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计划部分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五(1)班和五(2)班,每班学生均为3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

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17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17版新教材)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部分《光》全单元教案目录1.1《有关光的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二、自学思考:光是从哪里来的?引出光源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那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夜光珠等)四、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活动2:寻找沙发下的玩具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草莓、粉笔、尺子等)通过上述的几个活动,光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相信现在同学们都认识到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分组探究:如果没有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

2)大部分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给人类、动物提供食物。

3)没有阳光地球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地球会进入冰封时期。

六、课外拓展夜视仪的原理: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七、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师生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因为有光源,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了解了如果没有光,会给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单元学生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科学概念●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反射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反射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天花板上亮亮的光斑是从哪里来的?
想不想知道小镜子反光的科学原理和控制小镜子的秘密?
二、探索
(一)做光的反射实验
1.材料:手电筒、黑卡纸、剪刀、胶带
2.实验步骤
①拉好窗帘,关闭教室内的灯;②放好“纸屏”及手电筒,调节距离,保证有一条光线照到“纸屏”上;
③在“纸屏”的光斑处做好记号,并记录手电筒和“纸屏”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
2.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2.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不改变手电筒和纸屏的距离在同一平面水平移动手电筒或纸屏使光线照不到标记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反射现象》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光
总(7)课时
课题目标
1.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难点: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教学准备、资源
图片、“纸屏”及手电筒 ,活动手册。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聚焦
你玩过小镜子反光的游戏吗?
2.我们发现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准备: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教学过程:一、自由谈话,了解学生: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

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二、了解教材,明确任务: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

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制定制度,选课代表: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四、做小实验,激发兴趣: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

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材理解:五年级开始学生们进入了高年级阶段的科学学习,一系列新的单元内容,为孩子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保证;本单元活动包括三个内容: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和观察、对秋冬季生物的观察和对动物栖息地的考察活动、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活动。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贯穿了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学生们经历的一引起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显得非常重要。

单元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本单元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能力目标: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阳光、空气、水、温度……)的关系,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

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

情感目标:产生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的浓厚兴趣;明白建立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需要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

学期考查表设计:(可请学生互相讨论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科学学习的评价,说说自己前二年学习科学的情况,包括优点及缺点,教师作出相应的记录,学生共同讨论后把相关内容记录在书本上,以作评价表的考评之用;同时请学生对科学老师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余下时间还需要分好小组,落实组长,轮换当。

)五年级科学课小组活动考评一览表单元()姓名: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活动材料准备活动后成果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合作实验成果参与程度)教师评价(研究水平、描述能力、各种习惯)优良中差 A B C D(备注:除了课内必须参与的科学活动外,一些课外自由设计的活动也可纳入此表格中,活动成果可在相应表格内注明,将作为评价成绩的补充。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光 全套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光 全套教案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教材P2~4)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单元首页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

)你们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预设:阳光;清晨;树林;雾气;……)2.讲解:光,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光。

但是你们了解光吗?它是怎样传播的?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单元将带领大家认识奇妙的光世界!3.布置任务:发放调查表并展示汇总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调查表先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再汇总他们还想知道的有关光的知识,进而聚焦到对光源的研究上。

探索:哪些物体是光源1.讲解:我们先来认识光源。

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比如太阳,而且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直视太阳,因为它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2.布置任务:出示本课教材中的部分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片中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并简单说明理由。

3.展示:课件出示“哪些物体是光源”班级记录表。

4.提问:仔细观察班级记录表,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第3组和第4组认为月亮是光源,其他小组都认为不是。

)5.交流:指导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月亮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由。

(预设: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

)判断月亮是不是光源,学生容易出错,在这个环节让小组再次讨论,加深学生对光源的理解。

6.追问:没有点燃的蜡烛还是光源吗?请说明理由。

(预设:不是光源,因为没有点燃的蜡烛不能发光。

)7.小结: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前提是该物体要能发光,然后正在发光且是自身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是光源。

