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仪的现实意义
107潮汕民俗无信仰不立。
理想信念一确立,就会生发无穷的定力,就会扛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的使命担当。
核心价值观是人生的扣子,也是生活和社会的镜子,它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应该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才能逐渐内化于心[3]。
黄旭华是我们潮汕籍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
这位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志:将来要学航空,学造船然后好好服务国家,再也不能让祖国受人欺负。
他被调去搞核潜艇,家人都不知他在做什么,家中慈母分别30年后才见到儿子。
通过大力宣扬这一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和见义勇为的英模人物,无疑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为我们的时代立心![5]我们的时代不乏少年英雄。
就拿2014年6月获全国首个“中华见义勇为楷模”称号的“夺刀少年”、江西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和路政勇来说,在客车上面对穷凶极恶的持刀歹徒能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将歹徒按倒并将凶器夺下。
(三)创造交往环境,培养诚信、尊重、团结的品质。
对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为政》)就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軏均指车辕与轭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信守承诺是人性的基石。
承诺,给别人的是一份期待,给自己的是一份义务。
立身处世,唯有信守承诺,才能获得别人永久的信赖。
[8]诚信教育,要从孩子小时抓起,在青少年时养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让他们知道,一个恪守承诺的人,一生终受益无穷。
在当今的社会里,微博、微信、QQ 等网络工具已成为孩子们社交的主要手段,纷繁复杂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其中不乏虚假、负面信息,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互相信任。
要让孩子知晓,别人不诚信不是自己失德的理由。
如果人人都为了“不吃亏”而不讲原则、不守信,最终只会导致所有人吃更大的亏。
出花园——潮汕地区成人礼
——潮汕地区成人礼
目录
一、出花园
二、出花园的习俗来源
三、出花园的仪式
四、出花园和冠礼、笄礼的异同
五、南方地区的“花园文化圈”
《南澳竹枝词》
清· 温应广
花开花落漫同论, 雨露栽培在本根, 预卜春风红杏好, 一枝今已出花园。
出花园
潮汕地区的冠礼至清代在民间早已废止,另有一种存 在已久并延续至今的成人礼是“出花园”。 昔年潮州民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 月初七乞巧节或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 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 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 • 出花园——潮汕当地民间信仰认为,潮汕小孩子在15岁前, 其灵魂一直生活在花园里,并为花公花婆(即花神)所保 佑。 到了15岁(虚岁)之年,要在特定的日子举行一个特别的 仪式,把小孩“牵出花园”,表示其成年,必须承担起成 年人的责任感。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
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
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 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出花园仪式
出花园的仪式在潮属各地
的做法不尽相同。如月份 有的选在五月,物品有以 三牲果品的,菜碗则六碗、 十二碗不等,形式也不尽 相同。
出花园的习俗来源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
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 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
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 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 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 “牝(pì n)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是什么意思
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是什么意思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是什么意思“出花园”是我国广东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汉族传统成人礼俗,有15岁男孩女孩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拜别公婆神的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此次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而且必须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各地“出花园”习俗的细节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在汕头关埠,出花园的孩子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后父母需给回礼,买些喜庆的东西送过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饼等,各家有各家的安排。
潮安县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参加仪式的孩子要换新衣,穿红皮屐,围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圆和“顺治”钱)——而且这一身行头必须是舅舅家送的';当日要躲在房子里。
