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鲜血--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的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许三观卖血记》血象征意义论文

《许三观卖血记》血象征意义论文

《许三观卖血记》血象征意义论文
《许三观卖血记》血象征意义论文
摘要:综观《许三观卖血记》,通篇写了许三观的悲剧人生。

许三观的一生是离不开卖血的。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许三观的意识以及生存方式只能依赖卖血。

卖一次血可以得到三十五元就这样使一家子坚持了下来。

许三观的血不仅仅是血,那是一种对家庭的负责,一种对品质的诠释,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无奈。

《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写出了许三观一生卖血生存的故事,也折射了这么一批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大跃进以及十年文革的社会现状。

在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苦难,由于无法克服困难,而采用卖血的方式度过难关。

从一开始没有卖过血到后来知道卖血代表身子骨强第一次去卖血,直至最后一次卖血。

在这十二次卖血过程中,许三观卖的不仅仅是血,更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体现出来。

许三观卖血更多的是为了他人,体现了许三观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和精神。

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塑造了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朴实的形象。

一、血是力气
许三观原是不知道卖血的概念的。

这个概念是许三观在去村里看望他爷爷那段时期知道的。

他爷爷问他有没有卖过血,到后来看到桂花母女,再到后来问他叔叔,才确定在村子里,没有卖过血的男人是娶不到女人的,卖血代表着身子骨强。

正是这样的观念,促使了许三观第一次卖血。

这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与阿方和根龙一起去的。

第一次卖血的经历可以说对许三观影响重大,包括卖血前要喝很多水、。

许三观买血记感悟

许三观买血记感悟

许三观买血记感悟《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许三观的故事,就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割着人心。

他一次又一次地卖血,那血仿佛不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的苦缝里渗出来的。

许三观卖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想靠着自己身上那点血,给家人换来点活下去的资本。

他第一次卖血,还带着点懵懂,就像小孩闯进了大人的世界,被那几个卖血的老手忽悠着,喝了几大碗水,肚子撑得像个鼓,然后就把血给卖了。

这血一卖,就好像开了闸的洪水,止不住了。

他的家庭,那也是一地鸡毛。

老婆许玉兰咋咋呼呼的,可也是个可怜人。

几个孩子就像没长大的小鸡仔,嗷嗷待哺。

大儿子一乐不是他亲生的,可他还是养着,这男人啊,心也是肉长的。

一乐闯了祸,他得去卖血赔偿。

他坐在医院的椅子上,那胳膊伸出去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个家,是一乐的前途。

这血就这么流出去了,流走的还有他的力气,他的精气神。

我就想啊,生活怎么能把人逼到这个份上呢?卖血就像是在黑暗里抓着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三观为了给全家改善生活,在过生日的时候卖血;为了送一乐去乡下插队,又去卖血;甚至为了讨好食堂的师傅,能让家人吃点好的,也去卖血。

他的血好像变得很廉价,可这廉价背后是对家人满满的爱。

有时候觉得许三观就像我身边的某个长辈。

那辈人啊,为了家庭可以牺牲一切。

他们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就这么默默扛着。

许三观卖血的那些场景,就像一幅幅画刻在我脑子里。

他在去卖血的路上,想着自己的血能换来什么,那是一种对生活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感觉。

许三观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

他虽然普通,可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个英雄。

他没有被生活彻底打倒,哪怕是靠着卖血这种极端的方式,他也把家庭撑起来了。

这让我知道,人啊,在最困难的时候,总能爆发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很渺小,可能很卑微,可它就是能让生活继续下去。

生活里有苦有甜,许三观经历了那么多苦,可他心里始终有对家人的爱,这爱就是甜的。

余华小说中“血”意象的文化思考

余华小说中“血”意象的文化思考

2012-07百花园地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分析中国人对“血”的定位,探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血”的渊源,显示出余华小说中“血”的出现都代表一种意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撞击,是人类文明成长的许多印记与叙述,是作者复杂生命体验的文化表达。

关于“血”意象的文化意义,余华对此的解读是:暴力、血腥、死亡、生命、血缘,总体来说分为对原始血肉的迷恋和对血亲感情的纠缠。

一、“血”意象作为自然属性的意义古人认为:“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

‘血气’连用就是指生命”。

血气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就是人体内保持热量的储存库。

《活着》里面有庆因为被抽血抽死了———县长老婆难产,而当时失血过多,医生要全校的孩子出来验血,但是却没有人血型符合的,只到抽到有庆才找到想要的血型,当血越抽越多,有庆的脸也白了下去,说明血在流失的时候,人体内的气也在消失。

而许三观中“血气”一说就更加明显了。

文章开头出现的男青年哪个不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但是随着生活压力的一次次冲击,男人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本来会用完的“血气”又因为卖血而荡然无存。

最后阿方身体败掉了,根龙死于卖血,而许三观在年老的时候想为自己卖一次血,血头竟然说“你都老成这样了,你身上死血比活血多,没人会要你的血,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活的血就是有生气的血,而许三观已经没有“血气”了。

