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大象版选修1教案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背景
北宋中期的政治上,出现了腐败、专权等问题,社会大幅度动荡,庆历新政的失败,更导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危机。
社会危机的表现
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危机,其中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点:
赋税重负
赋税重负,沉重负担,这是当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问题。
官僚阶层对百姓进行了疯狂剥削,赋税的负担是一直加重的,这造成了社会上广泛的不满和不安。
农民大量逃亡
由于赋税的重负,越来越多的农民逃亡,由此形成的“流民”问题,引起了北宋中期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盗贼四起
赋税重负和“流民”问题的加剧,使得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非常困难。
而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是“盗贼”问题。
庆历新政的失败
在社会上出现这类危机的时期,主管政治的王安石便推行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失败,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历史的这次危机。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政策过于激进
庆历新政的推行,所采取的措施有些过于激进,这导致了一些关键的政策无法实行。
例如,单纯地让“天下工商运举”并不可取,这也是庆历新政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官员腐败
从庆历新政的推行,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中官员的腐败问题尤为突出。
政策的推行本应是政府改革的底层基础,但由于官员的腐败,庆历新政在推行的这一方面,最终没有实现预期效果。
结语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在国内史上是绝不可避免的,这也是重要的历史因素之一。
通过对此期间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这个时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失败,希望类似的悲剧在我们的历史中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宋朝2
哲 宗 亲 政元 祐 党 来自 碑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之评价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 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公乃汲汲以财利兵革 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邪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 熙宁排公 (王安石)者, 大抵极抵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 一二,而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神宗),下不足以解公之蔽, 反以固其意而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元祐大臣一切更张,岂 无偏无党者哉?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新法的迅疾推展,激起强烈反应
(北宋)刘挚《论分析助役》: 二三年间,开辟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 物得安其所者。 ……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 变化天下。 《东坡全集 》卷一○六《王安石赠太傅制》: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 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 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熙宁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九月,行将兵法。 •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 •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
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
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 驛召司馬光、吕公著。未至,迎 問今日設施所宜先。„„起文彦 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 祖宗法度為先務,且令亟疏可用 者。 ——《宋史·后妃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课件
北宋《流民图》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探究思考 (1)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2)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
[教材百家]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 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 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 “冗官”的弊端。(岳麓版)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 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 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岳麓版)
答案
(1)①“澶渊之盟”。②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
银两和布帛,换取辽宋之间的和平。
(2)反映出长期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统治者胆小如鼠,以致 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重点精讲] 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 (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国 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 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 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究点一 知识主线
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主题 1] 冗兵 情境材料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 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 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 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近 20 万人, 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 140 万人之多。 探究思考 (1) 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 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危机和改革并存的时期。
在北宋中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而政府也面临着相应的改革压力。
本文将从北宋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和改革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1. 经济危机北宋中期,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和土地兼并等问题的加剧,农民生活负担沉重,土地和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农民反抗活动频繁。
此外,商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商人阶层壮大,导致土地空置和对农业资源的侵占,造成大量农民陷入无地可耕状态。
2. 社会不安定北宋中期,曾发生过多次民变和战乱。
其中最著名的是靖康之耻,金国入侵,导致北宋政权覆灭,国家沦为附庸状态。
这些战乱和动荡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使得人民生活陷入混乱,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3. 文化与思想危机北宋中期,由于政府士人统治的弊端,科举制度成为官僚统治的工具。
这使得士人阶层腐败,文化和思想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儒家学术陷入形式主义,大量的学者只注重应试教育,缺乏实际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思考。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1. 经济改革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经济危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改革财政制度、农业制度和商业制度来解决经济问题。
他实行了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政策,试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受到了皇帝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
2. 社会稳定改革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不安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军事力量,加强边防防线的建设,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此外,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人民的生活困境,如设立救灾官、兴修水利等。
这些稳定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动荡局势。
3. 文化与思想改革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文化与思想问题,政府开始重视实际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思考。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全面版
王的小小意组波义成、。员李这小顺 次乙起 起觉义 义得虽沉然重通失打过败击他了了们,宋收但朝集是政上这府次;面起第两义一组具次材有提料重出能要够 “找均到贫北富宋”农的民口起号义;真不宗断咸的平原三因年,(你10能00年帮)他,找王出均依的据 起相吗义继?又爆或爆发者发,你了 正还。 如能仁 欧说宗阳庆修出历所其年说它间“原,一因农年?民多起于义一和年兵,变一在伙各强地于
一伙”。
材料1:北宋政府为了防止 “内患”,奉行养兵政 策.宋太祖认为:“可 以利百代者,唯养兵 也.方凶年饥荒,有叛 民而无叛兵者.”每逢 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 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 不断,幕兵不已. 北 宋初年,军队仅有二十 万人,宋仁宗时,军队 总数达一百四十万人之 多.