除拜公婆神,还要拜花公花妈。
饶平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
揭西县出花园者之家要给亲友赠送酵踝、鸡鸭,亲友回敬布匹。
潮汕人认为,小于十五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于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
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所以在“出花园”以后,七月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
而在“出花园”习俗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男孩出花园四句吉祥话
男孩出花园四句吉祥话
什么叫“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礼,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像在花园中一样,但孩子虚岁15岁时便已经成年,要将其“牵出花园”,让其有独立生活的意识。
“出花园”仪式提醒孩子成年后要面对世界,要有承担,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男孩出花园四句吉祥话
1、送你深深的祝福。
2、真心祝你以后一帆风顺。
3、新的一年,愿你幸福快乐。
4、送你甜甜的祝福。
5、深深的祝福送给你。
6、愿你愿望全部成真,一生平安。
7、祝你万事如意。
8、愿你好花常开,好运常来。
9、希望你以后能独当一面,做个大孩子。
10、愿你健康成长,幸福安康。
11、我愿意做甜甜的蛋糕,送你甜甜的祝福,我愿意做柔柔的烛光,送你深深的祝福。
12、羡慕你的生日是这样浪漫,充满诗情画意,只希望你的每一天都快乐健康美丽。
13、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
14、在经历成长的路上,无论风雨彩虹,都要稳步前行不忘初心。
15、愿这个美好的日子,能成为你生命的新起点。
关于潮汕“出花园”习俗评述
关于潮汕“出花园”习俗评述作者:纪诗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潮汕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仪式,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它的形式及背后的各种故事也比较特别。
这种特别的成人仪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其多样性和实践性,对当今的青少年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然而,它也有许多保守和落后的地方,值得我们反思和改正。
关键词:出花园;文化现象;成人礼;思考[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一、“出花园”的形式在小孩子“出花园”之前(小孩十五虚岁到来的前一年年末),家里的母亲就要为将要“出花园”的小孩子问个吉日,吉日多选在正月初到元宵节,三月,五月,七月,最晚不可晚于七月七。
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要给孩子摘取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枝、桃树枝、状元竹和仙草等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泡在在水里让孩子沐浴。
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衣服多是带有吉利的暖色调的,比如红色),穿上红色的木屐或其他红色鞋子。
沐浴后,等到半夜或第二天清早(依吉时而定),孩子的母亲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筐,用米筒装上米当香炉,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其上放置猪肝等一系列东西,十二盅豆酒,和一些糕馃,三牲(鱼、猪头、三鸟),上三炷香,让孩子祭拜“公婆神”,结束之后,孩子每样供品都要吃上一些。
中午吃饭时,“出花园”的孩子“坐大位”即坐主位,由他先动箸吃饭,吃乌鱼、猪肝、甜豆干、豆芽炒韭菜和鸭组成的“五碗头”。
“出花园”仪式结束后,家长要把“公婆”神位请出家门,放到屋外的竹子下边。
而孩子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
[1]二、“出花园”由来潮汕当地流传较广的传说是,宋仁宗出世之后,日夜啼哭不止,厌食不睡,日渐消瘦,危及生命,皇宫御医虽设法医治,终不能奏效。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上灯节:又名“添丁节”“上丁节”“吃上丁/灯”等,严格来讲不是一个节日,只是一种习俗,一般在正月十三进行,但是整个流程会更早发生,不是每个人都过,而是生了男丁的那一家过。
整个流程包括:祠堂上灯、礼分诸亲、请客吃上丁三步。
祠堂上灯:潮汕话“灯”“丁”同音,每家生了男丁都要在祠堂上点一盏灯笼(女生在传统里,是算将来婆家的人丁,所以传统婚俗中会在结婚时录入对方的族籍,具体区域还有分别,比如我们村,女孩上本家族谱不上灯,有的地方则女孩是不上本家族谱的),一般会伴有简单的祭祀,上面写着孩子的名字。
礼分诸亲:主要是会制作一些象征性的、可存放的食品,按照亲疏远近、社交关系以及自身经济实力,分发给亲友,以示同乐。
东西一般都需要自己制作,我们村是炒花生(带壳炒,也可以说是闷,很费体力的一种方法,是混在沙子里在大锅上炒),寓意就是添丁多子。
隔壁村则是发“丁糖”,就是一种糯米爆米后用砂糖凝固成菱形,又硬又甜,还有米香,牙口不好很容易崩牙(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
还有分面的。
有的地方则不讲究,尤其是自己制作这一条,现在越来越不讲究了,分什么的都有,有一个村,据说发方便面发了十几年了。
分发的一般由近及远,经济不好的家庭,可以只分给最亲近的亲属就好,阔绰的家庭,全村分发甚至跨村分发,比如女方是外村的,直接两个村子一起发都行,全看你自己的经济实力。
接受分发的人,需要回礼,是直接回“钱礼”,不整花里胡哨的。
数额有规定,不是你阔绰就能回多,这样是被人记恨的!早年是一毛两毛,后来整体经济好了,就是一块两块,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般按照盘子给,即发一盘给一块钱(一般来讲,是低于分发物品的实际价值的)。
所以每年正月初七、八开始,我们那家家户户都会兑换一些零钱,用来回礼(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每年收的花生经常吃大半年吃不完)。
请客吃上丁:其实和很多地方吃席的习俗很像,一般就是动土、婚丧,都有吃席的流程。
我们这是添丁了要请客吃席。
潮汕出花园的作文
潮汕出花园的作文在潮汕地区,有一个独特而充满趣味的习俗——出花园。
这可真是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历!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表弟迎来了他的出花园。