而在人生面对困境的时候。

“血”的可以再生的自然属性使生命韧性得以继续。

在生命的文化意义上,“血”通过自我的更新换代保持人们的活力,而这种活力又分为单个人的持久性和生命更替的生生不息。

作为极具忍耐力三部曲的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分别代表了普通的劳动人民对于生活困苦自我调节的方式。

他们有的选择沉默,有的选择自我幽默,有的选择欲望的发泄。

二、“血”意象作为“血缘”的文化解读血又代表着血统、血缘,古代后代与前代的亲属关系靠血缘来认证。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作者:王祎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1期摘要:《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位普通民众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以此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

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这一主要线索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向。

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人下性的复杂。

关键词:血;意象;许三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它讲述了一位普通百姓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通过卖血的方式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

从第一次卖血时的好奇,到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卖血,到最后,血再也卖不出去,许三观一共卖了12次血。

“血”在小说中,浸染着许三观及其家人的人生轨迹,也涂抹着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普通民众艰难的生活场景。

因此,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象。

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下人性的复杂。

本文认为,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生命的苦难在许三观的人生道路上,“血”与苦难是紧密相连的。

在他卖血的十二次经历中,只有三次是自愿的。

在剩下的次数中,不论是为了医药费,还是为了贿赂二乐的队长、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所卖的血,都更像是那个年代可以和苦难做等价抵消的商品。

因此,每一次“血”的出现,都意味着苦难的伴随。

除此之外,许玉兰对血的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在得知许三观为了还铁匠的债卖血时,许玉兰大声斥责许三观“把祖宗给卖啦”并表示羞愧。

但到了没有钱请二乐队长吃晚饭时,许玉兰却变成了一个“哭诉着求许三观再卖一次血”的人。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的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的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了的外科医生。

多年之前,这位外科医生给余华讲了一个关于“卖血”的故事。

成百上千个人在一位姓李的“血头”的组织下,长途跋涉五百多公里,从浙江一直到江苏。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血”。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今天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听说过“献血”,但却不知道“卖血”是怎么回事。

于是余华提笔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读到这本书的人什么是“卖血”,而是为了讲述一个“卖血为生”的人——许三观背后的人生故事。

相对于《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许三观的人生离我们更近,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他是旧时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集体群像映射,他的形象塑造更具普世价值。

当你读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想,我是不是在哪里也认识这么一个许三观。

许三观也有可能不叫“许三观”,他有可能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

作为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人物,许三观的人生面临了诸多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许三观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卖血,来不断战胜自己人生之中的惊涛骇浪,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去化解人生之中不断遭遇的噩运,最后捍卫家庭和幸福的故事。

许三观一生忠厚、善良,亦不乏担当和责任感,但却一生命途多舛。

为了活着而活着,是那个特定年代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缩影。

在当时的农村,卖血被当作检验一个男人体质是否强健的标准。

荒诞而落后的乡野理论,影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以及由于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悲剧性。

对于年轻的许三观而言,生活还没有给他出难题。

出于好奇,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第一次进城卖血,认识了医院里的李血头。

通过卖血,许三观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巨款——三十五块钱,并很快和“油条西施”许玉兰结婚了。

婚后,妻子生了三个儿子,许三观分别给他们取名为一乐、二乐和三乐。

许三观俨然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自己的奋斗,他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的意义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的意义

试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的意义作者:潘祉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余华似乎对血有着特别的感情,他的作品中有着大量关于血的描写,而余华大部分作品中的血给人一种威慑力,是暴力的辅助工具,其中总是弥漫着一般冷酷而又残忍的味道,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却有一照脉脉温情,文章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研究,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主要从卖血行为中探讨作为传承和维系亲缘关系的血的意义,并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关系。

关键词:卖血;血脉;亲缘作者简介:潘祉伊(1982),女,广西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助教,学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85-02《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又一代表作,1995年发表在《收获》第6期上,余华似乎对血有这种异乎寻常的热爱,在他许多作品中都有着大量暴力和血腥的描写。

如《活着》中有庆献血致死一段.以及《现实一种》中,皮皮因摔死了其堂弟而被迫趴在地上舔血污的场面……而《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念被作者币断扩展进而成了一个基本主题。

血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面对血的时候直面生活的苦难,生存的艰辛,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一个人用自己的血来度过生活苦难的故事。

血是人身体中既昂贵而又廉价的东西,当一个人无法用其他手段来确保自己的生存权利的时候,卖血就是最后一条出路,对于他们来说,血是确保生命的最后一件法宝,许三观就是用它来解决几乎是生活中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他用血换来家庭,用血度过饥荒,用血买通关系,用血救自己的孩子,在这里血表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一种人类品质中最原始而又最崇高的思想。

同时,不同于以往,血只是作为暴力征服过程的辅助工具,这里的血带有点脉脉温情。

下面来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中通过卖血行为突显的作为传承和维系亲缘关系的血。

一、传承祖宗血脉作为传承和维系亲缘关系的血,更多表现的是血的精神内涵。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分析作者:李圣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血,从美学角度上说,是具有悲壮美的,爱国将士在战场上为国家流血,勇者们的见义勇为留的鲜血,都体现出悲壮之美,它能给人一种感染力。