材料2: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 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 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 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 新的精神。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 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 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 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 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
巩固练习
1、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C 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心 忧 敢天 为下 人 先
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他的忧虑
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关后系?先
心忧天下天 下,天 下 敢为人先
之之
岳 乐忧
——
阳范 楼 仲 淹
而 乐 。
而 忧 ,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探究的主要问题』: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 些?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材料2
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 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 中找出什么联系? 材料3: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三则材料反映什么问 “三冗”所造成的财政危机 题?带来什么危害?
宋神宗即赵顼 (xū),1067— 1பைடு நூலகம்85年在位, 1069年,他任 用王安石进行 变法,企图改 变宋朝“积贫 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是北 宋杰出的政 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 宋神宗时, 王安石被任 命为参知政 事,推行新 法。
2、(皇祐七年)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 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 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 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 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 二万六千。视前所募兵寖多,自是稍加裁制,以 为定额。
3、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今边患作 矣,将谨防于外,修实于内,为持久之计, 而不爱用吾财,则患日增而力日不足,岂 善为计议者哉!今关内诸城,诚能因民固 守以省戌,教义勇习战以省兵,则每岁费 不啻二百余万,不逾数年,粟实财丰而不 可胜用矣。不如是,恐财匮力殚,虏乘吾 敝,将无从而制也。
王安石颁布的新法
均输法 农田水 青苗法 利法
募役法
方田均 市易法 将兵法 保甲法 税法
保马法
军器监
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
王安石“熙宁新法”失败后, 退居于此,封荆国公,世称荆
司马光:《资治通鉴》主编。政治上 比较保守,他废除了王安石新法。
范仲淹(989-
1052),北宋著名 的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官至参知 政事(副宰相)。 同年八月,他与韩 琦等人提出了10项 政治改革方案,宋 仁宗让他主持新政。
宋仁宗
13岁即帝 位。亲政 后任用范 仲淹、韩 琦等名臣 进行革新。
武学是宋代的军事学校。北宋神宗时,健全了武学 制度,每年招收武生,教习兵法,演练武艺,3年后 考试,按等第授官。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利于我们应对每一次的考试。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的知识点梳理,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
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
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1/ 6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
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3GR三螺杆泵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变法
二、变法的内容——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⑥均输法:政府采购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 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 有”。
第 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背景、目的及条件——
1.北宋中期三冗二积造成严重社会危机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三冗问题引发财政危机; ②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积贫
③边患危机:统调分离,兵将分离,守内虚外等政策造成 宋军战斗力弱,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
积弱
2.改革目的: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3.改革条件:
策论考试: 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 学校,重视发展地方教育 .