整个家族都为这一天忙前忙后,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出花园这一天,家里早早地就开始准备。
大人们忙活着打扫房屋,把每个角落都收拾得一尘不染。
表弟被要求早早起床沐浴,那洗澡水可讲究了,里面放了好多有寓意的东西。
有十二种不同的鲜花瓣,据说能让表弟以后的日子像花儿一样灿烂;还有龙眼叶,象征着聪明伶俐;还有仙草,寓意着平安健康。
表弟就乖乖地泡在那特别的洗澡水里,还一脸好奇地问这问那,把大家都逗乐了。
洗完澡,表弟穿上了一身崭新的衣服,那是一套传统的潮汕服饰,深红的颜色,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别提多精神了!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拜“公婆母”。
在潮汕人的传统观念里,“公婆母”是守护孩子成长的神灵。
供桌上摆满了各种祭品,有红桃粿、发粿、三牲,还有水果和糖果。
表弟恭恭敬敬地在供桌前磕头,嘴里还念念有词,大概是在祈求“公婆母”保佑他以后顺顺利利的。
到了中午,那丰盛的宴席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桌上摆满了各种潮汕特色美食,有卤鹅,那鹅肉色泽红亮,香味四溢,咬上一口,满嘴都是浓郁的卤汁味道;还有鱼丸汤,一颗颗洁白的鱼丸在汤里翻滚,鲜嫩弹牙;最不能少的就是炒粿条,那热气腾腾的粿条加上鲜嫩的牛肉和蔬菜,香气扑鼻。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欢声笑语,整个屋子里都充满了温馨和欢乐。
吃完饭,表弟收到了好多红包和礼物。
大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不停地说着祝福的话。
我看着表弟那开心的样子,心里也为他感到高兴。
到了晚上,还有一场精彩的潮剧表演。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唱念做打,那婉转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表弟虽然不太懂潮剧的内容,但也被那热闹的氛围所感染,跟着大家一起鼓掌叫好。
这一天下来,表弟虽然有点累,但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
对于潮汕的孩子来说,出花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是一种成长的标志,意味着从此要告别童年的稚嫩,走向成熟。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从花丛中谈潮汕文化一、引言潮汕地区——中华大地上耀眼的一子,在其进程中孕育了独具一色的潮汕文化习俗。
亲切的地方方言、幽儒轻美的潮剧、精湛形象的工艺、浓厚和雅的工夫茶、繁多敬重的宗教文化.....点点滴滴中展现着“中国犹太人”的独特文化生活。
生活在普宁的我以潮汕之子为傲,自小便受到这深厚文化的熏陶,这里我将介绍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一大潮汕习俗——出花园,借对此的浅析来展现潮汕文化,分享我的潮汕情节。
二、出花园1)习俗简介:“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在我们普宁是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通过占卦另择日但不可晚于七月七,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2)文化地位:“出花园”现为揭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的莆田市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每年潮汕生活中极为活跃的元素之一,包含着潮汕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
3)走出花园:沐浴。
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就要给孩子摘取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浸在水里让孩子沐浴;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穿新衣。
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穿上红色的木屐(没有买到木屐的可以用红色的鞋子代替),并且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
这对于原来整日在外边打滚的小孩子而言还是颇为难受的啊。
也许这也正是这个规定的意义所在。
祭拜神灵。
时间是半夜或是清早(依吉时而定),孩子的母亲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筐,用米筒装上米当香炉,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其上放置猪肝等一系列东西,十二盅豆酒,和一些糕馃,三牲(鱼、猪头、三鸟),上三炷香。
据说男孩子的三鸟是一只公鸡,女子供的是母鸡,是否如此具体不详。
潮汕“出花园”习俗调查
第 7卷 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
调研时间、 范 围、 内容 及 方 法
孩子是否 能够“ 出花 园 ” , 要 在 此 之 前 求 神 问 卜, 假 如 神 明明 示 可 以便 选择 吉 时 。 在 “ 出花 同 ” 的前 一 日 , 家 门 口要 高挂 红 灯 笼 , 上书“ 添 丁增 财 ” 等 吉 祥语 。 “ 出花
二、 调 查 结 果 综 述
亲友 , “ 出花 园” 的孩子坐主位 、 食用五碗头( 男用公鸡 女用母 鸭 、 鲮箭 鱼 、 螃蟹 、 猪肝炒 葱 、 肉丸 ) , 并且还要 求出花园者整 天不能外 出 , 不 能调皮 捣蛋 , 不能说 不 吉利的话 。其特别 之处在 于母 亲要把浸泡在水 中的 l 2 样花捞起 , 放在 其睡床底下。而剩下 的水 , 山其兄 弟 姐妹合力抬 出 , 然后倾倒在大树根下。让兄弟姐妹
广东 汕头 5 1 5 0 4 1 )
办公 室
要: “ 出花 园 ” 是 潮 汕 地 区 由 来 已久 的 民 间 习俗 ① 。 调查发现 , 潮汕 各 地 的 “ 出花 园” , 可谓 是 “ 一 乡一俗 ” 在 城 区及 部
分经济较 为发 达的村镇 。 “ 出花 园” 仪式 已是 日渐式微 。 “ 出花 园” 习俗 , 在今 天的潮汕大地发 生 了明显的地域性 变化 。 对待传 统民俗 , 如 何 去 粗取 精 , 更好 地 弘 扬和 传 承 , 迫切 需要 新 时期 的我 们 积 极 思 考 。 关键 词 : 潮汕 ; “ 出花 园” ; 习俗 ; 田 野调 查
出花园
昔年潮州民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潮俗为孩子祀公婆及举行“出花园”仪式,有二层意思:拜公婆是为子女平安成长的一种祈求;出花园则是孩子成人的一种表示。
