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发展与演变_以南宁市为例_简王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发展与演变
)))以南宁市为例
简王华1,黄 敏1,阎广慧2,方成江
2
(11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1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收稿日期]2007-11-20;[修订日期]2008-06-28[作者简介]简王华(1953-),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黄敏(1984-),女,山西太原人,广西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
[摘 要]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随着区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多经历了旅游依托地向旅游集散地的发展历程。这种演变使旅游中心地所在的旅游区域随之形成旅游中心地体系,且其在此旅游中心地体系的等级也随着这一发展历程向更高等级演化。把握好旅游中心地这一演变发展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是区域旅游规模不断扩展且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城市功能;南宁[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8-0034-05
关于旅游中心地旅游学界大致有旅游服务中心
和旅游吸引中心的两种论述,本文指的是为城镇外旅游者提供一定强度的旅游交通、接待、信息、管理等旅游服务功能的城镇中心[1]
。强调的是/旅游服务功能0而不是/供给中心吸引物职能的布局场所0
[2]
,即业界所说的旅游目的地,但不排除提供旅
游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地同时又是旅游目的地的情形。
自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66)首次提出中心地和中心性的概念以来,作为旅游区位理论的核心,旅游中心地在区域性旅游发展中无以替代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旅游研究学者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3-8]
主要表现在旅游中
心地对于促进区域性旅游资源开发所起到的中心作用和如何发挥其区位优势推动区域旅游发展;探讨
旅游中心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发育过程、旅游中心地的界定方法及其类型划分;认为旅游中心地作
为/门户城市0而/通常充当其从属区域与外界的连接作用并能控制该区域的人、物流0,从而作为旅游流的区域内聚节点,量测了相关城市的旅游中心性;较具可操作性地对旅游中心城市与景区的空间匹配关系进行了分析等,这些研究着重于对旅游中心地的认定、量测、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其变化等,是旅游中心地相关研究的核心成果所在。在此基础上,笔者注意到,旅游中心地本身的动态性变化以及如何根据其发展演变规律把握或引导旅游业的战略性发展,应该是旅游中心地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更切实际的指导意义。1 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发展的一般特征
在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程度较低的欠发达地区,由区域中心城镇逐步转化形成的旅游中心地,在区域旅游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性作用。旅游中心地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或不同的演变方向,对于其所处的形成阶段或不同发展方向的把握,是确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因而应该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基础的点)轴系统理论的提出,为以点、线、面区域三要素相关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的理论基础,并能很好地解释这些产业在区域发展进程中的科学机理。这一理论也为旅游业的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尤其为欠发达地区针对区域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选择作了很好的铺垫。根据点)轴系统理论,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旅游发展可视不同情况进
行据点式、点轴式和网络式三种模式的选择[9]
或相互间的渐进式演替。其中,据点式和点轴式是欠发34
达地区旅游业空间开发模式的主体。可作为这些区域开发据点的是旅游中心城市、王牌景区景点和旅游交通枢纽;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要进行区域整体发展和产业扩张,还须在据点式开发的基础上,辅以点轴式开发模式,桂林)柳州)贵阳)昆明奇山秀水旅游产业带的形成就是典型例证。点)轴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点与轴的有机结合,轴线对附近区域的集聚或凝聚作用带动区域发展;轴线上较集中的设施和各种资源同时又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并与区域的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动力推动区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10]。在运用点)轴理论对区域性极为不平衡的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欠发达地区旅游中心地除了在据点式、点轴式和网络式等不同发展模式中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外,其本身亦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变化而在旅游业中产生功能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主要取决于旅游中心地及其相邻区域的旅游资源状况、城市发展方向和区域性旅游业发展战略等。这种转变过程笔者理解为点)轴渐进式扩散。点)轴渐进式扩散是指发自扩散源,沿着扩散通道渐次扩散的社会经济/流0,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其结果是,最早出现并获得快速增长的的中心地之间的轴线规模大,而随后出现的中心地之间的轴线规模较小,这就形成了点)轴等级体系。且在这种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又常常伴随着各旅游中心地的功能转换而进行。旅游中心地的功能性常常表现为旅游依托地、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等几种主要形式,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类型(表1)。在这里,旅游依托地与旅游集散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定指标,但一般可理解为,前者与游客之间为简单的依托关系,即是指游客为了到达一两个为数较少的旅游目的地,必须经过并可能(但不是必定)与之发生旅游接待服务关系的中途站;后者则是指
表1旅游中心地功能类型
发展
阶段
旅游功能类型典型实例
旅游依托地交通中转模式、住宿依托模式、餐饮依托模
式、购物依托模式
成都茂县
旅游
集散地
交通集散模式、二次市场集散模式南宁、昆明
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区模式、中央游憩区模式、商业步
行街模式、会展外联模式、环城市旅游度假
带模式
桂林
区域旅游发展到较成熟的状态下,游客在区域内的
旅游过程中必须逗留并以其为分流或汇聚的集散中
心。二者的区别在于周边旅游目的地数量的多少、
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成熟程度和游客的停留程度等。
从区域旅游发展的动态角度看,旅游中心地的
演变往往具有如下模式:
A:区域中心城镇)旅游依托地)旅游集散地。
这种旅游中心地往往是旅游资源优势不明显而交通
等旅游服务条件特别优越,在旅游线路中主要起着
集散作用。兰州就是较典型的代表,尽管兰州的中
心城镇规模早已形成,但其从旅游依托地到旅游集
散地的演变是随着内蒙、青海、新疆、乃至甘肃等周
边区域的旅游目的地不断发展与成熟而逐渐完成
的。
B:区域中心城镇)旅游依托地)旅游集散地
)兼具集散作用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资源潜势
的区域中心城镇,在利用优越的旅游服务条件为周
边资源特色明显的旅游目的地起着集散作用的同
时,逐渐发展为兼具集散作用的旅游目的地。成都
经过多年的培育、建设,在承担九寨沟、黄龙、峨眉
山、乐山等方向的旅游目的地的集散中心作用的同
时,已初步发展为以武候祠、熊猫基地、三星堆、洛带
等为旅游吸引的旅游目的地。
C:区域中心城镇)旅游目的地。在这一模式
中,区域中心城镇往往是以明显的旅游资源特色带
动旅游业的发展为基础而不断形成的。
D:区域中心城镇)旅游目的地)以旅游目的
地为基础的集散中心。如桂林市,在已发展为闻名
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在政府主导作用下
撤地建市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从而对周边的兴安(灵
渠和乐满地)、阳朔(印象刘三姐、世外桃源)、资源
(八角寨、资江、五排河峡谷)、龙胜(龙脊梯田、龙胜
温泉)、荔浦(银子岩、丰鱼岩)等旅游目的地及其特
色性景区形成集散中心。
事实上,旅游中心地的演替与发展既体现了中
心地理论与增长极理论所揭示的以一个扩散源为基
础的/局部扩散0,更多的是体现了点)轴理论所揭
示的点)轴渐进式扩散,从而形成了中心地等级体
系[10]。在一定的旅游区域范围内,其间必然存在一
个旅游中心地,这种中心地与周边的旅游地之间在
空间上发生着接待服务、信息服务等与旅游活动密
切相关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中心结构的旅游地系统。
这种旅游地系统由于地域规模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
空间尺度,且在连续的旅游地域中,其空间尺度也可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