如果谈到“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血腥和暴力,作家们通过对流血的描述来凸显自己的作品中的暴力,在中国,血也被视为人的灵魂所在。

作为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对于血的定义也是神圣且神秘的,血的颜色是鲜红的,在我国古代鲜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血不仅没有我认为的血腥和暴力,反而代表了一种别样的美。

余华的创作主要可以说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余华以对抗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控诉世界和人性的黑暗,将暴力展示的淋漓尽致,但同时本身文字也是有暴力的倾向。

而后期余华的作品,逐渐放弃了与世界对立,而变成了一种稳重的心态,并且将此体现在后期的作品中,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卖血挣钱”,而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家。

维持生计只有靠卖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卖血途中各种痛苦的经历,并且在经历那么多变化和磨难之后,平静的面对生活,更是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通读《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的是许三观在年轻时并没有向困难妥协,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从挫折的泥沼中拉起,这不仅是许三观对于自己命运的执着,更是他向命运反抗的证明,可就是这样顽强不屈的一个人,却由于年迈卖不出去“血”奔溃,所以说“血”不是挣钱的工具而是支撑他生活下去的动力。

一、“血”的来历余华的作品是一直在变化着的,无论是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还是文本风格到价值立场一直在改变,但是在暴力叙述和人性的话题他却没有改变,而余华的作品为何如此血腥暴力,为什么如此沉迷于对“血”的描述。

首先,童年经历。

我们通过了解余华的生平就不难发现,他并没有享受到童年应有的乐趣。

由于余华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这与外界的接触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总是将余华与哥哥锁在自己家中,不仅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就连玩伴也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哥哥,可见他的童年是不幸福的,甚至可以算是孤单,不自由的。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王祎凡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位普通民众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以此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

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这一主要线索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向。

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人下性的复杂。

关键词:血;意象;许三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7-01《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它讲述了一位普通百姓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通过卖血的方式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

从第一次卖血时的好奇,到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卖血,到最后,血再也卖不出去,许三观一共卖了12次血。

“血”在小说中,浸染着许三观及其家人的人生轨迹,也涂抹着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普通民众艰难的生活场景。

因此,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象。

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下人性的复杂。

本文认为,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生命的苦难在许三观的人生道路上,“血”与苦难是紧密相连的。

在他卖血的十二次经历中,只有三次是自愿的。

在剩下的次数中,不论是为了医药费,还是为了贿赂二乐的队长、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所卖的血,都更像是那个年代可以和苦难做等价抵消的商品。

因此,每一次“血”的出现,都意味着苦难的伴随。

除此之外,许玉兰对血的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在得知许三观为了还铁匠的债卖血时,许玉兰大声斥责许三观“把祖宗给卖啦”并表示羞愧。

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

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

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作为祭品的血鲁迅在小说《药》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毂觫的故事:在本世纪初的江南某地,一位病者的家属从刽子手那里谋得一死刑犯的鲜血,制成“人血馒头”,用以治疗其患病的儿子。

在小说中有一段关于“人血馒头”的描写: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这一段描写甚为简略,但是,“血”作为一个意象,仍然相当触目地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其实,在更早一些时候写成的《狂人日记》中,已有对血的意念的暗示: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吃人”来比喻旧礼教在扼杀人性方面的残酷性。

在这一点上,《药》与《狂人日记》是一脉相承的。

血,通常被视作人的生命之菁华和本原。

“吃人血馒头”即是以提喻的手法,更加含蓄而且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吃人”这一基本主题。

《药》使血的意念得以确立,并赋予它以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流血,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也的确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然而,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上,血的意念的最初形态是以“人血馒头”这一奇特的形式出现的。

一份普通的食品,蘸上些许(牺牲的)血,立即变成了一份药品;一次普通的摄食行为如是奇妙地转变成为一次性命攸关的医疗活动。

这一奇妙的转变,包含着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秘密。

鲁迅本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仇恨是众所周知的。

他曾在多篇文章中指责过中医在理论上的荒谬和在实践上的危害。

的确,如果站在现代医学科学的立场上看,传统中医理论中夹杂了许多不可理喻的内容。

医术有时近乎巫术。

周作人曾专门研究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萨满教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同源性。

特别是在人体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更具萨满教色彩。

从“吃人血馒头”作为医疗手段这一点来看,似乎是原始宗教中的“血祭”仪式的残余。

事实上,原始祭祀活动也经常含有医疗的动机。

在原始祭祀活动中,人们相信,通过杀死并吃掉“活祭品”,可以攫取牺牲者身上的某种生命因子(比如“魄力”之类),从而使病者康复、体弱者强壮、怯懦者勇敢。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摘要: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贯穿始终,通过对《许》中“血”意象浅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血意象生命意义血缘关系余华的作品大多写得真实艰苦,他以冷静细密的笔触,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荒诞、神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文本。

《许三观卖血记》,江南小城镇上“丝厂送茧公”许三观在几十年里,经历人民公社、大跃进、全国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几次社会大变革,通过10次卖血度过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用自己不屈的信念承受命运所带来的厄运。