父母为求得子女平安,把孩子托给花公花母保护,因此又称孩子为“花仔”,这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
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外公婆新缝的新衣,脚着外公婆新送的红木屐,要显得潇洒成熟。
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肚、肝、肾、心,煮熟成汤,并下点糖,让孩子吃下。
其寓意就是15岁了,人必须更新内脏,抛弃肮脏的东西。
接着是拜“公婆母”,这是最后一次拜公婆母。
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
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
除拜公婆神,还要拜花公花妈。
男出花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要请亲族吃酒菜。
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
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
兴旺发达。
出花园的仪式,据《潮州的习俗》记载:在出花园那一天,要办菜五碗(计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和香烛银纸食品等,安放在睡床里拜公婆。
那出花园的儿童,要穿一套蓝色的新衣裳和一双新的红皮屐,去拜公婆,拜后家里就办了许多食物,其中必定要特别做一样猪肝炒葱的菜(葱谐音聪,表示吃了才聪明),叫他或她坐在一张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吃的时候,做母亲的要跑到他或她的身旁念诀道:“阿奴是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不过,出花园的仪式在潮属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如月份有的选在五月,物品有以三牲果品的,菜碗则六碗、十二碗不等,形式也不尽相同。
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揭阳的出花园
揭阳的出花园
潮汕出花园是一种成人礼仪式,在15虚岁那年的七夕举行(也有人是去寺庙求签选在别的日子的)
当天,孩子和母亲都要全身穿新衣,最好是红色的。
过去出花园的人还要穿双新屐,不过现在都省略了
在前一天晚上就要准备所有祭拜的东西,包括桃裸(如图)、石榴花裸
一只完整的公鸡、鲮鱼和猪肉,即传统的“三牲”
要12只新买的碗,12双筷,以及酒杯,要石榴花、仙草水(12以及石榴花、仙草水都是取吉祥的意思,比如去参加别人的丧事回来在进家门前也要用石榴花、仙草泡过的水洗脸洗去晦气)
一般这前一个晚上大家都是不怎么睡觉的
然后到了当天早上大概4、5点的时候就要开始祭拜了,拜完之后,一般要摘用来祭拜的石榴花上分一小枝出来插耳朵上,是说分一枝花出来,也就是说明这人长大了、独立了的意思摘。
然后出花园的人要坐在一个“大胡”里(潮汕话,不知道怎么翻译过来,就是下面那个容器)
然后由家里的长辈(我当时是我奶奶负责的)拿很多枝香点燃拜了拜后就在出花园人身上熏了一圈,接着让他从大胡里迈出来。
之后呢还要去咬一下祭拜的那只公鸡的鸡冠,说明已长大了,一般过去说小孩不能吃鸡头、鸡脚的。
还要吃一些鸡肝鸡肾等内脏,这个可能是因为潮汕话中“肝”=“官”。
这样仪式就基本结束了,接着就是出花园这家人要请亲戚朋友吃饭。
亲戚朋友在当天早上会过来送红鸡蛋和红包,在请客结束后主人也会回赠东西如油、糖、小箱的面包等。
有一些比较穷孩子又多的家庭不会每个小孩都举行出花园的仪式,有的只出最年长的孩子,有的只出长子,有的出头
出尾中间的小孩不出。
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希望对老师有用。
^^
——历史1003林彤。
潮汕民俗出花园
潮汕民俗“出花园”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有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
在潮汕地区,还存在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这一民俗在揭东尤其盛行。
有1 5岁(虚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在十二道菜的“花园宴”里,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是出花园习俗的二个主要特征,而在我的家乡,还要喝一碗猪肝葱花汤,“肝”喻“官”;“葱”喻“聪”,寄予聪明伶俐,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
中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土在1983年的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就指出潮汕的“出花园”是中国仅有的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出花园”的仪式在逐渐被淡化,虽然有的地方依然按照古时的仪式,但在城市里及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花园”的习俗已经演化成一个简单的仪式,但不论仪式怎么变,“出花园”的意义永远不会变。
在这一天,意味着孩子要告别童年,迈同成人行列;同时也寄托了长辈期望咸人的孩子要敢于担当,立志成才。
潮汕自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挖掘整理发扬,使这一民俗特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揭东县宣传文化部门曾经于201 1和2012年农历七,连续二年在万竹园旅游风景区为孩子们举办集体“出花园”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文化理念。
七月七早上,参与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们聚集揭东万竹园。
在传统的潮州音乐声中,出花园的孩子们逐一登场,载歌载舞,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
将他们在成人之前所学到的才艺做个清楚的盘点,以丰富多彩的表演节日告别童年,走进新的人生时代?歌舞才艺表演完毕,以孩子的家庭为单位,还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植树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为自己的成人仪式栽下一棵小树苗作为纪念。
出花园
潮汕民俗“出花园”每年的七月初七,很多人都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过着情人节,但与此同时,许多潮汕人却在忙碌着别的事。
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答案就是:“出花园”。