事。
——王安石
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 作用: 宋人科举考试图 才,为变法服务。 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武学习武图
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
纪念馆内王安石像
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原创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强弱的对比; (3)改革的措施、策略与用人等是否得当。
小结: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一)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 民负担加重。 (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 农民生活 困苦。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北 宋 与 辽 西 夏 对 峙 示 意 图
辽和西夏的进攻,北宋败多胜少。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 1、背景:
唐末以来出现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目的:
防止藩镇割据,强化皇权。 3、措施:(1)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
3、措施: (1)集中军权:
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 经常换防各地驻军。 (2)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 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2、形成“积贫”局面。 原因是:
①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②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增加,
军费开支高涨。 ③冗费:北宋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的积贫积弱:
“三冗”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 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扩充军队数量,致 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 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北宋政策及危机产生
社会危机
强化专制集 权加强统治
集军权、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削弱了军队 战斗力
冗兵、冗官、冗费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材料四::“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 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 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止”。
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王小波集权
军事 行政 财政
用人政策 多多益善
北宋王朝政策分析
经济政策
不抑兼并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 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 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
材料一:宋朝承认土地私有权以及采取“不抑 兼并”的政策,允许农户将荒闲田土开垦为自 己的恒业,并加以政策支持和鼓励,规定凡是 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 县给予奖励,而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 定亩数的,则要给予处罚。
失败原因分析
①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 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 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
无安置) ⑤农民没有明显好处
课堂 小结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 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调动垦荒者极大的积极性, 直接推动了土地垦殖数量 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
材料二:“不抑兼并”使得人们能更自由地对 土地所有权进行买卖,也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 竞争与垄断更加激烈,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 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 无钱则卖”的局面(《袁氏世范》) 由于竞争激 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因 此,不管是小农家庭还是地主阶层都竭尽全力 将自己拥有的土地效益最大化。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宋史》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 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 又是什么原因?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 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 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 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 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 分尖锐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不断
“田制不立”、“不抑兼 并”
“富者有弥望之田 贫者无立锥之地”
农民流离失所 加剧阶级矛盾
现象
2、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分化事权” 冗官
募兵、养兵
冗兵
给辽、西夏 大量岁币
冗费
积贫 积弱
3、边疆危机: 辽和西夏的威胁
各种危机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使北宋 面临全面危机。这些危机的出现,是封建制 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引起的结果。 封建制度 固有矛盾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 冗官、冗兵
呦?他怎么 也当官了啊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 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 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90 80 82.6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3 35.8 43.2
人 数 ( 单 位 : 万 )
北 宋 禁 军 激 增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PPT课件
材料三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 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赵 翼《廿二史剳记》
材料四 真宗时,内外兵九十一万二千,宗室、吏员受禄者九千 七百八十五。宝元 ( 宋仁宗年号 ) 以后,募兵益广,宗宣蓄衍,吏 员多增。至是,兵一百二十四万九千,宗室、吏员受禄者一万五 千四百四十三,禄禀奉赐从而赠广。——《宋史·食货志》
触犯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
变法的成果: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收入大量增加
保甲法 将兵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兴修了许多水利工 程,开垦了不少荒 地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积贫积弱的局面
(4)影响: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 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5)失败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 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无法缓和 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 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既能使农 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 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 加了政府的收入。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 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 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庆历新政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庆历新政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本节课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庆历新政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庆历新政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史料查阅:引导学生阅读《宋史》、《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庆历新政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术研究: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庆历新政的学术研究论文,如《庆历新政研究》等,以拓宽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庆历新政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背景)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本回答。第(2)(3)问考查研究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实际上是考查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不光评价历史上 的变法要一分为二,对历史上许多事件、现象、人物 的评价都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解析 注意材料一中“天下英才”的提示,以此
为核心,扣准材料一、二中“子弟亲戚”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按照题干要求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弊政:官僚子弟和亲戚通过恩荫方式做官。 危害:加剧了北宋的冗官局面,造成北宋官僚机构 庞大而臃肿,日益腐败。
(2)应对:发起庆历新政。核心主张:整顿吏治。 (3)限制官僚子弟和亲戚通过恩荫做官,有利于 整顿吏治。
(5)“积贫”:“冗官”、“冗兵”导致政府开支 巨大,形成“冗费”的局面,加上给辽和西夏“岁 币”,势必造成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土地高度集中 后,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又影响国家财 政收入。北宋形成“积贫”局面。
1.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之间的关系
