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
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
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在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基础上,课题命名为《劫难中的抗争——戊戌变法》。
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这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及变法过程、变法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看到戊戌变法是国民为了自强而进行的改革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虽败犹荣。
教学难点让学生看到近代中西方的巨大差距,产生民族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由此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引导感悟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与事件,了解维新变法是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形势下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政治改革,掌握其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戊戌变法为主题,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清朝的统治逐渐衰落,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 甲午战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震惊全国,引发了对清朝统治的普遍质疑。
3. 维新思潮兴起: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入,启发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制度的反思,提出了改革的呼声。
三、原因1. 内外因素交织:清朝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侵略威胁共同促使了变法的需求。
2. 经济危机:清朝的财政困难和民生困苦,使得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3. 民族危机:甲午战败后,国家的危机感进一步加深,迫使改革势在必行。
四、过程1.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
2. 反对声浪:由于改革的激进性质和强烈的保守势力反对,戊戌变法遭遇了来自内外的巨大阻力。
3. 终结和影响:清廷对改革的反应强烈,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政治改革的期待,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2. 思想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思想,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社会影响:戊戌变法的改革方案中包含了一些社会改革的内容,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启示。
六、结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尽管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发生于清朝末年的戊戌年间(1898年)。
该变法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通过改革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领域,以应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社会的混乱。
本次说课稿将从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全面介绍戊戌变法。
二、背景1. 清朝的衰落:19世纪下半叶,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日渐衰弱。
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和财富,国内社会也饱受战乱和贫困的困扰。
2. 维新思潮的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制度的问题,提出了维新的思想,主张改革现代化。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国家。
三、目的1. 强国救亡: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挽救国家,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独立。
变法运动的发起者希望通过改革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领域,增强国家实力,抵御外敌侵略。
2. 推动现代化:变法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和科学技术,改革传统的封建制度,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内容1.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在政治方面主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例如,设立了内阁制度,实行了宪政体制,推行了选举制度,加强了地方自治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增强人民的参与度。
2. 军事改革:为了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戊戌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例如,进行了军队编制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改革,加强了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 教育改革:戊戌变法还重视教育的改革。
通过推行新式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4. 经济改革: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例如,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行了工商业的自由化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引进外资,促进工业的发展等。
五、影响1. 启蒙思潮: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社会的启蒙思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变革,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将围绕戊戌变法展开,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内忧外患,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矛盾,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2. 西方列强侵略:列强的入侵使得清朝国力衰退,国家面临巨大的危机。
三、原因1. 经济落后:清朝的封建经济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落后。
2. 政治腐败:清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横行,无力有效治理国家。
3. 社会不公: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农民和工人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四、过程1. 改革派的崛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改革派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呼吁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2. 戊戌政变:1898年9月,戊戌政变爆发,光绪帝被迫下诏颁布“戊戌变法”。
3. 变法措施:戊戌变法推出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4. 反对势力的抵制:保守派势力对变法进行了强烈的反对,导致变法进程受到阻碍。
5. 变法失败:由于各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改革派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五、影响1.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戊戌变法的失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痛苦,但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2. 唤醒了民众的觉醒意识: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意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 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4.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打下了基础。
5.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六、结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今天的社会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清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贿赂等问题屡禁不止,导致国家治理能力衰退。
2. 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3. 内忧外患的局势:农民起义、民族矛盾等问题使得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三、原因1. 清朝政府的改革需求:清朝政府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危局。
2. 经济落后的现实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滞后于西方列强,清朝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现代化。
3. 社会思潮的兴起:在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开始涌现出一股变革的思潮。
四、过程1. 戊戌政变的爆发: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政变,推翻了保守派的政权。
2. 变法派的改革措施:变法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立宪政体制等。
3. 反对派的抵制和失败:由于改革措施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和抵制,变法派的改革最终失败,康梁变法被迫终止。
五、影响1.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2. 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戊戌变法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爱国情感的提升。
3. 启示了中国的改革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使得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六、结语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发生和失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戊戌变法说课稿
说课稿《戊戌变法》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第7课戊戌变法,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地位和作用:从内容上讲,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化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
同时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道路上重要的一件历史事件。
本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我把教学目的分三个层次。
第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以及历史意义;通过对教材文字、插图的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并且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主动参与,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他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4、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示。