这是是潮汕人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不论男或女,到了十五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要筹办孩子“出花园”。
作为一个潮汕人,对这个习俗是再熟悉不过了。
“出花园”习俗,在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
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但在形式上总体是大同小异的。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那天,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
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十二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东、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
中午进餐时,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
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
“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熏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潮汕地区“出花园”的仪式也越来越简化,大多数家庭为孩子办“出花园”,都只保留着穿新衣、吃饼粿等习俗,只图吉利。
还有一些家庭为求简约,摒弃繁琐的仪式程序,只在餐厅、饭店摆一桌简单的“花园宴”,并买些礼物送给孩子,以此庆祝孩子的成人礼。
风俗虽然简化了,但在七月七为15虚岁的孩子办“出花园”成人礼,仍然为潮汕大多数家庭所重视。
15虚岁“出花园”源于潮汕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在古时给15岁的孩子举行成人礼,将成人岁数提前,是为了迫使少年提早走出家门,为家庭生计做出贡献。
潮汕的习俗出花园作文
潮汕的习俗出花园作文
要说起我们的潮汕文化,那真是多得说也说不完,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潮汕的成人礼,就是我们潮汕话人说的“出花园”。
“出花园”是我的家乡汕头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的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或七月十五中元节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神婆,表示孩子已经是大人,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整日在花园中玩要的儿童了。
去年,堂哥15岁了,我有幸见识“出花园”的全部过程。
“出花园”这一天,伯母会在温水里浸泡着去采集而来的红石榴花,并让堂哥沐花浴,浴后穿上新买来的红肚兜,兜里装着十二颗龙眼和十二枚钱,再穿上奶奶送的新衣服和红木展,其意思是让堂哥走出花园的门槛后―帆风顺,一生平安,吉祥如意。
这一天,用猪内脏煮熟成汤,意思是十五岁了,必须换新的内脏,寓意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有自己的思想能成熟的思考问题。
“出花园”那整天堂哥要待在家中,预示今天起不可再贪玩。
伯母把亲戚的红包都装在堂哥的兜里,寓意财气多。
宴席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芹菜为主,每种青菜都有其特殊含义,比如青蒜,意思是长大后会算会除,聪明伶俐;芹菜,意思是吃了终身勤劳。
用餐时,堂哥坐在正位,鸡头朝着他,表示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潮汕“出花园”的习俗多么有趣啊!我盼望自己快点长大,也来举行这个成人礼。
潮汕出花园作文
潮汕出花园作文【篇一:潮汕民俗出花园】潮汕民俗“出花园”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有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
在潮汕地区,还存在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这一民俗在揭东尤其盛行。
有1 5岁(虚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在十二道菜的“花园宴”里,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是出花园习俗的二个主要特征,而在我的家乡,还要喝一碗猪肝葱花汤,“肝”喻“官”;“葱”喻“聪”,寄予聪明伶俐,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
中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土在1983年的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就指出潮汕的“出花园”是中国仅有的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成一个简单的仪式,但不论仪式怎么变,“出花园”的意义永远不会变。
在这一天,意味着孩子要告别童年,迈同成人行列;同时也寄托了长辈期望咸人的孩子要敢于担当,立志成才。
潮汕自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挖掘整理发扬,使这一民俗特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揭东县宣传文化部门曾经于201 1和2012年农历七,连续二年在万竹园旅游风景区为孩子们举办集体“出花园”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文化理念。
七月七早上,参与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们聚集揭东万竹园。
在传统的潮州音乐声中,出花园的孩子们逐一登场,载歌载舞,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
将他们在成人之前所学到的才艺做个清楚的盘点,以丰富多彩的表演节日告别童年,走进新的人生时代?歌舞才艺表演完毕,以孩子的家庭为单位,还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植树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为自己的成人仪式栽下一棵小树苗作为纪念。
接下来就是“花园宴”。
花园宴由万竹园提供,一律按照出花园的菜谱安排,独具格的潮乡风味。
潮汕成人礼——出花园
黄佳锐
出花 园
在 广东潮汕地 区 ,当孩 子年满十 五 虚 岁时 ,一般家庭不论贫 富都会在 旧历
语: “ 十 五成丁 ,十 六成人。 ”十 五岁 , 便 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 折点 ,到 了这 个 年 龄 ,孩子 就 要 告 别 童年 ,走 出 “ 花
