟的,需要长期执行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服务于人民的.因此.公平正义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法律的应有之义.宪法和法律都是根据一定的民主程序制定的,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蕴涵着公平正义的精神."法律体系,是国家制度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是公平正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对应着社会公平正义体系的构建."【,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就是"通过科学机制实现法律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进而通过它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出整个社会最大的公平正义"的过程.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这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决定的.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必须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保障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就是以服务大局为基本准则.全面保障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表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是该体系形成的内在要求,也是该体系不断得以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动因.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必须坚持以该理论体系为指导.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党的思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中国特色"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必须立足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为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动其在法治领域得到贯彻落实,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立法, 执法和司法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过程中,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但从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来讲,它又离不开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等作用."[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等七个部门法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呈现出与他国法律体系不同的模式和形态,缘于该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我国的法治建设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我国的立法以宪法为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这是由宪法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为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制统一,为适应立法需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吸收理论创新成果.适时对宪法进行修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即对1978年宪法进行两次修改,颁布现行1982年宪法.其后,为适应经济的发展.1988年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休正,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又分别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三次修正.截至目前.我国已对现行1982年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正.修正案达31条.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每一次的理论创新,思想解放必然会推动法治建设的前进.必然会推动宪法的与时俱进.必然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如: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在其后的几年里,我国不断对《刑法》进行修改,到目前为止,其已进行了八次修正,其中将68个死刑减少了13个.尊重人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理念彰显其中.再如,自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后.物权的概念逐渐得到社会认可.物权立法也随之加快步伐并于2007年得以高票通过.法律体系是由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亦不例外.在法律部门的划分上.我们没有在学术界的纷争中照搬大陆法系将法律部门简单划分为公法,私法的二元划分方法.也没有简单地将法律部门进行公法,私法和社会法的三分法.而是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现行有效的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中按照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找到它们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我国法的内在结构.将我国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等七个部门.一51—法律体系的建构要求其结构严谨.即各个方面的法律之间,法律位阶和效力等级.界限分明,配套衔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这一基本国情,我们果断进行立法体制创新.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在坚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中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前提下,赋予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较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还赋予经济特区所在地制定经济特区法规的权限和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权限.同时,明确了不同层次法律规范的效力和适用范围,并规定了备案审查制度,以加强立法监督.由此,根据《宪法》,《立法法》和相关法律.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得以确立."这样.在当今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由国家立法权,行政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立法权,规章立法权,授权立法权以及特别行政区立法权所构成的,较先前体制有重大发展的新的立法体制."这一立法体制"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良法之治',提供长期而有效的制度保障."【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中,我们不是为了法律体系而去建法律体系,而是在党的领导下.立足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的意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的前提下,适时对其进行修正,并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法律;根据相关法律,在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下.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按照法律法规之间的内在结一52一构,将其划分为七个不同的法律部门;最终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和体例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文6500字)注释:[1】刘先春,朱延军,朱莉《新中国60年法律体系建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2]【lO]-t~《不同寻常的中国特色之路——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人大》,2008年第16期.[3】[4】吴邦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求是》,2011年第3期.[5]吴邦国《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奋斗》,《求是》, 2004年第3期.[6]6刘先春,朱延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8期.[7】杨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法律体系建构的"引擎"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8】伊士国,吴占英《科学发展观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司法》,2009年第8期.[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页.【11]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99页.[12】吴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成就,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报告》, 《理论建设》,2011年第1期.责任编辑:万师校对:胡本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11.03.14•【文号】•【施行日期】2011.03.14•【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

会议高度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1年的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确保“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0年3月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夺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5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word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5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word练习题

第三单元第5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2)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了认真审议,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报告进行修改后获得通过。

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监督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监督权和最高决定权,故选③④,即C项。

①②不符合题意,不应入选。

答案:C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人民代表大会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②④说法片面,故应选C 项。

答案:C3.下列对全国人大认识不正确的是()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国家的所有法律法规都由全国人大制定C.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D.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全国人大解析:注意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故B观点不正确。