(2)、百日维新。
5、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看图说话、角色扮演、展示提升的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读、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表演、展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单元主题近代化的探索导入。
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救国不行,中国人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变法;改革。
)(二)讲授新课一、看图说话(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
要求:1、脱稿展示;2、说话者要到讲台来,面向全体学生,倾听者不要补充、更不要干扰展示者。
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同学说的精彩。
)师点评、总结:“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的1898年。
本次说课稿将从背景介绍、变法目的、变法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二、背景介绍1. 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清朝统治日益衰弱,社会问题严重,国力逐渐衰退。
2. 外国列强的侵略: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剧了国家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的落差。
3. 内忧外患的累积:农民起义、地方割据、贪官污吏等问题层出不穷。
三、变法目的1. 挽救国家危机: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提升国家实力,挽救清朝的衰落。
2. 强化国家自主权:减少外国列强的干涉,恢复国家的独立地位。
3. 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封建制度,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四、变法内容1. 政治改革:a. 设立内阁制度:建立现代政府体系,提升政府效率,增强决策能力。
b. 取消科举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推动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c. 推行宪政思想:提倡民主宪政,倡导平等、自由的政治体制。
2. 经济改革:a. 推行新式税制:改革传统的赋税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
b. 发展工商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3. 军事改革:a. 建立现代化军队: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提升军队战斗力。
b. 改革军队组织: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高指挥效率。
五、影响1. 内部影响:a. 政治动荡:变法运动引发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政治局势进一步不稳定。
b. 反对声浪:由于改革措施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了一系列反对声浪和抵制行动。
2. 外部影响:a. 列强干涉:外国列强对变法运动持有不同态度,有的支持,有的干涉,对变法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b. 启发思潮: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六、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旨在挽救国家危机、强化国家自主权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戊戌变法的说课稿。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说课将从背景、目的、实施过程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背景1. 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
外部压力主要来自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内部压力则源于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民族矛盾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2. 清朝政府的困境清朝政府在面对外敌侵略和内部动荡时,表现出了严重的无能和腐败。
政府的官僚制度僵化,思想保守,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
这使得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呼吁改革的声音日益高涨。
三、目的1. 改革政治体制戊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改革清朝政治体制,建立起一个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治架构。
通过取消八旗特权、设立宪政机构、推行选举制度等措施,试图摆脱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2. 推进现代化进程戊戌变法的另一个目的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已经使得中国的传统社会和经济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变法派希望通过改革,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观念,使中国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过程1. 变法派的兴起戊戌变法的实施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进行的。
这些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他们拥护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积极推动变法运动的兴起。
2. 变法派的政治纲领变法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纲领,包括废除八旗特权、设立议会、推行选举制度、改革教育体制等。
这些纲领旨在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以应对社会的挑战。
3. 反对派的抵制戊戌变法面临着来自保守派的强烈抵制。
保守派认为变法派的改革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破坏,他们通过政治手段和宣传活动来阻挠变法派的改革进程。
4. 变法的失败和影响尽管戊戌变法的目标是积极的,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2021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
2021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1、问好尊敬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2、总结语我是今天的 1 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教来阐述,具体分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3、教材分析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教材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本文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
讲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情分析当然一堂优秀的课程,除了对教材的分析之外,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也至关重要,我所教授的是八年级学生,本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快速增强,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5、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文学习,提高学生初步达到运用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的重难点:1、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知识。
2、难点是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这些分析对我的教学都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路。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本堂课我会采取适合学生的教法来进行教学,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大家好!很高兴在此献课。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探索”的第7课的内容。
课文一共包括二个子目,分别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主要从戊戌变法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线索,讲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
课文是构成中国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的重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公车上书的历史,识记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历史知识和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过程与方法1、制作图表,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2、以谭翤同英雄事迹为例,探讨谭翤同有哪些精神值得借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体会维新派为拯救腐朽的清王朝向他国学习的精神。
2、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公车上书的概况、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谈话法、讲解法,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军事五个方面具体讲解。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处理办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探究法,从变法从变法内容上一步步引导分析戊戌变法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四、说教法和学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我制定如下教学方法:【教法】1、谈话法:采用师生问答方式引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它发生在1898年,是清朝末年的一次尝试,旨在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危机。
以下是关于戊戌变法的说课稿内容。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使得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改革的道路,希望能够通过变法来振兴中华。
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他们通过撰写《公车上书》等文章,呼吁皇帝进行改革。
在他们的努力下,光绪皇帝开始关注变法,并任命了一批改革派人士参与国家大事。
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
在政治上,改革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限制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他们提倡发展工商业,兴办实业,以增强国力。
在文化教育上,改革派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广现代科学知识。
在军事上,他们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军队,提高国防实力。
然而,戊戌变法的实施并不顺利。
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慈禧太后的干预,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逮捕了改革派人士,康有为和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变法宣告结束。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启示了后人,改革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正确的策略,否则很难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尝试,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进步和变革的决心。