七 月 初 七 乞巧 节 或 另外 择 日,为 孩 子
头” ,意思是独 占鳌头 ,将来 出人 头地。
活”不可能持久 ,而 且相较于今 天 ,结
束 的时 刻 来得 更 早 。 潮 汕有 一 句 古 俗
着聪敏 伶 俐 ,能 除会
如 大 里 摆 盛 园 切 不 了 琐, 红 各 或 取 化 但其 背后 的象征 意
算 ;芹菜 ,则有 终身 勤勉 之寓意 。席间 ,长 辈还会 对 “ 出
着人从 一 种状 态 向 另一种 状 态 转化 的 过 渡 阶段 。和 大 多数 成 人 仪 式 一 样 ,
“ 出花 园”的 目的乃通过 精心营构 一套
繁琐 、庄 严 的仪式 ,在孩 子 身 上激 活
一
只是 一种 表 演活 动 ,不 能代 表原 汁原 味的 “ 出花园 ” ,因其脱离 人们 的实际
能如 婴儿 乎? ”之语 。儒 道两 家对 于绝
来 二十一 岁即高 中状元 ,其少年 时期 的
假纯 真 的童心童 真 ,一样 的倾 慕有 加 。 潮汕文化作 为地域性文化 ,或许是受 到 儒 、道文化 的影响。 “ 出花 园 ”虽 富于
潮汕地 方色彩 ,略加分析 却不难发现 其 中普遍 的象征 意义 。 与孩童相 比, “ 成 人的世界 ,从 来 没有 ‘ 容 易 ’二字 ” ,在古 代生产 力水 平较低 的境况下尤其如 此。大 多数 平 民
潮汕地区民俗“出花园”
潮汕地区民俗“出花园”•相关推荐潮汕地区民俗“出花园”潮汕,海外和旧时称潮州,是一个以潮汕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民系,是中国岭南沿海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本地人之一,潮汕民系是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之一。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潮汕地区民俗“出花园”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出花园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属于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也有地方定为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不过各地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广东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汉族传统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仪式细节“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15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
因各地习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区只给女孩“出花园”,有些要用12种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淋浴等等,所以现以揭阳市区为例,浅谈一些“出花园”礼节。
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认为,小于十五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于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
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身穿新衣,脚着木屐,头戴“石榴”花“出花园”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来的新衣,木屐,一般为红色。
当然,现今很多繁琐礼节已经被简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红包给外甥(女),让孩子自己置办。
潮汕出花园的典故
潮汕出花园的典故《潮汕出花园的典故篇一》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潮汕出花园的典故。
在潮汕地区呀,每个孩子到了 15 岁那年,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出花园。
我记得我邻居家的小哥哥那年就经历了这个特别的时刻。
那时候,小哥哥的爸爸妈妈可重视啦,提前好长时间就开始准备。
家里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小哥哥呢,一开始还不太明白这个出花园到底是咋回事,就天天缠着爸爸妈妈问。
他妈妈笑着说:“傻孩子,出花园呀,就意味着你长大了,要更懂事啦。
”小哥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到了出花园那天,小哥哥穿上了新衣服,那身衣服可帅气啦,红色的,特别显眼。
家里还摆了好多好吃的,有红鸡蛋、卤鸭、水果什么的。
亲戚朋友们都来了,大家都笑着跟小哥哥打招呼。
小哥哥的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看着小哥哥,眼里满是慈爱。
爷爷说:“孩子呀,以后可不能再像个小孩子一样调皮咯。
”小哥哥调皮地吐吐舌头说:“知道啦,爷爷。
”这一天,小哥哥还收到了好多红包呢,把他高兴坏了。
他拿着红包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小伙伴们都羡慕得不行。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小哥哥的爸爸妈妈不停地给小哥哥夹菜,嘴里还说着:“多吃点,以后要健健康康的。
”小哥哥吃得肚子圆滚滚的。
这就是潮汕的出花园呀,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仪式,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想,等我到了 15 岁,也一定会有一个难忘的出花园仪式的!《潮汕出花园的典故篇二》哎呀呀,今天接着给你们讲讲潮汕出花园的另一个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远方亲戚家孩子的出花园仪式,那场面可热闹了。
我们一到他们家,就看到门口贴着大红的对联,特别喜庆。
亲戚们都在忙碌着,有的在摆放食物,有的在招呼客人。
那个要出花园的小姐姐穿着一身漂亮的粉色裙子,头上还戴着一朵花,特别好看。
她有点害羞地站在那里,看着大家。
我跑过去跟她打招呼:“姐姐,恭喜你出花园呀!”她笑着说:“谢谢你呀。
”仪式开始了,小姐姐先去洗了个澡,换上了新鞋子。
然后她的爸爸妈妈带着她来到祖宗牌位前,让她上香拜祭。
潮汕出花园的吉祥语
潮汕出花园的吉祥语
嘿,你知道吗,在潮汕,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叫“出花园”!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啊!