(6)为解决财政危机,政府加重对老百姓的剥削, 再加上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使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可 见北宋中期的危机与它前期的统治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等上奏宋仁 宗)“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为大用之 备。……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与不肖,辄自 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 材料二 (庆历三年十一月,宋仁宗)诏自今见任、 前任两府及大两省己上官,不得陈乞子弟亲戚馆职 并读书之类。 材料三 (庆历五年三月,宋仁宗就补荫选人问 题下诏)“其庆历三年十一月条制勿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案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学习目标】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梳理】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主要表现1、政治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①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②结果:阶级尖锐对立。
(2)农民反抗:宋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2、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1)冗官:分化事权的办法,造成宋初机构重叠,科举录人太多,官员过多,形成冗官局面。
(2)冗兵: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目的:缓和农民反抗)。
兵源激增,素质低下形成“积弱”局面。
(3)冗费:官俸、军费开支大增,岁币加重了负担,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拓展归纳】北宋积贫和积弱的现象有何表现?(1)积贫表现:一是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国穷);二是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2)积弱表现: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3、边患危机: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二、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1、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2、内容:核心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人民反抗。
)3、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遭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改革派就被排挤,改革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困难,辽、西夏的威胁等。
2、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扩大了税源。
充实了边防力量,抵御了辽和西夏的※问题探究对安石变法的评价4、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变法本身被贪官污吏利用,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关键)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主要、根本)③地方官拒绝执行。
④宋神宗死,司马光废除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下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之之
乐 忧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整顿吏治
2、主要内容
而 而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核心)
乐忧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 , 缓和阶级矛盾
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3、结果: 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4、失败原因
二、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
1、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2、主要内容
三、对改革的认识:
问 中国古代史我们已学过
的重要政治改革有哪些?
1、中国古代的重要的政治改革
(1)春秋:管仲改革 (2)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
秦国商鞅变法 (3)新: 王莽改制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周:周武帝改革 (6)后周:周世宗改革 (7)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2、改革的实质
王安石 ( 1021—1086) 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政治家和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增加政府收入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增加政府收入
矛盾的措施有哪些?能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哪几点?
2、变法内容中有利于缓和政府财政困难的措 施有哪些?其中能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 施是哪几点?
3、变法内容中触及到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 措施有哪些?
3、变法成效
政府收入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4、失败原因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3)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坚持改革 的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2)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 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又因用人不当,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 现象,加上守旧派的反对而失败。
启示
❖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要求。
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中后 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 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 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改革是指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 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 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作局 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 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因此,从根本 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或变革。
3、改革的分类: (根据改革的本质特征)
一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不会影响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二是生产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问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
改革开放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改革?为什么?
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进步性、王安石 的精神等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的?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评价: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变法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危北 机宋 和中 改期 革的
社 会
看书102——103页了解:北宋中 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 途径和结果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全 面 2、农民的反抗斗争 危 3、冗官、冗兵、冗费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机
4、辽、西夏的威胁
二、改革
(一)庆历新政
后先 天天
1、目的: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
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
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
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
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
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
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
2、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 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 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官
绫
பைடு நூலகம்禄 米
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 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 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
充实边防力量
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 者直接受官
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 育人才的地方
问1、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有利于缓和阶级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 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 成功。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有阻力、充满 艰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 顺。
小结
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了解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 庆历新政企图用政治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 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 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 革终归失败。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 重,最终被金所灭。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 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 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1、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 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 盾有所缓和。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 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多 奉
绢
高
铜
钱
金
绵
银
90
80
82.6
人 70 数 60
北 宋
( 单 50
禁
位 :
40
43.2 35.8
军
万 30 )
激
20 19.3
增
10
0
976年 997年 1021年 1048年
分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后果。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
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