虽然它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启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朝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讲解将从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背景1.清朝政治危机:19世纪末,清朝内外交困,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民众不满的双重压力。
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问题日益严重,清朝政权岌岌可危。
2.洋务运动失败:洋务运动是清朝为了应对列强侵略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明显成效,使得清朝政府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三、目的1.拯救国家危机:戊戌变法的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拯救清朝政权,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2.借鉴西方经验:戊戌变法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制度,试图通过改革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四、内容1.政治改革:(1)设立内阁制度:戊戌变法推行内阁制度,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决策能力。
(2)制定宪法:为了确立国家的基本法律框架,戊戌变法制定了《大清皇室宪法草案》,试图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2.经济改革:(1)推行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本,促进经济的现代化。
(2)改革税制:通过改革税制,减轻农民和商人的负担,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军事改革:(1)改革军制:戊戌变法试图改革军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效率。
(2)引进新式武器: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戊戌变法引进了一批西方的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
五、影响1.改革失败:由于各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列强的干涉使得改革进程受阻,变法派被迫抛却改革。
2.思想启蒙: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抹杀变法派的努力,他们的思想启蒙影响了后来的中国革命和改革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启示民众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困境和危机,激发了民众的觉醒和反抗意识,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动力。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发生于1898年,是清朝末年中国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次说课稿将从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对戊戌变法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晚期的社会背景: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 外患的威胁: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使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3. 内忧的加剧:农民起义、社会不稳定、贪污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三、原因1. 制度问题:清朝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
2. 社会压力的积累: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于现状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
3. 各方力量的催促:包括维新派、官员、士人等的呼声,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四、内容1. 政治改革:推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院,实行宪政。
2. 经济改革:推行新式工业、商业,发展国家经济。
3. 教育改革:推行新式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4. 军事改革:建立现代化军队,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5. 法律改革:修订法律,确保社会秩序。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影响:变法运动激发了社会上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
3. 经济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奠定了基础。
4. 文化影响:变法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六、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和法律等方面的改革,戊戌变法试图解决晚清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
虽然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
《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节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课。
在此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到变法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变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戊戌变法的内容:介绍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戊戌变法的影响:通过分析变法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变法的重要性。
4、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变法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呈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变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影响。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变法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等方面。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本次“《戊戌变法》说课稿正式版”的内容。
希望这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共同进步。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讲解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大家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事件提供一些帮助。
【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外患方面,列强入侵,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内忧方面,清朝政府腐败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原因】戊戌变法的发生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中国面临的外患威胁迫使政府必须进行改革以保卫国家利益。
其次,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无能使得国家治理陷入困境,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此外,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也为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过程】戊戌变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康梁新政和戊戌政变。
康梁新政是变法的第一阶段,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导,旨在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危局。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包括推行宪政、改革教育、兴办新军等。
然而,由于清廷的反对和保守势力的阻挠,康梁新政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随后,戊戌政变爆发,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帝,重新掌握政权。
戊戌政变的成功标志着康梁新政的失败,也宣告了戊戌变法的结束。
【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戊戌变法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开辟了先河,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其次,变法期间涌现出一批有志青年,他们通过参与变法运动,积累了政治经验,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基础。
此外,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使得中国的改革者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必须推翻清朝统治,进行彻底的革命。
【结语】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戊戌变法虽然未能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但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的主题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讲解将从背景、变法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社会状况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动荡等。
外国列强入侵,国家疆域不断缩小,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各阶层普遍呼吁改革。
2.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对政治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
而光绪皇帝则希望进行改革,试图挽救国家危局。
三、变法内容1. 政治变革(1) 设立内阁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设立了内阁,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宪政制度,试图将权力下放,增加各级官员的参与度。
(2) 取消八旗特权八旗特权是清朝统治阶级的特殊待遇,戊戌变法中取消了八旗特权,以减少社会阶级差距,增加社会公平性。
2. 经济改革(1) 推行新式工业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鼓励发展新式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
(2) 修订税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戊戌变法中进行了税制改革,减少了赋税的负担,鼓励农民生产。
3. 教育改革(1) 兴办学堂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兴办学堂,提倡科学、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2) 改革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象征,戊戌变法中试图改革科举制度,减少官僚阶层的腐败现象,提拔人才。
四、影响1. 政治影响(1) 引发保守势力反对戊戌变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发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2) 推动中国政治变革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但它为中国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