答案:B4.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在于()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A、B、C都不是二者的区别。

地方各级人大也是国家权力机关,也实行民主集中制。

只有D项是二者的区别。

答案:D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②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本地方的立法机关④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国家权力机关体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决定权、监督权,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一起构成国家权力机关,故①②④正确,③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才行使立法权,故选B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特点及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特点及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特点及完善作者:杜娟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3期摘要法律体系的形成有其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判断标准,依照这两个判断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但是,在今后,我国立法任务仍然十分的艰巨。

需通过科学立法,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适应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法律体系立法科学性民主性作者简介:杜娟娟,河南焦作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005-022012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主要标志、主要特征和今后的完善方向,谈一些看法。

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

这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建构新中国法律体系的任务。

1954年宪法的颁布实施,确立了全国人大是我国唯一立法机关。

从此,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

此后一段时期的立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立法工作几乎陷于停顿,法律体系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工作,应该说是在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恢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同时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

提 高粮食 生产能力 、切实 保护 耕地 资源 、把 强农
惠农政策法制化、明确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完善 粮食储 备体 系 、应对 粮食安 全应 急措施 和 防 范外 资对粮 食安全 的影 响等建议 。 目前 ,国家发
展改 革委 、 国家 粮 食局 正 对草 案进 行修 改 完 善 ,
发 ,认 真贯 彻 十七 届 三 中全 会决 定 精 神 。 同时 , 我委参 加 了修改 领 导小 组 和修 改 工 作组 的工 作
目前 已形 成 农 业 技 术 推 广法 修 改 草 案 征 求 意 见

表的意见 ,各方面一致认为有必要尽快修改种字
法 。建议 2 1 在 对种 子 法 修 改作 进 一 步调 研 02年
议 ,国务 院有 关 部 门要 按 照常 委 会 立 法 规 划 要 求 ,抓紧 草 案修 改 ,2 1 提 请 全 国人 大 常 委 0 2年
会审议 。