可当许三观老了,他的血被医生认为再没有价值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撑也崩溃了。

《许》中,“血”意象在文中凝聚着两种状态,即生存中的苦难与坚强。

苦难与坚强的相交,正是冷热的冲撞。

“冷”是生命之火的式微,是生命之火行将熄灭的重重危机状况;“热”是维系生命之火继续燃烧以抵抗“冷”对生命侵袭的种种努力。

“血”意象中的生命含义古人认为:“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最重要的东西。

‘血气’连用就是指生命。

”圣经说:“血,是生命,是肉身之灵魂。

”人们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能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失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

血的生命性、神圣性,使得人们珍视它,敬畏它。

但小说的主人公打破了对血的无尚崇敬,当许三观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血能换来三十五块钱时,他似乎恍然大悟---“我这身子骨能卖血吗?”。

这是一个小镇贫民对金钱渴望的流露,对得知自己的血能换来巨大“利益”的跃跃欲试。

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

鲜血已经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也变成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但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

《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的意蕴

《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的意蕴

《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的意蕴张羡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艺术转型的最终实现。

文中以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巨变为背景,展示了以许三观为代表的老百姓靠卖血来支撑生活的社会现象。

许三观卖血有着深刻的意义,卖血所展示的伟大人性分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家庭卖血,体现其亲情至上、乐观的品质;二是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一乐卖血,体现其宽容、淳朴的品质。

揭示出许三观卖血的意义,对于研究作品主题与主人公性格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卖血;意蕴;人性20世纪90年代是新中国探索阶段的时期,在这个止步不前的时代,人们命运多牟,生活艰苦重重,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正是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佳作。

作品以“卖血”作为叙事线索,反映了以许三观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伟大人性。

本文将从为家庭卖血与为一乐卖血两大部分,分析许三观“卖血”所展示的伟大人性,从而反映时代人民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

一、为家庭卖血---亲情至上、乐观《许三观卖血记》反映了很多现实,包括人性这一方面,面对丑陋的社会不少人会愤愤不平,但余华却用幽默平静的语调为我们讲述了许三观卖血的经历,其目的不在于凶狠地揭示现实有多么残酷,而是能让读者理智清晰地体会人情,感受人间大爱。

作为一位普通人,我们无法让残忍的现实做出改变,但我们能改变自己。

美好的人性能够超越一切不可能,包括看似不可控的命运,还有伦理矛盾。

《许三观卖血记》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高尚,许三观在命中注定的艰苦的时代里活着,他对家庭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许三观这个小人物的灵魂的爆发。

许三观十多次卖血,除了第一次是为了好玩而卖血和第三次为林芬芳卖血,其余都是围绕家人、家庭去卖血。

血象征着生命,贫困迫使他用生命支撑起一个家。

方铁匠搬走了许三观家里的家具,许三观为了家具,为了一个完整的家,他选择卖血还债。

遇上荒年,许三观一家连续吃了几个月的玉米粥,吃不上肉,生活苦到连糖的滋味也忘了。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意外的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意外的温情

《徐三观卖血记》----意外的温情相较于残忍地变态的《活着》,我或许更喜欢这部吧,起码有时我会会心地笑。

余先生这次仁慈地给了我们一个还算温馨的结局。

受《活着》的影响,读的时候一直胆战心惊,害怕许三观会真的抛弃一乐,害怕徐玉兰会真的在文革被人斗得很惨,害怕一乐会真的死于肺病,害怕许三观在多次卖血的时候真的会死于失血过多,每次的担心刚放下又被另一个担心填充,而当终于完全放下的时候,结尾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些温暖的情节:许三观对于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耿耿于怀,但无论一乐闯了祸还是最后生肺病,许三观都是靠着卖血帮一乐挺过去的,特别是许三观不要命地卖血挣钱为救一乐那场景,我总是以为许三观要死了。

平日里嚷嚷着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不该把钱花在不是亲生的孩子身上,甚至连吃一碗面都小气地不给一乐吃,但是其实是可以把命都给他的。

还有许玉兰被批斗许三观给他送饭时红烧肉藏在饭下面,许玉兰只吃了一口肉,就让许三观吧肉给孩子们。

这段我非常感动,顿时就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为了孩子自己放弃了很多。

高潮部分是一乐是得了肝炎,必须送到上海的大医院。

而你到处借钱,最终到达上海,你打算在六个地方卖血。

这一段最感人至深,情节曲折,途中,你多次连续卖血,差点陪进了自己命,卖血挣来的钱也全都搭了进去,但是最终你还是到达了上海。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乐的病最终治好了。

从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每次的卖血则都是为了度过生活中的灾难,都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哪怕许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还是无怨无悔的为了他而付出,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一个月连续卖几次的血。

许三观无疑是个憨厚,且有韧性的人,他不被生活的各种磨难而压倒,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卖血——顺利的度过难关。

他对自己的家人不离不弃,哪怕是许玉兰在文革中受到了批判,哪怕是许一乐病种而无钱医治。

他是一个尽责的父亲,也是一个可靠的丈夫,一生为了家人多次卖血。

在我看来,许三观的形象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一生为了子女而无怨无悔的付出着。

血,换来的生存——读《许三观卖血记》心得分享演讲稿

血,换来的生存——读《许三观卖血记》心得分享演讲稿

血,换来的生存——《许三观卖血记》心得分享这是一部余华的作品。

它讲述的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人“活着”的故事。

不过相对《活着》而言,这篇小说留下更多希望。

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继承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的受难本质。

