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小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民有倒悬之厄,国有累卵之危的时候,据《云别传》记载,赵云志在复汉,将义从吏兵,从仁政所在,共扶汉室,辗转投奔刘备,随军征讨,大义凛然,忠贞不二,终不负德。赵云一生中表现出的儒将风范,拙作《略谈赵云的卓越人品》一文中,从忠、义、智、仁、勇五个方面作了论述,不拟繁引赘述,本文只就赵云屯兵防羌于大邑静惠诸山一事,说明他是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忠、义、智、仁、勇坚贞不二的楷模,虽然他不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却是一位中外仰慕的儒家文化的典型实践者。什么是儒家文化,不是打造一两件宣扬自己的政绩,也不是高喊几句人们早已听厌了的空话、废话和大话,更不是庸俗与简单的一事一物,而是前文所说的儒家学说最高的道德标准;最完美的精神意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最自然的心理素质的综合理念。

赵云屯兵防羌于今大邑城北的静惠山,活动于四周群山之中的时间,当是曹魏纂汉,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云任翌军将军或刘备死后,刘禅即位,云任中护军征南将军任内,按照公历推算,大约自公元214年起至228年的十四年期间。据史料表明,翌军将军的任务,是辅卫刘备主持的蜀汉中央政权;中护军的任务,是护卫刘禅执政时期的蜀汉中央政权,都相当于今天北京中央卫戌司令长官,其时,蜀汉中央政权的所在地都是成都,所以,赵云在任翌军将军或中护军时,驻防地当在成都及其成都四围辖地(当时,大邑尚未建县,静惠山尚属江原管辖)。

赵云在今大邑静惠诸山屯兵防羌的历史,至迟在元明之际即有文字记载,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4)乙未科进士,四川按察使、福建侯官(今闽侯)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第202页载:“《本志》(明代《大邑县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常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据1982年5月,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知渐在再版《蜀中名胜记•前言》中说:曹学佺是一位文献学家,在经学、文学、史学上都有所成就,曾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单独出版,介绍了四川一百二十五州县的风景名胜,所以它是一部大型的四川掌故书,包括了历史、地理、文物考古、文艺、宗教以及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东西。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此书被列入史部地理类杂记部,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说:“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可见明清时对曹学佺的著作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历史、文学、旅游诸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此后,清代嘉庆《四川通志•舆地•山川》、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古迹》、同治《大邑县志•山川》以及乾隆、光绪和民国印行的《大邑县志》、《大邑乡土志》都说静惠诸山,是当年蜀汉顺平侯赵云屯兵、防羌、练兵扎营的地方,事越千年县中父老尚能一一详述,足见其影响之大。

何以赵云在静惠诸山留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呢?因为,赵云的一生,即前面所说的实践儒家学说忠义智仁勇的一生,赵云屯兵防羌于今大邑静惠诸山正是他坚贞不二地实践儒家观点和立场,而且闪耀儒家观点立场的子龙忠骨,又赐葬于与静惠山相连接的银屏山(一作锦屏山,东山的一个山头),所以,他能依托儒学光辉而长留人间,赢得广大群众对赵云将军的敬仰之忱。

何以赵云在今大邑静惠诸山屯兵防羌一事,能成为体现赵云将军实践儒学忠义智仁勇一生的组成部分而载入方志呢?因为世间的每一事物,都有表与里,现象与本质的两个方面,人们在探索和认识某一事物时,都必须要研究和了解它的联系,透过现象去认识它的本质,否则就会为眼花缭乱的现象所迷惑,认不到它的本质而犯认识上的错误。对待、分析、认识赵云在今大邑静惠诸山屯兵防羌一事的性质也应联系他一生实践儒学忠义智仁勇的事绩,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剖析事情的本质。

蜀汉时期,今大邑境内有无羌人及其分布情况,由于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以及我手边很少这方面的史料,所以不好作出准确性的答复,但那个时候及其以后,今大邑境内确有羌民居

住,而其边境则又与羌族为邻。据1984年5月22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百科知识》载,覃光广教授《我国少数民族与宗教》一文,文章在《道教与少数民族》段中说:“东汉末年,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四川鹤鸣山一带,正是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与活动的地点,除氐羌族外,其地往南和西南还有人、叟、濮、昆明等古代少数民族”。证明今大邑境内,汉时确有羌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

