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变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书籍的变迁(2课时5月13日)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
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
1、“变迁”是什么意思?(情况的变化转移)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书籍变化的经过)
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用精确、周密和明晰的语言介绍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2)引用(引资料)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作比较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5)分类别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6)打比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摹状貌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8)下定义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9)作诠释
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10)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三、初读课文,了解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
1、那么,书籍原来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书籍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中间经过了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想一想。
想一想:从原始社会(史前时期)到现在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巡视)
2、谁来说一说,最早的时候书籍是什么样的?
——结绳记事——甲骨文——竹简——帛书——卷子——线装书——现代书——电子书——
四、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的书籍。
1、同学们,经过3000多年的变化,现在我们手上才有了轻便的现代书。那各个时代的书籍各是什么样的呢?
现在请同学门根据学习要求,再读课文;先来看学习要求。(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请填写课后练习题三的表格。
五、分析课文
(一)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条理清楚,语言精确、周密。请结合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分三个本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史前时期的记事方式,交代文字出现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书籍的变迁情况。包括两层:
第一层(第2―3自然段)介绍书籍的形成、产生。
第二层(第4―5自然段)介绍书籍的发展。
第三部分(结尾段)简介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书籍的变迁情况,也了解从原始社会(史前时期)到现在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知道了各个时代的书籍各是什么样的。那么书籍经过3000多年的变化,时间之长远,资料之多,变化之大,作者是怎样组织选择这篇说明文的材料的?课文介绍的是书籍的变迁,而文章却以文字的出现开头,以新的记载符号的出现结束,写的都不是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具体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导入所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结绳记事和文字是书籍吗?作者写这些与书籍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并明确:史前时期用以记事的结绳和原始公社末期出现的文字都不是书籍,但与书籍的产生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结绳后来逐渐发展为最早的象形文字,而文字则是书籍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没有文字,便无从谈书籍。课文从文字的出现说起,使下文对书籍的产生、发展的说明顺理成章,使读者对书籍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有完整的了解。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
学生讨论并明确: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在记载的符号、功用上含有书籍的符号、功用上含有书籍的某些因素,但未能编结成册,是“最早的相当于书籍的实物”。但还不是正式的书,所以“书”字都加上引号。
3、我国正式的书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是正式的书?
学生讨论并明确:竹简、木简的使用标志着“正式的书”的出现。它们较之甲骨文、金文等,不仅在使用材料上与记载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编结成册,具备书的基本物质形态。
4、在书籍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书籍的变迁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讨论并明确:在书籍发展史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是两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使用材料与记载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一改笨重的形态,为后来装订、使用、储存、保管的简便奠定了基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又使书籍得以大量发行,便于使用与保管。课文抓住两大发明说明书籍的变化发展,揭示了书籍的变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
5、文章结尾介绍的是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并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