许三观,一位平凡的父亲,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没错,不是比喻,不是夸张,就是用鲜血,鲜红的热血。

对许三观来说,他对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一次卖血可以得到相当可观的收入。

前几次,许三观跟随村里的潮流,同村里的根龙、阿方去城里卖血后,总要下馆子来犒劳自己。

于是一个经典桥段就出现了:一定要用手指敲着桌子喊出来“来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这样可以让别人觉得你经常下馆子;黄酒一定要温一温,店小二会觉得你是行家。

朴实而不失风趣的语言,却令人心酸。

这饱含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在残酷现实敲打下的无力。

后来,许三观卖血后有钱娶了媳妇。

以后,他再卖血得来的钱就基本用在了家事上。

儿子闹事了,人家索赔,卖血;积蓄不够了,卖血;儿子病了,要钱,卖血……旱,涝,许三观家彻底消耗一空,每天靠喝玉米糊勉强熬过。

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许三观趁着自己过生日,为全家人用嘴做了顿菜。

那描述得可谓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听得大家直流口水。

但如此欢快的语言下,又蕴含着怎样的艰苦呢?许三观也是心疼,再次卖血,只为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面条。

苦,累,大儿子忙出了肝炎,在上海治病。

家里一穷二白,怎么办呢?许三观就又去卖血。

不允许卖血间隔太短,一次卖血那点钱哪够呢?他便一个地方换着一个地方卖,一路到上海,还险些把自己卖死。

作为一位父亲,他爆发出了伟大的力量。

而其中透露的,依旧是艰与苦。

不过说到底,许三观还是幸运的。

沉重的命运终究没能压垮他。

最终他也过上了比较满意的生活,也能随便吃猪肝,喝黄酒了。

可当他再次用手指敲着桌子喊“来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时,想着的却还是“我还没卖血”。

多么深的影响!有人说,这是一部卖血的辛酸史。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摘要: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意象贯穿始终,通过对《许》中“血”意象浅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血意象生命意义血缘关系余华的作品大多写得真实艰苦,他以冷静细密的笔触,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荒诞、神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文本。

《许三观卖血记》,江南小城镇上“丝厂送茧公”许三观在几十年里,经历人民公社、大跃进、全国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几次社会大变革,通过10次卖血度过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用自己不屈的信念承受命运所带来的厄运。

可当许三观老了,他的血被医生认为再没有价值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撑也崩溃了。

《许》中,“血”意象在文中凝聚着两种状态,即生存中的苦难与坚强。

苦难与坚强的相交,正是冷热的冲撞。

“冷”是生命之火的式微,是生命之火行将熄灭的重重危机状况;“热”是维系生命之火继续燃烧以抵抗“冷”对生命侵袭的种种努力。

“血”意象中的生命含义古人认为:“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最重要的东西。

‘血气’连用就是指生命。

”圣经说:“血,是生命,是肉身之灵魂。

”人们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能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失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

血的生命性、神圣性,使得人们珍视它,敬畏它。

但小说的主人公打破了对血的无尚崇敬,当许三观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血能换来三十五块钱时,他似乎恍然大悟---“我这身子骨能卖血吗?”。

这是一个小镇贫民对金钱渴望的流露,对得知自己的血能换来巨大“利益”的跃跃欲试。

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

鲜血已经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也变成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但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

所以,卖血前要喝够水来稀释血,卖血后又要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来补血。

用血液丈量生命中苦难的长度——试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与一乐的血液情缘

用血液丈量生命中苦难的长度——试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与一乐的血液情缘

用血液丈量生命中苦难的长度——试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与一乐的血液情缘摘要:余华先生的《许三观卖血记》以转型成功的创作主题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视角。

对比余华1993年出版的《活着》,跨越五年的转型时间,1998年出版的《许三观卖血记》一改《活着》以“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贯穿主角苦难一生的主题,用另一种方式——“卖血”来反映主角的一生。

全书二十九章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达了许三观四十年里所经历的卖血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乐这个特殊的角色,非亲儿子。

但是许三观的卖血却大部分都卖在这个非亲儿子的身上。

在许三观的生命中,他最喜欢这个儿子,可偏偏不是他的儿子。

在余华先生笔下,许三观的卖血征途与和非亲儿子的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一乐;情缘余华的《活着》里,人物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接二连三地离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苦难,也就成了余华创作中的鲜明标志。

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他的一生尽管充满了苦难,但是又不是像《活着》的福贵那样,被死亡包围。

在许三观一生里共有十二次卖血。

第一次卖血,是跟同村的阿方和根龙一同去的。

当时许三观的生活并不是非常窘迫,收到了卖血的钱,他即不给爷爷也不给叔叔,而是决定了娶媳妇。

这就开始了他苦难的生活。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许三观的儿子一乐砸了方铁匠的儿子的脑袋。