如蜡烛本身不是光源,而燃着的蜡烛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的光不是自身发出的,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

研讨: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1.讲解:光源自身能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光源。

而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5 认识棱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5 认识棱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与思考,加深了对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通过实验现象说明问题的证据意识。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2、3)
学生活动4
我知道的生活中使光分解成各种不同颜色的现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4
D.红、黄、蓝
3.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 )。
A.黑光 B.白光 C.紫光 D.黄光
二、填一填
让光发生______现象,可以把______光分散出不同的色光。
教师活动5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全批全改。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梳理知识要点,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1-5认识棱镜》导学案
【学情分析】
基础:
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学生不清晰:
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实验发现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检验学习目标1、2)
2.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检验学习目标2、3)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三棱镜、白纸、圆形硬纸板(直径5㎝)、水彩笔、火柴、细棉线、教学课件等。
学习
内容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公开课一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公开课一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单元整体分析+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单元(或主题)名称《光》单元主题学生们在校园里发现了一些鸟巢和小鸟的活动迹象,同学们对这些鸟类的品种、数量、行为等非常感兴趣,但是小鸟容易受惊吓,难以近距离观察。

同学们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这些鸟类在鸟巢中的活动。

那么如何制作一个潜望镜呢?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吧。

课标要求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工程设计与物化学习内容:3.3声音与光的传播:1.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4.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学业要求:能解释人眼看到光源和物体的原因;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关注光污染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能制作实物模型,并基于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知道技术与工程需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和正确对待作品的缺陷。

教材分析“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

本单元共7课,分别是《1.有关光的思考》、《2.光是怎样传播的》、《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5.认识棱镜》、《6.光的反射现象》、《7.制作一个潜望镜》。

第1课为单元起始课,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2-3课探究光的传播问题,第4-5课探究光的折射问题,第6-7课探究光的反射问题,其中第7课为工程设计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4.拓展提高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1.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方向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人们常常采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正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射击瞄准: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三、研讨
研讨一: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A:在漆黑的夜里走路,如果没有路灯会很不方便,因为看不清物体。
B:夜晚,突然停电,人们就会什么也看不到,非常的不方便:即使适应了之后,也不能看清
体的颜色等细节特征。
C:如果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不能生长,就不能给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D:动物也需要阳光,一般动物都是 在有光的白天进行捕猎、寻找食物或水源的。
播放视频《探究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实验现象和总结:
1.描述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后,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光束。
2.对实验进行总结。
光能以直线形式在烟雾中传播
3.科学研讨
研讨一: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教师点拨:
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如书本、墙面、柜子等。
实验现象:
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
实验分析:
(1)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移动卡纸,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线无法同时穿过三个小孔,这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局部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1.1《有关光的考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光,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科学探究目的: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p 、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的: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才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和光之间的联络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络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二、自学考虑:光是从哪里来的?引出光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那些物体是光,哪些不是?〔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夜光珠等〕四、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活动2:寻找沙发下的玩具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草莓、粉笔、尺子等〕通过上述的几个活动,光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相信如今同学们都认识到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分组探究:假如没有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

2〕大局部的植物无法进展光合作用,不能给人类、动物提供食物。

3〕没有阳光地球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地球会进入冰封时期。

六、课外拓展夜视仪的原理: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七、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师生一起讨论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因为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理解了假如没有光,会给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带来消灭性的灾难,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材P10~11)
探索: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
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现象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我的解释”可先不写。

2.研讨汇报。

(教学提示:根据各小组的需求进行投影。


3.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水面处发生偏折。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根据研讨帮助卡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帮助卡中“我的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描述并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新版教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一)水,光,温度,土壤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2、种子发芽实验(二)绿豆发芽情况汇报数据数据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种植绿豆芽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反思: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有:植物生长环境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板书设计:4、蚯蚓的选择光亮黑暗蚯蚓干燥潮湿教学反思: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