当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举行“出花园”仪式啦。
大人们会说好多好多吉祥语呢,就像“走出花园,前程似锦”,哎呀,这就好像是给孩子送上了一对翅膀,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飞向美好的未来!还有“出花园后,事事顺意”,这不就是在告诉孩子,以后的路都会顺顺利利的嘛,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比如说,孩子以后上学呀,那肯定是学业有成,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呢!“出花园啦,平安喜乐”,这是多美好的祝福呀,就如同给孩子围上了一层温暖的保护罩,让他们能一直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
在“出花园”这天,家里人都忙前忙后的。
爸爸妈妈会精心准备各种东西,爷爷奶奶也会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大家都为孩子感到开心和骄傲呢!“乖孩子呀,出花园后要茁壮成长哟!”他们会这么说。
这不就像给小树苗浇了水、施了肥,让它能快快长大,长成参天大树!
你想想,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带着这些充满爱和希望的吉祥语,那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呀!这就好像是给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精彩世界的大门,他们可以大胆地去探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难道不是吗?
我觉得呀,潮汕的“出花园”习俗和这些吉祥语真的太有意义啦!它们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对孩子深深的爱和祝福。
让孩子们带着这些美好的祝愿,勇敢地迈向未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从花丛中谈潮汕文化一、引言潮汕地区——中华大地上耀眼的一子,在其进程中孕育了独具一色的潮汕文化习俗。
亲切的地方方言、幽儒轻美的潮剧、精湛形象的工艺、浓厚和雅的工夫茶、繁多敬重的宗教文化.....点点滴滴中展现着“中国犹太人”的独特文化生活。
生活在普宁的我以潮汕之子为傲,自小便受到这深厚文化的熏陶,这里我将介绍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一大潮汕习俗——出花园,借对此的浅析来展现潮汕文化,分享我的潮汕情节。
二、出花园1)习俗简介:“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在我们普宁是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通过占卦另择日但不可晚于七月七,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2)文化地位:“出花园”现为揭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的莆田市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每年潮汕生活中极为活跃的元素之一,包含着潮汕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
3)走出花园:沐浴。
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就要给孩子摘取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浸在水里让孩子沐浴;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穿新衣。
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穿上红色的木屐(没有买到木屐的可以用红色的鞋子代替),并且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
这对于原来整日在外边打滚的小孩子而言还是颇为难受的啊。
也许这也正是这个规定的意义所在。
祭拜神灵。
时间是半夜或是清早(依吉时而定),孩子的母亲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筐,用米筒装上米当香炉,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其上放置猪肝等一系列东西,十二盅豆酒,和一些糕馃,三牲(鱼、猪头、三鸟),上三炷香。
据说男孩子的三鸟是一只公鸡,女子供的是母鸡,是否如此具体不详。
祭拜之时,母亲要在孩子身边祈祷,据说其中当有“阿孥长大成人”之类的话语,想必都是差不多这类的了。
祭拜过后的早餐是一家人就餐,出“花园”的主角坐上座,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出花园”者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她)的专利。
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在普宁等地还需要吃各种猪内脏,爷爷说是换内脏,在那天吃后便更换内脏部位,变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中午筵席。
这是当天最热闹的环节。
中午,小孩家的亲戚好友邻居都纷纷上门道贺。
主人家安排了几桌有潮汕吉祥韵味菜色宴请大家,人们在一起庆祝和闲谈!这一天上座的必定是主角,哪怕入座中有爷爷辈分的长辈也如此,潮州人叫做“坐大位”。
而这时大家就会笑着对孩子说:“阿弟(妹),今日你坐大位啊!”三、园中习俗这是一个热闹的节日,美好的东西总能包含着许多有意义的事物,出花园也在无形之中映射了潮汕文化的粒粒珍珠。
透过这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求期间的潮人潮味。
1)潮汕粿品:奶奶常说“小孩都盼着过节却不知忙坏了大人。
”的确,每个节日的欢乐都需要大人们的精心准备,在习俗浓厚的潮汕地区更是如此。
逢年过节,潮汕地区都有拜神灵的习俗,而做粿则是祭拜所必备的,因而这成了节前大人们忙的主要事情了。
出花园作为重大的节日,除了对祭拜各大神灵之外我们还需要向亲戚邻里好友通告,这便需要“分粿”,传递吉祥的寓意。
这便需要我们潮汕妇女发挥她们精巧贤美的一面。
对于出花园,粿品的主角便是“红桃粿”了。
其形如桃果,红润的外表映现出节日的喜庆,香稠的口感展现着潮汕人独特口味。