一乐的亲生父亲何小勇不肯赔钱,方铁匠就来把许三观的家给搬走了。

为了家,他选择了卖血赔钱。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林芬芳。

与徐玉兰结婚后的一天他突然想起了林芬芳。

得知林芬芳的腿摔折了,他趁着探病的机会将林芬芳强奸了。

事后他卖血去给林芬芳买补品。

第四次卖血是在大跃进、大炼钢、大食堂之后的全民大饥荒。

当时许三观一家已经吃了57天的玉米粥,他决定去卖血来给家里改善伙食。

第五次卖血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政策颁布后。

一乐在农村生活时身体就垮掉了,回到了家后一直不肯回乡下。

许三观和许玉兰苦口婆心劝走了一乐,许三观在路上去卖血换钱给一乐作生活费。

《许三观卖血记》生活的坚韧与人性的光辉

《许三观卖血记》生活的坚韧与人性的光辉

《许三观卖血记》生活的坚韧与人性的光辉《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许三观卖血的故事,揭示了生活中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两个主题,展现小说的深度与内涵。

一、生活的坚韧在小说中,许三观是一个普通人,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

生活的苦难和压力使他不得不卖血来解决生计。

从许三观卖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坚韧与顽强。

首先,许三观决定卖血是因为他迫切需要钱来支付家庭的开支。

无论是妻子生病的医药费,还是儿子上学的学费,他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面对困境,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且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许三观卖血的过程艰难而痛苦。

每次卖血都让他体力大幅下降,但他从未放弃。

在卖血的这段时间里,他忍受了身体的疼痛和疲惫,坚持不懈地去卖血,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一份生活的希望。

最后,许三观的坚韧和责任心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尽管他身处贫困的环境,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他的精神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展现了生活的坚韧和勇气。

二、人性的光辉除了揭示生活的坚韧,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通过许三观与其他人的关系,呼唤出人性中的温暖和善良。

首先,许三观在经历了磨难后,深刻意识到了亲情的重要性。

他为了家人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从不辜负妻子和儿子的期望。

即使是失去了自己的眼睛,他仍然希望能够看到儿子的成长,为此他准备做眼角膜移植手术,这种亲情的力量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展示了人性中的温暖和善良。

警察大队长的义举,血站的站长帮助许三观寻找工作的努力,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助人精神。

这些人物与许三观的互动,将人性的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小说中通过描写人们被压迫时的反抗和呐喊,展示了人性中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许三观虽然卖血为生,但他内心里常常有着对底层人民权益的呐喊,并通过小小的行动来捍卫自己和他人的尊严。

论《许三观卖血记》血的意义

论《许三观卖血记》血的意义

论《许三观卖血记》血的意义作者:叶红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许三观卖血记》感伤、残忍,却不乏温暖与亲情。

小说以“血”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了人生中一系列的苦难,并且战胜了生命中的苦难。

年轻时靠卖血,他娶了媳妇、养活了家,可是当老了再一次去卖血的时候却被告知他的血已经没人要了,由此,他的精神奔溃。

本文从“血”与生命、“血”与血缘、“血”与生存这三个方面来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命;血缘;温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1、血与生命的象征血,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失去血,就意味着受伤或死亡。

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得知自己的血可以换来巨大“利益”时,他在屋顶上嘻嘻哈哈笑了一阵,于是他开始跃跃欲试,到后来卖血成为许三观家里的主要收入。

许三观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贫民小镇。

血液,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小说的一开始就被置于被买卖的关系。

鲜血已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而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

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

所以,卖血前要喝够水来稀释血,卖血后又要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来补血。

血,在许三观眼里成为了可以依赖的财富之源,正如他讲:“卖血的钱要花到刀刃上”。

血,是许三观觉得可以归自己支配,并且可以支撑自己以至全家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念所在。

“卖血”成为许三观一家度过困难和窘境的唯一办法了,卖血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2、血:血缘长期以来,“血缘”、“血脉”是我们维持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小说主人公通过第一次卖血,娶了老婆许玉兰,许三观之所以能娶到许玉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也姓“许”,在向许玉兰父亲提亲时他说道:“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了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

要是嫁给了我,我本里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女婿一样。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余华的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最后20年文学中的经典创作之一。

他描述个体命运的发展来阐述社会的历史境况,揭露出社会的真实面貌。

通过对“血”的意象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转折性和不确定性,从中反映的是中国社会急转直下的社会状况。

我们可以将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期间的创作看作是一个整体来研究:80年代的余华作品主要表现出的是强烈的“先锋精神”,看穿了文明的虚伪外衣,将“血”的内涵深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并在90年代的创作中将“血”的原本意义进行延伸。

余华的作品始终展现出他对人的存在、生命意义的不竭思考和执着思考。

一、“血”意象作为自然属性的意义在自然社会科学的理论下,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

因此,“血气”两字连用表达的就是生命: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指的是生命体内部包含的热量的储存。

《活着》里就有这样的一幕,县长老婆难产,急需输血但是血库缺血,医生要全校的孩子出来验血,但却没有一个符合血型要求,只有有庆的血才符合要求,但血越抽越多,有庆的脸也越来越白,由此表示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导致气色也越来越差[1]。