2. 经济影响(1) 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新式工业发展政策,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契机。
(2) 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取消八旗特权和税制改革等措施,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3. 教育影响(1) 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戊戌变法中兴办的学堂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培养了一批科学、现代化的人才。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引言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末年光绪帝时期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该运动于1900年的戊戌年开始,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本次说课稿将从戊戌变法的背景、目标、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1. 清朝末年的危机:在19世纪末,清朝面临着外患和内忧的双重压力。
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民变使得清朝的统治日益薄弱,社会动荡不安。
2. 光绪帝的上位:光绪帝于1875年登基,但由于其年幼,实际上的政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上位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三、目标1. 强国富民:戊戌变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革措施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
这包括加强军事力量,提升国家的工业和农业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2. 改革政治体制: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建立起现代化的国家机构和决策机制。
这包括废除八旗制度,设立新式的行政机构,推行宪政思想。
四、措施1. 教育改革:戊戌变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新式教育,推动学校的普及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此外,还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鼓励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戊戌变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包括改革军队组织结构,引进新式武器和战术,并加强军事训练和军事科学研究。
3. 经济改革:戊戌变法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改革税收制度,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建设铁路和电报等基础设施,以及改善农民的土地权益。
4.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试图建立起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包括设立内阁制度,推行宪政思想,加强官员选拔和监察制度,以及废除八旗制度等。
五、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未能成功实现全部改革目标,但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宪政思想的传播,为中国的政治改革开辟了道路。
2. 社会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
它还对妇女解放和社会风气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经济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兴起和农业的现代化。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第一部分戊戌维新运动,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的第18课,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17课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及寻求民族出路,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学情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戊戌变法的基础知识,对于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人物都有一定的理解。
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热情高涨,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
但是高一的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辨证性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而且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因此不能客观的评价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这就需要教师解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戊戌变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我将从说课和讲课两个环节献课。
不足之处,敬请评委批评指正。
首先是说课环节,根据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
教材地位:戊戌变法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课是近代化探索的继续与发展,它前承洋务运动,后启辛亥革命,因而本课地位显著。
一方面: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希望通过改良,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
但最终戊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促使资产阶级进行反思,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跳出“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器物层面”的学习转向“制度层面”的学习。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课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培养学生记忆历史的能力;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树立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能从一种理论成为一场重大革新运动,其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难点:(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作为资本主义方案的一次尝试,虽告失败,但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
1、问好
尊敬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2、总结语
我是今天的 1 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教来阐述,具体分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3、教材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教材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本文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
讲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情分析
当然一堂优秀的课程,除了对教材的分析之外,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也至关重要,我所教授的是八年级学生,本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
立性快速增强,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5、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文学习,提高学生初步达到运用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是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知识。
2、难点是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这些分析对我的教学都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路。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
教学生学”本堂课我会采取适合学生的教法来进行教学,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堂课采取的教法分别有:讨论法、练习法等。
6、教学教法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乎全盘授予,而在乎相机诱导”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想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7、教学过程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程的更好呈现,现代教育理论的引领下,本课的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将利用多媒体的方法进行导入,并让同学们共同发表意见,从多媒体中谭嗣同被捕的图片想象,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至此导入本篇课文《戊戌变法》。
首先我会展示几组公车上书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同学们能够快速找到这是发生在 1989 年的公车上书,并且我会继续提问“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
响”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我会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同学们不难得出公车上书主要是反对向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并且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通过让同学们自主学习,这样能更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我会再次出示有关康有为、梁启超图片的几幅图片,让学生概括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
紧接着我会继续抛出问题:“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为什么还会失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个问题,我会将学生 6 人为一小组,分为 8 个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指导,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我会请学生代表来回答,让学生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由于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实权。
并引导学生得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至此突破本课的重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如果袁世凯没有告密,而是支持维新派,变法是否成功?在戊戌六君子中你最喜欢谁?引发学生思考,并且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发言,并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在学生比赛之后,我会带领同学们进行总结,这样的方法能调动课堂氛围,至此突破本课难点。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分享一下对于戊戌变法的感受,谈一谈以后我们如何做,加深学生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采用提纲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力求生动形象,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
总之,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