红桃粿的做法大致如下:①把、切成丁的湿香菇、、切成丁的鸡内脏、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锅爆香,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即成红桃粿馅。
②粳米粉冲开水做成红桃粿皮,把红桃粿皮搓成长条,捏一小块,压成圆薄皮,包上馅,然后用粿印印出,上蒸笼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
当粿出大锅时,一家人便围着这水雾中热气腾腾的红姑娘,拿起筷子,小孩则直接手抓,喜乐地评价着辛苦了一天的妇女们的劳动成果。
对于“出花园”,还会有“做酵包”、“吹肠粉”等,而传统节日的粿品还有“韭菜粿”、“鼠曲粿”、“做酥饺”等等,每一种都汇聚着潮汕人的性格喜好,展现着浓厚的潮汕风情2)祭拜神灵对于宗教,潮汕地区演变出了较有特色的习俗。
,没有大家统一的神,而家家户户都崇敬神灵。
也就是说我们拜的神灵多而广,同时我们又很殷勤地对待每一位神灵。
对于出花园节日,同样是拜神灵的重要节日,这一天我们祭拜的有“公婆神”、“伯爷公”、“天公”、和“娘嬷”,这是我们村的统一习俗。
阿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我们是在眠床的上面,这是在十五岁前保佑孩子的神灵,在十五岁前每年都需要祭拜,到了出花园这一天便需要答谢了。
祭拜时供奉一些饭团、鱼肉、粿品,纸钱及纸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寿衣)。
祭品逐年有所增加。
出花园之后便不再祭拜公婆神了,因而这天会特别丰盛和殷勤。
在不同的村里还要拜不同的神灵,在我村有伯公、相思公和娘嬷。
大人们说伯公也会专门保佑孩子的,在村里许多孩子出世后家里人会根据生辰到伯公那里将把小孩作为认作伯公的孩子,如果占卦等没有忌范便是伯公的孩子了,其意便是愿神灵一直保佑着孩子。
因而在这一天需要答谢伯公的保佑。
相思公和娘嬷是村里的亲切的神灵,在人们有困难时总会向这些神灵倾诉,祈求保佑,在我们村里相思公很灵验,常常保佑大人小孩,而娘嬷则是和蔼的,用温和的爱使村里平安自在。
这是属于潮汕人的信仰,在我看来说不上迷信,这是对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尤其在以前的艰苦年代。
同时在这种神灵活动中也使得村里活动起来,加上了一道道浓厚的节日气息。
3)传说故事:每一个文明的发展都包含了对以往的神话和继承,在出花园节日中同样集成了古人的事迹,这些神话或史实在一代代老人口中继承到我们身上,夏日下的摇扇扇动着文化的不断传承。
试看这些独特的文化迹象,听听出花园是如何来的。
出花园的由来: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状元。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
”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
”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
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而出花园多定在七月七“乞巧节”也是有含义的——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古时经济落后,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门,为家庭生计做出贡献。
而选择七夕节举行这个成人礼,是源自“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人间妇女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相见的时候,向她献上水果、凤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国的“乞巧节”,选择这一天“出花园”,其寓意也在个“巧”字,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材。
另外上面我们还说到了潮汕的“公婆神”,这又是如何来的呢?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边皇帝也很器重她。
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
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
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
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
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
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
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
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
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
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
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
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于这一天(七月初七日)举行冠笄仪式(称为“出花园”)时为止。
出了“花园”也就不用再拜阿婆了。
这是关于这一节日的传说,传说的真假我们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而故事中的事迹正是古人们的一种生活向往和对现代人的一种影响,同时在这种潮汕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意义之我见:作为亲身经历过这一习俗并以大学生身份讨论着她的我有着许多发自内心的见解。
出花园是传统的文化,其传承了鲜明的潮汕文化,汇集了潮汕非物质文化的灿烂景象。
同时在我看来对于个人,出花园让作为主角的我们有了一份生活的神圣职责,我们不再被称为小孩,我们被告知长大了,懂事了,这直接促使了我们的身心成长。
而对于家族来说,出花园的宴请又有着独特的意义。
在大家每天的各自奔劳中实在很少去真正关心他家,这是大家会凑在一起,共同看看这长大了的侄子,说说近期的生活写照,在酒杯响起时共同忆起曾今的岁月,在一泡功夫茶中细读家族篇章。
这是潮汕人所独有的情感,也是城市人无法做到的一点。
五、结语:走出花园,看傲阳高挂,赞一句“大潮汕最美”;情系文化,愿明珠传承,道一声“胶地人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