而《许三观》中“血气”的运用就更加显著了:文章开头就出现了血气方刚的男青年,但是由于生活压力遭到了一次次冲击,随着男人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本来的血气充足又因为卖血而荡然无存,最后身体都垮塌了,根龙因为卖血失去了生命,而许三观在年老的时候想再卖一次血,但是血头却嫌弃他年老体衰,身上都是死血没有活血,抽了血也没人要,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活的血是有生气的,而许三观年纪大了已经没有“血气”了。

血由于其自然属性能够延续人的生命,从生命意义的角度上来说,“血”可以通过自我更新来保持人得精神状态积极向上,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活力,还包括生命更替的循环轮回。

因此余华创作了忍耐力三部曲:《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在生活的艰难苦痛面前的自我调节方式[2]。

精选许三观卖血记初一读后感心得

精选许三观卖血记初一读后感心得

许三观卖血记初一读后感心得血,被二十世纪年代的人赋予了些不同的意义,有人认同它代表生命的鲜活力,是一个人结实健康的标准,卖血则是证明,好身体的人血液好,饭量多,经常卖血的人被视为可靠的人这一点,在那个年代是许许多多的乡村认为的。

城填上的看法则与之不同,本书主人公的妻子便是,她认为血液在人身上的价值是无比珍贵的,是祖宗的寄托和传承,倾家荡产也不可以拿走的,但她最后却妥协了,因为血很值钱。

乍一看题目,很觉得是一部有些压榨,难道是描写人们因苦生活的书,苦到卖血?捧书时的第一刹那这个念头冲进脑海里。

为了解决这点好奇心,在书中寻找答案,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卖血本身就是一种获取钱财的方法,一次卖血在主人公的年代可以拿到三十五元,是非常珍贵的一笔可观的钱,但是随着生活的所迫和突发的事件,许三观一共前后卖上了十二次血,却没有一次为了自己。

一次娶妻,一次赔偿,一次送礼……每一次上医院卖血去,那些钱的贵重只有他自己知道,气力换来的钱是可以补回去的,但血不能,舍不得,是因为那三十五元钱是名义上真正的“血汗钱”。

许三观每次卖血时都会铭记第一次卖血同村的人告诉他的规矩,猪肝可以补血,黄酒可以活血,每次卖完都要上餐馆去吃上一顿,才能补好身体。

可是到了最后几次卖血,就坏了规矩,为了给儿子一乐积攒药费,几天一次卖血而不食猪肝、黄酒,就这样在通往上海医院的每一条道路上他都去卖上一次血,卖上一个生命去换另一个他爱的生命,对许三观一家人而言,贩卖出去的不过是身上的血液,是青年盛气,是鲜活的身体,买到的是一家人略微富裕的生活,儿女的健康。

对于许三观来说,贩卖出去的,却同样有他的爱,他用生命的付出和他那所谓的尊严。

这是个平凡的故事,一个人度过的一生,但他用血换血,以生命托起生的希望。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5月20日
May.202014
·3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017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别的作家,也是中国先锋作家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往往和血腥、暴力、冷酷联系在一起。

有人甚至说,他的血管里流动着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前期的作品将血腥和暴力发挥到了极致,“零度情感”成为他那时的代名词。

虽然他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作品开始向“温情”路线转型,但是“血”这个意象仍然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承载着他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笔者试从“血”这个意象着手,从文化角度对余华转型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进行解读。

一、余华的“嗜血”情结
不管是在西方文化里,还是在中国文化里,血与生命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时候,血甚至就是生命的象征。

《圣经》里说:“因为活物的生命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为血中有生命,所以能赎罪。

”《圣经》认为,血就是人的生命。

而在中国,血也被视为人的精魂所在。

中国古代画龙点睛的故事,就是中国人对“血”的完美阐释。

故事里说,只要用血点了龙的眼睛,龙便会腾空而起。

没有生命的物体,因为血的加入而活了过来。

由于“血”的独特文化背景,许多作家对“血”有着特别的偏爱,余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在他前期的小说里,血腥和暴力几乎成了作品的主旋律。

在读者的印象里,冷漠、荒诞、零度情感就是余华前期小说的基调。

《世事如烟》就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事实上却是现实生活的缩影的故事。

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全以数字代称。

名字
本来应是作为人的一个基本权利,然而余华在这篇小说里把名字取消了,名字不再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而仅仅是一个代号,索性就用冰冷的数字取代。

从这个细节上便可以读出作者的“冷暴力”。

小说
用不长的篇幅讲述了七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的如烟世态。

一个又一个恐怖、荒诞的故事震惊了读者的内心,审视着繁荣昌盛掩盖下的真实世界,体现出余华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然而,余华90年代之后的作品风格与前期有了很大的转变,赤裸裸的血腥和暴力场面逐渐消失,温情和苦难逐渐成为作品的母题,不过“血”意象还是时常出现在作品中,只是这时候的“血”不再如从前那样冰冷无情,而是渐渐有了温度。

《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面对苦难,许三观用卖血的方式让一家人渡过难关,体现出许三观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担当,显示出血肉亲情的力量,还原了人性的本真。