1 件 议 案提 出 的 3个 立法 项 目.已 列 0
入 2 1 年 全 国人 大 常委 会或 国务 院立 法二 作计 0 1 I =
全 国人 民代 表大会 常务 委员会 : 第 十一 届 全 国人 民代 表 大 会 第 四次 会 议 主
高 度重 视 粮 食 立 法 ,提 前 介 入 粮 食 立 法 相 关 工
作 ,为推 进立法进 程 ,就粮食 立法 问题进行 专题
调研 ,并 召开部分 省 区市人 大农 委 、相关 部委 和
委 、议 案领衔代 表参 加 的立法座谈 会 ,听取对 修
改农业技 术推 广法 的意见 。大家一 致认 为 ,农业
局 负责牵头起 草 。按照人 大常 委会 的要求 ,我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50
3.48
12231
3.59
数据来源: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 ● 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 宪法。 ● 现已制定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法 法规8600多件。
指标
1978 1990 2000 2006 2008 2009 2010
国内生产总值 10 11 6 4 3 3 2
进出口贸易接投资
12 9 4 3 2
外汇储备
38 7 2 1 1 1
中国主要指标占世界的比重(%)
指标
1978 1990 2000 2007 2009
财政收入(亿元) 1132.26 2004.82 11444.08 21715.25 31649.29 51321.78 68476.88 83080.32
增长速度(%) 29.5 22.0 15.9 14.9 19.9 32.4 11.7 21.3
“十二五”规划
●规划共16篇,62章。比“十一五”规划增加了2篇, 14章。
2011年目标任务
●目标: 8% 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900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4.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4% CPI(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3%) 9000亿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10500亿元)
2005—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统计表
年份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09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99215 120333 159878 211924 300670 340507
财政性教育支出 实际占GDP比例
(亿元)
(%)
2563
2.58
3491
2.90
4466
2.79
6348
3.00
区域经济比重(%)
东部10省 中部6省 西部12省 东北3省
2008年 54.3 19.3 17.8 8.6
2009年 53.7 19.4 18.5 8.4
2010年 53.0 19.7 18.7 8.6
2011年目标任务
工作着力点: ● 经济结构调整 ● 提高质量效益 ● 增加就业 ● 改善民生 ● 促进社会和谐
回顾过去,我们创造了不平凡的 光辉业绩;
展望未来,我们对国家的锦绣前 程充满信心!
谢谢大家!
2008年国内 2009年国内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国家 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
(亿美元) (亿美元)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09年
美国 142646
142563 3.64 2.78 1.35 -2.24
日本 49238
50675
2.74 2.04 -0.64 -5.20
中国 44016
三、审查和批准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中央预算。
会议议程
五、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 邦国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 会议精神传达
全国人大代表 郑亚
会议基本情况
●代表人数:2979人 ●陕西代表团:65人 ●时间:3月5日至14日,历时9.5天。
会议基本情况
民主和谐 凝聚共识 开放透明 务实高效
会议议程
一、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政府工作的报 告。
二、审议和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 8.9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
4500 5771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
7 4 4 2. 2 >7 >7 4500 3600
五年计划(规划)不同类型指标的比重 (九五——十二五)单位:%
指标类型 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 经济类指标合计 教育科技 资源环境 人民生活 社会类指标合计
●关键词:转变 民生 改革 收入分配
“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项目
“十一五” “十二五” 目标 完成 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5 11.2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年均增长%) 3 2.5
城镇化率(%)
4 4.5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2 1.8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5 9.7
九五 23.5 23.5 47 11.8 11.8 29.4 53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 10 9.1 4.2 23.3 13.6 8.3 33.3 22.7 12.5 23.3 9.1 16.7 20 27.2 33.3 23.3 41 37.5 66.7 77.3 87.5
五年规划GDP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目标
五年计划(规划) GDP增长(%) 居民收入增长(%)
九五
8
5
十五
7
5
十一五
7.5
5
十二五
7
>7
GDP超日本居世界第二
国家
2005年
中国
2.257
日本
4.552
美国
12.580
单 位: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09年 4.985 5.068 14.256
2010年 5.88 5.47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49847 10.11 11.61 9.05 8.74
德国 36675
33467
1.18 2.98 1.29 -4.97
法国 28657
26494
2.22 2.36 0.72 -2.19
英国 26741
21745
2.76 2.84 0.71 -4.92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中国主要指标居世界的位次
2007年 36.3 56.3 71.2 56.7
2009年 34.0
2011年重点工作(10项)
• 稳定物价 • 扩大消费 • 加强农业
• 结构调整 • 科教人才
• • • •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
4
3.5
200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国家财政收入总额及增长速度
年份 1978 1985 1999 2003 2005 2007 2009 2010
%7
6 5 4 3 2 1 0
5.9 4.8
3.3
1.8 1.6 0.7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居民消费率(%)
国 家
1990年
2000年
中 国
46.2
46.7
日 本
52.5
56.2
美 国
66.7
69.0
法 国
57.1
55.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05年 36.5 57.0 70.8 56.9
政府工作报告
●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45万亿,年均增长22.4%。 ●五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6197亿元,年均增长22.7%。
政府工作报告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22个,完成19个,未 完成3个。
项目
目标(%) 完成(%)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年均增长
0.7
0.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年均增长
3
2.5
服务业就业比重
六、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关于最高人民 法院工作的报告。
七、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关于最高 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十一五”回顾: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重大进展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
●GDP从18.5万亿增加到39.8万亿,年均增长11.2%。 ●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增加到8.31万亿,年均增加21.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493元增加到19109元,年均 增长9.7%。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55元增加到5919元,年均增 长8.9%
国内生产总值 1.8
1.6
3.8 6.2
8.6
进出口贸易总额 0.8
1.6
3.6
7.7
8.8
外商直接投资
1.7
3.0 4.2
8.5
GDP中三个产业的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8年 11.3 48.6 40.1
2009年 10.6 46.8 42.6
2010年 10.2 46.8 4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