大邑边境与羌族为邻的记载就更多了。《三国志•蜀志•张嶷传》载:“又斯都耆帅李求承,昔手杀龚禄,嶷求募捕得,数其宿恶而诛之”。据魏尧西先生解说,斯都耆帅,即斯(羌族的一支)的头目。斯、又称榆斯。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斯榆之君愿为臣妾。斯榆(徙)的根据地,在今天全、雅安之间的属地。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雅安条》说:“徙音斯,或曰榆斯,蛮也。亦曰榆,又曰斯叟,即徙之遗种也”。《三国志》谓斯都耆帅龚禄事,为丞相(诸葛亮)讨高定之后。邛崃西南均有诸葛亮征羌遗迹,嘉庆《邛州志•疆域》载:“州西一百里,与獠(羌)蜀相接。相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望军顶”。同书引《九州记》云:“邛州火井县,有石楼,近沈黎界,即诸葛亮征羌之路,每十里作一楼,令鼓声相应,邛之南路有孔爷(明)庙,卧龙场等地名”。诸葛亮征羌时,将军赵云当将兵相从。大邑县的前身为江原县属地,与临邛接壤,故赵云防羌于此。

又《邛州志•边防》和《大邑县志•关隘》载:“小坪子,在县西北八十余里,周围险峻,中有隘口,昔西夷人曾攀藤附葛往来于此。楼耳坝在县北八十里,接壤崇庆州,其地崎岖,蜿蜒山中,溪径可通瓦寺土司,遇有小警,亦必拨兵役严守。官防冈,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双河场侧,路通横山冈,尚存营卡基址,旧为防堵边夷要隘”。这里所说的夷患,是指古时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可能包括羌族在内)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由此可见,今大邑县西北山区大邑有三十里左右地带与1958年7月7日建立的茂汶羌族自治县相接壤,该自治县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治在凤仪镇(原茂县城)。汉属汶山郡,隋为会州,唐改茂州,宋元明清因之,1913年改名茂县。居民有羌汉回藏等族。据载,其中羌族由甘肃羌族分支移入。

再《大邑文史》第三期第三版载《李俊民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说,据成都教育界老前辈、曾在原西康政界工作有年的荥经陶亮生老先生讲,“赵子龙屯兵大邑静惠诸山,防的是青衣羌。青衣羌是当时雅安西北的羌族部落,曾建羌国,颇为强盛。东汉顺帝时内附,与汉人和平共处。划青衣水为界,改称平羌江(按此后《汉书》和《辞源》均有记载,不久前成都有一小报也作过简单介绍),西蜀一代,与汉人无战争。但诸葛亮当时为了巩固后方,也不能不有所防备。他本人曾在雅安前线有所设施,雅安人士思其功绩,建祠奉祀,历久不忘。赵子龙最为刘备所亲信,长期担任刘备或诸葛亮身边的保卫责任,在成都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成都有赵云府),在大邑筑城防羌不是他的专职,但是他的防羌前沿哨所,后来他葬在大邑,大邑有那么大一座坟墓(不小于刘备的惠陵),有那么大一座祠庙,有那么多的古迹,并非偶然。后来姜维在芦山防过羌(按姜维比赵云小得多,赵云老死前一年他归降西蜀,才二十七岁,芦山有他的遗迹,但此《三国志》上都无记载)。西蜀无史官(当时诸葛亮认为王室偏安,不设史官),这就使西蜀史料多所缺漏,象南中那样和孟获打过大战,当然不会漏列,而青衣羌这路平安无事,却就全都被遗漏了。编写史书,既要搜集文字记载,也要访问群众,无论地上文物,地下文物,笔记口碑,都要珍视,重要在于辨其真伪,看是否符合当时背景与其他传闻有无矛盾。《三国志》裴松之注所以有那么大的价值,历来为史家称道,其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对待《三国演义》、对待《四川通志》、《邛州志》、《大邑县志》中的所谓‘相传’不能忽视”。据此,又知今大邑西南山区有更大一些地带与雅安西北的羌族部落——青衣羌(治所曾设今芦山县境)相连接。按:芦山县,汉青衣县地,隋制芦山县。

综上所述,可知今大邑县境内和西北山区边境大约三十里地带、西南山区边境比西北山区边境更长地带,分别与茂汶羌族自治县的来自甘肃的茂汶羌和青衣羌两支羌族部落为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