这部作品里的“血”不仅代表着“血缘”,更是生存与人性的象征。

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血”
(一)“血”与血缘
血缘关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最看重的一层关系。

孟子早已有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古代中国,传宗接代,传承血脉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而在血缘的文化意义上,‘血’变成人与人之
间最亲密的连接。

”[1]
中国旧社会里所谓的大家庭,都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着,血脉越多,便昭示着家族越兴旺。

所以,封建社会的皇帝除了治理国家之外,最重视的事情便是多生儿子。

血缘关系所带来的强大力量也是其他社会关系
温暖的鲜血
——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的文化解读
梁 爽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血”是余华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

“血”本身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将从“血”与血缘、“血”与生存、“血”与血性三个方面,对《许三观卖血记》进行解读。

关键词:“血”;《许三观卖血记》;血缘;生存;血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5-0032-02
收稿日期:2014-05-12
作者简介:梁爽(1991—),女,重庆梁平县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
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所不能比的,所谓“虎毒不食子”正是这种力量的证明。

同时,血缘是否纯正,也正是中国人最在乎的,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半点差错。

《许三观卖血记》就展示了血缘关系的特殊地位。

在得知一乐不是自己亲儿子之前,许三观最偏爱的儿子便是许一乐,因为一乐符合许三观对于儿子的所有期望。

然而这样的喜欢,也经不起血脉不纯的打击。

当许三观从许玉兰嘴里证实了许一乐的身世之后,从此,他就对许一乐产生了芥蒂,纵使一乐打心眼里都把许三观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他也还是介意。

例如,许三观卖血的钱,花到二乐、三乐还有许玉兰身上,他都觉得舒服,唯独不能花在一乐身上。

他们一家人去饭馆吃面,却不带一乐,只把一乐留在家里吃红薯。

这些做法,都表现出许三观对血缘的重视。

相反,二乐毫无疑问是许三观的亲儿子,对于二乐,怎样付出,许三观都毫无怨言。

例如,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到了城里,去许三观家做客。

当时的许三观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许三观冒着危险,只间隔了一个月就又去卖血,为的就是给二乐的队长拉好关系,让二乐早日调回城里。

这件事,便体现出血缘的伟大。

(二)“血”与生存
血,是人生存的必须元素,也是生命的精魂所在。

人没有了血液,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

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在血液中也可以得到体现。

血与生存是息息相关的。

血液健康,身体也就没有什么问题。

正如小说里写到的:
他爷爷继续说:“我儿,你也常去卖血。

”许三观摇摇头:“没有,我从来不卖血。


爷爷说:“你没有卖血,你还说身子骨结实?我儿,你是在骗我。


“是不是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
“……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什么规矩我倒是不知道,身子骨结实的人都去卖血,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水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还是那么多……”
“四叔,照你这么说来,这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了?”
从书中可以看出,在许三观他们眼里,“血”就是身体,能卖血就说明身体好,没有卖过血甚至连媳妇都娶不到。

这样的判断虽然有些武断,但足以见得人们对“血”的崇拜和信仰。

对于许三观来说,
“血”除了是身体健康的标志,还是他们一家人的救命稻草。

小说里,许三观一共卖了十几次血,每一次卖血几乎都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

每卖一次血,都是为了继续活下去,以至于到最后,卖血在他的心里变成了一件神圣的事,甚至到最后不需要再卖血,他仍然跑到医院去卖血,尽管那时他已经老得连血都卖不出去了。

(三)“血”与血性
人们对“血”的理解,除了物质层面的血缘、生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所在。

通常用“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的短语来形容革命先烈,这个地方的“热血”便是“血性”的体现,是人的一种精神。

有“血性”的人,往往敢说敢作,敢作敢为,不会畏首畏尾,患得患失。

“血性”的“血”,比血缘、生存的“血”,要更高一个层次,是人所独有的。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性”的“血”也得到了彰显。

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位“血性”的汉子。

作为许玉兰的丈夫,三个儿子的父亲,许三观绝对尽到了他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家里遇到困难,生活陷入困境,他从来都没有退缩,从来都是像男子汉一样想办法让家里渡过难关,哪怕是冒着危险去卖血,也要让妻子和儿子吃上一顿好饭,过上幸福的日子。

许三观这样的“血性”男子,正是现代社会所推崇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许三观对许一乐不计回报,无私的付出。

按道理来说,许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儿子,他就没必要对一乐付出那么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许一乐的存在正是许三观的耻辱,是他做“乌龟”的证明。

许三观虽然嘴上说着许一乐不是他儿子,但打心底还是把一乐当作亲儿子,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乐,哪怕一乐赌气离家出走,他也要摸着黑去把一乐找回来。

而全书的高潮,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乐得肝炎,去上海住院,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钱,一路卖血到上海的部分。

许三观不顾自己的生命,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晕倒在医院里,也要想各种办法卖血给一乐筹钱。

这样的付出,恐怕只有血亲才有可能做到,可一乐却不是他的孩子。

许三观对一乐的包容和爱,正是“血性”男儿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舒琪.余华小说中“血”意象的文化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2,(7):41-42.
(任编辑:梁士奇)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